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第十卷 第一章 行陰境界十種魔境(上)</strong>


    《大佛頂首楞嚴經》原文: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陰盡者。是人平常夢想銷滅寤寐恒一。覺明虛靜猶如晴空。無複麁重前塵影事。觀諸世間大地河山如鏡鑒明。來無所粘過無蹤跡。虛受照應了罔陳習唯一精真。生滅根元從此披露。見諸十方十二眾生。畢殫其類。雖未通其各命由緒。見同生基猶如野馬熠熠清擾。為浮根塵究竟樞穴。此則名為行陰區宇。若此清擾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習。如波瀾滅化為澄水名行陰盡。是人則能超眾生濁。觀其所由幽隱妄想以為其本。


    阿難當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諸善男子凝明正心。十類天魔不得其便。方得精研窮生類本。於本類中生元露者。觀彼幽清圓擾動元。於圓元中起計度者。是人墜入二無因論。一者是人見本無因。何以故。是人既得生機全破。乘於眼根八百功德。見八萬劫所有眾生。業流灣環死此生彼。秖見眾生輪回其處。八萬劫外冥無所觀。便作是解。此等世間十方眾生。八萬劫來無因自有。由此計度亡正遍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二者是人見末無因。何以故。是人於生既見其根。知人生人悟鳥生鳥。烏從來黑鵠從來白。人天本豎畜生本橫。白非洗成黑非染造。從八萬劫無複改移。今盡此形亦複如是。而我本來不見菩提。雲何更有成菩提事。當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無因。由此計度亡正遍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一外道立無因論。


    阿難是三摩中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圓常中起計度者。是人墜入四遍常論。一者是人窮心境性二處無因。修習能知二萬劫中。十方眾生所有生滅。鹹皆循環不曾散失。計以為常。二者是人窮四大元四性常住。修習能知四萬劫中。十方眾生所有生滅。鹹皆體恒不曾散失。計以為常。三者是人窮盡六根。末那執受心意識中。本元由處性常恒故。修習能知八萬劫中。一切眾生循環不失。本來常住窮不失性。計以為常。四者是人既盡想元。生理更無流止運轉。生滅想心今已永滅。理中自然成不生滅。因心所度計以為常。由此計常亡正遍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二外道立圓常論。


    “阿難,這個修行人,通過修行三摩地,逐漸達到了想陰窮盡之後,這個人在日常的時節,都不會有任何的夢境和妄想,入睡和清醒的時候完全是一樣的,完全都是清清楚楚、覺了清淨的,就好像沒有一片雲彩的晴朗的天空一樣,不再會出現前麵那樣粗重的六塵幻影之事。”


    “這個時候的這個修行人,看整個世間的山河大地,就好像看鏡子中的影像一樣,出現的時候不會有什麽執著粘滯,離開的時候也不會有什麽執著難舍,完全都是虛無澄明地觀照了緣而已,也不會表現出來什麽宿世的習氣,僅僅隻有唯一真精明明朗朗。至此以後,就完全顯露出來了一直以來的生死輪轉的根本。”


    “這個時候的這個修行人,完全可以感知十方世界中的十二類所有的眾生,沒有任何遺漏,雖然並不能完全通曉所有眾生各自的宿命緣由,但是也可以清清楚楚地明白所有眾生共同的出生根本,就好像奔騰的野馬一樣,熙熙攘攘,來來往往,而且也完全明白這就是一切浮塵最為關鍵的地方,這種狀態就稱作‘行陰區宇。’”


    “當這個修行人,能夠把那個好像奔騰的野馬一樣的體性,逐漸地澄靜下來,融合入本來的澄明中的時候,就好像大海中的所有波浪全部都平息後,僅僅隻有安詳平和澄明的水性一樣,這種狀態就稱作‘行陰盡’了。”


    “達到了行陰盡地步的這個修行人,就能夠超越五濁之中的眾生濁,並且能夠完全明白原來行陰也隻是種種隱蔽難知的妄想所幻化,並不是真實的存在,並沒有自然永存的根本。”


    “阿難,你要清楚的知道,當這個已經到達了想陰盡的修行三摩地的修行人,繼續凝結心神按照正確的法門進行止觀修行的時候,上述的十種天魔就不會找到機會來幹擾這個修行人,他也就能夠繼續深入地思維和諦觀本來的自性,才能夠更加接近徹悟一切眾生的根本。”


    “可是有時候,這個修行人,在發現自己的這一類眾生的出生根本逐漸顯露的時候,在仔細觀察和思維的過程中,會在這種幽靜圓明的狀態中動搖了本來的真元,而後就會在這個真元中無端端地產生了計度衡量揣測之心。因為出現了這種計度衡量揣測之心,這個修行人就會墮落進入兩種無因論的錯誤知見當中。那兩種無因論呢?”


    “第一種無因論,就是所謂的‘本無因’,也就是沒有根本的眾生起源之因。這是什麽意思呢?當這個人進入了完全沒有任何生機的幽靜圓明狀態中的時候,通過利用眼根的八百功德,自然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往前八百劫時間之內的所有眾生,在業力的作用下,從一個地方死亡,從另外一個地方出生,他隻能看到往前八百劫之間的眾生的生生死死,但是超過了八百劫範圍之後,就什麽都感知不到了。此時,這個修行人就會產生一種認識:原來這個世界中的十方一切眾生,是在八百劫之前,沒有任何緣由地無故自然出現的,是沒有眾生起源之因的。然後就會因為這種錯誤的見解,而喪失了正確的遍知智慧,墮落進入了外道的見地之中,喪失了菩提覺悟解脫的根本。”


    “第二種無因論,就是所謂的‘末無因’,也就是沒有根本的未來變化之因。這是什麽意思呢?當這個人完全漸漸到了生死的根本的時候,就會明白人可以生人,鳥可以生鳥,烏鴉從來都是黑的,鴻鵠從來都是白的,人天生就是直立行走的,畜牲天生就是四肢著地的,白色並不是因為洗掉了其他顏色變成的,黑色也不是熏染而成的,而且這種狀況就算未來經過八百劫的時間,也都不會有任何的變化,永遠都會是這樣。那我現在並沒有證悟無上菩提,那麽很顯然,未來我也就不可能再由證悟無上菩提的機會了。也就是說,而今所表現出來的一切事物性質,全部都是沒有任何根源的,都是不會發生變化的。然後這個修行人,就會因為這種錯誤的見解,而喪失了正確的遍知智慧,墮落進入了外道的見地之中,喪失了菩提覺悟解脫的根本。”


    “以上者兩種,就是在行陰境界中,外道所建立的第一種論調:無因論。”


    “阿難,當這個已經到達了想陰盡的修行三摩地的修行人,繼續凝結心神按照正確的法門進行止觀修行的時候,上述的種種心魔就不會找到機會來幹擾這個修行人,他也就能夠繼續深入地思維和諦觀本來的自性,才能夠更加接近徹悟一切眾生的根本。”


    “可是有時候,這個修行人,在發現自己的這一類眾生的出生根本逐漸顯露的時候,在仔細觀察和思維的過程中,會在這種幽靜圓明的狀態中動搖了本來的真元,而後就會在這個真常中無端端地產生了計度衡量揣測之心。因為出現了這種計度衡量揣測之心,這個修行人就會墮落進入四種遍常的論調之中。那四種遍常論調呢?”


    “第一種遍常論,這個修行人通過對心、對外境的不斷深入地觀察和思維之後,認為根本不存在開始和結束這兩種因,因此他就通過自己的修行,觀察到在兩萬劫的時間裏,十方一切眾生,所有的生生死死的表現,全部都是在循環不停地進行著的,根本沒有一個眾生能夠超脫於輪回之外,並且他以為這就是最真常的最恒久的真理了。也就是說,他認為輪回是恒常的。”


    “第二種遍常論,這個修行人通過對四大根源的不斷深入地觀察和思維之後,認為四大是永遠真常存在的,因此他就能通過自己的修行,觀察到在四萬劫的時間裏,十方一切眾生的生生死死,全部都在四大體性當中,從來都不會脫離了四大的本性,並且他以為這就是最真常的最恒久的真理了。也就是說,他認為四大是恒常的。”


    “第三種遍常論,這個修行人通過對六根的不斷深入地觀察和思維之後,認為末那識,也就是能夠產生我執的第七識,就是真元本性的依止之處,是恒常存在的。”


    末那識,意譯為意,思量之義。唯識宗所立“八識心王”的第七識。《大乘廣五蘊論》載曰:“最勝意者,謂緣藏識為境之識,恒與我癡、我見、我慢、我愛相應,前後一類相續隨轉。除阿羅漢聖道,滅定現在前位。”末那識恒執第八阿賴耶識的“見分”為“我”,而“恒審思量”之。末那為第六意識所依之根,恒與我癡、我見、我慢、我愛等四煩惱相應,其性質為“有覆無記”。又此識為我執的根本,若執著迷妄則造諸惡業,反之,則斷滅煩惱惡業,徹悟人法二空之真理,故稱染淨識,又稱思量識、思量能變識。見《成唯識論》卷四。


    “因此他就通過自己的修行,觀察到在八萬劫的時間裏,一切眾生全部都是處於輪回循環之中,從來都不會超脫出來,而我性作為真常,從來都不會有任何的變化,並且他以為這就是最真常的最恒久的真理了。也就是說,他認為我是恒常的。”


    “第四種遍常論,這個修行人在想因窮盡之後,肉身的新陳代謝生理活動完全都停止了運作,就連生滅之心,也全部都永遠不再生起,在這種狀態中,自然就產生了永不生滅的一種認識,並且非常堅定地認為這個結論就是最真常的最恒久的真理了。也就是說,他認為不生滅是恒常的。”


    “因為他的這四種遍常論調,這個修行人就而喪失了正確的遍知智慧,墮落進入了外道的見地之中,喪失了菩提覺悟解脫的根本。”


    “以上者四種,就是在行陰境界中,外道所建立的第二種論調:遍常論。”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楞嚴經的秘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楞嚴經的秘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