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感想及點評


    前麵所有的內容,一直是釋迦牟尼主動地講,弟子們被動地聽。一方麵弟子們大致上聽明白了佛祖的思想,另一方麵,也要讓師父休息一下,於是,弟子們便推舉須菩堤站出來發表一下感想,佛祖聽了之後,從而判斷弟子們有沒有真的聽懂,不準確的地方再評點或補充。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當時,須菩堤聽釋迦牟尼佛講說了《金剛經》,深刻理解了其中的意義並引起了興趣,感激涕零,對佛說:“<span ss="yinyong">少有的世尊,您所講說的象這樣深刻的經典,我從很久以來所得到的智慧的眼力,也沒有聽說過象這樣的佛經。世尊,如果有人聽說了這部《金剛經》,信仰崇拜之心清明潔淨,立刻產生出真如實相,可以知道這個人已經成就了最高而少有的功德。世尊,這個真如實相,並不是真實存在的實相狀,所以如來佛才稱它的名字為實相。”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須菩堤接著說:]“<span ss="yinyong">世尊,我現在聽說這部《金剛經》,相信、理解、接受並掌握它,談不上有什麽困難。但如果到了將來,在後一個五百年中,有眾生聽說了這部《金剛經》,也同樣相信、理解、接受並掌握它,這個人才是最高而少有的。”


    [佛反問道:]“<span ss="pingxi">為什麽說他最高而少有呢?”


    [須菩堤答:]“<span ss="yinyong">因為這個人[學習了《金剛經》]已經不再拘泥留戀於自己的相狀、人的相狀、眾生的相狀、事物的相狀。”


    [佛繼續反問道:]“<span ss="pingxi">為什麽說他已不相狀了呢?”


    [須菩堤答道:]“<span ss="yinyong">因為[他已經認識到]自己的相狀並不是真實存在的相狀,人的相狀、眾生的相狀、事物的相狀都不是真實存在的相狀。”


    [佛最後追問道:]“<span ss="pingxi">為什麽懂得了這些道理,就是最高而少有的人呢?”


    [須菩堤答:]“<span ss="yinyong">不拘泥留戀一切事物的相狀,就可以叫做佛了。”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佛告訴須菩堤:“<span ss="pingxi">是這樣的,你說的不錯。如果真有象這樣的人聽到《金剛經》以後,不驚慌、不恐怖畏懼,就要知道,就算是這樣的人也是很少的。”


    [須菩堤不解地問:]“<span ss="yinyong">為什麽會這樣呢?”


    [佛回答說:]“<span ss="pingxi">[因為時代變遷,那裏一般人不理解]如來佛所說的最好的到彼岸的智慧[也就是《金剛經》所說的金剛般若波羅密],並不是真實存在的智慧,所以才叫做最好的到彼岸的智慧。”


    這一小段的意思與上文有脫節,而且玄奘版譯文與此處也有所不同。玄奘版譯文為:“何以故?善現,如來說最勝波羅密多,謂租期波羅密多。善現,如來說最勝波羅密多,無量世尊所共說,故名最勝波羅密多。如來說最勝波羅密多,即名非波羅密多,是故如來說名最勝波羅密多。”一般認為,此處原梵文有漏記的文字。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佛接著說:]“<span ss="pingxi">須菩堤,能使你達到彼岸的忍辱,如來說並不是真實存在的忍辱,所以才叫做使你到達彼岸的忍辱。”


    [須菩堤問:]“<span ss="yinyong">為什麽這樣說忍辱也不是真實存在的呢?”


    [佛回答說:]“<span ss="pingxi">須菩堤,我當年被歌利王用利刀一塊一塊肢解時,我就沒有拘泥留戀於自己的相狀、人的相狀、眾生的相狀、事物的相狀。”


    [須菩堤追問道:]“<span ss="yinyong">怎麽知道您當時沒有拘泥留戀於事物的相狀呢?”


    [佛回答說:]“<span ss="pingxi">我當時在被一塊一塊肢解時,如果拘泥留戀於自己的相狀、人的相狀、眾生的相狀、事物的相狀,就會產生嗔恨之心。須菩堤,我曾經有五百年都是作忍辱仙人,在那五百世中,我都沒有拘泥留戀於自己的相狀、人的相狀、眾生的相狀、事物的相狀[,所以,我後來才成了佛]。”


    “忍辱”:前麵講過,“布施”為六大波羅密的第一個,布施時要不住相布施。這兒所講的“忍辱”為六大波羅密的第三個,忍辱時也要不住於一切相,否則就會產生嗔恨之心,就不能成佛。


    “歌利王”:佛教說,釋迦牟尼在成佛前的輪回中,曾有五百世是忍辱仙人。有一天,他在樹下坐禪時,歌利王攜宮女來到林中。歌利王休息時睡了覺,宮女們跑去圍觀忍辱仙人,喧鬧嘻笑。歌利王醒來後大為憤怒,忍辱仙人聲明他嚴守戒律,未貪女色。歌利王問什麽叫嚴守戒律,忍辱仙人說忍辱就是嚴守戒律。於是,歌利王就用刀割忍辱仙人的身體,問他痛不痛,他說不痛,歌利王便把他一節一節地肢解,後來直到輔相過來製止才離開了忍辱仙人。


    釋迦牟尼通過這樣一個故事,補充說明一切都要不拘泥留戀於事物的相。然後,下麵繼續重複以前講過多次的話。釋迦牟尼通過這樣不斷地重複內容,使大家的心裏逐漸印上這些佛法,難怪後來的和尚在廟裏念經,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地重複著相同的經文。一方麵是其佛祖就喜歡這樣的重複學習法,另一方麵使自己能“口到而心到”,n遍之後便再也不會忘記了。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


    [佛又接著說:]“<span ss="pingxi">所以,須菩堤,菩薩應當不拘泥留戀於一切事物的相狀,發修習無上正等正覺之心。不應當拘泥留戀於色而產生心念,不應當拘泥留戀於聲、香、味、觸、法而產生心念,隻應當什麽也不拘泥留戀的心念。如果心念有所拘泥留戀,它便沒有找到真正的落腳處。”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則非眾生。”


    [佛又接著說:]“<span ss="pingxi">所以,我說菩薩的心念,不應當拘泥留戀於色、聲、香、味、觸、法進行布施。須菩堤,菩薩為了一切眾生的利益,應當這樣進行布施:[向他們講述《金剛經》,使他們明白經中]如來佛所說,一切事物的相狀,都不是真實存在的相狀;如來佛又說,一切眾生都不是真實存在的眾生。[世間一切都是因緣和合的虛幻假相,不應當拘泥留戀。這才是最好的布施。]”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佛接著說:]“<span ss="pingxi">須菩堤,如來佛所說的話,都是真話、實話,是永遠不變的真理,而不是誑惑之語、怪異之語。須菩堤,如來佛所得到的佛法,既不是真實存在的佛法,也不是虛幻不存在的佛法[,而是用時存在,用完後就需要拋棄的東西]。須菩堤,如果菩薩的心念拘泥留戀於佛法而布施,就會象人們走進黑暗之中,什麽也看不見;如果菩薩的心念不拘泥留戀於佛法而進行布施,就會象人有眼睛,在明亮的,能清楚地版各種顏色一樣。”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佛接著說:]“<span ss="pingxi">須菩堤,在未來世中,如果有善良的男子或善良的女人,對於這部《金剛經》,能夠接受、掌握並時時念誦,就等於如來以佛的智慧,完全知道了這些人,完全了解了這些人,一定會使這些人全部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


    上麵內容中需要注意的幾點是,首先是“菩薩心”,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說到,一般指助人行善、大慈大悲之人,這兒指出,行善不一定是菩薩,隻有行善而不計任何名分、任何報酬,不計較一切的行善,這才是“菩薩心”。


    其次是如“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這是讓人們要相信如來佛的話,因為如來佛是用大智慧講的,是真話、實話、對人有百益而無一害的話。


    再次“持誦金剛經者,如來悉知悉見”。因為學習並掌握、傳播《金剛經》的人,就一定已經達到了無上正等正覺的智慧,也就是達到了佛的境界,佛與佛之間是相通的、相悉知的、相悉見的,所以有這樣的說法。


    <style type="text/css">


    #f_article p {


    color: #024a53


    }


    /*小標題*/


    .item {


    position:          rtion;


    height:            20px;


    font-size:         14pt;


    font-weight:       light;


    text-align:        center;


    vertical-align:    middle;


    padding:           4px;


    color:             blue;


    margin-bottom:20px;


    }


    /*經文*/


    #f_article p.jingwen {


    color:          #006600;


    background:     #ffffec;


    border:         1px solid #000000;


    padding:        5px;


    margin-left:    2em;


    margin-right:   2em;


    }


    /*譯文*/


    #f_article p.yiwen {


    color:blue;


    }


    /*解讀*/


    #f_article p.jiedu {


    color:darkmagenta;


    }


    /*注釋*/


    #f_article pment {


    color:darktegray;


    }


    /*引用*/


    #f_article p.yinyong {


    color:#8e5d08;


    }


    /*評析*/


    #f_article p.pingxi {


    color:green;


    }


    #f_article p.shici {


    line-height: 25px;


    font-weight: lighter;


    font-size: 11pt;


    padding-left:4em;


    text-indent: 0;


    color: #003333;


    }


    </style>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白話金剛經講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白話金剛經講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