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span style="widows: 2; text-transform: none; background-color: rgb(255,255,255); text-indent: 0px; disy: inline !important; font: 13px/21px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white-space: pre-wrap; orphans: 2; float: none; letter-spacing: normal; color: rgb(17,17,17); word-spacing: 0px;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webkit-text-stroke-width: 0px">第六卷 第一章 耳根圓通法門</strong>


    《大佛頂首楞嚴經》原文:


    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恒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這個時候,觀世音菩薩從自己的座位上站起身來,頂禮佛陀之後,準備向佛報告自己的心得。


    觀世音菩薩,因為凡遇難眾生誦念其名號,菩薩即時觀其音聲前往拯救,所以就有了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又因菩薩於理事無礙之境,觀達自在,因此又稱觀自在菩薩。


    按照《悲華經》所載,往昔劫中,阿彌陀佛為轉輪聖王時,觀世音菩薩為王第一太子,名字叫做不眴。當時在世的寶藏如來為輪王授記之後。不眴太子上前對寶藏佛說:“世尊,今天我以大音聲,遍告所有眾生,我要將我所有一切的善根,全部都回向給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祈願我在修行菩薩道時,若有眾生,遭受了種種苦惱恐怖之事,退失正法,墮大暗處,憂愁孤窮,無有救護,無依無舍。隻要他在這個時候,能夠念誦我的名字,當時就會被我的天耳聽到,被我的天眼看到,這些眾生,如果當下不能從那些苦惱恐怖中解脫出來,我就永遠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今天我為了所有一切的眾生,發出如此宏大誓願。祈願父王轉輪聖王,未來在極樂世界完成了一切的度化眾生的佛事之後,入無餘涅槃,一直到正法住期間,祈願我於其中,修菩薩道,也就是在佛的正法,在初夜滅的時候,我則能在後夜,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寶藏佛,聽到第一太子如此宏大的誓願之後,就為他授記說:“你能夠顧念到天人三惡一切眾生,並且為了他們生起如此的大悲心,為了能夠斷除一切眾生種種苦惱恐怖,為了能夠讓一切眾生住於安樂,今天我就為你賜名叫‘觀世音’。在無量壽佛般涅槃之後,經過第二恒河沙等阿僧祇劫,極樂世界佛土將轉名為一切珍寶所成就世界,所有種種莊嚴,無量無邊,就連極樂世界,都不能相提並論。而你,將能夠於菩提樹下,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


    《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受記經》中說:“佛言,乃往過去廣遠無量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有世界名無量德聚安樂示現,佛號金光師子遊戲如來。國土清淨莊嚴,說不可盡。其佛法中,有王名曰威德,王千世界。彼威德王,於其園觀,入於三昧。其王左右有二蓮華,從地湧出,有二童子,化生其中,與威德王俱詣佛所,頭麵禮足,聽佛說法。時二童子即說偈雲,諸天龍鬼神,聽我師子吼。今於如來前,宏誓發菩提。生死無量劫,本際不可知。為一眾生故,爾數劫行道。況此諸劫中,度脫無量眾,修行菩提道,而生疲倦心。我若從今始,起於貪欲心,是則為欺誑,十方一切佛。嗔恚愚癡垢,慳嫉亦複然。今我說實語,遠離於虛妄。我若於今始,起於聲聞心,不樂修菩提,是則欺世尊。亦不求緣覺,自濟利己身。當於萬億劫,大悲度眾生。如今日佛土,清淨妙莊嚴。令我得道時,超逾億百千。國無聲聞眾,亦無緣覺乘。純有諸菩薩,其數無限量。眾生淨無垢,悉具上妙樂。出生於正覺,總持諸法藏。此誓若誠實,當動大千界。說如是偈已,應時普震動。百千眾伎樂,演發和雅音。光曜微妙服,旋轉而來降。諸天於空中,雨散眾末香。其香普流熏,悅可眾生心。爾時威德王者,豈異人乎,我身是也。時二童子,今觀世音,及得大勢菩薩摩訶薩是也。是二菩薩,於彼佛所,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當來曠遠不可計劫,阿彌陀佛當般涅槃。般涅槃後,正法住世,等佛壽命。在世滅後,所度眾生,悉皆同等。佛涅槃後,或有眾生不見佛者,有諸菩薩得念佛三昧,常見阿彌陀佛。彼佛滅後,一切寶物、浴池蓮華,眾寶行樹,常演法音,與佛無異。正法滅後,過中夜分,明相出時,觀世音菩薩,於七寶菩提樹下,結跏趺坐,成等正覺,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其佛國土,自然七寶,眾妙合成。莊嚴之事,諸佛世尊,於恒沙劫,說不可盡。國中無有聲聞緣覺之名,純諸菩薩,充滿其國。國土號眾寶普集莊嚴。普光功德山王隨其壽命。得大勢菩薩親近供養,至於涅槃。般涅槃後,奉持正法,乃至滅盡。法滅盡已,即於其國,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善住功德寶王如來。如普光功德山王如來,國土光明壽命,諸菩薩眾,乃至法住,等無有異。”


    如果上述兩部經主要描述了觀世音菩薩最初的發心和授記的話,《大悲經》則描述了觀世音菩薩從初地直超八地的緣起以及佛對他的授記:“佛在補陀落伽山,觀世音宮殿,寶莊嚴道場。觀世音菩薩,放光普照十方刹土,自言過去無量億劫,於千光王靜住如來所,受大悲心大陀羅尼,即從初地超第八地,應時具足千手千眼。由持此咒故,所生之處,恒在佛前,蓮華化生。故其誓雲,若有眾生,誦持大悲神咒,不得往生諸佛國者,我誓不成正覺。佛告大眾,此觀世音菩薩,於過去無量劫中,已作佛竟,號正法明如來。大悲願力,為欲發起一切菩薩,安樂成熟諸眾生故,現作菩薩。汝等大眾,常須供養,專稱名號,得無量福,滅無量罪,命終往生阿彌陀佛國。”


    在這裏,觀世音菩薩將會主要匯報他出發心修行的心得報告,他對佛說:“佛啊,我常常想起我在過去無量劫之前,當時有佛出現於世,佛號叫做觀世音,我在觀世音佛前發出了要成就無上菩提的誓願,觀世音佛就教授給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正定的法門’。然後我就開始進行這個法門的修行,在剛開始進行聽聞訓練的時候,我就發現了我所聽聞的聲音,和能夠進行聽聞的聞性,這兩個‘入’,這兩個處,在發揮作用,讓我能夠產生聽聞作用的過程中,逐漸地就沒有了‘所’能夠聽聞的聲音的存在,也沒有了我身體的場所‘入’,‘所’和‘入’都逐漸消亡了之後,就再也沒有所謂的能夠聽到聲音的‘動’,和聽不到聲音的‘靜’,這兩種外相的執著。就這樣不斷地在聽聞中進行訓練,不斷地深入,接著就發現了原來我所認為的‘能聽聞’和‘所聽聞’這兩種執著,也都是虛妄不實的,這個時候,我能夠聽到一切的音聲,但卻不會對任何音聲產生絲毫的執著。進而,就連我的‘能夠知覺之性’,和‘所能夠知覺到的種種’,全部都了悟了其中的空性。而當這個空的證悟越來越趨於圓滿的時候,就連對於‘空’、‘所空’的執著也消亡了,也就是說一切的生滅表現,全部都不能對我產生任何的幹擾和障礙,也就是說一切的生滅表現,對我來說全部都消亡了,也就是所謂的‘寂滅’出現了。其實,究竟而言,就連‘寂滅’,也僅僅隻是個名詞概念而已。這個時候,突然之間,我就成就了超越了世間和出世間的正果,十方一切全部都圓滿光明,也獲得了兩種殊勝:一種殊勝,就是對上,我已經和十方一切諸佛的本來菩提妙覺之心和合一味,毫無二致,和十方一切諸佛具有了完全同等的大慈威能;二種殊勝,就是對下,我也已經和十方一切六道眾生完全和合無別,和十方一切眾生具有了完全同等的大悲仰渴。”


    從上述這段觀世音菩薩的報告中,我們就可以發現,在觀世音菩薩修行聞思修入三摩地的法門過程中,首先,他是完全明白自己可以具有聽聞能力的,接著,就對自己的這個聽聞能力和聽聞過程進行了深入細致的思維,在這種不斷思維的過程中,隨著思悟的不斷深入,修行的精度和廣度也在不斷地提升,而這種精度和廣度的提升,恰恰表現出來的就是三摩地正定!


    所以說,觀世音菩薩在這裏所說的聞思修,才是真正的聞思修的含義和實踐方法,並不是我們現在很多人認為的:所謂的聞,就是多多地聽法,哪裏有法會,哪裏有灌頂,哪裏有書籍,哪裏有磁帶,全部都去參加,去搜羅,以為這就是“聞”了;以為思考這些內容的含義,就是‘思’了;以為念念咒語,磕磕大頭,供養布施,雙盤打坐,這就是‘修’了。


    其實,都隻是在外圍而已,嚴格來說,都隻是‘相似修行’而已!


    真正的聞思修,就是應當好像觀世音菩薩這樣,由塵而根,由根而識,由識而心,由心而覺,由覺而空,由空而超!層層遞進、曾曾深入,猶如剝筍,猶如劈蕉,如此行持,何愁不空,何愁不悟!


    也就是說,觀世音菩薩在這段報告的文字當中,已經為我們整理出來了非常清楚地一條修證的台階和層次,不論是嚴格按照耳根圓通法門進行行持,還是按照其他根門進行鍛煉,這些層級,都是不可能變化的,不可能超越的。


    而且,這六個層次,非常清楚,非常明確,一步一步,隻要你能靜下心來,絕對能夠快速上手。


    難怪後麵文殊菩薩會對此讚歎不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楞嚴經的秘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楞嚴經的秘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