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姬昌在位五十年,還沒來得及完成滅商大計就溘然長逝。雖然直到去世,姬昌都沒能真正向商發起進攻,但是在薑尚的輔佐下,他為子孫後代推翻商朝的統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姬昌去世後,諡號文王,他的兒子姬發即位,就是周武王。武王繼承了他父親的遺誌,積極為進攻商朝做準備。為了便於進攻商都朝歌,他還將都城由豐遷至鎬。


    此時的商朝,在暴君紂王統治下,政治已十分腐敗。為了試探商朝的實力和天下對攻打商朝的反應,武王在繼位的第二年,以祭奠文王為名,率大軍先西行至畢原(今陝西長安)的文王陵墓,然後轉而東行向朝歌前進,抵達黃河南岸的孟津(今河南孟津東北)。武王自稱太子發,在軍中豎起父親西伯昌名字的大木牌,意在文王仍是大軍統帥。聞訊趕來參加參加會盟的有八百多諸侯。在盟會上,武王舉行了誓師儀式,並發布誓詞,眾諸侯力勸武王立即攻向朝歌。但是武王和薑太公認為,商朝的軍事實力仍不可小覷,攻打商朝還不是時候。於是,以“諸位不知天命”告誡大家要靜待時機成熟,並下令全軍渡過黃河,班師回西土,等待時機。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孟津觀兵”,通過這次大規模的軍隊檢閱,武王看出人心向周,商紂王已經眾叛親離。


    商朝西麵的危機剛緩解,東夷又乘機大規模攻商。紂王集結重兵朝東夷發起了進攻。在對東夷的作戰中,雙方戰鬥激烈。東夷人勇猛善射,可是商軍配備精良,武器都是青銅打造,精巧鋒利,殺傷力大。不僅如此,在戰鬥中,商軍甚至組織象隊參戰,古書中有“商人服象為虐於東夷”的記載。商軍在戰鬥中占盡優勢,東夷的軍隊一批批倒了下去,眾多夷人成了俘虜,淪為奴隸。


    紂王指揮商軍乘勝進軍,勢不可擋,一路衝殺,一直打到了長江下遊,降服了大多數東夷部落,俘虜了成千上萬的東夷人。為了永絕後患,紂王甚至開通了一條大道,通往東夷,以便東夷起事時,可以迅速調兵鎮壓。自此,中原和東南一帶得以互通,加強了中部和東南部的聯係,使商朝的文化得以在東南地區的長江流域廣泛傳播。長江流域自然地理條件優越,當地人又吸收了先進的農耕文明,發展非常迅速。


    但這次征戰曠日持久,不斷發兵加重了民眾的負擔,商朝國力大損,加速了滅亡,因此《左傳》中有“紂克東夷而隕其身”的說法。


    根據《左傳》的記載,紂王很可能就是在這次征伐東夷的戰爭中,路過有蘇氏部落,擄獲了妲己。紂王有了妲己後,對她寵愛有加,雖然連年征戰使得國力空虛,他卻不思進取,反而更加驕奢婬逸,造鹿台,製炮烙之刑。良臣比幹、箕子忠言進諫,一個被殺,一個被囚。太師、少師見紂王已不可救藥,帶著商朝宗廟祭器,逃離朝歌,商王朝內部矛盾更加激化。


    武王跟薑尚認為時機已到,是時候發兵了。於是,武王通告各諸侯國,果斷決定向朝歌進軍,進行滅殷的最後決戰。


    大約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領兵車300輛,衛軍3000人,士卒4.5萬人,在孟津渡過黃河,到達朝歌郊外70裏處的牧野(今河南衛輝南),與周同盟的庸、蜀、羌、微、盧、彭、濮等方國的兵車4000乘會合。


    戰前,武王舉行了誓師大會,向全軍發表誓詞,即《尚書·牧誓》。誓詞中列舉了紂王隻唯妲己婦人之言是聽,背棄祖先等罪狀,說明伐紂是恭行“上天之意”,同時要求將士們在作戰中要嚴明紀律、英勇殺敵。


    周武王的大軍都已兵臨朝歌郊外,商紂王這才驚醒,趕緊停止歌舞宴樂,召集大臣商議對策。此時,紂王的軍隊主力在外地,城內兵力空虛,不得已,紂王把囚犯、奴隸、戰俘武裝起來,湊了十七萬人開向牧野,倉促應戰。


    雙方在牧野展開決戰,周軍士氣高漲,奮勇衝殺;商軍則人心渙散,毫無鬥誌。武王利用人們對商紂的怨恨不滿,鼓動兵士起義。結果,商軍臨時組織的軍隊陣前倒戈,掉轉矛頭為武王的軍隊開道,殺入朝歌。這就是著名的“牧野之戰”。


    紂王見大勢已去,連夜退回朝歌,登上鹿台,自焚身死。周武王完全占領商都,商朝就此滅亡,之後,武王建立周朝,史稱“西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華上下五千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中華上下五千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