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佛說十善業道經第37集</strong>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看《十善業道經》第六麵,倒數第三行:
【複次龍王,若離偷盜,即得十種可保信法。何等為十?一者、資財盈積,王賊水火及非愛子,不能散滅。二、多人愛念。三、人不欺負。四、十方讚美。五、不憂損害。六、善名流布。七、處眾無畏。】
我們上一次講到這個地方,今天接著看:
【八、財命色力安樂,辯才具足無缺。】
佛在經上,不僅是這部經,告訴我們一個事實真相,這種事實真相就是因緣果報的真理。不但世間法如是,出世間法也離不開這個定律。定律也就是我們所謂的真理,我們要深深的去體會,深深的信仰。作惡,惡的果報就是此地講的十種保信法的反麵。了解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我們為什麽不斷惡修善?人都希求好果報,世間人,無論是今人古人、此方他界,一切眾生無不求財富、壽命、智慧。能不能求得?答案是肯定的,決定可以求得,所以佛家常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可是求一定要如理如法的求,不合理、不合法,這個求沒有感應,隻要如理如法,沒有求不到的。
「不殺生」這一條裏麵,果報無比殊勝,許許多多殊勝果報裏麵,最重要的是長壽,健康長壽,這是第一德,決定沒有傷害眾生的念頭。可是這一條許許多多人很難做到,原因在什麽地方?習氣太重,瞋恨的習氣、貢高傲慢的習氣,在對人對事對物,不知不覺它就起現行,依舊造惡業。所以佛教導我們煩惱要斷,習氣更是要斷。我們看到佛門造像的藝術,你看看阿羅漢的像,各個不相同,但是仔細去觀察,他的像還是慈悲的。菩薩的造像就不一樣,幾乎菩薩的麵貌都相同的,什麽原因?阿羅漢惡業是斷掉了,惡的習氣沒有斷,菩薩連習氣都斷了,所以麵貌慈祥和藹,一切眾生看到都生歡喜心,跟阿羅漢不相同。我們在這個地方要能夠體會得到,知道如何學習,最重要的是要斷習氣。
習氣怎麽個斷法?我們必須要講求方法,當然最有效果的方法,是把我們的生活行為、待人接物,我們錄成錄像帶,然後回來自己看看,這是個好辦法。可是沒有人幫你去錄,於是我們想到古人,古人用什麽方法?天天對鏡子,當你心裏有喜怒哀樂的時候,你用鏡子照照自己,看看自己那副德相,這就能省悟過來。其實隻要自己留意,自己肯用心,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看別人;看自己看不到,看別人,別人就是我們一麵鏡子。我們看到人家顏色、表情、語氣不善的時候,我們又做何感想?回過頭來想想自己,對待別人是不是這個樣子。夫子跟我們講:「三人行,必有吾師」,你看看善人的樣子,不善人的樣子,隻要自己肯留意,就知道改過,就會在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都會很用心的去學習。
唯獨粗心大意,這個人難,但是這種人多。特別是在這個時代,這一類的人正是佛在經典上常說的「可憐憫者」。可憐憫者,我們決定不能責怪他,為什麽?他可憐。可憐在哪裏?沒有人教,中國古人所講的,他沒有受過教育。中國人所講的教育跟現在的教育意義不相同,現在念到大學、念到博士,博士學位拿到了,中國古人麵前,他們心目當中你沒有受過教育,沒有受過做人的教育。所以今天學校教學的是科學技術、技能。孔老夫子教學四科:第一個是德行,第二個是言語,這兩門沒有,隻有後麵政事跟文學。
古聖先賢教人,不但在中國,我們在外國看看所有宗教的經典,宗教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每一個宗教教學都是超越時空,超越國土,超越種族,也超越宗教,這是德行的教育。今天這個名詞講人文教育,教你怎麽做人。隻要會做人,人與人才能夠和睦相處,才能夠平等對待。和睦相處的根本基礎是平等對待,沒有平等就決定沒有和睦。貢高我慢就是沒有平等,總覺得我比人高,人不如我。
世出世間大聖大賢,他們何以能成為聖賢?就是他們的心平等。所以在佛法裏麵講到業因果報,佛的業因第一條是平等心,平等心是佛,六度心是菩薩,菩薩還沒有做到圓滿的平等。所以平等難,一定要學。平等心現前,又能夠自卑而尊人,這個人就是聖人,我們稱為大聖。平等裏麵能夠尊敬別人,能夠自己謙讓,這是佛,這是大聖,我們應當要學習。佛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我們今天變成這個樣子,真正的原因就是沒有接受聖賢教育,隨順自己煩惱習氣,所以才變成這個樣子,前途一片黑暗。
佛法的基本法就是十善業道,在這第八句所講的『財命色力』,財是財富,命是壽命,色力是健康,這個力還包括能力,得『安樂』。不僅如是,還得『辯才具足無缺』,辯才是處事待人接物必須具備的,不但自己得利益,而且還能夠幫助別人。
【九、常懷施意。】
『施』是幫助別人,常常存幫助一切眾生的意念。常存這個心,遇到眾生有需要的時候,自自然然他就歡喜施舍,這是真實的德行。
【十、命終生天。】
這是說明你還沒有發願出離三界,你的果報在天上。在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能夠覺悟,偷盜連生天都辦不到,怎麽能往生極樂世界?不要把這樁事情看輕了。偷盜的範圍深廣無限,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常常犯,犯而不能夠覺察。所以念佛念了一輩子佛,到臨終的時候不能往生,還要怪佛不靈,「我都依教奉行了,念了一輩子,為什麽不能往生?佛不來接引?」不知道所謂「口念彌陀心散亂」,這個「心散亂」就是你的心裏頭還夾雜著許許多多的惡業在裏頭,你怎麽能往生?你這個佛號念得不相應,道理在此地。
這個偷盜,我平常講也講得很簡單,大家容易懂,就是習慣占便宜的念頭,這個念頭是盜心。占別人的便宜,占公家的便宜,在寺院裏占常住的便宜,太容易犯了。拿起常住的電話跟朋友聊天,都是偷盜,誰懂這個道理?有必要的事情,言語愈簡單愈好。今天誰懂得愛常住物?我們要多想想,我們有沒有浪費常住物?《地藏經》上講的果報太可怕了,盜十方常住物,佛不能救。佛在經上講,你破戒、造五逆十惡罪,佛都能救,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在《無量壽經》上讀過,造五逆十惡罪,臨終懺悔,佛還能幫助你往生。盜十方常住物的這個罪,佛不能救,為什麽?不通懺悔,所以這是很嚴重的一個問題,我們往往把它疏忽掉了。
實在講,比殺生的罪更重。殺生,你殺人,殺眾生的身命,你沒有斷他的慧命,那是一對一的責任,容易懺悔。偷盜,特別是偷盜常住物,這個常住盡虛空遍法界四眾弟子都是債主,比偷盜國家物的罪還重。國家是你的一國,人口的確還是有限,像中國大國,也不過是十二億人,你欠十二億人的債。可是虛空法界就沒有數量了,常住是通虛空法界的,懂得的人太少了。而且看到大家好像都占常住的便宜,都占別人便宜,看成習慣了,都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不知道後果這麽嚴重,障礙生天。所以常住物要愛惜,點點滴滴都要先想想。末後一句:
【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證清淨大菩提智。】
如來果地上無量無邊的智慧德能,他是怎麽證得的,必有因由。佛法講因緣,必定有因緣。因是自性本具智慧德能,緣是在行菩薩道的時候積功累德,這是緣。你有因,沒有緣,果報不能現前,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把它想通。十地菩薩、等覺菩薩,『清淨大菩提智』沒有圓滿,緣還欠一分。緣是修功修德,還欠一分。所以偷盜的意念要把它斷得幹幹淨淨,偷盜的行為當然就沒有了,這就是從根本修。
這是世尊在此地跟我們講的十種可保信法。《華嚴經》上說,「信為道元功德母」;儒家講,人要是無信,就不能在社會上立足。如何能保持?現在人講信用,在佛法更深一步,保持信心,自信信他。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裏麵,跟我們講六個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如何能保信?這十種方法。成就我們在修學菩提道上的「信、願、行」三資糧,信是頭一條。盜心不舍,你的信就沒有了;換句話說,三資糧頭一個都沒有,後麵兩個就不用談了,你怎麽能往生?古大德常講,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我們讀讀這部經,細細去思惟,我們就明白,了解肯定了,為什麽往生的人這麽少。回過頭來看看自己,自己這一生當中能不能往生?這個對我們的關係非常非常之大。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看《十善業道經》第六麵,倒數第三行:
【複次龍王,若離偷盜,即得十種可保信法。何等為十?一者、資財盈積,王賊水火及非愛子,不能散滅。二、多人愛念。三、人不欺負。四、十方讚美。五、不憂損害。六、善名流布。七、處眾無畏。】
我們上一次講到這個地方,今天接著看:
【八、財命色力安樂,辯才具足無缺。】
佛在經上,不僅是這部經,告訴我們一個事實真相,這種事實真相就是因緣果報的真理。不但世間法如是,出世間法也離不開這個定律。定律也就是我們所謂的真理,我們要深深的去體會,深深的信仰。作惡,惡的果報就是此地講的十種保信法的反麵。了解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我們為什麽不斷惡修善?人都希求好果報,世間人,無論是今人古人、此方他界,一切眾生無不求財富、壽命、智慧。能不能求得?答案是肯定的,決定可以求得,所以佛家常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可是求一定要如理如法的求,不合理、不合法,這個求沒有感應,隻要如理如法,沒有求不到的。
「不殺生」這一條裏麵,果報無比殊勝,許許多多殊勝果報裏麵,最重要的是長壽,健康長壽,這是第一德,決定沒有傷害眾生的念頭。可是這一條許許多多人很難做到,原因在什麽地方?習氣太重,瞋恨的習氣、貢高傲慢的習氣,在對人對事對物,不知不覺它就起現行,依舊造惡業。所以佛教導我們煩惱要斷,習氣更是要斷。我們看到佛門造像的藝術,你看看阿羅漢的像,各個不相同,但是仔細去觀察,他的像還是慈悲的。菩薩的造像就不一樣,幾乎菩薩的麵貌都相同的,什麽原因?阿羅漢惡業是斷掉了,惡的習氣沒有斷,菩薩連習氣都斷了,所以麵貌慈祥和藹,一切眾生看到都生歡喜心,跟阿羅漢不相同。我們在這個地方要能夠體會得到,知道如何學習,最重要的是要斷習氣。
習氣怎麽個斷法?我們必須要講求方法,當然最有效果的方法,是把我們的生活行為、待人接物,我們錄成錄像帶,然後回來自己看看,這是個好辦法。可是沒有人幫你去錄,於是我們想到古人,古人用什麽方法?天天對鏡子,當你心裏有喜怒哀樂的時候,你用鏡子照照自己,看看自己那副德相,這就能省悟過來。其實隻要自己留意,自己肯用心,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看別人;看自己看不到,看別人,別人就是我們一麵鏡子。我們看到人家顏色、表情、語氣不善的時候,我們又做何感想?回過頭來想想自己,對待別人是不是這個樣子。夫子跟我們講:「三人行,必有吾師」,你看看善人的樣子,不善人的樣子,隻要自己肯留意,就知道改過,就會在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都會很用心的去學習。
唯獨粗心大意,這個人難,但是這種人多。特別是在這個時代,這一類的人正是佛在經典上常說的「可憐憫者」。可憐憫者,我們決定不能責怪他,為什麽?他可憐。可憐在哪裏?沒有人教,中國古人所講的,他沒有受過教育。中國人所講的教育跟現在的教育意義不相同,現在念到大學、念到博士,博士學位拿到了,中國古人麵前,他們心目當中你沒有受過教育,沒有受過做人的教育。所以今天學校教學的是科學技術、技能。孔老夫子教學四科:第一個是德行,第二個是言語,這兩門沒有,隻有後麵政事跟文學。
古聖先賢教人,不但在中國,我們在外國看看所有宗教的經典,宗教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每一個宗教教學都是超越時空,超越國土,超越種族,也超越宗教,這是德行的教育。今天這個名詞講人文教育,教你怎麽做人。隻要會做人,人與人才能夠和睦相處,才能夠平等對待。和睦相處的根本基礎是平等對待,沒有平等就決定沒有和睦。貢高我慢就是沒有平等,總覺得我比人高,人不如我。
世出世間大聖大賢,他們何以能成為聖賢?就是他們的心平等。所以在佛法裏麵講到業因果報,佛的業因第一條是平等心,平等心是佛,六度心是菩薩,菩薩還沒有做到圓滿的平等。所以平等難,一定要學。平等心現前,又能夠自卑而尊人,這個人就是聖人,我們稱為大聖。平等裏麵能夠尊敬別人,能夠自己謙讓,這是佛,這是大聖,我們應當要學習。佛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我們今天變成這個樣子,真正的原因就是沒有接受聖賢教育,隨順自己煩惱習氣,所以才變成這個樣子,前途一片黑暗。
佛法的基本法就是十善業道,在這第八句所講的『財命色力』,財是財富,命是壽命,色力是健康,這個力還包括能力,得『安樂』。不僅如是,還得『辯才具足無缺』,辯才是處事待人接物必須具備的,不但自己得利益,而且還能夠幫助別人。
【九、常懷施意。】
『施』是幫助別人,常常存幫助一切眾生的意念。常存這個心,遇到眾生有需要的時候,自自然然他就歡喜施舍,這是真實的德行。
【十、命終生天。】
這是說明你還沒有發願出離三界,你的果報在天上。在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能夠覺悟,偷盜連生天都辦不到,怎麽能往生極樂世界?不要把這樁事情看輕了。偷盜的範圍深廣無限,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常常犯,犯而不能夠覺察。所以念佛念了一輩子佛,到臨終的時候不能往生,還要怪佛不靈,「我都依教奉行了,念了一輩子,為什麽不能往生?佛不來接引?」不知道所謂「口念彌陀心散亂」,這個「心散亂」就是你的心裏頭還夾雜著許許多多的惡業在裏頭,你怎麽能往生?你這個佛號念得不相應,道理在此地。
這個偷盜,我平常講也講得很簡單,大家容易懂,就是習慣占便宜的念頭,這個念頭是盜心。占別人的便宜,占公家的便宜,在寺院裏占常住的便宜,太容易犯了。拿起常住的電話跟朋友聊天,都是偷盜,誰懂這個道理?有必要的事情,言語愈簡單愈好。今天誰懂得愛常住物?我們要多想想,我們有沒有浪費常住物?《地藏經》上講的果報太可怕了,盜十方常住物,佛不能救。佛在經上講,你破戒、造五逆十惡罪,佛都能救,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在《無量壽經》上讀過,造五逆十惡罪,臨終懺悔,佛還能幫助你往生。盜十方常住物的這個罪,佛不能救,為什麽?不通懺悔,所以這是很嚴重的一個問題,我們往往把它疏忽掉了。
實在講,比殺生的罪更重。殺生,你殺人,殺眾生的身命,你沒有斷他的慧命,那是一對一的責任,容易懺悔。偷盜,特別是偷盜常住物,這個常住盡虛空遍法界四眾弟子都是債主,比偷盜國家物的罪還重。國家是你的一國,人口的確還是有限,像中國大國,也不過是十二億人,你欠十二億人的債。可是虛空法界就沒有數量了,常住是通虛空法界的,懂得的人太少了。而且看到大家好像都占常住的便宜,都占別人便宜,看成習慣了,都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不知道後果這麽嚴重,障礙生天。所以常住物要愛惜,點點滴滴都要先想想。末後一句:
【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證清淨大菩提智。】
如來果地上無量無邊的智慧德能,他是怎麽證得的,必有因由。佛法講因緣,必定有因緣。因是自性本具智慧德能,緣是在行菩薩道的時候積功累德,這是緣。你有因,沒有緣,果報不能現前,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把它想通。十地菩薩、等覺菩薩,『清淨大菩提智』沒有圓滿,緣還欠一分。緣是修功修德,還欠一分。所以偷盜的意念要把它斷得幹幹淨淨,偷盜的行為當然就沒有了,這就是從根本修。
這是世尊在此地跟我們講的十種可保信法。《華嚴經》上說,「信為道元功德母」;儒家講,人要是無信,就不能在社會上立足。如何能保持?現在人講信用,在佛法更深一步,保持信心,自信信他。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裏麵,跟我們講六個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如何能保信?這十種方法。成就我們在修學菩提道上的「信、願、行」三資糧,信是頭一條。盜心不舍,你的信就沒有了;換句話說,三資糧頭一個都沒有,後麵兩個就不用談了,你怎麽能往生?古大德常講,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我們讀讀這部經,細細去思惟,我們就明白,了解肯定了,為什麽往生的人這麽少。回過頭來看看自己,自己這一生當中能不能往生?這個對我們的關係非常非常之大。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