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六祖壇經講記第93集</strong>


    法門對示第九


    師一日喚門人法海、誌誠、法達、神會、智常、智通、誌徹、誌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餘人,吾滅度後,各為一方師。吾今教汝說法,不失本宗。


    先須舉三科法門,動用三十六對,出沒即離兩邊;說一切法,莫離自性。忽有人問汝法,出語盡雙,皆取對法,來去相因;究竟二法盡除,更無去處。


    三科法門者,陰、界、入也。陰是五陰,色受想行識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內六門,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塵、六門、六識是也。


    自性能含萬法,名含藏識;若起思量,即是轉識。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一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


    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若惡用即眾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


    對法,外境無情五對:天與地對、日與月對、明與暗對、陰與陽對、水與火對,此是五對也。


    法相語言十二對:語與法對、有與無對、有色與無色對、有相與無相對、有漏與無漏對、色與空對、動與靜對、清與濁對、凡與聖對、僧與俗對、老與少對、大與小對,此是十二對也。


    【法門對示】就是六祖大師教他的弟子如何去教法、說法,一般的佛經很少有這樣的內容。【師一日喚門人法海、誌誠、法達、神會、智常、智通、誌徹、誌道、法珍、法如等曰:】因緣已經成熟,因為六祖大師準備要圓寂了,所以他們之後要到一方去度化。開悟跟說法還有一段距離,說法的人不一定開悟。開悟是自己,說法是要說到讓別人開悟。【汝等不同餘人,吾滅度後,各為一方師。】弟子跟師父的關係,一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得法之後就離開了,二是得法之後為了報師恩,一直留在師父身邊,直到師父圓寂才離開。【吾今教汝說法,不失本宗。】告訴他們應該怎麽說法。說實在的,這種說法不是一般人能夠學得來的。這一品你聽懂最好,聽不懂不要煩惱,等到你開悟的時候再研究到底怎麽說法、怎麽度人。但是你前麵真懂,後麵這品你會懂。【先須舉三科法門,】說法的綱要,等於學佛的綱要。〔三科法門〕就是陰、界、入。【動用三十六對,】應用。透過這個綱要,怎麽去應用。應用真的隻有三十六嗎?這是表法。〔三十六對〕,就是七十二,就是變化無窮的意思。〔三十六對〕就是外境無情五對,法相語言十二對,自性起用十九對。總共三十六。【出沒即離兩邊;】〔出沒〕就是應用。無論你怎麽講,都不能夠掉入一邊的陷阱,不要講有就一定有,沒有就一定沒有,這是落一邊。所以人家問我一些問題,我常會說:「如果你覺得有,那當時你的心就有。」比如說你覺得有障礙,那就是有障礙,事實上是沒有,有跟沒有是你自己創造、決定的。你創造有跟沒有,是你創造〔兩邊〕,所以為什麽有的人講話到最後話收不回來,或是下不了台,就代表他沒有辦法〔出沒即離兩邊〕。【說一切法,莫離自性。】比如說我今天在這邊講,大家在這邊聽,隻有一個重點,就是要識自本性而已。東講西講,就是要認識自己,真正地了解自己,所以說法的目的還不是回歸〔自性〕!第二個概念,誰能夠〔說一切法〕?這一切法從自性生,一切法從心想生,都沒有離開自性。所以,你現在引度別人修行,最主要是引度他回來見性。對一般社會大眾來講,無論你怎麽勸他,都是希望他趨於善,向上也是善。所以你跟別人講話,不能離開規勸他向善這個做法。為什麽一般人聊天都聊些沒有意義的話?有時候人家在講是非你也講,人家在罵主管你也加入去罵,你並沒有導歸人家趨於善。講世間法要歸於善,講出世間法在歸於〔自性〕,這樣你就知道怎麽聊,你的核心價值是什麽,是不變的,你就不會造口業。明白這樣概念的人,就能夠度化眾生,就能夠規勸別人、鼓勵別人,而且你才知道怎麽守住自己的身口意,才能夠修你的福報,進入你的功德。【忽有人問汝法,】別人問我們法義。【出語盡雙,】也就是說如果對方講右邊,你講左邊來破右邊,如果他講左邊,你用右邊來破左邊。你說是左邊對還是右邊對?停在任何一邊就是不對。你說是禪宗比較好還是淨土比較好?誹謗別人就是不好,自讚非他就是不好。【皆取對法,來去相因;】此有故彼有,意思就是任何的概念、名相畢竟是相對的,所以這兩個彼此有因緣的關係。就好像說有人說「長」,所以才有「短」這個名詞的出現,就是因為有「善」所以才有「惡」的概念,就是因為有「貧」才有「富」的概念。如果我們全部的人都騎腳踏車,你就不需要羨慕賓士汽車了。有很多的概念,就是因為有彼此的關係建立的。在佛法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


    【究竟二法盡除,更無去處。】此無故彼無,〔二法盡除〕就是相對的概念完全不執著。假設你不去執著那個叫做煩惱,也不需要產生這個叫做菩提;假設你不執著美跟醜,那美醜是完全不會困擾你的,所以此無故彼無。我舉個我自己的實例,曾經人家問我,說:「師父,到底有沒有心?」我就跟他說:「你問我那一刹那就有,當問完之後就沒有。」我有心才能回答你,但問完了就沒有,那你說有還是沒有?這是回答的方式,你不需要講說:「我沒有心。」或說:「我有一顆心。」你有一顆心,那顆心常常是破碎的心。你要知道,語言文字是用來教化,不是用來爭辯的。假設我講「沒有」能教化你,我就講「沒有」;假設我講「有」能夠教化你,那我就講「有」,那到底是有或沒有?陷阱!當你想一定要怎麽樣,就是陷阱。比如說,你現在是要跟我講現象還是本體?是要跟我講哪一種層次?所以不可以講一個定法。這樣的概念一般人不好懂,尤其不懂禪的人更不好懂。一般人隻有一種概念,有就有,沒有就沒有,所以善惡分明,嫉惡如仇,那就叫做不會變通。就像顏回輸冠的故事,不要為了你的話,讓別人輸掉一個頭。如果你講的是對的,為了能夠保住別人的頭,就算你輸掉一頂帽子,你也要輸。你講的是對,但你堅持你的對,有時候會害到別人,所以你肯定變成是錯了。不要堅持自己對,要繞回來,這真的很困難。就好像曆史故事裏,我們雖然都講說昏君,但是昏君真的好人、壞人他不知道嗎?忠臣他不知道嗎?有時候還是知道啊!但他可能為了怕動搖國本,為了國家的利益,好人跟忠臣有時候還是不得不殺。你要注意這個概念,比如我們這一班都很好,假設每個人都討厭班長,那我不得不把班長趕走。你會問:「這樣是公平還是不公平?」常常有人說:「師父你偏心。」難道你的心在中間嗎?我的心本來就偏一邊。不可以以現象界來談事情,你的公平跟平等是以什麽為標準?你覺得它比較短,是你說的。我覺得五個手指頭長短不一樣,但我覺得五根都美麗。我不是講它現象界平等,我是講它真的平等。但你們講不公平講的是現象界,你為什麽要這樣看呢?從現象界的角度來看,你怎麽會服氣呢?一個開悟見性的人沒有什麽服不服氣,我們凡夫才會以現象界來探討這個問題。原則上六祖大師講的就是最根本的原始佛教《雜阿含經》的理論,「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你不要小看這個理論,你也不要認為你懂,你會用才算懂。你們佛法讀過多少理論,但是你們很少用,原則上還是用你自己的腦袋在過人生。你真的能把佛法的道理落實、實踐出來,應用得善巧、巧妙嗎?不見得。


    【三科法門者,陰、】五蘊。【界、】十八界。【入】十二處。【也。】你學佛法要從這三個角度切入,就很容易掌握佛法,很容易明白佛法到底在講什麽。講三個,事實上濃縮起來就是一個,就是五蘊。為什麽要講三個呢?就講五蘊就好了?因為眾生每個人執著的角度不同,比如說有的人比較偏向於名,有的偏向於利,有的偏向於賭,有的比較偏向於色。講三個的意思,懂一個,其他兩個就能懂。但為人家說法你都要懂,因為你要幫助所有的人,每個人都不一樣。【陰是五陰,色受想行識是也。】這是針對比較執著於心的人講的。心就是精神,想修行的人大部分都執著於精神,還沒有想修行的人大部分都執著於物質。為什麽針對執著心的人談五蘊呢?心法就是受想行識,隻有色是色法,所以比較偏於心,偏於精神層次。對於執著心的人,重點在於破他的五蘊,事實上教每個人的方式是不太一樣。你既然執著心,我就跟你講心的現象,讓你不再執著心的現象。【入是十二入,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內六門,眼耳鼻舌身意是也。】六塵加六根,十二入比較偏向於物質,跟身體的感官肉體,這是針對執著於身體的人,比較偏向於執著色法的人,他執著物質,所以分析物質讓他不要執著,他執著精神,所以分析精神的狀態讓他不要執著精神。【界是十八界,六塵、】物理現象。【六門、】生理現象。【六識】心理現象。【是也。】十八界合起來,就是針對既執著心法,也執著色法的人,你就要全部講給他講,這樣的人就要詳細講十八界給他聽。請問,現在你的朋友一定有執著,你應該為他講五蘊,十八界還是十二入?假設他全部都執著,怎麽跟他講?講這些是針對學佛的人。對一般人,他執著財色名食睡,你就一個一個講給他講。比如他執著股票,你就要分析股票給他聽,假設他執著感情,你就要為他分析感情。你不要學完佛法之後,和別人都合不來啦。那天有個台北的同學問我一個問題,他說:「師父,我的股票已經輸了一千萬啦!那我現在該怎麽辦呢?」你們說呢?你勸人家,他聽不下去,沒有用埃我就這樣回答他:「如果我叫你不要玩,你做不到,不然你現在就不會問我這個問題了,所以叫你不要玩我就明明知道是沒有用的,所以我勸你是沒有意義的。但我叫你繼續玩,那又違背我的職責。叫你不要玩,不聽,叫你去玩,我就講錯了。你叫我怎麽辦呢?」他就笑一笑。我說:「好。我要出入即離開兩邊,怎麽樣?讓你玩,但是不要玩股票。讓你玩,就是不執著不要。不要玩股票,就是不執著玩股票。」他說:「師父,你說的是什麽?我聽不懂。」我說:「你學佛,應該有一個概念,假設你有那個福報,那誰也搶不走;假設你沒有那個福報,你再多也換不回來。」樂透現在多少?五十。中一支,可以得多少?我的意思是說,你去買樂透,如果有福報,一支就中了;如果不中,當布施。沒有錯,這叫出入即離兩邊。你們也可以簽?這樣就不對,是因為針對他放不下,來破他的問題;而你們本來沒有問題,來創造一個問題就不行。你們不要亂用,不是叫他要,也不要叫他不要,用一個合理的角度讓他釋懷。你們學完佛法不要按照佛法來講,如果他不懂佛法,要依當時的狀態,你明白這個道理,要轉換他聽得懂的語言來為他開示。


    【自性能含萬法,名含藏識;】第八意識。我們的自性就像一個大倉庫一樣,可以含藏一切,就像虛空,能夠包容一切,所以一切都沒有離開自性。【若起思量,】第七意識,就是起心動念。但是,這裏說〔若起思量〕,前麵六祖大師又講莫思量,到底要不要思量?你要注意,六祖大師在講偈時又講「對境心數起」,講來講去談一個問題,心本來就有作用,你不可以講作用不對,不對的是你的作用錯了。為什麽眾生心有作用?佛心也有作用,重點不是心有作用,你不要害怕你的心,而是你的心產生的作用是迷還是悟,才是重點。【即是轉識。】第七意識,這句話有唯識的概念,但我們現在不要講那麽複雜。如果是迷的人,就是將你本來般若智慧變成意識。我們現在產生不了般若,都是意識形態。悟的人就是將意識轉成智慧,叫做〔轉識〕成智。這一句話當中,無論是迷跟悟,自性還是含藏萬法,隻是你的作用是轉對還是轉錯。我們眾生有十八界,佛也有十八界,隻是說你怎麽去展現它,因為一切都是從自性而出。講簡單一點。禪宗的東西,它盡量少用名相,他是直接了當的。【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一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講的就是這個身心動作,無論是色法,還是心法,色法就是現象,心法就是作用。現象跟作用皆不離開本體,〔自性〕是本體。【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禪講的很簡潔,有時候你按文字翻,是會有毛病的。〔自性〕本來沒有正也沒有邪,這裏講自性是邪,原則上是迷的狀態,並不是自性有邪。邪跟正關鍵在於正見和邪見,若是你有邪見,你所展現出來都是邪,如果你有正見,你所應用的一切皆是正,所以有一句話,正人用邪法,邪法亦正;邪人用正法,正法亦邪。那你說法有沒有正跟邪?沒有,是因為人的關係,就像我們拿砒霜,它能害人也能救人,就像毒蛇也是一樣。【惡用即眾生用,善用即佛用;】這兩句話,你有什麽體悟嗎?你一直在等待什麽時候才能夠修成佛道?什麽時候才能夠端坐紫金蓮?什麽時候才能夠成佛?我告訴你,你當下就可以成佛,你的身口意純善,你就是佛,這樣夠清楚了吧!那叫〔佛用〕。佛不在很遠的地方,不是要透過很久很久的時間,你不要停留在這種概念,你為什麽不把握當下,一念即到西方?!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他是可以突破時空的。你不要看不起你自己,最近新聞不是討論一個更生人事件嗎?君子或小人,你過去是小人,未必現在跟未來還是小人,你當下就可以成神成仙,聖賢你一念就可以成。你純然是這個樣子,你自然就會散發出那種氣質。有的人要去上什麽模特兒訓練班,什麽國際禮儀,之後才能夠變成一位淑女,我們可以教她頓悟變淑女,也是一念之間,當下變成一個人。但問題是我們一般人不太相信,因為我們總是告訴自己說一定需要什麽什麽,才能夠怎樣怎樣。所以你想當眾生,事實上就是眾生,你想當佛,事實上就是佛,你可以去印證的。你不要說:「我沒有看到一個人是這個樣子。」別人是別人的事,你是你的事,不要因為別人沒有辦法,你就認為你也沒有辦法。【用由何等?】這樣的作用是從哪裏來的呢?這樣的作用指的是惡用跟善用。【由自性有。】不論你現在是什麽樣的人,什麽樣的狀態,它還是從〔自性〕展現的,所以你要好好地去見性啦,這樣那些就不會再障礙你。不見性的人,自卑的永遠自卑,傲慢的永遠傲慢,因為他隻看到一邊,沒有看到平等,沒有看到眾生皆有佛性的概念。


    【對法,外境無情五對:天與地對、日與月對、明與暗對、陰與陽對、水與火對,此是五對也。】講的就是自然界。事實上佛法當中,這五對中的一對〔陰與陽對〕,佛法幾乎不用。但六祖大師生在中國,陰陽是中國哲學一個很重要的思想,尤其禪宗的曹洞宗曾經用《易經》的卦象講怎麽修行,佛法也影響到宋朝的理學,一些高僧大德,像憨山大師注解《道德經》,藕益大師著《周易禪解》,這些都是文化的融合。因為六祖大師是中國人,所以用中國的思維模式來講這個概念。以《易經》的先天八卦來說明:用幹卦代表天,坤代表地,所以〔天與地對〕。離卦代表日,坎卦代表月,〔日與月對〕。第三對〔明與暗對〕,講的就是晝跟夜,左邊震、離、兌、幹四卦是陽盛陰衰,表示天色漸明;右邊巽、坎、艮、坤四卦是陰盛陽衰,表示天色漸暗。一邊屬陽,一邊屬陰。再來,上麵幹卦是三個陽,下麵坤卦是三個陰,所以是三陽三陰;左邊離卦是兩陽一陰,右邊坎是兩陰一陽,合起來也是三陽三陰;兌、艮兩卦,相加亦是三陽三陰;震、巽兩卦,相加也是三陽三陰,這叫做陰與陽對。所以才有〔陰與陽對〕。〔水與火對〕,離卦又代表火,坎卦又代表水,所以六祖大師講自然界的現象,《易經》用八個卦來涵蓋一切人生宇宙的變化,如果你懂《易經》,我畫出卦,你就知道原來六祖大師所講的也沒有離開這樣的範圍,這也離不開「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陽跟陰,或是天跟地,所有的一切,用到有情的眾生就是雌雄,所有的東西一定都是匹配成對,這樣才能夠產生一切的萬事萬物。所謂「獨陰不生,獨陽不長。」就代表陰陽是互為因緣關係的。這〔五對〕就是我們如何借助外麵的現象來為人家說法。


    【法相語言十二對:】你要注意,表麵上〔法相〕好像是文字,那〔語言〕就是語言,事實上它們難道不一樣嗎?一個是靜態的,一個是動態的:文字是靜態的語言,語言是動態的展現,你不要以為它們不一樣。【語與法對、】〔語〕就是語言,〔法〕就是法相,文字、語言構成我們人類的思想。【有與無對、】學佛法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佛法假設歸納出兩宗,就是空宗跟有宗。這是相對的概念,所有都是相對的,但我們習慣用〔有〕跟〔無〕的概念來講。【有色與無色對、】講的是三界,欲界、色界跟無色界,欲界、色界歸類有,無色界歸類無,我們眾生不離開三界,所以我們要超越三界才能夠離開六道輪回。【有相與無相對、】〔有相〕講的是事,〔無相〕講的是理。〔無相〕是性空,〔有相〕是緣起。【有漏與無漏對、】漏是煩惱的意思。〔有漏〕就是有煩惱,〔無漏〕就是沒有煩惱,〔有漏〕是迷的狀態,〔無漏〕是悟的狀態。【色與空對、】我們讀《心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是佛法一個很重要的概念。〔色〕〔空〕如何一如?我們已經講過很多遍了。【動與靜對、】這是現象界的問題,這講的是一種境界。【清與濁對、】我們常常用〔清〕跟〔濁〕來比喻心,也來比喻娑婆世界和極樂世界,〔清〕就是極樂世界,〔濁〕就是五濁惡世,這個原則上離不開心。【凡與聖對、】講的就是人,一般眾生修行跟不修行的狀態。【僧與俗對、】在家跟出家人。在家跟出家都可以修行開悟成佛,但在家有在家的因緣,出家有出家的因緣。出家人要說法,在家人要護法,每個人各盡其職。【老與少對、】除了年齡、經驗之外,就是先後順序的問題。佛經常出現「長老須菩提」。【大與小對,】佛法常用大乘跟小乘,大人跟小人,大智跟小智,大根跟小根。【此是十二對也。】告訴他的弟子如何去講法,在講法中常常會用到一些名相,要用這些名詞去加以變化。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六祖壇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六祖壇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