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六祖壇經講記第59集</strong>
善知識!若修不動者,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善知識!迷人身雖不動,開口便說他人是非、長短、好惡,與道違背;若著心著淨,卻障道也。
【善知識!若修不動者,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不見人之是非、]口。[善惡、]身。[過患,]意。[即是自性不動。]坐禪的意思不是坐在那邊身不動,而是叫我們心要不動,但是一般人不會修,他坐禪的時候坐在那邊身不動心動,起坐、下課就開始講是非。真正會修的人,不是這個意思。請你把關鍵字畫起來,你就覺得很有趣。前麵說〔見〕,後麵說〔不見〕,這叫圓滿,我們一般人是見就見,不見就不見。什麽叫圓滿的概念?〔但見〕就是有,〔不見〕就是空。〔但見一切人時〕,就是你可以看得到一切現象,比如說有人吵架、打架、做壞事,看得很清楚,〔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我們一般人不是這樣,我們隻要抓住人家的小辮子,就開始批評批判。你做壞事被批評批判,你表麵上能接受,做好事被批評批判,你就不甘願,覺得還是做壞事被批評比較情願,這就是陷阱。你要不就幹脆不做,那也被批判。怎麽辦?很簡單,你就想那是他的問題,不是我的問題。別人批評我,假設他不對,是他的問題,我為什麽要將他的問題變成我的問題?我沒有問題,是他有問題。這樣不就好了嗎?但現在是他有問題,他批判你之後,你也有問題,那就兩個人都有問題。有智慧的人為什麽有智慧?他清清楚楚看到世間所有的東西。他見到因緣比你清楚,但是他的心不動,這個〔不見〕就是他心不動。為什麽?因為心原是妄,動什麽?空就是不執著,就不會產生分別對待,不會產生對立的概念。一個真正的修行人,他不會去說人家是非。
【善知識!迷人身雖不動,開口便說他人是非、長短、好惡,與道違背;若著心著淨,卻障道也。】六祖所講的〔不動〕不是身不動,而是心不動。你不是想修道嗎,怎麽跟道違背?![若著心著淨,卻障道也。]如果你去執著那個心,心就是用,執著淨,淨就是體,反而會障礙你悟道。坐禪品是《六祖壇經》裏最短的一品,但你要想做到,以現在的功力幾乎是等於零。我們現在做不到,但是我們不可以放棄。我們應該怎麽樣做?我們要為《坐禪品》做一個結論。這也是影響很多人的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之所以這麽多知識份子,或古代的大儒,對中國的禪宗這麽向往,就是因為這些禪師徹徹底底把禪落實到生活,所以傳到現在叫生活禪。但現在已經變成一個口頭禪,會的人很少,一般人的隻會在蒲團上坐。生活禪才是真正的修行。為什麽?一天二十四個小時,請問修行要修多少個小時?要二十四個小時都修才對,這個概念事實上沒有很困難。但是現在變成是,比如說他一天可能修兩個小時,比如說早課一個小時,晚課一個小時,總比沒有修好啦,但如果他把這樣就當成修行,這樣是不對的。早課跟晚課是生活的全部,還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一部分。你學東西怎麽能夠學一部分呢?!生命是全方位的。那怎麽修呢?「師父,你的意思就是說不要早晚課嗎?」你誤會了,比如說早課,是早上六點做到七點,晚課是下午四點做到五點,難道是叫你把那兩個小時抽掉嗎?我不是這個意思。既然早課是五點到六點,難道六點到七點吃早餐這段不用修嗎?「吃早餐怎麽修?難道是一邊吃早餐一邊念阿彌陀佛嗎?」你不用笑,事實上五點到六點你在做早課的時候,你的潛意識真的認為你是在修行,但是到六點結束之後,唰地一下,輕鬆了起來。你自己的內在應該不會騙自己吧?!你有沒有感覺?騙自己要騙到什麽時候?接著七點到八點,假設你運動一下,或你打掃一下,難道這段時間不用修嗎?假設現在八點準備去上班,假設你公司需要二十分鍾的車程,你八點半準時上班,難道開車塞車的這段時間不用修嗎?然後到公司上班,那八個小時,難道不用修嗎?回家的路程難道不用修嗎?吃晚飯時不用修嗎?洗澡時不用修嗎?看電視時不用修嗎?看報紙時不用修嗎?難道教導孩子或跟家人聊天時不用修嗎?或者是家人都去睡覺了,然後你才感覺到:「啊,我終於把一天的事情都忙完了,我現在可以好好地修行了。」這樣是不對的。我以上所講的幾乎是每個人的內在,這怎麽叫生活禪?!如果你的感覺是:「我做早課是一種修行。」請你將這一個小時的感覺維持到其他的時間,無論你做什麽事情,都像在做早課一樣地恭敬,你就是在修行,你就是個修行人。聽起來好像很難,但是如果叫你每個小時時時刻刻都對人家畢恭畢敬,好像更困難;如果你覺得每個小時都是無常的,你也不需要出什麽力,也不需要故意怎麽裝,這樣比較自然,這叫做平常心。說到平常心你就搖頭,沒有辦法,因為你總是「得失心」。得什麽?去上班撿到一百塊叫「得」;失什麽?為了撿那一百塊,上班遲到,被公司扣兩百塊,損失一百。你要了解生活禪,但很多人不了解,生活禪就是生活的行者,就是在生活中修行的人,這種人很難找,這才叫〔道〕,才叫自然。自然就是〔道〕,我們人已經失去了自然,所以不能悟道,反而與道違背。
假設你剛好過年時去大陸,大陸放年假時的流動人口是全世界流動人口最多的,當你到火車站要搭火車,連站的位置幾乎都沒有。你現在尿急,要走到化妝室去,問題是沒有辦法讓你走到那邊,因為人很多,你擠都擠不過去。怎麽辦?為了麵子,也要忍著。我跟你講,虛雲老和尚,他的聲名遠播,他太了不起了,有一次他到一個地方去,下火車時信徒密密麻麻,擠得老和尚動彈不得,但他們不知道老和尚尿急,大家五體投地一直拜。虛雲老和尚隻好向後轉,麵對鐵軌尿尿,這是真實的故事。如果他為了麵子,想:「為了這一泡尿,我的聲名就毀了。」虛雲老和尚才不會這麽想,一個修行人,他該怎麽做就怎麽做,不然你叫他怎麽辦?所以我說修行一定要自然,自然一定要符合生活,生活就是時時刻刻,能夠時時刻刻才是真正有覺知覺性的人。你一天到晚在翻農民曆,屬虎的要怎麽樣,屬牛的要怎麽樣,一月要注意什麽,七月、十二月要注意什麽?這三個月要特別注意,其他九個月都可以放輕鬆,我跟你這樣說,你覺得很荒謬、很好笑,但你還是在看農民曆。你看什麽?你時時刻刻都要注意。你七月會犯小人,十二月會得貴人?我現在得罪你,就是我犯小人,我得罪你,就會造成自己的障礙。請問,你現在當模特兒,難道到了伸展台才要好好地注意怎麽走,平常到植物公園散步你就不注意嗎?你不注意,我怕你跌到水溝裏,或扭到腳了。你不要欺騙你自己,時時刻刻都要注意,這才叫覺知。佛就是覺,佛是一個覺悟的人,他很清楚,時時刻刻清清楚楚。生活禪,請你保持你的心這麽清楚,這是生活禪的基本條件。你開始應該覺得慚愧,也應該反省,我們的人生都很散漫,隻覺得有些東西比較重要,所以比較注意;這種注意反而是一種繃緊、緊張和障礙,那不叫覺知;事情過去之後就鬆懈、散漫,這樣的態度是很有問題的。
例如,掃地掃完了,好好地擦佛桌,之後,再好好地擦神位,既然都一樣,請你的心都保持一樣。你現在說都一樣,你回到家裏就完全不一樣,你回答都是正確的,但你的生活完全不是這個樣子,你的內心世界一定有輕跟重,大跟校現象界事實上是有輕重與大小,但你要以平常心去應對,這個心是一樣的,你要這樣去訓練你自己,你才可以談你是個生活的行者。如果人家問你怎麽修行,你就笑笑跟他說:「每天的生活,就是我修行的方法。」你現在找不到幾個人會這樣跟你講修行。但你不要把我的話抄起來背起來,遇人就說,遇到內行的人,考你一下就有問題了。我講的幾個基本概念,一,你要時時刻刻有覺知;二,所有的東西都是一樣的重要;第三,你的心從頭到尾都要保持平等。平常心就是平等的心,這樣你就不會變來變去。這是基本的心態。
我們接著談幾個概念:一,從今之後,遇到任何的事情,就是不執著;二,從今之後,不攀緣,什麽叫不攀緣?如果你不明白不攀緣,你可以先明白隨緣;第三個就叫隨因緣。我怕你對隨緣的解釋太簡略而亂用,所以我詳細地講一下。什麽叫隨因緣?隨著每天生活的變化,而應對。這句話是不是有講等於沒有講?我再解釋一下:「該怎麽樣,就怎麽樣。」該做的事情要去做,不該做的事情不要做。請問,你這個禮拜,有沒有該做的事情去做?看到地上有垃圾也不撿,看到小狗被車子撞到也不送去醫院。這句話很簡單,事實上是很困難的。該做的事情,你第一沒有去做,第二,不見得有能力去做,第三,有的人連該做的事情也不見得知道。比如說,我是老板,你是送貨員,麻煩你把這些東西送到瑞成書局。你送完再做什麽動作?就直接回公司了?難怪你這一輩子都做送貨的。你說:「我送貨的,我就是去送貨。」怎麽不學一下?請問,送貨員可不可以兼服務員?可以再兼業務員,也可以再兼公關…。有很多事情你要用心學習,用心過你的人生。用心的人,他知道什麽該做、什麽不該做。不該做你去做就叫做「攀緣」,該做的你去做就叫做「隨緣」,隨那個因緣去麵對、去處理,你把這兩個概念分清楚,一般人很難適當的拿捏。當我們去送貨的時候,遇到什麽條件,什麽情形,比如說剛好看到瑞成書局的小姐在搬東西,搬不動,我們看到了就說:「小姐,我替你搬。」你說替她搬是攀緣還是隨緣?對嘛,是隨緣。在送貨過程當中,請你不要當啞巴,貨送到時,請你好好的應對、好好地講話。你不要小看這三、五分鍾,你講話應對得體,人家還會欣賞你:「這家公司的送貨員水準都那麽高,這家公司是可以配合的。」或者說,送貨送到那邊去,你可能看到商機,老板不見得跑去看到商機,所以你可以適時的說:「我們公司剛好有這樣的產品,要不要試賣看看?」他一談說:「好啊9你不就從送貨員變業務員了嗎?講下去,我們就要教企業管理了。所以「有佛法就有辦法」,你懂的話就好辦,這種東西有時候要教還教不來。為什麽?他本身的態度很重要,如果存著:「我是你雇用的,我的工作就是這個,貨送到了就結帳,就這樣而已。」這樣未免太沒出息。所以說有用心、沒有用心就差很多。隨因緣怎麽樣,你都能夠去應對,接著,不該怎麽樣的,就不要去攀緣。
第四個概念就是「善用心」,為什麽不直接講用心呢?我們世間人隻講用心,佛法加一個「善」字,大家的心都是拿來用的,不然你的心做什麽?!問題是你的心用得不好,你的心亂用,沒有事就用來煩惱。什麽叫善用?我們的心用來幫助別人,用來改善環境,用來做環保,用來啟發別人、教化別人,用來讓別人感動。一般人的心都沒有這樣,你跟他講話,他不理你,縱使表麵上跟你講話,也是有一搭沒一搭的。奇怪,你為什麽要這樣浪費彼此的生命?!你問他:「我們可不可以聊一些比較有意義、比較正麵的話題?」他會講:「那你教我。」為什麽?他自認他沒有辦法這樣聊。他有一顆心,你也有一顆心,他就是沒有辦法善用他的心。你現在隨便問一個人,聊天的目的是為了什麽?一般人就說是為了打發時間,打發時間的意思就是浪費生命。請問,你現在去買一隻蠟燭,它的長度是十公分,你要不要買來就用刀把九公分剁掉,隻留一公分來點?那你為什麽這樣對待生命?你為什麽不能夠全部燃燒你的生命?為什麽一直在打發時間?這表示你在浪費生命,你不覺得懺悔或可恥嗎?「師父,不會啊!我所遇到的人都是這樣子啊9難怪不覺得可恥,大家都這樣,真的沒有話說。真的,你到處看,真的都是這樣的人。不會用自己的心的人,等於不會展現自己生命的人。
「一切都沒有障礙」,比如說你現在要買一幢房子,你希望建築物的格局要好,動線要順暢,格局是指建築物的主體,動線就是你擺設的家俱,活動起來可以很順暢。殘障人士到公共場所,我們希望為他們創造一個無障礙的空間。請你為自己創造一個無障礙的人生,從此你的心要無障礙,你的心不要排斥。我們的心對「不合己意」的就會生起排斥,不要生起這種概念,這種概念對你沒有幫助。和別人意見不合,我們潛意識會排斥;別人觀念跟我們不一樣,我們的潛意識也會排斥;別人的做法跟我們不同,我們的潛意識也會排斥。你注意,我們的潛意識就是這種樣子,我們每個人的內在都是這樣的。你觀察你的內心,你應該摒除這種觀念。沒有障礙的意思不是說認同對方的觀念,而是說:「你的觀念雖然跟我不一樣,但我的內心不會動怒。我也不會因此就像刺蝟一樣地要保護自己和攻擊你,也不會輕視你。」但是我們內在的機製就是隻要一不樣就會排斥,這樣就產生障礙了。六祖在《坐禪品》裏講「我此法門,無障無礙。」六祖開示坐禪,隻要幾個字就講完了,你有什麽好障礙的?!
最後一點,「常發願」。比如你在生活當中看到一個層麵很無奈,你應該發願說:「我應該怎麽來幫助這樣的人?」比如說你有一天去非洲旅遊,你看到那一幕,你要常發願:「我要怎麽去幫助天底下這麽貧困的人?」你看到行動不方便的人,你要常發願:「我怎麽讓他們能夠做任何事情都好像有所助力呢?」看到問題能夠發願,想要去解決問題,能夠這樣發心的人,就是一個菩薩。談到這樣,你就覺得生活的行者的心既是平靜的,又是充滿了智慧和慈悲的,而且又是活潑玲瓏自由自在的,假設沒有這些概念,他沒有辦法做成這樣的人。我們喜歡觀自在菩薩,你要明白觀自在菩薩是一個結果,你要學習怎麽樣達到觀自在菩薩的自在,你還是要從因地下手啊!所以我們不要隻是羨慕,也不要隻談結果,你應該好好去探討,具足什麽樣的因素條件,才能夠變成一個成功的、快樂的、有成就的人?你應該這樣去思維,對你的人生才有幫助,也才可以幫助更多的人。很多人意誌消沉、充滿挫折,但是他們都不明白為什麽失敗,他們隻是一味地抱怨,或是產生錯誤的知見,然後求神問卜,那隻會讓他們更悲哀而已。但是你能夠把來龍去脈分析得很清楚,你的講話才會有說服力,你才會去觸動他,才會讓他真心地承認錯了,他承認自己錯了,才有機會覺醒,不知道錯,沒有辦法學習。
你問我禪七要教什麽?你們到任何一個學佛團體,他教你的法門一定是固定的。比如你們去參加念佛就一定是念佛,叫你學止觀就是學止觀,數息就是數息。但教育的本質就是因材施教,也就是你們不是全部都隻適合一個法門,也不是大家適合一個理論。「隨順根基」,就是說我會用第一天把三種法門解釋清楚,讓你自己去選擇。怎麽選擇?你要透過第一天來練習,如果你過去有確定的法門,那你早就確定了,如果你還在抉擇,那你可以更清楚一點,讓你徹底地決定你要怎麽修。不要以為決定很容易,很多修行的人,修了很久還沒有決定要選什麽法門。也因為他對法門並沒有很了解,所以他過去聽人家說什麽他就學什麽,或他過去接觸哪個團體,那個團體教他什麽,他就順理成章學什麽,但跟他的內在有時候會有衝突。你們要知道,你們一定不是今天才來學佛,你在過去,在無始的生命過程中一定學過佛法。同理可證,你過去也一定修過行,如果你能夠和你過去所修的法門接上,那你這一生在修學當中更容易,這是很重要的關鍵。但你自己要練習才知道你最適合什麽法門,不可以一直聽這個課程,你們都把《六祖壇經》是當成來研究的,你們這樣讀佛法是不對的。讀《金剛經》的人,他一直在研究《金剛經》的內涵,他一直想要去了解《金剛經》在講什麽,這種人不是修行人。什麽是修行人?他是以這本經典來印證他修行的過程,是按照這本經典來對照修行的層次。這是一個過程,大家一定是先透過了解這本經典的內容,它到底在談什麽?懂了之後你才想要依這本經典的義理來修行。但我跟你講個最真實的,這本經典是拿來印證的,竅門就在這裏。
善知識!若修不動者,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善知識!迷人身雖不動,開口便說他人是非、長短、好惡,與道違背;若著心著淨,卻障道也。
【善知識!若修不動者,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不見人之是非、]口。[善惡、]身。[過患,]意。[即是自性不動。]坐禪的意思不是坐在那邊身不動,而是叫我們心要不動,但是一般人不會修,他坐禪的時候坐在那邊身不動心動,起坐、下課就開始講是非。真正會修的人,不是這個意思。請你把關鍵字畫起來,你就覺得很有趣。前麵說〔見〕,後麵說〔不見〕,這叫圓滿,我們一般人是見就見,不見就不見。什麽叫圓滿的概念?〔但見〕就是有,〔不見〕就是空。〔但見一切人時〕,就是你可以看得到一切現象,比如說有人吵架、打架、做壞事,看得很清楚,〔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我們一般人不是這樣,我們隻要抓住人家的小辮子,就開始批評批判。你做壞事被批評批判,你表麵上能接受,做好事被批評批判,你就不甘願,覺得還是做壞事被批評比較情願,這就是陷阱。你要不就幹脆不做,那也被批判。怎麽辦?很簡單,你就想那是他的問題,不是我的問題。別人批評我,假設他不對,是他的問題,我為什麽要將他的問題變成我的問題?我沒有問題,是他有問題。這樣不就好了嗎?但現在是他有問題,他批判你之後,你也有問題,那就兩個人都有問題。有智慧的人為什麽有智慧?他清清楚楚看到世間所有的東西。他見到因緣比你清楚,但是他的心不動,這個〔不見〕就是他心不動。為什麽?因為心原是妄,動什麽?空就是不執著,就不會產生分別對待,不會產生對立的概念。一個真正的修行人,他不會去說人家是非。
【善知識!迷人身雖不動,開口便說他人是非、長短、好惡,與道違背;若著心著淨,卻障道也。】六祖所講的〔不動〕不是身不動,而是心不動。你不是想修道嗎,怎麽跟道違背?![若著心著淨,卻障道也。]如果你去執著那個心,心就是用,執著淨,淨就是體,反而會障礙你悟道。坐禪品是《六祖壇經》裏最短的一品,但你要想做到,以現在的功力幾乎是等於零。我們現在做不到,但是我們不可以放棄。我們應該怎麽樣做?我們要為《坐禪品》做一個結論。這也是影響很多人的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之所以這麽多知識份子,或古代的大儒,對中國的禪宗這麽向往,就是因為這些禪師徹徹底底把禪落實到生活,所以傳到現在叫生活禪。但現在已經變成一個口頭禪,會的人很少,一般人的隻會在蒲團上坐。生活禪才是真正的修行。為什麽?一天二十四個小時,請問修行要修多少個小時?要二十四個小時都修才對,這個概念事實上沒有很困難。但是現在變成是,比如說他一天可能修兩個小時,比如說早課一個小時,晚課一個小時,總比沒有修好啦,但如果他把這樣就當成修行,這樣是不對的。早課跟晚課是生活的全部,還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一部分。你學東西怎麽能夠學一部分呢?!生命是全方位的。那怎麽修呢?「師父,你的意思就是說不要早晚課嗎?」你誤會了,比如說早課,是早上六點做到七點,晚課是下午四點做到五點,難道是叫你把那兩個小時抽掉嗎?我不是這個意思。既然早課是五點到六點,難道六點到七點吃早餐這段不用修嗎?「吃早餐怎麽修?難道是一邊吃早餐一邊念阿彌陀佛嗎?」你不用笑,事實上五點到六點你在做早課的時候,你的潛意識真的認為你是在修行,但是到六點結束之後,唰地一下,輕鬆了起來。你自己的內在應該不會騙自己吧?!你有沒有感覺?騙自己要騙到什麽時候?接著七點到八點,假設你運動一下,或你打掃一下,難道這段時間不用修嗎?假設現在八點準備去上班,假設你公司需要二十分鍾的車程,你八點半準時上班,難道開車塞車的這段時間不用修嗎?然後到公司上班,那八個小時,難道不用修嗎?回家的路程難道不用修嗎?吃晚飯時不用修嗎?洗澡時不用修嗎?看電視時不用修嗎?看報紙時不用修嗎?難道教導孩子或跟家人聊天時不用修嗎?或者是家人都去睡覺了,然後你才感覺到:「啊,我終於把一天的事情都忙完了,我現在可以好好地修行了。」這樣是不對的。我以上所講的幾乎是每個人的內在,這怎麽叫生活禪?!如果你的感覺是:「我做早課是一種修行。」請你將這一個小時的感覺維持到其他的時間,無論你做什麽事情,都像在做早課一樣地恭敬,你就是在修行,你就是個修行人。聽起來好像很難,但是如果叫你每個小時時時刻刻都對人家畢恭畢敬,好像更困難;如果你覺得每個小時都是無常的,你也不需要出什麽力,也不需要故意怎麽裝,這樣比較自然,這叫做平常心。說到平常心你就搖頭,沒有辦法,因為你總是「得失心」。得什麽?去上班撿到一百塊叫「得」;失什麽?為了撿那一百塊,上班遲到,被公司扣兩百塊,損失一百。你要了解生活禪,但很多人不了解,生活禪就是生活的行者,就是在生活中修行的人,這種人很難找,這才叫〔道〕,才叫自然。自然就是〔道〕,我們人已經失去了自然,所以不能悟道,反而與道違背。
假設你剛好過年時去大陸,大陸放年假時的流動人口是全世界流動人口最多的,當你到火車站要搭火車,連站的位置幾乎都沒有。你現在尿急,要走到化妝室去,問題是沒有辦法讓你走到那邊,因為人很多,你擠都擠不過去。怎麽辦?為了麵子,也要忍著。我跟你講,虛雲老和尚,他的聲名遠播,他太了不起了,有一次他到一個地方去,下火車時信徒密密麻麻,擠得老和尚動彈不得,但他們不知道老和尚尿急,大家五體投地一直拜。虛雲老和尚隻好向後轉,麵對鐵軌尿尿,這是真實的故事。如果他為了麵子,想:「為了這一泡尿,我的聲名就毀了。」虛雲老和尚才不會這麽想,一個修行人,他該怎麽做就怎麽做,不然你叫他怎麽辦?所以我說修行一定要自然,自然一定要符合生活,生活就是時時刻刻,能夠時時刻刻才是真正有覺知覺性的人。你一天到晚在翻農民曆,屬虎的要怎麽樣,屬牛的要怎麽樣,一月要注意什麽,七月、十二月要注意什麽?這三個月要特別注意,其他九個月都可以放輕鬆,我跟你這樣說,你覺得很荒謬、很好笑,但你還是在看農民曆。你看什麽?你時時刻刻都要注意。你七月會犯小人,十二月會得貴人?我現在得罪你,就是我犯小人,我得罪你,就會造成自己的障礙。請問,你現在當模特兒,難道到了伸展台才要好好地注意怎麽走,平常到植物公園散步你就不注意嗎?你不注意,我怕你跌到水溝裏,或扭到腳了。你不要欺騙你自己,時時刻刻都要注意,這才叫覺知。佛就是覺,佛是一個覺悟的人,他很清楚,時時刻刻清清楚楚。生活禪,請你保持你的心這麽清楚,這是生活禪的基本條件。你開始應該覺得慚愧,也應該反省,我們的人生都很散漫,隻覺得有些東西比較重要,所以比較注意;這種注意反而是一種繃緊、緊張和障礙,那不叫覺知;事情過去之後就鬆懈、散漫,這樣的態度是很有問題的。
例如,掃地掃完了,好好地擦佛桌,之後,再好好地擦神位,既然都一樣,請你的心都保持一樣。你現在說都一樣,你回到家裏就完全不一樣,你回答都是正確的,但你的生活完全不是這個樣子,你的內心世界一定有輕跟重,大跟校現象界事實上是有輕重與大小,但你要以平常心去應對,這個心是一樣的,你要這樣去訓練你自己,你才可以談你是個生活的行者。如果人家問你怎麽修行,你就笑笑跟他說:「每天的生活,就是我修行的方法。」你現在找不到幾個人會這樣跟你講修行。但你不要把我的話抄起來背起來,遇人就說,遇到內行的人,考你一下就有問題了。我講的幾個基本概念,一,你要時時刻刻有覺知;二,所有的東西都是一樣的重要;第三,你的心從頭到尾都要保持平等。平常心就是平等的心,這樣你就不會變來變去。這是基本的心態。
我們接著談幾個概念:一,從今之後,遇到任何的事情,就是不執著;二,從今之後,不攀緣,什麽叫不攀緣?如果你不明白不攀緣,你可以先明白隨緣;第三個就叫隨因緣。我怕你對隨緣的解釋太簡略而亂用,所以我詳細地講一下。什麽叫隨因緣?隨著每天生活的變化,而應對。這句話是不是有講等於沒有講?我再解釋一下:「該怎麽樣,就怎麽樣。」該做的事情要去做,不該做的事情不要做。請問,你這個禮拜,有沒有該做的事情去做?看到地上有垃圾也不撿,看到小狗被車子撞到也不送去醫院。這句話很簡單,事實上是很困難的。該做的事情,你第一沒有去做,第二,不見得有能力去做,第三,有的人連該做的事情也不見得知道。比如說,我是老板,你是送貨員,麻煩你把這些東西送到瑞成書局。你送完再做什麽動作?就直接回公司了?難怪你這一輩子都做送貨的。你說:「我送貨的,我就是去送貨。」怎麽不學一下?請問,送貨員可不可以兼服務員?可以再兼業務員,也可以再兼公關…。有很多事情你要用心學習,用心過你的人生。用心的人,他知道什麽該做、什麽不該做。不該做你去做就叫做「攀緣」,該做的你去做就叫做「隨緣」,隨那個因緣去麵對、去處理,你把這兩個概念分清楚,一般人很難適當的拿捏。當我們去送貨的時候,遇到什麽條件,什麽情形,比如說剛好看到瑞成書局的小姐在搬東西,搬不動,我們看到了就說:「小姐,我替你搬。」你說替她搬是攀緣還是隨緣?對嘛,是隨緣。在送貨過程當中,請你不要當啞巴,貨送到時,請你好好的應對、好好地講話。你不要小看這三、五分鍾,你講話應對得體,人家還會欣賞你:「這家公司的送貨員水準都那麽高,這家公司是可以配合的。」或者說,送貨送到那邊去,你可能看到商機,老板不見得跑去看到商機,所以你可以適時的說:「我們公司剛好有這樣的產品,要不要試賣看看?」他一談說:「好啊9你不就從送貨員變業務員了嗎?講下去,我們就要教企業管理了。所以「有佛法就有辦法」,你懂的話就好辦,這種東西有時候要教還教不來。為什麽?他本身的態度很重要,如果存著:「我是你雇用的,我的工作就是這個,貨送到了就結帳,就這樣而已。」這樣未免太沒出息。所以說有用心、沒有用心就差很多。隨因緣怎麽樣,你都能夠去應對,接著,不該怎麽樣的,就不要去攀緣。
第四個概念就是「善用心」,為什麽不直接講用心呢?我們世間人隻講用心,佛法加一個「善」字,大家的心都是拿來用的,不然你的心做什麽?!問題是你的心用得不好,你的心亂用,沒有事就用來煩惱。什麽叫善用?我們的心用來幫助別人,用來改善環境,用來做環保,用來啟發別人、教化別人,用來讓別人感動。一般人的心都沒有這樣,你跟他講話,他不理你,縱使表麵上跟你講話,也是有一搭沒一搭的。奇怪,你為什麽要這樣浪費彼此的生命?!你問他:「我們可不可以聊一些比較有意義、比較正麵的話題?」他會講:「那你教我。」為什麽?他自認他沒有辦法這樣聊。他有一顆心,你也有一顆心,他就是沒有辦法善用他的心。你現在隨便問一個人,聊天的目的是為了什麽?一般人就說是為了打發時間,打發時間的意思就是浪費生命。請問,你現在去買一隻蠟燭,它的長度是十公分,你要不要買來就用刀把九公分剁掉,隻留一公分來點?那你為什麽這樣對待生命?你為什麽不能夠全部燃燒你的生命?為什麽一直在打發時間?這表示你在浪費生命,你不覺得懺悔或可恥嗎?「師父,不會啊!我所遇到的人都是這樣子啊9難怪不覺得可恥,大家都這樣,真的沒有話說。真的,你到處看,真的都是這樣的人。不會用自己的心的人,等於不會展現自己生命的人。
「一切都沒有障礙」,比如說你現在要買一幢房子,你希望建築物的格局要好,動線要順暢,格局是指建築物的主體,動線就是你擺設的家俱,活動起來可以很順暢。殘障人士到公共場所,我們希望為他們創造一個無障礙的空間。請你為自己創造一個無障礙的人生,從此你的心要無障礙,你的心不要排斥。我們的心對「不合己意」的就會生起排斥,不要生起這種概念,這種概念對你沒有幫助。和別人意見不合,我們潛意識會排斥;別人觀念跟我們不一樣,我們的潛意識也會排斥;別人的做法跟我們不同,我們的潛意識也會排斥。你注意,我們的潛意識就是這種樣子,我們每個人的內在都是這樣的。你觀察你的內心,你應該摒除這種觀念。沒有障礙的意思不是說認同對方的觀念,而是說:「你的觀念雖然跟我不一樣,但我的內心不會動怒。我也不會因此就像刺蝟一樣地要保護自己和攻擊你,也不會輕視你。」但是我們內在的機製就是隻要一不樣就會排斥,這樣就產生障礙了。六祖在《坐禪品》裏講「我此法門,無障無礙。」六祖開示坐禪,隻要幾個字就講完了,你有什麽好障礙的?!
最後一點,「常發願」。比如你在生活當中看到一個層麵很無奈,你應該發願說:「我應該怎麽來幫助這樣的人?」比如說你有一天去非洲旅遊,你看到那一幕,你要常發願:「我要怎麽去幫助天底下這麽貧困的人?」你看到行動不方便的人,你要常發願:「我怎麽讓他們能夠做任何事情都好像有所助力呢?」看到問題能夠發願,想要去解決問題,能夠這樣發心的人,就是一個菩薩。談到這樣,你就覺得生活的行者的心既是平靜的,又是充滿了智慧和慈悲的,而且又是活潑玲瓏自由自在的,假設沒有這些概念,他沒有辦法做成這樣的人。我們喜歡觀自在菩薩,你要明白觀自在菩薩是一個結果,你要學習怎麽樣達到觀自在菩薩的自在,你還是要從因地下手啊!所以我們不要隻是羨慕,也不要隻談結果,你應該好好去探討,具足什麽樣的因素條件,才能夠變成一個成功的、快樂的、有成就的人?你應該這樣去思維,對你的人生才有幫助,也才可以幫助更多的人。很多人意誌消沉、充滿挫折,但是他們都不明白為什麽失敗,他們隻是一味地抱怨,或是產生錯誤的知見,然後求神問卜,那隻會讓他們更悲哀而已。但是你能夠把來龍去脈分析得很清楚,你的講話才會有說服力,你才會去觸動他,才會讓他真心地承認錯了,他承認自己錯了,才有機會覺醒,不知道錯,沒有辦法學習。
你問我禪七要教什麽?你們到任何一個學佛團體,他教你的法門一定是固定的。比如你們去參加念佛就一定是念佛,叫你學止觀就是學止觀,數息就是數息。但教育的本質就是因材施教,也就是你們不是全部都隻適合一個法門,也不是大家適合一個理論。「隨順根基」,就是說我會用第一天把三種法門解釋清楚,讓你自己去選擇。怎麽選擇?你要透過第一天來練習,如果你過去有確定的法門,那你早就確定了,如果你還在抉擇,那你可以更清楚一點,讓你徹底地決定你要怎麽修。不要以為決定很容易,很多修行的人,修了很久還沒有決定要選什麽法門。也因為他對法門並沒有很了解,所以他過去聽人家說什麽他就學什麽,或他過去接觸哪個團體,那個團體教他什麽,他就順理成章學什麽,但跟他的內在有時候會有衝突。你們要知道,你們一定不是今天才來學佛,你在過去,在無始的生命過程中一定學過佛法。同理可證,你過去也一定修過行,如果你能夠和你過去所修的法門接上,那你這一生在修學當中更容易,這是很重要的關鍵。但你自己要練習才知道你最適合什麽法門,不可以一直聽這個課程,你們都把《六祖壇經》是當成來研究的,你們這樣讀佛法是不對的。讀《金剛經》的人,他一直在研究《金剛經》的內涵,他一直想要去了解《金剛經》在講什麽,這種人不是修行人。什麽是修行人?他是以這本經典來印證他修行的過程,是按照這本經典來對照修行的層次。這是一個過程,大家一定是先透過了解這本經典的內容,它到底在談什麽?懂了之後你才想要依這本經典的義理來修行。但我跟你講個最真實的,這本經典是拿來印證的,竅門就在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