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六祖壇經講記第94集</strong>


    自性起用十九對:長與短對、邪與正對、癡與慧對、愚與智對、亂與定對、慈與毒對、戒與非對、直與曲對、實與虛對、險與平對、煩惱與菩提對、常與無常對、悲與害對、喜與瞋對、舍與慳對、進與退對、生與滅對、法身與色身對、化身與報身對,此是十九對也。


    師言:此三十六對法若解用,即道貫一切經法,出入即離兩邊。自性動用,共人言語,外於相離相,內於空離空。若全著相,即是邪見;若全執空,即長無明。


    執空之人有謗經,直言不用文字,既雲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語言,隻此語言,便是文字之相。又雲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兩字,亦是文字,見人所說,便即謗他言著文字。汝等須知!自迷猶可,又謗佛經。不要謗經,罪障無數。


    若著相於外而作法求真,或廣立道場說有無之過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見性。但聽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於道性窒礙。若聽說不修,令人反生邪念。但依法修行,無住相法施。汝等若悟,依此說,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


    若有人問汝義,問有將無對,問無將有對,問凡以聖對,問聖以凡對;二道相因,生中道義。汝一問一對,餘問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設有人問:「何名為暗?」答雲:「明是因,暗是緣,明沒即暗;以明顯暗,以暗顯明,來去相因,成中道義。」餘問悉皆如此。汝等於後傳法,依此迭相教授,勿失宗旨。


    【自性起用十九對:】前麵講的是文字跟語言,現在是從內心世界的展現來講。我們談修行最重要的莫過於這一組。一切的障礙,修行的關鍵事實上就在這裏。【長與短對、】從現象界講就是長短,但從內心世界講的是人的〔長〕處、〔短〕處,講的是一種行為的概念。【邪與正對、】講的是一種觀念上的問題,什麽是〔正〕見,什麽是〔邪〕見。【癡與慧對、】我們常講智慧智慧,但你看智跟慧是分開的。哪裏不一樣?〔癡與慧對〕,慧是注重理,所以是理體,就是懂道理,可以去破一個人對理的障礙。對理不懂的叫〔癡〕,對理通達的就叫〔慧〕。【愚與智對、】智比較偏向於事相要怎麽處理,不會處理事情叫〔愚〕,會處理事情叫〔智〕。我們處事要有智慧,待人要心存慈悲,這樣就可以把握住正知正見,不會偏差,這樣你就是修行人。【亂與定對、】〔定〕就是禪定。【慈與毒對、】要〔慈〕心待人,不要以惡〔毒〕之心待人。【戒與非對、】為什麽要戒跟非對呢?因為持〔戒〕之人不會講是是〔非〕非。六祖大師講「心地無非自性戒」,一個持戒的人不會去做一些不該做的事情。【直與曲對、】講的就是一種內心的真誠。「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一個修行人就是老老實實,正正當當。【實與虛對、】我們要老〔實〕麵對自己,不要〔虛〕偽待人。【險與平對、】原則上是心〔平〕。心平所以一切平安,心不平自然就危〔險〕,禍福無門,為人自招。【煩惱與菩提對、】我們已經講過很多遍。【常與無常對、】不要執著〔常〕,也不要執著〔無常〕。怎麽用?常有常用,無常有無常用,都要會用。我們常講現象是無常,本體是常。我們常講應用是無常,本體是一種常住真心的常。你想明白常跟無常到底怎麽講、怎麽用、怎麽說,要好好地讀《涅槃經》。【悲與害對、】跟前麵的慈與毒對比,慈跟毒比較偏向心,這裏的〔悲〕與〔害〕是付出行動。【喜與瞋對、】我們要隨〔喜〕,不要嫉妒別人。嫉妒跟〔瞋〕相應。【舍與慳對、】我們要布施,不要吝嗇,要無住布施。【進與退對、】學問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所以它不能夠分開的。我們談學問如此,修行如此,一切東西都是如此。【生與滅對、】我們講過很多遍了,但也可以講這個〔生〕是生死,這個〔滅〕是解脫,所以叫苦集滅道,滅就是滅除。【法身與色身對、】《壇經》常用這樣的名詞。《金剛經》也談這樣的概念:「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否?」對於悟的人來說,〔色身〕跟〔法身〕是一個,但對於迷的人來說,就是不一樣。我們現在是迷在色身, 一天到晚為色身打拚,悟不到法身,是很可惜。佛示現涅槃是〔色身〕,佛的〔法身〕豈有生滅呢?>化身與報身對,】這個你要會配。我們常常講法身、化身、報身,但不知道怎麽配。為什麽化身配報身呢?我們讀《普門品》就知道,「應以何身得度即化何身」,這個〔化身〕原則上是利益別人的,〔報身〕原則上是來利益自己的,所以化身是他受用,報身是自受用,就是自己因為修行而得到圓滿的報身。【此是十九對也。】讀了這三十六對,並不是說隻會用這三十六對,六祖大師是做一個簡單的歸類,告訴你以後要會這樣用。現在重點不在這個歸類,重點是在說你怎麽用。這三十六對可以變成三百六十對。你隻要把字典打開,名相很多,千變萬化,就好像我們常講八萬四千煩惱,佛學裏可以跟你分析八萬四千煩惱。有沒有八萬四千法門?有,它真的可以幫你分析出八萬四千法門,你要繼續變就能繼續變。那到底是要變還是不要變?比如說:「師父,學《易經》一定要學六十四卦嗎?」「你八卦懂,六十四卦就不用學了。」「學《易經》一定要學八卦嗎?」「你陰陽懂,八卦就不用學了。」「學《易經》一定要從陰陽開始學嗎?」「你隻要懂太極,陰陽就不用學了。」「一定要懂太極嗎?」「你隻要懂無極,就不用懂太極了。」一樣的道理,跟你講無極,聽不懂就講太極;再聽不懂,就講陰陽;再不懂,就講八卦;八卦不懂,所以再乘以八就變六十四卦;如果再不懂,就再乘六十四,可以再繼續講。你現在是要懂它的意思,而不是說你每項要去細分。現在六祖大師講的這三十六對,他講了,接著你會用嗎?不是說你會解釋,這沒有意義嘛!


    【師言:此三十六對法,若解用,】你真的理〔解〕了,你才會〔用〕。真懂了,一切的道理,一切的經書,不是隻有佛經,諸子百家你都看得懂。我過去教《易經》時,事實上《六祖壇經》這一段對我理解《易經》有很大的幫助,對如何去突破兩儀相對的概念有很大的幫助。這種突破,讓我知道,這個禪師到底是怎麽運作的,他們為什麽講那些話。一個真懂的人,你拿《聖經》、《可蘭經》他都會講,真理是一樣的。【即道貫一切經法,出入即離兩邊。自性動用,共人言語,】也就是說法不離〔自性〕。【外於相離相,內於空離空。】我們一般人是執著外麵的現象,但是透過修行,你漸漸不執著外麵的現象,反而會執著內在的現象,這不是陷阱嗎?〔外於相離相〕,不要執著物質;〔內於空離空〕,不要執著精神,這兩句話的意思就是物質、精神皆不可以執著。用佛法的概念,就是外不執著於色法,內不執著於心法,所以「心色兩忘」。其實,不執著物質是比較簡單,不執著內心的狀態很困難。為什麽大家沒有辦法像六祖這樣修?因為我們都被自己的心打敗。為什麽有人貪圖那種境?那就是掉入〔內於空〕,在執著那個空。所以,外要〔離相〕,內要〔離空〕,身心境不可執著,連不可執著的概念亦不可執著。就好像你們吃素,說:「修行又何必吃素?」一樣的道理,不修行又何必吃葷?講起來也對。那你是在講什麽?「修行又何必出家?」那你為什麽一定要執著在家?講起來也對。「自己一個人真好,兩個人也不錯。」很多種概念,你隻要稍微一講,一定是執著。法義要講得圓滿是不容易,但是法義可以講得圓滿,聽的人要聽得圓滿更難,沒有人知道你聽到這句話是怎麽解讀的。【若全著相,即是邪見;】點出它的嚴重性,也就是如果你執著現象,就會徒增你的〔邪見〕。什麽東西你都要執著,所以我們會講這個人主觀意識很強烈,認為一定要怎麽樣,那就是一種〔邪見〕。【若全執空,】但如果說一切不要執著,一切隨緣,這樣講是對啦,但他的內在不見得是這樣的人,若不是消極,那就是〔執空〕。【即長無明。】你不要講放空這兩個字,這是錯的,這叫〔即長無明〕。如果有人問你:「靜坐在那裏做什麽?」你說:「我放空。」這樣不對。有人說:「師父,我不要講總可以嘛。」你不講,還是放空坐在那裏,你的內在還是放空,這樣也不對,靜坐不是坐在那邊不要想。你說:「師父,那我就開始想囉。」那我問你:「你在想什麽?」想法義、思維自己的障礙是可以的,離開這樣的知見,是胡思亂想。到底是想還是不想?靜靜坐著觀察,這樣就離開想跟不想。「我有觀察就代表我不是放空,我觀察我的起心動念,所以它不是沒有運作,它自然在運作。」我們常講順其自然,很多話你都會講,你是順其自然坐在那裏發呆,這樣不對。我現在是怕你講的都對,但你內在運作事實上是不對。不過看你平常的表現、看你坐在那裏的樣子就知道對不對了。你們觀察別人打坐,這個人內心在想什麽事實上不會很難觀察,你隻要靜靜地看他展現出來的樣子就知道,你隻要看他的表情,隻有很詳和的才是對的。有的人坐得臉色很難看,那根本騙不了人,因為你根本沒有辦法看到你的表情,但它是你內心世界所展現的。


    【執空之人有謗經,】對〔空〕義、對般若、對禪不了解的,事實上他是在誹〔謗〕經典,他不是在講經度眾生。【直言不用文字,既雲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語言,隻此語言,便是文字之相。】第一個錯誤的觀念說學禪不需要文字,這樣是錯的。很多人是學禪不看經典,很多人學禪看到有人在誦經就要破人家,這是自誤誤人。你既然講不需要文字,六祖大師說那人就不應該講話,因為語言事實上就是文字相,隻是它是動態的文字。【又雲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兩字,亦是文字,】〔不用文字〕跟〔不立文字〕有什麽區別?〔不用文字〕意思就是不需要文字,所以有人跟你說不需要誦經、不需要讀經;〔不立文字〕就是說不需要著作、寫書。我有一個親人,他看我寫了四本書,有一天來勸我不要寫書了,他意思是說寫也沒有效,我說好。但是你去看大藏經,禪師寫很多著作。所以,文字礙到你嗎?它又不咬你。不要碰它、不接觸它就叫不執著嗎?〔不立文字〕就是不執著文字的意思。你講那個概念事實上就是文字,你內在有概念,事實上就是你的障礙和執著。【見人所說,便即謗他言著文字。】比如說我現在來上課跟大家分享,等一下有一個學禪的看到我說:「法師,這樣講沒有效,這樣上課沒有意義,好好修行比較重要。」但是若不是這樣,我們今天能聽聞佛法嗎?人常常會互相批判,實修的人都躲起來自己修,他對講經說法的法師就會有所批判,說:「出一張嘴而已,又不會修。」難道不說就會修嗎?有時候我們的腦袋真是,差一點點就差很多。六祖大師跟你們破,禪不是這個樣子的,禪是該把經典放下的時候就放下去出坡。為什麽是這樣?比如有的人喜歡看書,有的人打開書就被書看,人都是偏一邊。有的人喜歡聽課,有的人喜歡唱誦法會,那都偏一邊。不能說要怎麽樣,你該怎麽樣就怎麽樣,本來就很自然,這才叫做隨順因緣。你都做,不要排斥,那就是不執著的意思。【汝等須知!自迷猶可,又謗佛經。不要謗經,罪障無數。若著相於外而作法求真,】這是行為。執著外麵的境界,想透過外麵的境界造作,想要去〔求真〕實的自性,這了不可得,這叫向外求法。【或廣立道場,】這四個字沒有錯,錯的是下麵說的有無之過患。【說有無之過患,心不正,】〔廣立道吵若是為了名聞利養,到處批判別人,這樣是不對的。我們就是要僧讚僧,有人願意說法我們要讚歎,縱使在家人說法,我們不可以說不如法,而要看他講的內容,不要到處批評。這樣的人就是執著於行為跟語言的展現。【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見性。】這叫因果報應,因為他破壞正法,他自己是邪。【但聽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於道性窒礙。】不解。這句話就是說他隻想修行,但不願意去思維理解。也就是說他聽別人說:「你要好好修行。」他果然就好好地修行,這反而是障礙到自己。這樣的人很多,他有修,但問題是傻傻地在修,這就是「隻行不解,徒增無明。」這就跟「全執空,即長無明。」這句話相對。【若聽說不修,令人反生邪念。】不行。不願意去實踐這是知識份子的毛病,聽越多問題越多。你的問題是在你的言行身心,你隻是聽,卻不願意去做,你的身口意不能夠配合,內在混亂、挫折,對修行越來越沒有信心,這樣反而會退道,害到自己。【但依法修行,】解行並進,這叫做自覺。【無住相法施。】就是為人說法,但不要執著「我在為人家說法」。《金剛經》到後麵有一段「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應該以這樣的方式為人說法。【汝等若悟,】我以上所說的道理假設你們能懂。【依此說,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從今以後,你為人〔說〕法要按照這樣的宗旨原則,也按照這樣的原則來起〔用〕、來修〔行〕、來運〔作〕,按照這樣的原則來生活,這樣就不會偏離六祖大師真正的意思。


    【若有人問汝義,】假設有人問你法〔義〕。【問有將無對,】有人問趙州禪師狗子有沒有佛性,趙州禪師回答說沒有,那個人開悟。有人問趙州禪師狗子有沒有佛性,趙州禪師說有,那個人也開悟。有的人問趙州禪師狗子有沒有佛性,趙州禪師踢他一腳,那個人也開悟。他到底說什麽?他說什麽不重要。眾生有沒有佛性?有人說有,但他把佛性當成靈魂,靈魂在身體裏麵,所以眾生皆有靈魂。事實上他的潛意識是執著我的,他是我執,把佛性變成我,但這個概念是很難破的,需要一個明眼人知道他問題到底是出在哪裏。像梁武帝遇到達摩祖師一樣,你會說他們層次不一樣也可以,但達摩祖師不是處處在破梁武帝嗎?「我有沒有功德?」「沒有。」為什麽沒有功德?為什麽達摩祖師要這樣講?梁武帝就是執著有,才會問這樣的話,他執著個人的名聲,希望受到讚美。這個潛意識我們自己也知道,就像你買一件衣服,去上班時問別人:「你看,漂亮嗎?」一個很自在的人,不會跟別人說:「我最近真的過得很自在。」講這句話真的是笑話,自在這兩個字講出來就不自在。【問無將有對,】譬如說,人家問:「師父,有沒有鬼?」對無神論者,我會說有鬼,對有神論我會說沒有,因為鬼是人。到底有沒有鬼?你死後就知道。有人問:「師父,到底要不要燒金紙?」「我跟我先生處得不好,到底要不要離婚?」或是:「我到底要不要買房子?」他們這樣問都是陷阱,但你不明白那是陷阱,就給它跳下去,你造口業自己還不知道,他愚癡,連你兩個人共同入火坑。【問凡以聖對,】「師父,佛在哪裏?」「你就是佛。」「既然我是佛,就不用修了。」「你講這句話就不是佛。」「師父,對不起。」「你能夠承認錯誤就是佛。」「師父,你自己坐車回去。」「你講這句話就不是佛。」…這樣會了嗎?這才是考試,而不是叫你背三十六對,人生處事又不是在背書,你懂,就要這樣用。【問聖以凡對;二道相因,生中道義。】任何的名詞概念都彼此互為因緣,但是都彼此不執著。〔生中道義,〕,中道不是中間,〔中道〕就是不執著。


    【汝一問一對,餘問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會的人,以此類推。【設有人問:「何名為暗?」】假設有人問你什麽叫暗。【答雲:「明是因,暗是緣,明沒即暗;以明顯暗,以暗顯明,來去相因,成中道義。」】不要講得那麽困難。簡單地講,你講任何一對的概念,就是互為因跟緣的概念。〔明是因〕,就是主因,〔暗是緣〕就是條件,〔因〕是因為,〔緣〕是所以,因為有個明,所以才有個暗,這樣就很好懂。明跟暗它們到底是什麽關係?當明消失了,就是暗。接著,〔以明顯暗〕,就好像以白天來突顯晚上,〔以暗顯明〕,用晚上來突顯白天。晚上跟白天合起來叫一天,不可以叫半天,也不可以叫兩天,晝夜才叫做一天。晝的概念從夜來,夜的概念從晝來,你不要抓著晝不放,也不要抓著夜不放。晝夜原則上是因緣而來的,從名相是因緣而來,從現象也是因緣而來。從現象說,比如白天,就是陰衰陽盛,晝就產生了,那夜,就是陰盛陽衰,這是因緣。從名相呢?因為有這個名詞,所以才有那個名詞,所以它們互為因緣。我們現在套一個簡單的公式,何名為暗,比如說,什麽叫做病?或是說什麽叫迷?或是什麽叫凡?什麽叫聖?我們用迷的概念來談,如果有人問你什麽叫迷,你就回答說因為有悟的概念,所以才有迷的人。當自性被掩蓋了,即是迷的人;當自性顯現的時候,即是悟的人。以悟來顯迷,以迷來突顯悟。你要加以應用,加以理解。你會說六祖為什麽要繞口令?就像《金剛經》一樣,講「什麽非什麽又名什麽」,講來講去,就是不要執著。你看了這一段之後,再去讀《金剛經》,會更有心得。〔來去相因〕,就是緣起、佛法就是緣起論、你要講〔中道〕,一定要講緣起。中道不是中間也不是折中,而是任何的概念,善惡、正邪都不執著。對邪人要講正,對正人,正邪都應該拋掉。【餘問悉皆如此。汝等於後傳法,依此迭相教授,勿失宗旨。】我圓寂之後,你們到各方去〔傳法〕,要透過這樣的方式輾轉一代傳一代,不要失去佛法的〔宗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六祖壇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六祖壇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