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第三卷 第一章 六入本虛妄(上)</strong>


    《大佛頂首楞嚴經》原文:


    複次阿難雲何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阿難即彼目精瞪發勞者。兼目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於明暗。二種妄塵發見居中。吸此塵象名為見性。此見離彼明暗二塵畢竟無體。如是阿難當知是見非明暗來。非於根出不於空生。何以故若從明來。暗即隨滅應非見暗。若從暗來。明即隨滅應無見明。若從根生必無明暗。如是見精本無自性。若於空出前矚塵象歸當見根。又空自觀何關汝入。是故當知眼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譬如有人。以兩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勞故頭中作聲。兼耳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於動靜。二種妄塵發聞居中。吸此塵象名聽聞性。此聞離彼動靜二塵畢竟無體。如是阿難當知是聞非動靜來。非於根出不於空生。何以故若從靜來。動即隨滅應非聞動。若從動來。靜即隨滅應無覺靜。若從根生必無動靜。如是聞體本無自性。若於空出。有聞成性即非虛空。又空自聞何關汝入。是故當知耳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畜久成勞。則於鼻中聞有冷觸。因觸分別通塞虛實。如是乃至諸香臭氣。兼鼻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於通塞。二種妄塵發聞居中。吸此塵象名嗅聞性。此聞離彼通塞二塵畢竟無體。當知是聞非通塞來。非於根出不於空生。何以故若從通來。塞自隨滅雲何知塞。如因塞有通則無聞。雲何發明香臭等觸。若從根生必無通塞。如是聞體本無自性。若從空出。是聞自當回嗅汝鼻。空自有聞何關汝入。是故當知鼻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佛在講完了五陰本虛妄之後,順著這個語意,緊接著就開始了六入也本虛妄的分析。


    佛說:“阿難,為什麽說六入也是虛妄,也僅僅隻是本來真心、如來藏(的幻相)呢?阿難,即好像剛才我們所談到的那個眼睛看著虛空的那個人一樣,他因為一直瞪著虛空看,以至於眼睛疲勞而看到了很多的幻相。這個眼睛和那個疲勞,其實從根本上來說,都是屬於本來真心菩提的虛幻表現而已。為什麽這麽說呢?眼睛睜得太久導致疲勞花眼的‘瞪發勞相’,來自於光線的明暗變化,因為這兩種外塵的存在,才導致了視覺現象的發生,兩種外塵基礎上,才有了所謂的能夠進行觀察和看見的‘見性’。這個見性,隻要離開了明暗這兩種外塵,就什麽都不是了,根本就沒有一個真實存在著的‘見性’。所以,阿難你就應當知道:見性不是來自於光明或者黑暗的,也不是來自於眼睛,更不是來自於虛空中的。為什麽這麽說呢?如果見性來自於光明,那麽也就不會存在黑暗了,也就不應當看得到黑暗了。如果見性來自於黑暗,自然光明也就不會存在,更不會被我們看見光明。如果見性來自於眼睛,那也就用不著光明或者黑暗的條件了,可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壓根就不能看見任何事物了。如果見性來自於虛空的話,往前能夠看得到外塵景象,轉回頭的時候,就應當能夠看得到眼睛,可是我們卻看不到。再者,那是虛空自己看東西的事情,和你自己又有什麽關係呢!因此我們就可以斷定:眼睛、眼根、眼入,是虛妄的幻相,並不是因緣所生,也並不是自然而生。”


    在上麵的這一段推理分析過程中,大家會產生一種非常熟悉的感覺,沒錯!佛在這裏的推理,所用的手法、論調,和上一卷的某些地方如出一轍,隻不過到了這裏把對象變成了眼睛罷了。


    其實,按照我們在前麵曾經談到過的視覺形成的生理過程,我們就可以非常清楚地知道:眼睛本來就沒有能夠看見的能力和作用,他隻不過是相當於一個光線采集、集中、轉變光信號微生物電信號的接收器和中轉站而已,並不能單憑眼睛就可以讓我們知道到底外部的景象是什麽。


    尤其是當這個眼睛在非常疲勞的不正常的狀態的時候,就不能老老實實地把外界的光線轉達進去了,甚至還會通過眼睛本身的一些疲勞改變,造成對外來光線的錯誤或者扭曲的轉達,從而會造成內在生物電信號的紊亂,最終造成視覺結果的錯亂。


    因此說,佛在這裏所用的“瞪發勞相”,簡直可以說是點睛之語!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一想一想,自己的“瞪發勞相”幾乎是時時處處都在發生的。


    懷疑自己的鄰居頭了自家的斧頭的老故事,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吧。當這個人在心中一直懷疑是自己的鄰居偷走了自己的斧頭的時候,在他的眼睛裏,鄰居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語,怎麽看都是做賊心虛的樣子,要麽是在表示不好意思,要麽是在表示幸災樂禍,要麽是在表示鬼鬼祟祟,等等,反正鄰居自然而然的正常生活動作,在他懷疑的心理作用下,全部都被他的“瞪發勞相”改造成了一個賊人的狀態。


    而當這個人最後從自己家的一個角落中,終於找到那個斧頭的時候,由於自己終於明白懷疑錯了對象,終於解除了一直以來的“瞪發勞相”,因此,同樣是鄰居自然而然的正常生活動作,這下子完全恢複正常了。其實並不是恢複正常,而是被這個人先前不正常的印象作為參照之後,顯得好像正常了,其實對於鄰居而言,什麽改變都沒有發生,一切還都是老樣子而已。


    “瞪發勞相”,使我們在很多的時候都會犯錯誤,不論是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還是在學佛修行的過程中。比如,佛就繼續用這個“瞪發勞相”的道理,來對阿難分析其他幾入的虛妄性。


    佛說:“比如有一個人,他用自己的兩個手指頭塞住自己的兩個耳孔,因為耳朵本身發生了類似的疲勞之相,就好像在頭腦當中聽到了一些聲音。阿難,這個耳朵,和疲勞的表現,同樣也都是本來清淨菩提真心的瞪發勞相。因為有聲音的動,和沒有聲音的靜,這兩種虛妄的外部塵相,就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所謂的聽聞,因為這個聽聞和外部聲音塵相的混雜,就導致了我們‘能夠聽聞聲音的聽聞作用、聽聞性’的出現。”


    “可是阿難,你要清楚地知道,這個聽聞的過程,如果離開了有聲音的動相,和沒有聲音的靜相,這兩種外部聲音塵相,是根本沒有一個實體存在的。因此阿難,你就應當知道,這個聽聞,以及能夠聽聞的聽聞性,因為他根本就是虛妄的幻相,因此就不能說他是從動相來,還是從靜相來;也不能說是從耳根中出生,也不能說是從虛空出生。為什麽呢?如果說聽聞和聽聞性,是從沒有聲音的靜相中來的話,有聲音的動相自然就不存在了,也就是說應當聽不到有聲音的動相了,可是我們明明能夠聽到聲音的啊,因此說這個聽聞和聽聞性,並不是從靜相中來的;反過來,如果說來自於有聲音的動相的話,自然沒有聲音的靜相就不存在了,也就是說我們不應當能夠覺察沒有聲音的靜相,可是其實我們還是可以聽到安安靜靜沒有任何聲音的靜相的啊,因此說聽聞和聽聞性來自於靜相,也是不正確的。”


    “在這,如果這個聽聞和聽聞性來自於耳根的話,那也就是說這個聽聞和聽聞性,根本與外界有聲音的動相,和沒有聲音的靜相,沒有任何關係,也豈不是說這個聽聞和聲音無關,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麽!因此聽聞和聽聞性不可能來自於耳根;如果說這個聽聞和聽聞性來自於虛空的話,也就是說有一個獨立與我們自己單獨存在的聽聞性存在於虛空中,那豈不是說虛空不空了?再者,這個聽聞性本來就是虛空的事情,和你自己有什麽關係呢?因此說聽聞和聽聞性來自於虛空也是不對的。經過這麽多的分析,最終的結論就是:耳朵、耳入、耳根本來也就是虛妄的幻相,既不是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而來。”


    用現代醫學的知識來進行一番分析:在耳朵的結構當中,耳廓大大的,起到收集空氣中聲音震動的作用,然後這些空氣中的聲音震動,就會順著耳道傳遞到最裏麵的鼓膜,真的就好像鼓麵的震動一樣,這個震動被傳遞傳遞到了內耳,被裏麵的聽小骨捕捉到,然後再放大之後傳遞到耳蝸,耳蝸裏麵的液體的震動,引發了漂浮在液體當中絨毛細胞的作用,至此,聲音信號就會被轉化成為生物電信號,沿著聽神經進入大腦的中樞細胞團,經過中樞細胞團的處理,我們才能根據我們的遺傳和後天經驗,知道到底我們聽到了什麽?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能夠明白耳朵隻不過是一個聲音信號的收集和傳遞結構而已,並不能產生聽覺。因此可以說,這個耳朵,本身就不是能夠產生聽覺分辨能力的部位。真正能夠產生聽覺的部位,還在大腦裏麵呢!當然是現在在這裏這麽樣說,並不是從究竟意義上講的。


    緊接著眼入耳入之後,佛緊接著又對阿難分析了鼻入。佛說:


    “阿難,比如有這麽一個人,他突然很猛烈地多次抽吸自己的鼻子,慢慢地讓鼻子產生疲勞狀態,這個時候,鼻腔中就會感覺到涼涼的感覺,因為有了這個涼涼的感覺作為基礎,也就能夠在觸覺上產生鼻腔通暢和堵塞的虛實感覺,在這些基礎感受之上,還能夠分辨各種香臭的氣味感覺。阿難,鼻子和鼻子的疲勞狀態,都是本來清淨菩提本心的瞪發勞相。”


    “阿難,這種鼻子的瞪發勞相,因為有了通暢和堵塞的兩種基礎感受外部塵相,在中間好像產生了嗅聞的作用,而這個嗅聞結合到這些通暢和堵塞的外部虛妄塵相,也就產生了‘具有能夠嗅聞作用的嗅聞性’。阿難,你要非常清楚,這個嗅聞性,如果沒有了通暢和堵塞的基礎塵相,自然就沒有一個真實存在的實體了。阿難你要知道,這個嗅聞性,並不是因為鼻腔的通暢或者堵塞才出生的,也不是因為鼻子而產生的,更不是因為虛空而產生的。”


    “為什麽這麽說呢?如果說嗅聞性來自於鼻腔通暢的話,那麽鼻腔堵塞就自然不會存在了,你又怎麽知道堵塞的存在呢?因此說嗅聞性來自於鼻腔通暢的說法,是不對的;如果說嗅聞性來自於堵塞的話,那也就嗅不到什麽味道了,又怎麽能分辨香臭味道呢?正因為我們能夠分辨得清香臭味道,因此嗅聞性來自於堵塞的說法也是不正確的;如果說嗅聞性來自於鼻根的話,那也就是說通暢和堵塞根本沒有存在的必要,而這個嗅聞性自然也就不存在了,因此說嗅聞性來自於鼻根的說法,還是不正確的;如果說嗅聞性來自於虛空的話,那麽也就是說這個嗅聞性能夠轉過身來嗅一嗅自己的鼻子,這是虛空自己的事情,和我們自己有什麽關係呢!因此說嗅聞性來自於虛空的說法更加不對了。經過這麽多的分析,最終的結論就是:鼻子、鼻根、鼻入,本來就是虛妄的幻相,既不從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而生。”


    用現代醫學的知識來進行一番分析:鼻腔的內部表麵,分布著嗅覺感受細胞,這些感受細胞的作用,就是當空氣中的各種粉塵隨著呼吸的空氣進入到鼻腔,接觸到他們的時候,把這些粉塵中的各種氣味信息收集起來,轉化成生物電信號,沿著鼻根內部上行的嗅神經(所以在吃到芥末的時候,會感覺刺激順著鼻根直衝腦門,這本來就是嗅覺信號應該走的路徑嘛),傳遞進大腦,大腦內的嗅覺中樞細胞團在對這些生物電信號進行分析,結合遺傳來的信息和後天生活經驗,判斷這些生物電信號代表什麽樣的氣味,屬於什麽樣的東西,在來決定是否親近或者遠離;有些時候氣味比較猛烈或者刺激性強的時候,先不管後續的分析如何,就先由低級的中樞細胞團,直接反映打噴嚏,先把這些東西從鼻腔清理出去,然後再說後話。


    從這個過程來看,也就是說這個鼻子本身,並不會對任何的氣味進行分析,他隻能根據氣味分子結構的具體情況,轉化成相應的生物電信號而已,因此,鼻子本身和所謂的分辨氣味的嗅聞性,是沒有關係的。也可以說,這個鼻子本身並不是產生嗅覺的地方,僅僅是個信號接收器而已,真正具有分析分別能力的,還在後麵呢!至於後麵的那個能分辨嗅覺的是否真實存在,我們在這裏就不多講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楞嚴經的秘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楞嚴經的秘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