在中國曆史上有這麽兩個兄弟,他們的思想、言行如出一轍,雖然不是孿生兄弟,卻比孿生兄弟更能心意相通。他們就是商周時期,孤竹國的兩個王子伯夷和叔齊。
孤竹國位於如今的冀東地區,是冀東灤河之濱最早的奴隸製諸侯國之一。商朝時,孤竹國是位於北方邊陲的一個小國。商朝初年,大約公元前1600年,商分封同姓諸侯,孤竹國是其中之一。
相傳伯夷、叔齊是孤竹國國君的長子和三子,此時已經是商朝末年。孤竹國君在世時,深感商紂統治殘暴,孤竹國小,想要獨善其身,尤其需要一位賢德的明君,長子伯夷和三子叔齊都有賢才,可擔此重任,但是他更傾向於讓叔齊即位。後來,孤竹國君去世,叔齊覺得伯夷為長兄,按照禮法王位應該由他來繼承,就想把王位讓給伯夷。但是伯夷推讓說:“你來繼承國君的位置是父親的遺命,不可隨意更改。”為了讓叔齊安心繼位,伯夷逃出了孤竹國。盡管如此,叔齊還是不肯當國君,而且也於不久後逃走了,好在先逝的國君還有個二兒子,百姓就推舉他當了國君。
出逃的伯夷和叔齊在渤海之濱相遇,兩人覺得這樣也好,不當國君就可以免於受殘暴的紂王的鉗製。於是兩人決定隱居在此,和東夷人一起生活,等待清平之世的到來。後來,他們聽說西方的周部族強盛起來,周文王品德高尚,在他的治理下西周百姓安居樂業,他們覺得那裏就是自己向往的地方,很適合他們頤養天年。於是,兄弟二人不辭辛勞,跋山涉水,來到周族的領地岐山。
這時,周文王已經去世,武王即位。武王聽說來了兩位賢才,派周公姬旦前去迎接。周公允諾他們一定能讓他們得到與才華相稱的待遇。兄弟二人覺得這並不是自己理想中的仁道,因此對投奔西周非常失望。
後來,周武王率領大軍,用車拉著其父親周文王的牌位,浩浩蕩蕩奔襲商紂。他們二人用身體擋在武王的馬前,進諫道:“父親去世,不料理後事,卻起兵征伐,是為不孝;身為臣子,卻要弑君篡位,是為不仁!”伐紂是眾望所歸,也已勢在必行,豈是兩個老頭幾句話就能阻止的?武王身邊的將士想要殺掉伯夷、叔齊,但被軍師薑尚製止說:“此二人是講義氣的人,不可殺害他們。”然後,命人將他們扶到一邊去了。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的大軍與商紂王臨時組織的奴隸軍大戰於牧野。商紂王眾叛親離,奴隸兵不願為其賣命,紛紛陣前倒戈。武王大軍以秋風掃落葉之勢把商朝滅掉了。周武王滅商後,建立了周朝,成了天下的宗主。
但是伯夷、叔齊覺得,周趁著商朝政局混亂,運用計謀和策略,宣揚德行來取悅百姓,靠軍隊的力量征伐殺戮,還假借鬼神的名義美化戰爭,雖然商紂殘暴,但這種做法奪取天下實在是太可恥了。伯夷、叔齊恥於在周朝為民,發誓再不吃周朝的糧食。但是,天下雖大,莫不是周朝的土地,所以糧食也都是周朝的。於是,兩人互相攙扶著來到首陽山上隱居,靠采山上的野菜為食。周武王曾派人請他們出仕,並說願讓他們來統治天下,但他們還是拒絕了。後來,他們在采野菜時,遇見一位婦人,那婦人說:“你們堅守氣節,不肯吃周朝的糧食,可是這些野菜也是周朝的呀,為什麽卻可以吃!”他們覺得這婦人說得很對,於是決定連野菜也不吃了。就這樣過了七天,他們已經餓得奄奄一息了,這時他們唱起了歌:“登上那首陽山哪,采這裏的薇菜。西周用以暴製暴的方式,改變局麵啊,還不知這是不對的。先帝神農啊,虞夏啊,這樣的盛世,恐怕一去不複返了。哪裏是我們的歸宿啊?哎呀,可歎,我們就這樣離開了人世。”不久,他們就餓死在了首陽山上。
伯夷、叔齊讓國,寧死不食周粟的行為得到了孔子的大力推崇。孔子稱伯夷和叔齊為“古之賢人也”,認為他們的行為充分體現了“仁”的道德標準,雖然他們最後餓死了,但是他們“求仁而得仁”,沒什麽可後悔的。
孤竹國位於如今的冀東地區,是冀東灤河之濱最早的奴隸製諸侯國之一。商朝時,孤竹國是位於北方邊陲的一個小國。商朝初年,大約公元前1600年,商分封同姓諸侯,孤竹國是其中之一。
相傳伯夷、叔齊是孤竹國國君的長子和三子,此時已經是商朝末年。孤竹國君在世時,深感商紂統治殘暴,孤竹國小,想要獨善其身,尤其需要一位賢德的明君,長子伯夷和三子叔齊都有賢才,可擔此重任,但是他更傾向於讓叔齊即位。後來,孤竹國君去世,叔齊覺得伯夷為長兄,按照禮法王位應該由他來繼承,就想把王位讓給伯夷。但是伯夷推讓說:“你來繼承國君的位置是父親的遺命,不可隨意更改。”為了讓叔齊安心繼位,伯夷逃出了孤竹國。盡管如此,叔齊還是不肯當國君,而且也於不久後逃走了,好在先逝的國君還有個二兒子,百姓就推舉他當了國君。
出逃的伯夷和叔齊在渤海之濱相遇,兩人覺得這樣也好,不當國君就可以免於受殘暴的紂王的鉗製。於是兩人決定隱居在此,和東夷人一起生活,等待清平之世的到來。後來,他們聽說西方的周部族強盛起來,周文王品德高尚,在他的治理下西周百姓安居樂業,他們覺得那裏就是自己向往的地方,很適合他們頤養天年。於是,兄弟二人不辭辛勞,跋山涉水,來到周族的領地岐山。
這時,周文王已經去世,武王即位。武王聽說來了兩位賢才,派周公姬旦前去迎接。周公允諾他們一定能讓他們得到與才華相稱的待遇。兄弟二人覺得這並不是自己理想中的仁道,因此對投奔西周非常失望。
後來,周武王率領大軍,用車拉著其父親周文王的牌位,浩浩蕩蕩奔襲商紂。他們二人用身體擋在武王的馬前,進諫道:“父親去世,不料理後事,卻起兵征伐,是為不孝;身為臣子,卻要弑君篡位,是為不仁!”伐紂是眾望所歸,也已勢在必行,豈是兩個老頭幾句話就能阻止的?武王身邊的將士想要殺掉伯夷、叔齊,但被軍師薑尚製止說:“此二人是講義氣的人,不可殺害他們。”然後,命人將他們扶到一邊去了。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的大軍與商紂王臨時組織的奴隸軍大戰於牧野。商紂王眾叛親離,奴隸兵不願為其賣命,紛紛陣前倒戈。武王大軍以秋風掃落葉之勢把商朝滅掉了。周武王滅商後,建立了周朝,成了天下的宗主。
但是伯夷、叔齊覺得,周趁著商朝政局混亂,運用計謀和策略,宣揚德行來取悅百姓,靠軍隊的力量征伐殺戮,還假借鬼神的名義美化戰爭,雖然商紂殘暴,但這種做法奪取天下實在是太可恥了。伯夷、叔齊恥於在周朝為民,發誓再不吃周朝的糧食。但是,天下雖大,莫不是周朝的土地,所以糧食也都是周朝的。於是,兩人互相攙扶著來到首陽山上隱居,靠采山上的野菜為食。周武王曾派人請他們出仕,並說願讓他們來統治天下,但他們還是拒絕了。後來,他們在采野菜時,遇見一位婦人,那婦人說:“你們堅守氣節,不肯吃周朝的糧食,可是這些野菜也是周朝的呀,為什麽卻可以吃!”他們覺得這婦人說得很對,於是決定連野菜也不吃了。就這樣過了七天,他們已經餓得奄奄一息了,這時他們唱起了歌:“登上那首陽山哪,采這裏的薇菜。西周用以暴製暴的方式,改變局麵啊,還不知這是不對的。先帝神農啊,虞夏啊,這樣的盛世,恐怕一去不複返了。哪裏是我們的歸宿啊?哎呀,可歎,我們就這樣離開了人世。”不久,他們就餓死在了首陽山上。
伯夷、叔齊讓國,寧死不食周粟的行為得到了孔子的大力推崇。孔子稱伯夷和叔齊為“古之賢人也”,認為他們的行為充分體現了“仁”的道德標準,雖然他們最後餓死了,但是他們“求仁而得仁”,沒什麽可後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