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講解《金剛經》的原因
小雅並非佛家弟子,卻來講解《金剛經》,如有不正確之處,請大家指正。
佛教界人士中,有人反對我講解,因為我並沒有修行實證,即使理論上、字麵上明白部分道理,還是不能算徹底覺悟,一旦講錯了,便會影響許多學習者。這一忠告,小雅當然明白其出發點是好的,能防止許多一知半解的人亂解經文。依文解意,三世佛冤。
金剛經作為佛經,本就是指導人們達到佛的境界的一條路,如果真的高深莫測,普通人看了會更加迷茫,那麽這本書就不應該公開,六祖也不可能聽到一次就大悟。我從來不相信說六祖是千裏眼、順風耳,比我們常人有更高的悟性。打一個比方說,深夜流星劃過天空,雖然大部分人並沒有看到,但不能說看到的那個人具有千裏眼。說六祖比常人悟性高,一則是誹謗慧能,一則是迷惑眾生。
慧能是一個普通人,《六祖壇經》是後人為了宣揚南禪宗思想,神化了慧能,有許多地方可以證明這一點,但這一點不是今天要講的內容。我們隻有去除這些神秘的烏雲,才能看清萬裏晴空。從這一思路來說,那些說“《金剛經》是隻有高智慧的人才能學習”的言論同樣是錯誤的。
《金剛經》並不難懂,是許多人都可以一聽就能明白的思想。許多人將這本經書神秘化,這本身就違反了《金剛經》的思想,因為《金剛經》是教人直指本心的一本書。從《金剛經》一開始的原文也可以看出,佛在一個園子裏講解給他的徒弟和其他聽眾一千二百五十多人聽,由此可見,《金剛經》決不是說隻有高智慧的人才能聽得明白,相反,這是一部普通人都能明白的書,否則,佛主不可能講給絕大多數完全聽不懂的人聽。
那麽,為什麽現在有成千上萬的人在看《金剛經》卻很少有人明白,更少的人不敢講解呢?原因有以下幾點:
<font color="#804000">1. 《金剛經》是從梵文翻譯而來,其中有許多詞匯是音譯。</font>
鳩摩羅什畢竟不是中國人,雖然他的文學功底很深。他在翻譯時,遇到“智慧”一詞,本來可以翻譯,但覺得和當時人們所說的“智慧”一詞有不同之處,為了防止譯錯,於是采用了音譯。如果音譯之後,加上許多注釋,並附在經文之上,後人便能減少很多困難。
<font color="#804000">2. 古文導致許多人閱讀困難。</font>
在當時原本是通俗易懂的文字,經過一千多年語言的變化,使大家已經在閱讀方麵非常地困難。這和英國年輕人讀不懂《莎士比亞》、日本年輕人讀不懂《枕草子》是一樣的。我國的易經也是一樣,原本是很通俗易懂的東西,到了周朝還有文王、周公等很多人明白,但到了春秋戰國就少了很多,再過千年就很少了。到今天能夠去繁就簡的人就更少了。
<font color="#804000">3. 眾多的翻譯、解釋。</font>
在後世的傳教人物中,有許多人並沒有了解《金剛經》的本義,卻不肯拋棄名相,胡說亂解,這樣以訛傳訛,導致後世眾說紛紜。有許多人也發現其中的問題,卻很難一一推翻以前的解說,這樣,積重難返,《金剛經》便成了誰也不敢開講的《聖經》了。
<font color="#804000">4. 隻聽其名而不看經文</font>
如果問一下在座之人,你聽說過《金剛經》嗎?幾乎所有的人都會說聽過。但如果問:你閱讀過《金剛經》了嗎?可能多數人說沒有,或沒有讀完。這真是當今社會的通病,學習不立足於踏實。
二、如何學習《金剛經》
既然上麵分析出了主要原因,我們就不難解決問題。我現在就告訴大家,無論是《金剛經》還是《六祖壇經》都是很容易懂的內容。否則佛主就不可能講解給千人以上的大眾,慧能也不可能對漁人樵夫講解。之所以大家心中有疑團,這就好比廣州的天空。天空本是晴明的,但由於工業汙染而使城市籠罩了一層灰色,人們的眼睛不能窮盡。一旦狂風暴雨過後,白雲悠悠、藍天碧碧。
小雅之所以講解《金剛經》,就是要刮起狂風,吹散黃沙迷霧,讓大家看見清徹的藍天白雲。不要因為狂風會刮倒房屋,打破那些所謂的高僧所建立起的解釋就不敢講解。不打破傳統解釋,就不能讓大家看見真正的《金剛經》所說的內容。例如,勸學網上本身就有《金剛經》的解讀,大家可以去閱讀一下,這樣的解釋等於沒有解釋,這就是黃沙迷霧,讓人看不清真相。
不要迷信那些高僧大德的講解,這是我們直指本心的學習方法。不被迷霧所惑、直達目標是《金剛經》、《六祖壇經》的核心思想。所謂的“迷霧”,在《金剛經》中稱之為“相”,隻要不被這些“相”所迷惑,就能直達佛的境界。記得剛辦勸學網之時,有人問我,你為什麽起一個女人的名字?如果我順著他的問題來回答,我將要從我是如何學詩經,如何在在其它論壇的經過說半天。用《金剛經》的方法,我就告訴他一句話,男人、女人、小雅、不雅都不過是“有相”,如果通過這個“相”來認識小雅本人,這就必然迷惑。
隻要我們拋開各種解釋、解讀,包括小雅今天的講稿內容,我們就能直達《金剛經》、《六祖壇經》的真意。那麽,為什麽會有這麽多的講解呢?這就是“路”或“途徑”。當初小雅剛考取大學時,我八十多歲的奶奶問我說:“老王家孫子學的是會計,我知道那就是以前的帳房;韓裁縫家孫女學服裝設計,我知道就是做衣服;你學的這個計算機究竟是什麽東西呀?”
我如果向不識字的奶奶說二進製、軟件等她一定聽不明白,所以我隻好打比方說:計算機就是象算盤一樣可以用來計算的。我同時還要補充告訴她,計算機可不是算盤,因為它有象電視機一樣的屏幕。說完我還要再解釋計算機可不是電視,它還有其它什麽什麽功能。總之,我每打一個比方,馬上就要否定這個比喻,這樣的說明方法,在《金剛經》中得到了充分運用,後人將這種方法稱之為“掃相”。
這就是學習《金剛經》所要了解的基本方法,也就是說,解釋一個道理,需要擺出許多“相”,而這些“相”都不是事實真相。你必須通過這許多“假相”來了解、再否定排除,最後理解“佛性”這個真相。我在講解經文時會不斷告訴大家,這隻是一個“掃相”。事實上,各種佛經本身就是一種“相”,佛經所講的成佛方法,被稱之為“佛法”,我們也要“掃相”出去。許多出家人之所以成不了佛,就是因為抱著佛經不放,這反而妨礙了他得到“真相”。
講解經文時,那些音譯的文字也是一種“相”,小雅將一一解釋。大家聽完後如果明白了,就要隨時拋棄,不可抱著這個“相”、這個解釋不放。小雅的所有解釋都必須拋棄。因為這些解釋都是一個一個的“假相”,都是為了讓你明白最後的那個“真相”。
有人不禁要問,既然你所說的都是“假相”,我不聽也不看,你也不要說,你就直接告訴我那個“真相”好不好?我認為不好。因為現在的空氣已經被汙染,我們所要講解的“佛性”已經被罩上了一層迷霧。如果你自有千裏眼自然也不需要我解釋,如果你沒有這樣的千裏眼,你還是要一層層地突破迷霧,才能大浪淘沙始見金。
下麵我們閑話少說,直奔經文。
三、經名解說
《金剛經》的全稱為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經》傳入中國後,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為流行。我先解釋名稱。
“金剛”是世上最堅硬的物質,能破開一切堅硬的東西。這兒借助“金剛”一詞,用以破除一切物質的、意識的煩惱和痛苦,使人能達到佛所說的“彼岸”。有一部分密宗的人認為,這一說法並不正確,他們認為從密宗的冥想狀態中看,世界是一種金剛石結構的組合。這一說法因他人無法體會,並沒有得到多數人的認同。
般若(bo rě),梵語的譯音。或譯為“波若”,其意思為“智慧”。當初之所以不意譯,是因為這個“智慧”和普通的人的智慧還不一樣,它是佛家所說的特殊智慧。它是能夠了解道、悟道、修證、了脫生死、超凡入聖的這個智慧。
“波羅蜜”,也稱“波羅蜜多”,這也是音譯,意思指超越生死而度達解脫的彼岸。“波羅蜜多”的“多”在印度語中是語氣助詞,所以一般並不翻譯。上文中兩次說到“彼岸”一詞,佛教認為,沒有認識佛性的芸芸眾生都是生活在“此岸”,而達到佛的境界之人即是“佛”,生活在“彼岸”。
整個書名就是告訴你,這個經文是一部可以破除一切的大智慧,能使人到彼岸的書。這個中文書名本身就是後人加的,我們不能真的相信它。知道它是一本如何成佛的書之後,明白了大致意思之後就要拋棄它。如果因這個名字而激動不己,這就不符合金剛經的本義,其中原因後麵我還要解釋。
我之所以將這個名稱一一解釋,就是要破相,將一些難懂的名詞讓大家搞明白,明白之後,它就不神奇了。隻有破除神奇才能達到彼岸。如果你還迷念在“什麽是般若”上,這就是“相”迷住了你的雙眼,必須一一掃除。這樣的迷霧一開始好象很多,其實,當我們學到四分之一時,就會看到“晴朗的天空”,所以大家不要著急,小雅一定要讓大家看見天空。
<style type="text/css">
#f_article p {
color: #024a53
}
/*小標題*/
.item {
position: rtion;
height: 20px;
font-size: 14pt;
font-weight: light;
text-align: center;
vertical-align: middle;
padding: 4px;
color: blue;
margin-bottom:20px;
}
/*經文*/
#f_article p.jingwen {
color: #006600;
background: #ffffec;
border: 1px solid #000000;
padding: 5px;
margin-left: 2em;
margin-right: 2em;
}
/*譯文*/
#f_article p.yiwen {
color:blue;
}
/*解讀*/
#f_article p.jiedu {
color:darkmagenta;
}
/*注釋*/
#f_article pment {
color:darktegray;
}
/*引用*/
#f_article p.yinyong {
color:#8e5d08;
}
/*評析*/
#f_article p.pingxi {
color:green;
}
#f_article p.shici {
line-height: 25px;
font-weight: lighter;
font-size: 11pt;
padding-left:4em;
text-indent: 0;
color: #003333;
}
</style>
小雅並非佛家弟子,卻來講解《金剛經》,如有不正確之處,請大家指正。
佛教界人士中,有人反對我講解,因為我並沒有修行實證,即使理論上、字麵上明白部分道理,還是不能算徹底覺悟,一旦講錯了,便會影響許多學習者。這一忠告,小雅當然明白其出發點是好的,能防止許多一知半解的人亂解經文。依文解意,三世佛冤。
金剛經作為佛經,本就是指導人們達到佛的境界的一條路,如果真的高深莫測,普通人看了會更加迷茫,那麽這本書就不應該公開,六祖也不可能聽到一次就大悟。我從來不相信說六祖是千裏眼、順風耳,比我們常人有更高的悟性。打一個比方說,深夜流星劃過天空,雖然大部分人並沒有看到,但不能說看到的那個人具有千裏眼。說六祖比常人悟性高,一則是誹謗慧能,一則是迷惑眾生。
慧能是一個普通人,《六祖壇經》是後人為了宣揚南禪宗思想,神化了慧能,有許多地方可以證明這一點,但這一點不是今天要講的內容。我們隻有去除這些神秘的烏雲,才能看清萬裏晴空。從這一思路來說,那些說“《金剛經》是隻有高智慧的人才能學習”的言論同樣是錯誤的。
《金剛經》並不難懂,是許多人都可以一聽就能明白的思想。許多人將這本經書神秘化,這本身就違反了《金剛經》的思想,因為《金剛經》是教人直指本心的一本書。從《金剛經》一開始的原文也可以看出,佛在一個園子裏講解給他的徒弟和其他聽眾一千二百五十多人聽,由此可見,《金剛經》決不是說隻有高智慧的人才能聽得明白,相反,這是一部普通人都能明白的書,否則,佛主不可能講給絕大多數完全聽不懂的人聽。
那麽,為什麽現在有成千上萬的人在看《金剛經》卻很少有人明白,更少的人不敢講解呢?原因有以下幾點:
<font color="#804000">1. 《金剛經》是從梵文翻譯而來,其中有許多詞匯是音譯。</font>
鳩摩羅什畢竟不是中國人,雖然他的文學功底很深。他在翻譯時,遇到“智慧”一詞,本來可以翻譯,但覺得和當時人們所說的“智慧”一詞有不同之處,為了防止譯錯,於是采用了音譯。如果音譯之後,加上許多注釋,並附在經文之上,後人便能減少很多困難。
<font color="#804000">2. 古文導致許多人閱讀困難。</font>
在當時原本是通俗易懂的文字,經過一千多年語言的變化,使大家已經在閱讀方麵非常地困難。這和英國年輕人讀不懂《莎士比亞》、日本年輕人讀不懂《枕草子》是一樣的。我國的易經也是一樣,原本是很通俗易懂的東西,到了周朝還有文王、周公等很多人明白,但到了春秋戰國就少了很多,再過千年就很少了。到今天能夠去繁就簡的人就更少了。
<font color="#804000">3. 眾多的翻譯、解釋。</font>
在後世的傳教人物中,有許多人並沒有了解《金剛經》的本義,卻不肯拋棄名相,胡說亂解,這樣以訛傳訛,導致後世眾說紛紜。有許多人也發現其中的問題,卻很難一一推翻以前的解說,這樣,積重難返,《金剛經》便成了誰也不敢開講的《聖經》了。
<font color="#804000">4. 隻聽其名而不看經文</font>
如果問一下在座之人,你聽說過《金剛經》嗎?幾乎所有的人都會說聽過。但如果問:你閱讀過《金剛經》了嗎?可能多數人說沒有,或沒有讀完。這真是當今社會的通病,學習不立足於踏實。
二、如何學習《金剛經》
既然上麵分析出了主要原因,我們就不難解決問題。我現在就告訴大家,無論是《金剛經》還是《六祖壇經》都是很容易懂的內容。否則佛主就不可能講解給千人以上的大眾,慧能也不可能對漁人樵夫講解。之所以大家心中有疑團,這就好比廣州的天空。天空本是晴明的,但由於工業汙染而使城市籠罩了一層灰色,人們的眼睛不能窮盡。一旦狂風暴雨過後,白雲悠悠、藍天碧碧。
小雅之所以講解《金剛經》,就是要刮起狂風,吹散黃沙迷霧,讓大家看見清徹的藍天白雲。不要因為狂風會刮倒房屋,打破那些所謂的高僧所建立起的解釋就不敢講解。不打破傳統解釋,就不能讓大家看見真正的《金剛經》所說的內容。例如,勸學網上本身就有《金剛經》的解讀,大家可以去閱讀一下,這樣的解釋等於沒有解釋,這就是黃沙迷霧,讓人看不清真相。
不要迷信那些高僧大德的講解,這是我們直指本心的學習方法。不被迷霧所惑、直達目標是《金剛經》、《六祖壇經》的核心思想。所謂的“迷霧”,在《金剛經》中稱之為“相”,隻要不被這些“相”所迷惑,就能直達佛的境界。記得剛辦勸學網之時,有人問我,你為什麽起一個女人的名字?如果我順著他的問題來回答,我將要從我是如何學詩經,如何在在其它論壇的經過說半天。用《金剛經》的方法,我就告訴他一句話,男人、女人、小雅、不雅都不過是“有相”,如果通過這個“相”來認識小雅本人,這就必然迷惑。
隻要我們拋開各種解釋、解讀,包括小雅今天的講稿內容,我們就能直達《金剛經》、《六祖壇經》的真意。那麽,為什麽會有這麽多的講解呢?這就是“路”或“途徑”。當初小雅剛考取大學時,我八十多歲的奶奶問我說:“老王家孫子學的是會計,我知道那就是以前的帳房;韓裁縫家孫女學服裝設計,我知道就是做衣服;你學的這個計算機究竟是什麽東西呀?”
我如果向不識字的奶奶說二進製、軟件等她一定聽不明白,所以我隻好打比方說:計算機就是象算盤一樣可以用來計算的。我同時還要補充告訴她,計算機可不是算盤,因為它有象電視機一樣的屏幕。說完我還要再解釋計算機可不是電視,它還有其它什麽什麽功能。總之,我每打一個比方,馬上就要否定這個比喻,這樣的說明方法,在《金剛經》中得到了充分運用,後人將這種方法稱之為“掃相”。
這就是學習《金剛經》所要了解的基本方法,也就是說,解釋一個道理,需要擺出許多“相”,而這些“相”都不是事實真相。你必須通過這許多“假相”來了解、再否定排除,最後理解“佛性”這個真相。我在講解經文時會不斷告訴大家,這隻是一個“掃相”。事實上,各種佛經本身就是一種“相”,佛經所講的成佛方法,被稱之為“佛法”,我們也要“掃相”出去。許多出家人之所以成不了佛,就是因為抱著佛經不放,這反而妨礙了他得到“真相”。
講解經文時,那些音譯的文字也是一種“相”,小雅將一一解釋。大家聽完後如果明白了,就要隨時拋棄,不可抱著這個“相”、這個解釋不放。小雅的所有解釋都必須拋棄。因為這些解釋都是一個一個的“假相”,都是為了讓你明白最後的那個“真相”。
有人不禁要問,既然你所說的都是“假相”,我不聽也不看,你也不要說,你就直接告訴我那個“真相”好不好?我認為不好。因為現在的空氣已經被汙染,我們所要講解的“佛性”已經被罩上了一層迷霧。如果你自有千裏眼自然也不需要我解釋,如果你沒有這樣的千裏眼,你還是要一層層地突破迷霧,才能大浪淘沙始見金。
下麵我們閑話少說,直奔經文。
三、經名解說
《金剛經》的全稱為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經》傳入中國後,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為流行。我先解釋名稱。
“金剛”是世上最堅硬的物質,能破開一切堅硬的東西。這兒借助“金剛”一詞,用以破除一切物質的、意識的煩惱和痛苦,使人能達到佛所說的“彼岸”。有一部分密宗的人認為,這一說法並不正確,他們認為從密宗的冥想狀態中看,世界是一種金剛石結構的組合。這一說法因他人無法體會,並沒有得到多數人的認同。
般若(bo rě),梵語的譯音。或譯為“波若”,其意思為“智慧”。當初之所以不意譯,是因為這個“智慧”和普通的人的智慧還不一樣,它是佛家所說的特殊智慧。它是能夠了解道、悟道、修證、了脫生死、超凡入聖的這個智慧。
“波羅蜜”,也稱“波羅蜜多”,這也是音譯,意思指超越生死而度達解脫的彼岸。“波羅蜜多”的“多”在印度語中是語氣助詞,所以一般並不翻譯。上文中兩次說到“彼岸”一詞,佛教認為,沒有認識佛性的芸芸眾生都是生活在“此岸”,而達到佛的境界之人即是“佛”,生活在“彼岸”。
整個書名就是告訴你,這個經文是一部可以破除一切的大智慧,能使人到彼岸的書。這個中文書名本身就是後人加的,我們不能真的相信它。知道它是一本如何成佛的書之後,明白了大致意思之後就要拋棄它。如果因這個名字而激動不己,這就不符合金剛經的本義,其中原因後麵我還要解釋。
我之所以將這個名稱一一解釋,就是要破相,將一些難懂的名詞讓大家搞明白,明白之後,它就不神奇了。隻有破除神奇才能達到彼岸。如果你還迷念在“什麽是般若”上,這就是“相”迷住了你的雙眼,必須一一掃除。這樣的迷霧一開始好象很多,其實,當我們學到四分之一時,就會看到“晴朗的天空”,所以大家不要著急,小雅一定要讓大家看見天空。
<style type="text/css">
#f_article p {
color: #024a53
}
/*小標題*/
.item {
position: rtion;
height: 20px;
font-size: 14pt;
font-weight: light;
text-align: center;
vertical-align: middle;
padding: 4px;
color: blue;
margin-bottom:20px;
}
/*經文*/
#f_article p.jingwen {
color: #006600;
background: #ffffec;
border: 1px solid #000000;
padding: 5px;
margin-left: 2em;
margin-right: 2em;
}
/*譯文*/
#f_article p.yiwen {
color:blue;
}
/*解讀*/
#f_article p.jiedu {
color:darkmagenta;
}
/*注釋*/
#f_article pment {
color:darktegray;
}
/*引用*/
#f_article p.yinyong {
color:#8e5d08;
}
/*評析*/
#f_article p.pingxi {
color:green;
}
#f_article p.shici {
line-height: 25px;
font-weight: lighter;
font-size: 11pt;
padding-left:4em;
text-indent: 0;
color: #003333;
}
</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