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法


    昔者聖人之作曆也,觀璿璣之運,三光之行,道之發斂,景之長短,鬥綱所建,青龍所躔,參伍以變,錯綜其數,而製術焉。


    天之動也,一晝一夜而運過周,星從天而西,日違天而東。日之所行與運周,在天成度,在曆成日。居以列宿,終於四七,受以甲乙,終於六旬。日月相推,日舒月速,當其同所,謂之合朔。舒先速後,近一遠三,謂之弦。相與為衡,分天之中,謂之望。以速及舒,光盡體伏,謂之晦。晦朔合離,鬥建移辰,謂之月。日月之行,則有冬有夏;冬夏之間,則有春有秋。是故日行北陸謂之冬,西陸謂之春,南陸謂之夏,東陸謂之秋。日道發南,去極彌遠,其景彌長,遠長乃極,冬乃至焉。日道斂北,去極彌近,其景彌短,近短乃極,夏乃至焉。二至之中,道齊景正,春秋分焉。


    日周於天,一寒一暑,四時備成,萬物畢改,攝提遷次,青龍移辰,謂之歲。歲首至也,月首朔也。至朔同日謂之章,同在日首謂之蔀,蔀終六旬謂之紀,歲朔又複謂之元。是故日以實之,月以閏之,時以分之,歲以周之,章以明之,蔀以部之,紀以記之,元以原之。然後雖有變化萬殊,贏朒無方,莫不結係於此而稟正焉。


    極建其中,道營於外,璿衡追日,以察發斂,光道生焉。孔壺為漏,浮箭為刻,下漏數刻,以考中星,昏明生焉。日有光道,月有九行,九行出入而交生焉。朔會望衡,鄰於所交,虧薄生焉。月有晦朔,星有合見,月有弦望,星有留逆,其歸一也,步術生焉。金、水承陽,先後日下,速則先日,遲而後留,留而後逆,逆與日違,違而後速,速與日競,競又先日,遲速順逆,晨夕生焉。日、月、五緯,各有終原,而七元生焉。見伏有日,留行有度,而率數生焉。參差齊之,多少均之,會終生焉。引而伸之,觸而長之,探賾索隱,鉤深致遠,無幽辟潛伏,而不以其精者然。故陰陽有分,寒暑有節,天地貞觀,日月貞明。


    若夫祐術開業,淳燿天光,重黎其上也。承聖帝之命若昊天,典曆象三辰,以授民事,立閏定時,以成歲功,羲和其隆也。取象金火,革命創製,治曆明時,應天順民,湯、武其盛也。及王德之衰也,無道之君亂之於上,頑愚之史失之於下。夏後之時,羲和婬湎,廢時亂日,胤乃征之。紂作婬虐,喪其甲子,武王誅之。夫能貞而明之者,其興也勃焉;回而敗之者,其亡也忽焉。巍巍乎若道天地之綱紀,帝王之壯事,是以聖人寶焉,君子勤之。


    夫曆有聖人之德六焉:以本氣者尚其體,以綜數者尚其文,以考類者尚其象,以作事者尚其時,以占往者尚其源,以知來者尚其流。大業載之,吉凶生焉,是以君子將有興焉,谘焉而以從事,受命而莫之違也。若夫用天因地,揆時施教,頒諸明堂,以為民極者,莫大乎月令。帝王之大司備矣,天下之能事畢矣。過此而往,群忌苟禁,君子未之或知也。


    鬥之二十一度,去極至遠也,日在焉而冬至,群物於是乎生。故律首黃鍾,曆始冬至,月先建子,時平夜半。當漢高皇帝受命四十有五歲,陽在上章,陰在執徐,冬十有一月甲子夜半朔旦冬至,日月閏積之數皆自此始,立元正朔,謂之《漢曆》。又上兩元,而月食五星之元,並發端焉。


    曆數之生也,乃立儀、表,以校日景。景長則日遠,天度之端也。日發其端,周而為歲,然其景不複;四周千四百六十一日,而景複初:是則日行之終。以周除日,得三百六十五四分度之一,為歲之日數。日日行一度,亦為天度。察日月俱發度端,日行十九周,月行二百五十四周,複會於端,是則月行之終也。以日周除月周,得一歲周天之數。以日一周減之,餘十二十九分之七,則月行過周及日行之數也,為一歲之月。以除一歲日,為一月之數。月之餘分積滿其法,得一月,月成則其歲大。月四時推移,故置十二中以定月位。有朔而無中者為閏月。中之始曰節,與中為二十四氣。以除一歲日,為一氣之日數也。其分積而成日為沒,並歲氣之分,如法為一歲沒。沒分於終中,中終於冬至,冬至之分積如其法,得一日,四歲而終。月分成閏,閏七而盡,其歲十九,名之曰章。章首分盡,四之俱終,名之曰蔀。以一歲日乘之,為蔀之日數也。以甲子命之,二十而複其初,是以二十蔀為紀。紀歲青龍未終,三終歲後複青龍為元。


    元法,四千五百六十。


    紀法,千五百二十。


    紀月,萬八千八百。


    蔀法,七十六。


    蔀月,九百四十。


    章法,十九。


    章月,二百三十五。


    周天,千四百六十一。


    日法,四。


    蔀日,二萬七千七百五十九。


    沒數,二十一。


    通法,四百八十七。


    沒法,七,因為章閏。


    日餘,百六十八。


    中法,三十二。


    大周,三十四萬三千三百三十五。


    月周,千一十六。


    月食數之生也,乃記月食之既者。率二十三食而複既,其月百三十五,率之相除,得五月二十三之二十而一食。以除一歲之月,得歲有再食五百一十三分之五十五也。分終其法,因以與蔀相約,得四與二十七,互之,會二千五十二,二十而與元會。


    元會,四萬一千四十。


    蔀會,二千五十二。


    歲數,五百一十三。


    食數,千八十一。


    月數,百三十五。


    食法,二十三。


    推入蔀術曰:以元法除去上元,其餘以紀法除之,所得數從天紀,算外則所入紀也。不滿紀法者,入紀年數也。以蔀法除之,所得數從甲子蔀起,算外,所入紀歲名命之,算上,即所求年太歲所在。


    推月食所入蔀會年,以元會除去上元,其餘以蔀會除之,所得以二十七乘之,滿六十除去之,餘以二十除所得數,從天紀,算外,所入紀,不滿二十者,數從甲子蔀起,算外,所入蔀會也。其初不滿蔀會者,入蔀會年數也。各以所入紀歲名命之,算上,即所求年太歲所在。


    ────┬─────┬─────┬───────


    天紀歲名 │地紀歲名 │人紀歲名 │ 蔀首


    ────┼─────┼─────┼───────


    庚辰 │ 庚子 │ 庚申 │ 甲子一


    丙申 │ 丙辰 │ 丙子 │ 癸卯二


    壬子 │ 壬申 │ 壬辰 │ 壬午三


    戊辰 │ 戊子 │ 戊申 │ 辛酉四


    甲申 │ 甲辰 │ 甲子 │ 庚子五


    庚子 │ 庚申 │ 庚辰 │ 己卯六


    丙辰 │ 丙子 │ 丙申 │ 戊午七


    壬申 │ 壬辰 │ 壬子 │ 丁酉八


    戊子 │ 戊申 │ 戊辰 │ 丙子九


    甲辰 │ 甲子 │ 甲申 │ 乙卯十


    庚申 │ 庚辰 │ 庚子 │ 甲午十一


    丙子 │ 丙申 │ 丙辰 │ 癸酉十二


    壬辰 │ 壬子 │ 壬申 │ 壬子十三


    戊申 │ 戊辰 │ 戊子 │ 辛卯十四


    甲子 │ 甲申 │ 甲辰 │ 庚午十五


    庚辰 │ 庚子 │ 庚申 │ 己酉十六


    丙申 │ 丙辰 │ 丙子 │ 戊子十七


    壬子 │ 壬申 │ 壬辰 │ 丁卯十八


    戊辰 │ 戊子 │ 戊申 │ 丙午十九


    甲申 │ 甲辰 │ 甲子 │ 乙酉二十


    ────┴─────┴─────┴─────────


    推天正術,置入蔀年減一,以章月乘之,滿章法得一,名為積月,不滿為閏餘,十二以上,其歲有閏。


    推天正朔日,置入蔀積月,以蔀日乘之,滿蔀月得一,名為積日,不滿為小餘,積日以六十除去之,其餘為大餘,以所入蔀名命之,算盡之外,則前年天正十一月朔日也。小餘四百四十一以上,其月大。求後月朔,加大餘二十九,小餘四百九十九,小餘滿蔀月得一,上加大餘,命之如前。


    一術,以大周乘年,周天乘閏餘減之,餘滿蔀月,則天正朔日也。


    推二十四氣術曰:置入蔀年減一,以日餘乘之,滿中法得一,名曰大餘,不滿為小餘,大餘滿六十除去之,其餘以蔀名命之,算盡之外,則前年冬至之日也。


    求次氣,加大餘十五、小餘七,除命之如前,小寒日也。


    推閏月所在,以閏餘減章法,餘以十二乘之,滿章閏數得一,滿四以上亦得一算之數,從前年十一月起,算盡之外,閏月也。或進退,以中氣定之。


    推弦、望日,因其月朔大小餘之數,皆加大餘七,小餘三百五十九四分三,小餘滿蔀月得一,加大餘,大餘命如法,得上弦。又加得望,次下弦,又後月朔。其弦、望小餘二百六十以下,每以百刻乘之,滿蔀月得一刻,不滿其所近節氣夜漏之半者,以算上為日。


    推沒滅術,置入蔀年減一,以沒數乘之,滿日法得一,名為積沒,不盡為沒餘。以通法乘積沒,滿沒法得一,名為大餘,不盡為小餘。大餘滿六十除去之,其餘以蔀名命之,算盡之外,前年冬至前沒日也。求後沒,加大餘六十九,小餘四,小餘滿沒法,從大餘,命之如前,無分為滅。


    一術,以十五乘冬至小餘,以減通法,餘滿沒法得一,則天正後沒也。


    推合朔所在度,置入蔀積日以蔀月乘之,滿大周除去之,其餘滿蔀月得一,名為積度,不盡為餘分。積度加鬥二十一度,加二百三十五分,以宿次除之,不滿宿,則日月合朔所在星度也。求後合朔,加度二十九,加分四百九十九,分滿蔀月得一度,經鬥除二百三十五分。


    一術,以閏餘乘周天,以減大周餘,滿蔀月得一,合以鬥二十一度四分一,則天正合朔日月所在度。


    推日所在度,置入蔀積日之數,以蔀法乘之,滿蔀日除去之,其餘滿蔀法得一,為積度,不盡為餘分。積度加鬥二十一度,加十九分,以宿次除去之,則夜半日所在宿度也。


    求次日,加一度。求次月,大加三十度,小加二十九度,經鬥除十九分。


    一術,以朔小餘減合朔度分,即日夜半所在。其分二百三十五約之,十九乘之。


    推月所在度,置入蔀積日之數,以月周乘之,滿蔀日除去之,其餘滿蔀法得一,為積度,不盡分餘分。積度加鬥二十一十九分,除如上法,則所求之日夜半月所在宿度也。


    求次日,加十三度二十八分。求次月,大加三十五度六十一分,月小二十二度三十三度,分滿法得一度,經鬥除十九分。其冬下旬月在張、心署之,謂晝漏分後盡漏盡也。


    一術,以蔀法除朔小餘,所得以減日半度也。餘以減分,即月夜半所在度也。


    推日明所入度分術曰:置其月節氣夜漏之數,以蔀法乘之,二百除之,得一分,即夜半到明所行分也。以增夜半日所在度分,為明所在度分也。


    求昏日所入度,以夜半到明日所行分減蔀法,其餘即夜半到昏所行分也。以加夜半所在度分,為昏日所在度也。


    推月明所入度分術曰:“置其節氣夜漏之數,以月周乘之,以二百除之,為積分。積分滿蔀法得一,以增夜半度,即月明所在度也。


    求昏月所入度:以明積分減月周,其餘滿蔀法得一度,加夜半,則昏月所在度也。


    推弦、望日所入星度術曰:置合朔度分之數,加七度三百五十九分四分三,以宿次除之,即得上弦日所入宿度分也。


    求望、下弦,加除如前法,小分滿四從大分,大分滿蔀月從度。


    推弦、望月所入星度術曰:置月合朔度分之數,加度九十八,加分六百五十三半,以宿次除之,即上弦月所入宿度分也。


    求望、下弦,加除如前分,滿蔀月從度。


    推月食術曰:“置入蔀會年數,減一,以食數乘之,滿歲數得一,名曰積食,不滿為食餘。以月數乘積食,滿食法得一,名為積月,不滿為月餘分。積月以章月除去之,其餘為入章月數。當先除入章閏,乃以十二除去之,不滿者命以十一月,算盡之外,則前年十一月前食月也。


    求入章閏者,置入章月,以章閏乘之,滿章月得一,則入章閏數也。餘分滿二百二十四以上至二百三十一,為食在閏月。閏或進退,以朔日定之。求後食,加五月二十分,滿法得一月數,命之如法,其分盡食算上。


    推月食朔日術曰:“置食積月之數,以二十九乘之,為積日。又以四百九十九乘積月,滿蔀月得一,以並積日,以六十除之,其餘以所會蔀名命之,算盡之外,則前年天正前食月朔日也。


    求食日,加大餘十四,小餘七百一十九半,小餘滿蔀月為大餘,大餘命如前,則食日也。


    求後食朔及日,皆加大餘二十七,小餘六百一十五。其月餘分不滿二十者,又加大餘二十九,小餘四百九十九。其餘小餘者,當以漏刻課之,夜漏未盡,以算上為日。


    一術,以歲數去上元,餘以為積月,以百一十二乘之,滿月數去之,餘滿食法得一,則天正後食也。


    推諸加時,以十二乘小餘,先減如法之半,得一時,其餘乃以法除之,所得算之數從夜半子起,算盡之外,則所加時也。


    推諸上水漏刻:以百乘其小餘,滿其法得一刻;不滿法什之,滿法得一分。積刻先減所入節氣夜漏之半,其餘為晝上水之數。過晝漏去之,餘為夜上水數。其刻不滿夜漏半者,乃減之,餘為昨夜未盡,其弦望其日。


    五星數之生也,各記於日,與周天度相約而為率。以章法乘周率為月法,章月乘日率,如月法,為積月月餘。以月之日乘積月,為朔大小餘。乘為入月日餘。以日法乘周率為日度法。以周率去日率,餘以乘周天,如日度法。為積度度餘也。日率相約取之,得二千九百九十萬一千六百二十一億五十八萬二千三百,而五星終,如蔀之數,與元通。


    術,周率,四千三百二十七。


    日率,四千七百二十五。


    合積月,十三。月餘,四萬一千六百六。


    月法,八萬二千二百一十三。


    大餘,二十三。


    小餘,八百四十七。


    虛分,九十三。


    入月日,十五。


    日餘,萬四千六百四十一。


    日度法,萬七千三百八。


    積度,三十三。


    度餘,萬三百一十四。


    火,周率,八百七十九。


    日率,千八百七十六。


    合積月,二十六。


    月餘,六千六百三十四。


    月法,萬六千七百一。


    大餘,四十七。


    小餘,七百五十四。


    虛分,一百八十六。


    入月日,十二。


    日餘,千八百七十二。


    日度法,三千五百一十六。


    積度,四十九。


    度餘,一百一十四。


    土,周率,九千九十六。


    日率,九千四百一十五。


    合積月,十二。


    月餘,十三萬八千六百三十七。


    月法,十七萬二千八百二十四。


    大餘,五十四。


    小餘,三百四十八。


    虛分,五百九十二。


    入月日,二十四。


    日餘,二千一百六十三。


    日度法,三萬六千三百八十四。


    積度,十二。


    度餘,二萬九千四百五十一。


    金,周率,五千八百三十。


    日率,四千六百六十一。


    合積月,九。


    月餘,九萬八千四百五。


    月法,十一萬七百七十。


    大餘,二十五。


    小餘,七百三十一。


    虛分,二百九。


    入月日,二十六。


    日餘,二百八十一。


    日度法,三萬三千三百二十。


    積度,二百九十二。


    度餘,二百八十一。


    水,周率,萬一千九百八。


    日率,千八百八十九。


    合積月,一。


    月餘,二十一萬七千六百六十三。


    月法,二十二萬六千二百五十二。


    大餘,二十九。


    小餘,四百九十九。


    虛分,四百四十一。入月日,二十八。日餘,四萬四千八百五。


    日度法,四萬七千六百三十二。積度,五十七。


    度餘,四萬四千八百五。


    推五星術:置上元以來,盡所求年,以周率乘之,滿日率得一,名為積合;不盡名為合餘。合餘以周率除之,不得焉退歲;無所得,星合其年,得一合前年,二合前二年。金、水積合奇為晨,偶為夕。其不滿周率者反減之,餘為度分。


    推星合月,以合積月乘積合為小積,又以月餘乘積合,滿其月法得一,從小積為積月,不盡為月餘。積月滿紀月去之,餘為入紀月。每以章閏乘之,滿章月得一為閏;不盡為閏餘。以閏減入紀月,其餘以十二去之,餘為入歲月數,從天正十一月起,算外,星合所在之月也。其閏餘滿二百二十四以上至二百三十一,星合閏月。閏或進退,以朔製之。


    推朔日,以蔀日乘入紀月,滿蔀月得一為積日,不盡為小餘。積日滿六十去之,餘為大餘,命以甲子,算外,星合月朔日。


    推入月日,以蔀日乘月餘,以其月法乘朔小餘,從之,以四千四百六十五約之,所得滿日度法得一,為入月日,不盡為日餘。以朔命入月日,算外,星合日也。


    推合度,以周天乘度分,滿日度法得一為積度,不盡為度餘。以鬥二十一四分一命度,算外,星合所在度也。


    一術,加退歲一,以減上元,滿八十除去之,餘以沒數乘之,滿日法得一,為大餘,不盡為小餘。以甲子命大餘,則星合歲天正冬至日也。以周率乘小餘,並度餘,餘滿日度法從度,即至後星合日數也,命以冬至。求後合月,加合積月於入歲月,加月餘於月餘,滿其月法得一,從入歲月。入歲月滿十二去之,有閏計焉,餘命如前,算外,後合月也。金、水加晨得夕,加夕得晨。


    求朔日,以大小餘加今所得,其月餘得一月者,又加大餘二十九,小餘四百九十九,小餘滿蔀月得一,加大餘,大餘命如前。


    求入月日,以入月日日餘加今所得,餘滿日度法得一,從日。其前合月朔小餘滿其虛分者,空加一日。日滿月先去二十九,其後合月朔小餘不滿四百九十九,又減一日,其餘命如前。


    求合度,以積度度餘加今所得,餘滿日度法得一從度,命如前,經鬥除如周率矣。


    木,晨伏,十六日七千三百二十分半,行二度萬三千八百一十一分,在日後十三度有奇,而見東方。見順,日行五十八分度之十一,五十八日行十一度。微遲,日行九分,五十八日行九度。留不行,二十五日。旋逆,日行七分度之一,八十四日退十二度。複留,二十五日。複順,五十八日行九度,又五十八日行十一度,在日前十三度有奇,而夕伏西方。除伏逆,一見三百六十六日,行二十八度。伏複十六日七千三百二十分半,行二度萬三千八百一十一分,而與日合。凡一終,三百九十八日有萬四千六百四十一分,行星三十三度與萬三百一十四分,通率日行四千七百二十五分之三百九十八。


    火,晨伏,七十一日二千六百九十四分,行五十五度二千二百五十四分半,在日後十六度有奇,而見東方。見順,日行二十三分度之十四,百八十四日行百一十二度。微遲,日行十二分,九十二日行四十八度。留不行,十一日。旋逆,日行六十二分度之十七,六十二日退十七度。複留,十一日。複順,九十二日,行四十八度,又百八十四日行百一十二度,在日前十六度有奇,而夕伏西方。除伏逆,一見六百三十六日,行三百三度。伏複,七十一日二千六百九十四分,行五十五度二千二百五十四分半,而與日合。凡一終,七百七十九日有千八百七十二分,行星四百一十四度與九百九十三分。通率日行千八百七十六分之九百九十七。


    土,晨伏,十九日千八十一分半,行三度萬四千七百二十五分半,在日後十五度有奇,而見東方。見順,日行四十三分度之三,八十六日行六度。留不行,三十三日。旋逆,日行十七分度之一百二,日退六度。複留,三十三日。複順,八十六日,行六度,在日前十五度有奇,而夕伏西方。除伏逆,一見三百四十日,行六度。伏複,十九日千八十一分半,行三度萬四千七百二十五分半,與日合。凡一終,三百七十八日有二千一百六十三分,行星十二度與二萬九千四百五十一分。通率日行九千四百一十五分之三百一十九。


    金,晨伏,五日,退四度,在日後九度,而見東方。見逆,日行五分度之三,十日,退六度。留不行,八日。旋順,日行四十六分度之三十三,四十六日行三十三度。而疾,日行一度九十一分度之十五,九十一日行百六度。益疾,日行一度二十二分,九十一日行百一十三度,在日後九度,而晨伏東方。除伏逆,一見二百四十六日,行二百四十六度。伏四十一日二百八十一分,行五十度二百八十一分,而與日合。一合二百九十二日二百八十一分,行星如之。


    金,夕伏,四十一日二百八十一分,行五十度二百八十一分,在日前九度,而見西方。見順,疾,日行一度九十一分度之二十二,九十一日行百一十三度。微遲,日行一度十五分,九十一日行百六度。而遲,日行四十六分度之三十三,四十六日行三十三度。留不行,八日。旋逆,日行五分度之三,十日退六度,在日前九度,而夕伏西方。除伏逆,一見二百四十六日,行二百四十六度,伏五日,退四度而複合。凡再合一終,五百八十四日有五百六十二分,行星如之。通率日行一度。


    水,晨伏,九日,退七度,在日後十六度,而見東方。見逆,一日退一度。留不行,二日。旋順,日行九分度之八,九日行八度。而疾,日行一度四分度之一,二十日行二十五度,在日後十六度,而晨伏東方。除伏逆,一見,三十二日,行三十二度,伏十六日四萬四千八百五分,行三十二度四萬四千八百五分,而與日合。一合五十七日有四萬四千八百五分,行星如之。


    水,夕伏,十六日四萬四千八百五分,行三十二度四萬四千八百五分,在日前十六度,而見西方。見順,疾,日行一度四分度之一,二十日行二十五度。而遲,日行九分度之八,九日行八度。留不行,二日。旋逆,一日退一度,在日前十六度,而夕伏西方。除伏逆,一見三十二日,行三十二度,伏九日,退七度而複合。凡再合一終,百一十五日有四萬一千九百七十八分,行星如之。通率日行一度。


    步術,以步法伏日度分,加星合日度餘,命之如前,得星見日度也。行分母乘之,分如日度法而一,分不盡如半法以上,亦得一,而日加所行分,滿其母得一度。逆順母不同,以當行之母乘故分,如故母,如一也。留者承前,逆則減之,伏不書度。經鬥除如行母,四分具一。其分有損益,前後相放。其以赤道命度,進加退減之。其步以黃道。


    月名


    天正十一月 十二月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冬至 大寒 雨水 春分 穀雨 小滿 夏至 大暑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處暑 秋分 霜降 小雪


    鬥二十六(四分一退二) 牛八 女十二(進一) 虛十(進二)


    危十七(進二) 室十六(進三) 壁九(進一)


    ◇北方九十八度四分一


    奎十六 婁十二(退一) 胃十四(退一) 昴十一(退二)


    畢十六(退三) 觜二(退三) 參九(退四)


    ◇西方八十度


    井三十三(退三) 鬼四 柳十五 星七(進一)


    張十八(進一) 翼十八(進二) 軫十七(進一)


    ◇南方百一十二度


    角十二 亢九(退一) 氐十五(退二) 房五(退三)


    心五(退三) 尾十八(退三) 箕十一(退三)


    ◇東方七十五度


    右赤道度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一


    鬥二十四(四分一) 牛七 女十一 虛十


    危十六 室十八 壁十


    ◇北方九十六度四分一


    奎十七 婁十二 胃十五 昴十二


    畢十六 觜三 參八


    ◇西方八十三度


    井三十 鬼四 柳十四 星七


    張十七 翼十九 軫十八


    ◇南方百九度


    角十三 亢十 氐十六 房五


    心五 尾十八 箕十


    ◇東方七十七度


    右黃道度三百六十五四分一


    黃道去極,日景之生,據儀、表也。漏刻之生,以去極遠近差乘節氣之差。如遠近而差一刻,以相增損。昏明之生,以天度乘晝漏,夜漏減之,二百而一,為定度。以減天度,餘為明;加定度一為昏。其餘四之,如法為少。二為半,三為太,不盡,三之,如法為強,餘半法以上以成強。強三為少,少四為度,其強二為少弱也。又以日度餘為少強,而各加焉。


    二十四氣


    ◇冬至


    日所在:鬥二十一度八分退二 黃道去極:百一十五度 晷景:丈三尺


    晝漏刻:四十五 夜漏刻:五十五 昏中星:奎六弱 旦中星:亢二少強退一


    ◇小寒


    日所在:女二度七分進一 黃道去極:百一十三強 晷景:丈二尺三寸晝漏刻:四十五八分 夜漏刻:五十四二分 昏中星:婁六半強退一 旦中星:氐七少弱退二


    ◇大寒


    日所在:虛五度十四分進二 黃道去極:百一十大弱 晷景:丈一尺晝漏刻:四十六八分 夜漏刻:五十三八分 昏中星:胃十一半強退一 旦中星:心半退三


    ◇立春


    日所在:危十度二十一分進二 黃道去極:百六少強 晷景:九尺六寸


    晝漏刻:四十八六分 夜漏刻:五十一四分 昏中星:畢五少弱退三


    旦中星:尾七半弱退三


    ◇雨水


    日所在:室八度二十八分進三 黃道去極:百一強 晷景:七尺九寸五分 晝漏刻:五十八分 夜漏刻:四十九二分昏中星:參六半弱退四 旦中星:箕大弱退三


    ◇驚蟄


    日所在:壁八度三分進一 黃道去極:九十五強 晷景:六尺五寸晝漏刻:五十三三分 夜漏刻:四十六七分 昏中星:井十七少弱退三旦中星:鬥少退二


    ◇春分


    日所在:奎十四度十分 黃道去極:八十九強 晷景:五尺二寸五分


    晝漏刻:五十五八分 夜漏刻:四十四二分


    昏中星 鬼四 旦中星:鬥十一弱退二


    ◇清明


    日所在:胃一度十七分退一 黃道去極:八十三少弱 晷景:四尺一寸五分 晝漏刻:五十八三分 夜漏刻:四十一七分 昏中星:星四大進一


    旦中星:鬥二十一半退二


    ◇穀雨


    日所在:昴二度二十四分退二 黃道去極:七十七大強 晷影:三尺二寸晝漏刻:六十五分 夜漏刻:三十九五分 昏中星:張十七進一旦中星:牛六半


    ◇立夏


    日所在:畢六度三十一分退三 黃道去極:七十三少弱 晷景:二尺五寸二分 晝漏刻:六十二四分 夜漏刻:三十七六分 昏中星:翼十七大進三 旦中星:女十少進一


    ◇小滿


    日所在:參四度六分退四 黃道去極:六十九大弱 晷景:尺九寸八分


    晝漏刻:六十三九分 夜漏刻:三十六一分 昏中星:角大弱 旦中星:危大弱進二


    ◇芒種


    日所在:井十度十三分退三 黃道去極:六十七少弱 晷景:尺六寸八分 晝漏刻:六十四九分 夜漏刻:三十五一分 昏中星:亢五大退一


    旦中星:危十四強進二


    ◇夏至


    日所在:井二十五度二十分退三 黃道去極:六十七強 晷景:尺五寸


    晝漏刻:六十五 夜漏刻:三十五 昏中星:氐十二少弱退二 旦中星:室十二少弱進三


    ◇小暑


    日所在:柳三度二十七分 黃道去極:六十七大強 晷景:尺七寸晝漏刻:六十四七分 夜漏刻:三十五三分 昏中星:尾一大強退三 旦中星:奎二大強


    ◇大暑


    日所在:星四度二分進一 黃道去極:七十晷景:二尺晝漏刻:六十三八分 夜漏刻:三十六二分 昏中星:尾十五半弱退三 旦中星:婁三大退一


    ◇立秋


    日所在:張十二度九分進一 黃道去極:七十三半強 晷景:二尺五寸五分 晝漏刻:六十二三分 夜漏刻:三十七七分 昏中星:箕九大強退三 旦中星:胃九大弱退一


    ◇處暑


    日所在:翼九度十六分進二 黃道去極:七十八半強 晷景:三尺三寸三分 晝漏刻:六十二分 夜漏刻:三十九八分 昏中星:鬥十少退二


    旦中星:畢三大退三


    ◇白露


    日所在:軫六度二十三分進一 黃道去極:八十四少強 晷景:四尺三寸五分 晝漏刻:五十七八分 夜漏刻:四十二二分 昏中星:鬥二十一強退二 旦中星:參五半弱退四


    ◇秋分


    日所在:角四度三十分 黃道去極:九十半強 晷景:五尺五寸 晝漏刻:五十五二分 夜漏刻:四十四八分 昏中星:牛五少 旦中星:井十六少強退三


    ◇寒露


    日所在:亢八度五分退一 黃道去極;九十六大強 晷景:六尺八寸五分 晝漏刻:五十二六分 夜漏刻:四十七四分 昏中星:女七大進一


    旦中星:鬼三少強


    ◇霜降


    日所在:氐十四度十二分退二 黃道去極:百二少強 晷景:八尺四寸


    晝漏刻:五十三分 夜漏刻:四十九七分 昏中星:虛六大進二 旦中星:星三大強進一


    ◇立冬


    日所在:尾四度十九分退三 黃道去極:百七少強晷景:丈 晝漏刻:四十八二分 夜漏刻:五十一八分 昏中星:危八強進二 旦中星:張十五大強進一


    ◇小雪


    日所在:箕一度二十六分退三 黃道去極:百一十一弱 晷景:丈一尺四寸 晝漏刻:四十六七分 夜漏刻:五十三三分 昏中星:室三半強進三 旦中星:翼十五大強進二


    ◇大雪


    日所在:鬥六度一分退二 黃道去極:百一十三大強 晷景:丈二尺五寸六分 晝漏刻:四十五五分 夜漏刻:五十四五分 昏中星:壁半強進一 旦中星:軫十五弱進一


    中星以日所在為正,日行四歲乃終,置所求年二十四氣小餘四之,如法為少、大,餘不盡,三之,如法為強、弱,以減節氣昏明中星而各定矣。強,正;弱,負也。其強弱相減,同名相去,異名從之。從強進少為弱,從弱退少而強。從上元太歲在庚辰以來,盡熹平三年,歲在甲寅,積九千四百五十五歲也。


    論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之分尚矣,乃有皇犧。皇犧之有天下也,未有書計。曆載彌久,暨於黃帝,班示文章,重黎記註,象應著名,始終相驗,準度追元,乃立曆數。天難諶斯,是以五、三,迄於來今,各有改作,不通用。故黃帝造曆,元起辛卯,而顓頊用乙卯,虞用戊午,夏用丙寅,殷用甲寅,周用丁巳,魯用庚子。漢興承秦,初用乙卯,至武帝元封,不與天合,乃會術士作《太初曆》,元以丁醜。王莽之際,劉歆作《三統》,追《太初》前卅一元,得五星會庚戌之歲,以為上元。《太初曆》到章帝元和,旋複疏闊,征能術者課校諸曆,定朔稽元,追漢四十五年庚辰之歲,追朔一日,乃與天合,以為《四分曆》元。加六百五元一紀,上得庚申。有近於緯,而歲不攝提,以辨曆者得開其說,而其元鮮與緯同,同則或不得於天。然曆之興廢,以疏密課,固不主於元。光和元年中,議郎蔡邕、郎中劉洪補續《律曆誌》。邕能著文,清濁鍾律;洪能為算,述敘三光。今考論其業,義指博通,術數略舉,是以集錄為上下篇,放續《前誌》,以備一家。


    讚曰:象因物生,數本杪曶。律均前起,準調後發。該核衡璿,檢會日月。(下一頁校勘記)


    後漢書 誌第三 律曆下/校勘記


    校勘記


    三0五五頁四行鬥綱之所建集解引盧文弨說,謂“之”禦覽作“所”。按:與下“青龍所纏”相對成文,作“所”是,今據改。又按:“綱”原鬥“剛”,徑改正。


    三0五五頁七行當其同所集解引盧文弨說,謂“同”下脫“所”字,禦覽有。今據補。


    三0五五頁九行鬥建移辰謂之月據集解引李銳說補。


    三0五五頁九行日月之術行據集解引李銳說改。按:殿本作“行”。


    三0五六頁五行以察發斂據集解引錢大昕說補。


    三0五七頁一三行乃立儀表按:集解引李銳說,謂儀謂渾儀,表謂圭表。今於儀表之閑加頓號。


    三0五八頁二行為一月之數按:依文義當雲“為一月之日數”,疑脫“日”字。


    三0五八頁三行月成則其歲大月大四時推移集解引張文虎說,謂“月大”二字鬥倒,“大”字絕句,“月”字當屬下。此謂有閏之年為大歲也。歲之餘分滿月法而置閏謂之大歲,與月之餘分滿日法而成日謂之大月正同。然閏月四時推移或有進退,故置中氣以定之。今據改。


    三0五八頁四行中之始日曰節據集解本改。


    三0五八頁一三行故一共元以四千五百六十為甲寅之終也據汲本改。


    三0五九頁一一行沒數二十一為章閏據集解引李銳說刪。


    三0五九頁一五行中法四三十二據集解引錢大昕說改。


    三0六0頁三行其月食百三十五據集解引錢大昕說刪。


    三0六0頁四行得五百月二十三之二十而一食據集解引錢大昕說改。


    三0六0頁四行得歲有再食五百一十三分之五十五也據集解引錢大昕說補。


    三0六0頁五行得四與二十七互之會二千五十二按:“互”殿本作“五”。集解引錢大昕說,謂“五之”兩字難解,閩本、汲古閣本作“互”,亦非是。當雲“名之曰蔀會”,傳寫脫鬥耳。又引李銳說,謂“互之”者互乘之也。四為七十六約數,以乘五百一十三,得二千五十二;二十七為五百一十三約數,以乘七十六,亦得二千五十二,為蔀會。


    三0六0頁七行蔀會三二千五十三二據集解引錢大昕說改。


    三0六0頁一0行月數百二三十五據集解引錢大昕說改。


    三0六0頁一一行食法二十二三據集解引錢大昕說改。


    三0六0頁一三行筭外所入紀歲名命之筭上即所求年太歲所在集解引李銳說,謂“筭外”下有脫文,當雲“筭外,所入蔀也。不滿蔀法者,入蔀年數也,各以所入紀歲名命之,筭上,即所求年太歲所在”。按:如李說,則“筭外”下當補“所入蔀也不滿蔀法者入蔀年數也各以”十六字。


    三0六0頁一五行所得以七二十二七乘之據集解引李銳說改。


    三0六一頁一行筭之起外所以入紀集解引錢大昕說,謂“之”“起”“以”三字皆衍文。今據刪。


    三0六一頁二行各以不所入紀歲名命之據集解引錢大昕說改。


    三0六一頁三行即所求年蔀太歲所在據集解引李銳說刪補。


    三0六一頁四行紀蔀表張文虎舒蓺室隨筆雲:“案此表首行序題,各本誤以‘天紀歲名’對蔀名‘甲子’‘癸卯’為第一列,‘地紀歲名’對‘庚辰’‘丙申’為第二列,‘人紀歲名’對‘庚子’‘丙辰’為第三列,‘蔀首’二字對‘庚申一’‘丙子二’為第四列。李尚之四分術注依錢少詹說更正,以天、地、人三紀序題各降一列,而以‘蔀首’二字獨對一、二、三、四數目,今局中新刊本從之。


    其實蔀名‘甲子’、‘癸卯’一列當移末列,與數目字相屬,王氏太歲考改如此。或移蔀首數目為第一列,與蔀名相屬,庶為明白。”今依張說移正。


    三0六二頁二行壬午子據集解引盧文弨說改。


    三0六二頁五行乙己酉據集解引盧文弨說改。


    三0六二頁一四行小餘四百九十九據集解引錢大昕、李銳說補。


    三0六三頁一行以大周乘年周天乘閏餘減之餘滿蔀日月則天正朔日也據集解引錢大昕說補改。


    三0六三頁二行以月日餘乘之據集解引錢大昕說改。


    三0六三頁九行不滿其數所近節氣夜漏之半者集解引李銳說,謂“數”當作“所”,聲之鬥。今據改。


    三0六三頁一四行以為十五乘冬至小餘據集解引錢大昕說改。


    三0六三頁一五行置入蔀積月日以日蔀月乘之據集解引錢大昕說改。


    三0六四頁八行經鬥除十九分據集解引錢大昕說補。


    三0六四頁九行以朔小餘減合朔度分據集解引盧文弨說補。


    三0六四頁九行其分三二百二三十五約之據汲本、殿本改。


    三0六四頁一二行積度加鬥二十一十九分據集解引錢大昕說補。


    三0六四頁一四行謂盡晝漏分後盡漏盡也集解引李銳說,謂“謂盡漏”當作“謂晝漏”。晝漏分後者,晝漏與夜漏分之後,謂自夜上水後至夜漏盡,月在張、心,則注於術。今據改。


    三0六五頁三行以夜半到明日所行分分減蔀法據集解引李銳說刪。


    三0六五頁五行置其節氣夜半漏之數據集解引錢大昕說改。


    三0六五頁六行即明月明所在度也據集解引盧文弨說改。


    三0六五頁八行加七度三百五十九分四分之三據集解引盧文弨說刪。


    三0六五頁八行以宿次除之據集解引盧文弨說補。


    三0六五頁一0行小分滿四從大分大分滿蔀月從度據集解引李銳說補。


    三0六五頁一五行以月數乘積食據集解引錢大昕說補。


    三0六六頁三行加五百月二十分據集解引錢大昕說改。


    三0六六頁五行又以四百九十九乘積月據集解引錢大昕說補。


    三0六六頁一一行餘以為積月按:集解引李銳說,謂此省文也。以術為之,當以章月乘餘年,滿章法得一為積月,不滿為閏餘。


    三0六六頁一五行不滿法法什之據集解引錢大昕說刪。


    三0六七頁二行餘為昨夜未晝盡據集解引李銳說改。


    三0六七頁三行以章法乘周率為用月法據集解引錢大昕說改。


    三0六七頁四行以月之月日乘積月為朔大小餘據集解引李銳說改。


    三0六七頁四行乘為入月日餘按:集解引錢大昕說,謂此處有脫鬥。今以算術求之,當以蔀日乘積月,如蔀月而一,為積日,不盡為小餘;積日滿六十去之,餘為大餘也。又以蔀日乘月餘,以月法乘朔小餘,並之,以四千四百六十五約之,所得如日度法而一,為入月日,不盡為日餘也。又引李銳說,謂以算求之,當以蔀日乘月餘,以月法乘朔小餘,從之,章法乘章月,得數約之,如日度法,為入月日、日餘。


    三0六七頁五行以周率去日率據集解引錢大昕說補。


    三0六七頁五行如日度法為積度之度餘也集解引錢大昕說,謂“為度之餘”當雲“為積度度餘”。又引李銳說,謂“如日度法,為度之餘也”,當雲“如日度法為積度,不盡為度之餘也”。今按:錢、李二氏之說皆合理,局本依錢說改,今從之。


    三0六七頁一0行日餘萬四千六百四十七一據集解引錢大昕說改。


    三0六七頁一四行入月日十一二據集解引錢大昕說改。


    三0六八頁四行入月日二十三四據集解引錢大昕說改。


    三0六八頁七行月法十一萬七百七十據汲本、殿本補。


    三0六八頁一0行月餘二十一萬七千六百六十三據集解引錢大昕說補。


    三0六八頁一二行虛分四百四十九一據集解引錢大昕說改。


    三0六八頁一二行入月日二十七八據集解引錢大昕說改。


    三0六八頁一三行日度法四萬七千六百三十一二據集解引錢大昕說改。


    三0六八頁一四行不盡名為合餘集解引惠棟說,謂“名”下幹象曆有“為”字,應增入。今據補。


    三0六八頁一五行合餘以周率除之據集解引李銳說補。


    三0六九頁二行從小積為積月不盡為月餘據集解引李銳說補。


    三0六九頁五行其閏餘滿二百二十四以上據集解引李銳說補。


    三0六九頁六行以蔀日乘之入紀月據集解引錢大昕說刪。


    三0六九頁八行所得得滿日度法得一據集解引錢大昕說刪。


    三0六九頁一三行以周率乘小餘據集解引盧文弨說補。


    三0六九頁一四行即正至後星合日數也據集解引李銳說改。


    三0六九頁一五行餘一金水加晨得夕據集解引錢大昕說改。


    三0七0頁二行又加大餘二十九小餘四百九十九集解引錢大昕說,謂“又”下疑有脫文,當雲“加大餘二十九,小餘四百九十九”。今據補。按:此即上求後合月中所謂“加月餘於月餘,滿其月法得一”也,故應再加大餘二十九,小餘四百九十九。


    三0七0頁三行如加大餘據集解引錢大昕說改。


    三0七0頁四行以入月日日餘加今所得據集解引盧文弨說補。


    三0七0頁四行其前合月朔小餘不滿其虛分者據集解引李銳說刪。


    三0七0頁八行木晨伏十六日七千二三百二十分半據集解引錢大昕說改。


    三0七0頁一0行八十四日進退十二度據集解引錢大昕說改。


    三0七0頁一二行伏複十六日七千二三百二十分半據集解引錢大昕說改。


    三0七0頁一四行行星三十二三度與萬三百一十四分據集解引錢大昕說改。


    三0七一頁一行百八十四日行百一十二度據集解引錢大昕說補。


    三0七一頁四行行三百三度據集解引錢大昕說補。


    三0七一頁六行通率日行千八百七十六分之九百九十七“九十七”原鬥“九十六”,據張元濟校勘記謂“六”字原作“大”,影印上板時描改也。


    三0七一頁一一行一見三百四十日據集解引盧文弨說補。


    三0七一頁一五行旋順按:依文義當脫一“旋”字,今補。


    三0七一頁一五行日行行四十六分度之三十三據集解引錢大昕說刪。


    三0七一頁一五行而疾日行一度九十一分度之十五據集解引錢大昕說補。


    三0七二頁三行一合二百九十二日二百八十一分據集解引錢大昕說補。


    三0七二頁七行而進彁據集解引錢大昕說改。


    三0七二頁九行退四度而後複合據集解引錢大昕說改。


    三0七二頁九行凡三再合一終據集解引錢大昕說改。


    三0七三頁二行旋逆據集解引錢大昕說補。


    三0七三頁三行行三十二度據集解引錢大昕說補。


    三0七三頁五行如加星合日度餘據集解引錢大昕說改。


    三0七三頁五行術行分母乘之據集解引李銳說改。


    三0七三頁六行分日如日度法而一據集解引李銳說改。


    三0七三頁六行不盡如法半法以上據集解引盧文弨說改。


    三0七三頁一0行日月名據集解引李銳說改。按:下表排列依李銳漢四分術改定。


    三0七四頁三行鬥二十六四分一退二據集解引李銳說補。


    三0七四頁三行女十二進二一據集解引李銳說改。


    三0七四頁三行虛十進三二據集解引李銳說改。


    三0七四頁四行危十六七據集解引李銳說改。


    三0七四頁四行室十六進二三據集解引李銳說改。


    三0七四頁四行壁十九進三一汲本﹑殿本“進三”作“進二”。集解引李銳說,謂“壁十”當作“壁九”,“進二”作“進一”。今據改。按:集解引李銳說,謂案此赤道度即太初星距見於三統術者是也。自漢以後相沿承用,至唐大衍術始改畢﹑觜﹑參﹑鬼四宿,後漢施行四分,未嚐改測,則二宿度數不得與三統術異。今本作“危十六”“壁十”者,與下文黃道度相涉而誤也。


    三0七四頁六行婁十二進退一汲本﹑殿本“進一”作“進二”。集解引李銳說,謂當作“退一”。今據改。


    三0七四頁六行胃十四進二退一據集解引李銳說改。


    三0七四頁六行昴十一進退二據集解引李銳說改。


    三0七四頁七行畢十六進退三汲本﹑殿本“進三”作“進二”。集解引李銳說,謂當作“退三”。今據改。


    三0七四頁一0行翼十八進一二據集解引李銳說改。


    三0七四頁一三行尾十八進退三據集解引李銳說改。


    三0七五頁二行鬥二十四進一四分一據集解引李銳說改。


    三0七六頁一行夜漏減三[之二百而一據集解引李銳說改。


    三0七六頁二行如法為少二為半三為太據集解引李銳說補。


    三0七六頁五行赤道橫帶渾天之腹去極九十一度十六分之五禦覽無“渾”字。又“分”上原無“六”字;占經﹑禦覽作“十九分”,亦非是。今依算理補。


    三0七六頁七行就夏曆景去極之法以為率也按:“夏曆景”開元占經作“夏至曆景”,影印宋本禦覽引作“夏曆晷景”,鮑刻本作“夏至晷景”。


    三0七六頁九行取北極及衡各誠針□之為軸據嚴可均輯全後漢文改。


    三0七六頁一0行以為百八十二度八分之五據開元占經補。


    三0七六頁一一行視篾之半際夕多少黃赤道幾也集解引盧文弨說,謂“夕”字衍。今按:“夕”乃“少”字之形鬥,又顛倒其文耳。下雲“其所多少”,可證也。開元占經引作“視篾半之際多少黃赤道幾何也”。


    三0七六頁一二行從此北極數之據汲本﹑殿本改。


    三0七六頁一二行則無去極之度也據開元占經引改。


    三0七六頁一五行故使中道三日之中若差少半也據開元占經改。


    三0七七頁三行而度猶雲退者集解引盧文弨說,謂“猶”下當有“雲”字。今據補。


    三0七七頁四行而以赤道重廣量度黃道據開元占經引改。


    三0七七頁五行以赤道為強距耳據開元占經引改。


    三0七七頁五行故於黃道亦有進退也據開元占經補。


    三0七七頁九行鬥二十一度八分退二原作鬥二十度百一十分八分退二鬥,徑據集解引錢大昕說改正。按:錢雲因下有“百一十五”之文而重出耳。此以三十二為度法,分滿法即進為度,無有過三十一分者。


    三0七七頁一0行女二度七分進一“進”下原脫“一”字,王先謙謂李本作“進一”,今徑補。


    三0七七頁一一行百一十原作“百一十一”,鬥。王先謙謂李本作“百一十”,徑據改。


    三0七七頁一二行危十度原作“危七度”,鬥,徑據集解引錢大昕說改正。


    三0七七頁一二行百六少強“少強”原作“少弱”,鬥。王先謙謂李本作“少強”,徑據改。


    三0七七頁一二行畢五少弱退三“少弱”原作“少強”,鬥,徑據汲本改正。


    三0七七頁一三行室八度二十八分進三“進三”原作“退三”,鬥。王先謙謂李本“退”作“進”,徑據改。


    三0七七頁一三行箕大弱退三“箕”下原有大字“六”,鬥。王先謙謂李本無“六”字,徑據刪。


    三0七八頁一行八十九強“強”原作“少強”,鬥。王先謙謂李本無“少”字,徑據刪。


    三0七八頁一行鬥十一弱退二“弱”原作“強”,鬥。王先謙謂李本作“弱”,徑據改。


    三0七八頁二行胃一度十七分退一“退一”原作“退二”,鬥。王先謙謂李本作“退一”,徑據改。


    三0七八頁二行星四大進一“進”下原脫“一”字,王先謙謂李本“進”下有“一”字,徑據補。


    三0七八頁三行張十七進一“進一”原鬥“進二”,徑據汲本改正。按:王先謙謂李本作“大進一”。


    三0七八頁四行畢六度“六”原作“八”,鬥,徑據汲本改正。


    三0七八頁四行女十少進一“進”原作“弱”,鬥。王先謙謂李本“弱”作“進”,徑據改。


    三0七八頁五行角大弱“大”原作“六”,大字,鬥。王先謙謂李本“六”作“大”,小字,徑據改。


    三0七八頁七行室十二少弱進三“進三”原作“退三”,鬥。王先謙謂李本作“進三”,徑據改。


    三0七八頁九行星四度二分進一“二分進一”原作“三分進二”,鬥。王先謙謂李本作“二分進一”,徑據改。


    三0七八頁一0行胃九大弱退一“退一”原作“退二”,鬥。王先謙謂李本作“退一”,徑據改。


    三0七八頁一一行翼九度十六分進二“進二”原作“退二”,鬥。李本作“進一”,亦誤。依算理應為“進二”,今徑改。


    三0七八頁一一行鬥十少退二“退”下原脫“二”字,王先謙謂李本作“退二”,徑據補。


    三0七八頁一二行軫六度二十三分進一“進一”原作“退一”,鬥。王先謙謂李本作“進一”,徑據改。


    三0七八頁一二行鬥二十一強退二“退”下原脫一字。汲本﹑殿本作“退一”,鬥。王先謙謂李本作“退二”,徑據補。


    三0七八頁一四行亢八度五分退一“退一”原作“退三”,鬥。王先謙謂李本作“退一”,徑據改。


    三0七八頁一四行九十六大強“大強”原作“少強”,鬥。王先謙謂李本作“大強”,徑據改。


    三0七九頁一行氐十四度十二分退二“十二分”原作“十三分”,鬥。錢大昕謂“三”當作“二”,王先謙謂李本作“十二分”,徑據改。


    三0七九頁一行虛六大進二“進二”原作“進一”,鬥。王先謙謂李本作“進二”,徑據改。


    三0七九頁二行尾四度“尾”原作“房”,鬥。王先謙謂李本作“尾”,徑據改。


    三0七九頁二行丈“丈”下原有“四寸二分”四字。集解引李銳說,謂案祖衝之術二至晷景與此同。其至前後各氣晷景,以此至前後晷景兩兩相加,折半得之。如此術大雪景丈二尺五寸六分,小寒景二尺三寸,相加半之,得衝之術大雪﹑小寒景一丈二尺四寸三分是也。覆檢此文,惟立冬一氣不合。案祖衝之稱四分誌立冬中景長一丈,立春中景九尺六寸,相加半之,得九尺八寸,與衝之術立春﹑立冬景正合。然則此文立冬晷景丈四寸二分,誤衍“四寸二分”四字耳。今徑據刪。


    三0七九頁二行張十五大強進一“進一”原作“進二”,汲本無“進一”二字。王先謙謂李本多“進一”二字,殿本同,徑據改。


    三0七九頁三行室三原作“室二”,鬥。王先謙謂李本“室二”作“室三”,徑據改。


    三0七九頁四行鬥六度一分退二“退二”原作“退三”,鬥。王先謙謂李本作“退二”,徑據改。


    三0七九頁四行軫十五弱進一“弱”原作“少強”,鬥。李本作“少弱”,亦鬥。依算理應作“弱”,徑改。


    三0七九頁一五行振寒溫洞泄據汲本﹑殿本改。


    三0八0頁二行國有大喪據汲本﹑殿本補。


    三0八0頁一四行五疸“疸”原鬥“疽”,徑據殿本﹑集解本改正。


    三0八0頁一六行每次三十二度三十三二分之十四據集解引錢大昕說刪改。


    三0八0頁一六行自危十度至壁八九度據集解引錢大昕說改。下“自壁八度至胃一度”同。


    三0八0頁一七行立春驚蟄居之按:殿本“驚蟄”作“雨水”,下“雨水”作“驚蟄”。集解引錢大昕說,謂此以驚蟄為正月中氣,雨水為二月節,依古法也。四分術以雨水為正月中氣。


    三0八一頁一行清明穀雨居之集解引盧文弨說,謂清明穀雨當互易。今按:證以月令問答,惟驚蟄﹑雨水用三統,餘皆用四分,易之非是。


    三0八一頁一0行強正弱直負也集解引李銳說,謂“直”當作“負”,負猶背也。今據改。


    三0八二頁七行追太初前世卅一元據集解引盧文弨說改。按:前誌謂太初元年距上元十四萬三千一百二十七歲,正為太初前卅一元,“卅”與“世”形近而鬥。


    三0八二頁九行追漢三四十五年庚辰之歲據集解引錢大昕說改。


    三0八三頁二行趨走目下遂竟端右出相好藩按:集解引惠棟說,謂邕集“目”作“陛”,“竟”作“由”,“好”作“外”。


    三0八三頁三行一旦披被章據汲本﹑殿本改。


    三0八三頁四行非臣無狀所敢複望據汲本﹑殿本補。


    三0八三頁五行減罪一等“一等”上疑有脫文,今據嚴可均輯全後漢文補“減罪”二字。


    三0八三頁六行邕為郡縣促遣集解引盧文弨說,謂脫“邕為”二字。今據補。按:惠棟補注謂“郡縣”上邕集有“邕為”二字。


    三0八三頁六行篃於吏手按:集解引惠棟說,謂“篃”邕集作“迫”。


    三0八三頁七行但懷愚心據集解引盧文弨說補。


    三0八三頁八行略以所有舊事與臣據集解引盧文弨說補。


    三0八三頁一0行所使元順其難者皆以付臣集解引惠棟說,謂邕集無“所使元順”四字,有“其”字。今據改。


    三0八三頁一一行請太師史舊注據集解引盧文弨說改。


    三0八三頁一二行尋繹適有頭角集解引盧文弨說,謂“尋繹”下脫“度數”二字。按:如盧說增“度數”二字,則當於“尋繹度數”絕句。


    三0八三頁一二行遂逐放邊野集解引惠棟說,謂邕集“遂”作“逐”。今據改。


    三0八三頁一三行故胡廣所校據汲本、殿本改。


    三0八三頁一三行不能違望按:集解引盧文弨說,謂“違望”一作“自達”。


    三0八三頁一五行不言四意西夷相與合謀據集解引盧文弨說改。


    三0八三頁一六行謹先顛踣按:集解引惠棟說,謂“謹”邕集作“恐”。


    三0八三頁一六行臣欲製刪定者一據集解引盧文弨說刪。


    三0八三頁一七行臣欲著者三五集解引惠棟說,謂“三”邕集作“五”。盧文弨亦謂“三”當作“五”。今據改。


    三0八四頁一行披散瀝愚情集解引惠棟說,謂“散”邕集作“瀝”。盧文弨亦謂“散”當作“瀝”。今據改。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後漢書白話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後漢書白話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