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行


    原文:


    四曰:先王所惡,無惡於不可知。不可知,則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夫妻之際敗矣。十際皆敗,亂莫大焉。凡人倫,以十際為安者也,釋十際則與麋鹿虎狼無以異,多勇者則為製耳矣。不可知,則知無安君、無樂親矣,無榮兄、無親友、無尊夫矣。強大未必王也,而王必強大。王者之所藉以成也何?藉其威與其利。非強大則其威不威,其利不利。其威不威則不足以禁也,其利不利則不足以勸也,故賢主必使其威利無敵。故以禁則必止,以勸則必為。威利敵,而憂苦民、行可知者王,威利無敵,而以行不知者亡。小弱而不可知,則強大疑之矣。人之情不能愛其所疑,小弱而大不愛,則無以存。故不可知之道,王者行之,廢;強大行之,危;小弱行之,滅。今行者見大樹,必解衣懸冠倚劍而寢其下。大樹非人之情親知交也,而安之若此者,信也。陵上巨木,人以為期,易知故也。又況於士乎?士義可知故也,則期為必矣。又況強大之國?強大之國誠可知,則其王不難矣。人之所乘船者,為其能浮而不能沈也。世之所以賢君子者,為其能行義而不能行邪辟也。孔子卜,得賁。孔子曰:“不吉。”子貢曰:“夫賁亦好矣,何謂不吉乎?”孔子曰:“夫白而白,黑而黑,夫賁又何好乎?”故賢者所惡於物,無惡於無處。夫天下之所以惡,莫惡於不可知也。夫不可知,盜不與期,賊不與謀。盜賊大奸也,而猶所得匹偶,又況於欲成大功乎?夫欲成大功,令天下皆輕勸而助之,必之士可知。


    譯文:


    先王所厭惡的,莫過於言行不可察知。不可察知,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夫妻各自的界限就要被破壞。十者的界限都遭到破壞,禍亂沒有比這再大的。大凡人與人之聞的倫理關係,是靠十者的界限保持安定的。舍棄這些界限,人和麋鹿虎狼就沒什麽區別了,勇悍多力的人就會轄製別人了。不可察知,就沒有人安定國君了,沒有人取悅父母了,沒有人敬重兄長了,沒有人親近朋友了,沒有人尊敬丈夫了。


    國家強大不一定能夠統一天下,但統一天下一定要強大才行。統一天下的人賴以成功的是什麽呢?是憑借他的威勢和給人的利益。國家不強大,他的威勢就不能使人敬畏,他的利益就不能給人好處,威勢不能使人敬畏,就不足禁止人們為惡,利益不能給人好處.就不足“鼓勵人們行善。所以賢明的君主一定要使自己的威勢和給人的利益都無可匹敵。因此,用以禁止,人們就一定住手;用以鼓動,人們就一定去做。威勢和利益彼此相當,那麽為百姓憂慮辛勞、言行誠信可知的人就會統一天下;威勢和利益無可匹敵,但言行不可察知,這樣的人就會滅亡。國家弱小而又不可察知,強大的國家就會猜疑它了。人之常情,不能愛自己猜疑的人,國家弱小而又不被大國喜愛,就沒有辦法生存。所以,言行讓人不可察知的做法,統治天下的人實行它就會衰落,強大的國家實行它就會危險,弱小的國家實行它就會滅亡。


    行路的人看見大樹,就一定會來到樹下,脫下衣服,掛上帽子,把寶劍靠在樹邊,躺在樹下休息。大樹並不是人們的親朋好友,但人們卻對它如此放心,是因為大樹可以信賴。高山上的大樹,人們常用來做為約會之處,是因為它容易看到的緣故。樹木尚且如此,又何況士人呢!士人的道義如果誠信可知,那麽他為人所矚目就是必然的了。士人尚且如此,又何況強大的國家呢!強大的國家如果確實誠信可知,那麽它統一天下就不難了。


    人們所以乘船,是周為它能浮在水上而不會沉下去;世間所以敬重君子,是因為他能實行信義而不會做邪惡的事。孔子占卜,得剜賁卦。孔子說:“不吉利。”子貢說:“賁卦也很好了,為什麽說不吉利呢?”孔子說:“白就應該是白,黑就應該是黑,賁卦趕駁不純,又好在哪裏呢?”所以賢者對於事物,所厭惡的莫過於它不可辨察審度。


    天下所厭惡的,莫過於不可察知。一個人如果不可察知,就連竊賊也不約他結夥,就連強盜也不與他謀議。竊賊強盜是非常邪惡的人,尚且要找合適的夥伴,又何況打算成就大功的人呢!打算成就大功,讓天下人都競相努力來幫助自己的,一定要依賴於世士的誠信可知。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呂氏春秋白話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呂氏春秋白話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