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第十卷 第二章 行陰境界十種魔境(中)</strong>


    《大佛頂首楞嚴經》原文: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自他中起計度者。是人墜入四顛倒見。一分無常一分常論。一者是人觀妙明心遍十方界。湛然以為究竟神我。從是則計我遍十方凝明不動。一切眾生於我心中自生自死。則我心性名之為常。彼生滅者真無常性。二者是人不觀其心。遍觀十方恒沙國土。見劫壞處名為究竟無常種性。劫不壞處名究竟常。三者是人別觀我心。精細微密猶如微塵。流轉十方性無移改。能令此身即生即滅。其不壞性名我性常。一切死生從我流出名無常性。四者是人知想陰盡見行陰流。行陰常流計為常性。色受想等今已滅盡名為無常。由此計度一分無常一分常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三外道一分常論。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分位中生計度者。是人墜入四有邊論。一者是人心計生元流用不息。計過未者名為有邊。計相續心名為無邊。二者是人觀八萬劫。則見眾生八萬劫前寂無聞見。無聞見處名為無邊。有眾生處名為有邊。三者是人計我遍知得無邊性。彼一切人現我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無邊之心但有邊性。四者是人窮行陰空。以其所見心路籌度。一切眾生一身之中。計其鹹皆半生半滅。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邊一半無邊。由此計度有邊無邊。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四外道立有邊論。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知見中生計度者。是人墜入四種顛倒。不死矯亂遍計虛論。一者是人觀變化元。見遷流處名之為變。見相續處名之為恒。見所見處名之為生。不見見處名之為滅。相續之因性不斷處名之為增。正相續中中所離處名之為減。各各生處名之為有。互互亡處名之為無。以理都觀用心別見。有求法人來問其義。答言我今亦生亦滅。亦有亦無亦增亦減。於一切時皆亂其語。令彼前人遺失章句。二者是人諦觀其心。互互無處因無得證。有人來問唯答一字但言其無。除無之餘無所言說。三者是人諦觀其心。各各有處因有得證。有人來問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餘無所言說。四者是人有無俱見。其境枝故其心亦亂。有人來問答言亦有即是亦無。亦無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矯亂無容窮詰。由此計度矯亂虛無。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五外道四顛倒性。不死矯亂遍計虛論。


    “這個經過修行三摩地,已經達到想陰盡境界的修行人,當他繼續凝結心神按照正確的法門進行止觀修行的時候,上述的種種心魔就不會找到機會來幹擾這個修行人,他也就能夠繼續深入地思維和諦觀本來的自性,才能夠更加接近徹悟一切眾生的根本。”


    “可是有時候,這個修行人,在發現自己的這一類眾生的出生根本逐漸顯露的時候,在仔細觀察和思維的過程中,會在這種幽靜圓明的狀態中動搖了本來的真元,而後就會在這個真元中無端端地產生了對自他的計度衡量揣測之心。因此出現了這種揣測之心,這個修行人就會墮落進入四種顛倒見當中。也就是部分無常部分真常的論調。那四種顛倒見呢?”


    “第一種常無常論,這個修行人觀察到自己的妙明真心遍滿了十方世界,就非常清楚斷然地認為這就是最究竟最徹底的神我,因此就認為我本來就是遍布十方而巍然不動的,所有一切的眾生,全部都在我的內心之中自生自死,而我的這個心性,並無生死,就是恒常的;而那些生生死死的眾生,就是所謂的真正的無常性。”


    “第二種常無常論,這個修行人,並不關注在自己的真心上麵,而是始終關注著外部的世界,那十方猶如恒河沙數無量的國土上麵,而且經過他的觀察,他會認為凡是那些會出現劫至壞滅的地方,就是究竟無常的種姓;而凡是那些沒有出現劫至壞滅的地方,就是究竟真常的種姓。”


    “第三種常無常論,這個修行人,還是繼續地仔細觀察思維自己的真心,發現自己的真心非常精細微密,就好像鄰虛空微塵一樣,婉轉靈動遍布十方,但是本性卻毫無改變,同時還能夠令自己的身體出現生生死死的變化。那麽他就會認為那不會變化壞滅的性質,就是常我;而種種生死的表現,從常我中所表現出來,就屬於無常性。”


    “第四種常無常論,這個修行人,因為自己的想陰已經窮盡,已經明白發現了行陰的潛移默化,他就會把行陰的冥冥常流的這種狀態當成了真常;而把前麵那些已經窮盡了的色陰、受陰、想陰等當成了無常。”


    “因為他的這四種見地,全部都是揣測出來的包含著部分無常觀點,同時又包含著部分真常觀點的錯誤論調,這個修行人就而喪失了正確的遍知智慧,墮落進入了外道的見地之中,喪失了菩提覺悟解脫的根本。”


    “以上者四種,就是在行陰境界中,外道所建立的第三種論調:部分常部分無常論。”


    “這個經過修行三摩地,已經達到想陰盡境界的修行人,當他繼續凝結心神按照正確的法門進行止觀修行的時候,上述的種種心魔就不會找到機會來幹擾這個修行人,他也就能夠繼續深入地思維和諦觀本來的自性,才能夠更加接近徹悟一切眾生的根本。”


    “可是有時候,這個修行人,在發現自己的這一類眾生的出生根本逐漸顯露的時候,在仔細觀察和思維的過程中,會在這種幽靜圓明的狀態中動搖了本來的真元,而後就會在這個真元中無端端地產生了對方位中邊的計度衡量揣測之心。因此出現了這種揣測之心,這個修行人就會墮落進入四種有邊的論調之中。那四種邊論呢?”


    “第一種邊論,這個修行人,通過他對真元的觀察和思維之後發現,這個真元的功用是無窮無盡,永無止境的,因此他就產生了過去未來的區別之心,把這種區別稱為有邊,而把真元的連續不斷的功用,稱為無邊。”


    “第二種邊論,這個修行人,通過他的修行,能夠觀察到八萬劫中的一切眾生的生生死死,但是卻對八萬劫至前毫無所見,因此他就把自己所不能感知的部分稱為無邊;而把能夠感知到有眾生的部分,稱為有邊。”


    “第三種邊論,這個修行人,認為自己已經能夠圓滿遍知一切,因此就把這個稱作無邊;其他一切眾生全部都在我自己的感知範圍之內,但是我卻不知道每一個眾生的知見本性,因此就把這個稱為沒有無邊之心,卻具備了有邊的特性。”


    “第四種邊論,這個修行人,因為已經將要接近行陰盡了,因此就會通過自己的揣測計度,把一切眾生的每一個身體,全部都認為具足了半生半滅的性質;而整個自己所能夠感知的世界,全部都是一半有邊,一半無邊。”


    “因為他的這種錯誤的揣測計度,所產生的這四種有邊無邊的認知,這個修行人就而喪失了正確的遍知智慧,墮落進入了外道的見地之中,喪失了菩提覺悟解脫的根本。”


    “以上者四種,就是在行陰境界中,外道所建立的第四種論調:有邊論。”


    “這個經過修行三摩地,已經達到想陰盡境界的修行人,當他繼續凝結心神按照正確的法門進行止觀修行的時候,上述的種種心魔就不會找到機會來幹擾這個修行人,他也就能夠繼續深入地思維和諦觀本來的自性,才能夠更加接近徹悟一切眾生的根本。”


    “可是有時候,這個修行人,在發現自己的這一類眾生的出生根本逐漸顯露的時候,在仔細觀察和思維的過程中,會在這種幽靜圓明的狀態中動搖了本來的真元,而後就會在這個真元中無端端地產生了對所知所見的計度衡量揣測之心。因此出現了這種揣測之心,這個修行人就會墮落進入了四種顛倒論調,也就是錯誤淩亂的不死遍計虛妄論點。那四種呢?”


    “第一種錯誤零亂論點,這個修行人,通過對處於種種功用變化過程中的真元的仔細觀察和思維,把其中不斷變化改變的部分,稱之為變;把其中連綿不斷相續存在的部分,稱之為恒;把其中能夠被感知見聞的部分,稱之為生;把其中所不能被感知見聞的部分,稱之為滅;把連綿相續不斷的因性,稱之為增;而把相續中不斷出現的遠離,稱之為減;把其中各個出現的生處,稱之為有;把一個個消亡不見的地方,稱之為無,如此等等。不論什麽,都會通過自己的觀察給於理論上的論斷,並且當有人前來向他征詢佛法的理義的時候,就會回答說:‘我現在亦生亦滅、亦有亦無、亦增亦減。’在任何時候,都會講說這種錯亂不堪的論調,讓那些前來征詢他的人完全不懂得其中的意思,並且會喪失了自己的見解。”


    “第二種錯誤零亂論點,這個修行人,通過對自己內心的仔細思維和觀察,發現處處都是無性,因此就會得出一個無的證悟。從而當有人前來向他征詢佛法的理義的時候,不論別人問什麽問題,他的回答都是一個字‘無’,並不會給出其他的答案。”


    “第三種錯誤零亂論點,這個修行人,通過對自己內心的仔細思維和觀察,發現處處都是有性,因此就會得出一個有的證悟。從而當有人前來向他征詢佛法的理義的時候,不論別人問什麽問題,他的回答都是一個字‘是’,並不會給出其他的答案。”


    “第四種錯誤零亂論點,這個修行人,在通過對自己內心的仔細思維和觀察之後,發現有和無是並存的,因此自己的內心就會完全被擾亂了。當有人前來向他詢問佛法的理義的時候,他的回答往往是‘有,也就是無;無,也就是有。’這種錯誤淩亂的回答,會讓別人摸不著頭腦,根本無法和他進行探討。”


    “因為他的這種錯誤的揣測計度,所產生的這四種錯誤淩亂的認知,這個修行人就而喪失了正確的遍知智慧,墮落進入了外道的見地之中,喪失了菩提覺悟解脫的根本。”


    “以上者四種,就是在行陰境界中,外道所建立的第五種論調:錯誤零亂虛無論。”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楞嚴經的秘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楞嚴經的秘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