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第五卷 第九章 二十五圓通法門(六)</strong>


    《大佛頂首楞嚴經》原文: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曆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這個時候,大勢至菩薩連同一起的五十二個菩薩從自己的座位上站起身來,頂禮佛陀之後,準備向佛報告自己的心得。


    大勢至菩薩,梵語摩訶那缽,和觀音菩薩一起,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近侍大菩薩,觀音菩薩在阿彌陀佛之左,主大慈悲;大勢至菩薩在阿彌陀佛之右,主大智慧。


    為什麽他的名字叫做大勢至菩薩呢?按照《悲華經》中的說法,過去在阿彌陀佛還沒有成佛之前,還是一個人世間的轉輪聖王的時候,大勢至菩薩是他的第二王子,名字叫做尼摩。那個時候有佛出現於世,佛號稱作寶藏如來,寶藏佛就給轉輪聖王和王的第一太子授記,之後,第二王子也對寶藏佛說:“我願意把我所有的身口意業的清淨福德,全部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願意在遍出功德光明佛,剛剛成就佛果的時候,我是第一個請佛轉動正法之輪之人,而且我也願意在佛說法的過程中間,隨其說法,修行廣大的菩薩道,等到佛涅槃之後,佛陀正法滅絕之後,我也願意次第地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我作佛的時侯,願我所作的一切佛事,我的佛土世界所有種種莊嚴,以及我涅槃後,正法住世的情況等等,全部都和這個佛的情況,完全一樣,沒有任何的差別。這就是我的誓言。”寶藏佛聽到第二太子如此宏大的誓言之後,就告訴第二王子說:“你今天真誠地發出如此的誓言,你將來的世界,你將來成佛的狀況和涅槃後正法住世的狀況等等,都會如你所願地實現。你一定會在那個世界中,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的佛號就稱作善住珍寶山王如來。也因為你通過如此大的誓願而能成就如此大的世界,因此你的名字也就可以叫做得大勢。”


    另外,在《觀無量壽經》中說:“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塗(三途,就是刀途、血途、火途),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謂想大勢至菩薩,身量大小,亦如觀世音菩薩。圓光麵各百二十五由旬,舉身光明,照十方國,作紫金色。有緣眾生,皆悉得見。但見此菩薩一毫孔光,即見十方無量諸佛淨妙光明,是故號為無邊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塗,得無上力,是故號為大勢至菩薩。天冠有五百寶華,一一寶華,有五百寶台,十方佛國廣長之相,皆於中現。於肉髻上,有一寶瓶,盛諸光明,普現佛事。餘諸身相,如觀世音,等無有異,是名大勢至觀。”


    關於大勢至菩薩頭頂寶瓶,《童子教》中說:“觀音為師敬,寶冠戴彌陀,勢至為親孝,頂戴父母骨。”


    根據上麵種種經論中的內容,我們可以知道大勢至菩薩,現在極樂世界,是觀音菩薩之後的第二補處菩薩。同時我們也能夠知道大勢至菩薩與觀世音菩薩,同行同願,曆劫以來,不相違遠。乃至最後的嚴淨佛土,先後成佛,功德等也都是完全一樣。而二位菩薩和他們所伴隨著的阿彌陀佛,就是我們常說的西方三聖,是淨土修法的資糧田。


    大勢至菩薩報告佛說:“我常常回憶起恒河沙數劫之前的往昔,有一佛出現於世,佛號稱作無量光。由先後十二個佛一直駐世了一劫之久,最後一個佛的佛號稱作超日月光。這個超日月光佛教授給我念佛三昧的法門。如果一個人專門記憶,一個人專門遺忘,那麽這兩個人,即使相互遇到了也和沒有遇到性質是一樣的。可是如果這兩個人互相牽心掛念,時刻思念急迫深入,這樣的兩個人生生世世,就好像形影不離的關係一樣。十方一切的佛陀,心中悲憫可憐一切的眾生,就好像慈母時刻關心掛念自己的孩子一樣,可是如果孩子逃離了母親,忘記了母親,那麽就算佛一心在魂牽夢繞地牽掛著,卻也是沒有任何辦法的。如果這個時候,孩子也在牽心掛念著自己的母親,就好像母親時刻掛念著孩子那樣,那麽母子二人就算經過生生世世,相互之間的距離也不會很遠。同樣的道理,如果有眾生在心中能夠一心地憶念著佛陀,念想著佛陀,那麽這個眾生,或者現在,或者未來,就一定可以親自見到佛陀,能夠出現在佛的身邊。隻要出現在了佛的身邊,就算沒有通過特別的方法修行,也能夠心性大開。就好像薰香之人,身上自然就會帶有芬芳的香氣一樣的道理,所以這也就叫做‘香光莊嚴’。因為我是從一開始,通過念佛的法門,從而讓自心深入了無生法忍,因此現在也在這個世界通過念佛法門在引導度化眾生。如果佛要我來選擇圓通門徑的話,根據我自己的經驗和證悟,我認為不用其他任何的方法,隻要能夠收攝六根,一心念佛,逐漸就會進入三摩地正定,這就是最上的入手路徑。”


    大勢至菩薩推薦的是都攝六根一心念佛的法門。


    念佛法門,在《觀佛三昧經?十觀佛密行品》中說:“佛告阿難:住於念佛者,心印不壞,亦複如是。”


    那麽,念佛的意思是什麽呢?從具體的字麵意思來理解,所謂的念佛,就是憶念佛陀。怎麽個憶念法呢?佛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好,佛有如來、應供、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禦士、天人師、佛、薄伽梵十大名號,佛有無上正等正覺涅槃的常樂我淨四德,佛有法身、報身、化身等三身,等等。在心中隨時憶念著以上種種佛的不共之處,這也是念佛。


    在心中時時刻刻憶念佛所說過的種種法義,尤其是究竟了義的真諦,那也是念佛。


    在心中時時刻刻地憶念著佛的法身、體性身非有非空中道實相的真諦,這還是念佛。


    在心中時時刻刻地按照一定的傳承要求,清晰觀想佛菩薩祖師上師空行護法的資糧田,這還是念佛。


    當然在我們大家的一般印象中,所謂的念佛,現在已經特指:從心而出、從口而念、從耳聽聞的這種稱念佛號或者咒語的修行方法了。


    更甚至於,我們所說的念佛,基本上已經在漢傳佛教中,特指念誦“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這也就是淨土法門最主要的修行方法了。


    《往生要集》中說:“明尋常念相者,此有多種,大分為四:一定業,謂坐禪入定觀佛。二散業,謂行住坐臥,散心念佛。三有相業,謂或觀相好,或念名號,偏厭穢土,專求淨土。四無相業,謂雖稱念佛欣求淨土,而觀身土即畢竟空,如幻如夢,即體而空。雖空而有非有非空,通達此無二,真入第一義空,是名無相業。”


    《觀無量壽經》中說:“若念佛者,當知此人是人中分陀利華。”《大乘起信論》中說:“以專意念佛因緣,隨願得生他方佛土。”


    也就是說,通過念佛法門這樣的修行方法,最差的成就,都是可以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等自己所意願的淨土之中,從而在該淨土,在佛前,盡快地成就無上菩提正果。


    念佛法門,是一個三根普被的慈悲方便,大家一定要重視。


    到此為止,第五卷的內容就結束了。


    在第五卷中,一開始佛就又一次強調了“十方一切佛,一路涅槃門”的道理,也強調了在修行的過程中“人空、法空、無生法忍”的證空次第,並且用六結開解的演示,告訴了阿難修行要抓住重點一門深入的訣竅。


    然後為了幫助阿難很好地選擇一個適合於自己的入門路徑,就請在座的阿羅漢和菩薩法王子等人,有代表性地各自報告了自己最開始修行時候的入門過程,囊括了十八界和地水火風空識六大,還有大勢至菩薩所推薦的“都攝六根淨念念佛”的法門。


    在這麽多的二十四中圓通法門當中,大家應該也都留意到了,十八界其實還缺少一界的相關內容。對了!有關耳根圓通的法門在這一卷中並沒有人報告出來,這是怎麽一回事情呢?


    答案就是:因為耳根圓通法門至關重要,因此就放在第六卷的內容裏麵了!


    那麽就請大家拭目以待第六卷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楞嚴經的秘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楞嚴經的秘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