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六祖壇經講記第15集</strong>


    良久,謂明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麽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麵目?惠明言下大悟。


    【良久,謂明曰:不思善,不思惡,】〔良久〕過了很久,六祖等惠明靜下心來,「屏息諸緣,勿生一念」之後,才為他說法。〔不思善,不思惡。〕不可以解釋為不執著善也不執著惡,如果不執著善惡,不就變成是非不分了嗎?如果你跟你兒子這麽說,他打你一巴掌,你罵他,他就問你:「打一巴掌是善還是惡?」你說「惡。」他就問你:「你不是說不思善不思惡嗎?」你就不知道該怎麽回答了。所以不要以為「不執著」後麵加上什麽都可以用。


    這句話原則上是針對本性來講的,是談「心」,不是談「事」,事情一定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要「斷惡行善,但亦不可執著此善」。看經典時千萬要注意講的是事還是理,是有還是無,是性還是體。很多人看不懂這句話,或是覺得疑惑,是因為不懂真正的意思。


    所以有的人看佛經,說經上有時說有,有時說沒有,有時說有來去,有時說無來無去,怎麽看都看不懂。佛教跟其他宗教的不同在哪裏?佛教是在闡揚真理,從真理下手,其他宗教是從叫人家行善下手。你真的是越內行,對佛法越讚歎,這不是老王賣瓜自賣自誇。這句話講的就是你的心性,心性本質上是沒有善惡分別對待的,所以你不要從心性當中再產生善惡的概念。


    【正與麽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麵目?惠明言下大悟。】〔正與麽時〕就在你不思善、不思惡的那個當下。〔上座〕對僧人的尊稱。〔本來麵目〕即自己的自性。


    你一定要相信你隨時會開悟,你來上課不要抱著隻是來聽課的心態,這不是求法的正確態度,聽課隻是聞,你是來見性的,你是要開悟的,你隻要打破疑惑,就徹底明白了。我希望你自己的覺性能夠生起來,今天不是你聽到什麽,而是你自己的疑惑到底除掉了多少!


    你今天來也不是為了要得到什麽,你不需要得到什麽,你的佛性本來就具足一切,隻是因為你的妄想、執著障礙你的佛性,你是來撥雲見日的,有一天障礙你的雲霧散開了,你就看到光明了。


    複問雲: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能雲: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


    【複問雲: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從釋迦牟尼佛一直傳承到現在,講遠一點就是十方三世佛,佛的心法由祖師一代傳一代,除了見性之外,還有其他的不宣之秘嗎?


    【能雲: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以前你不了解,就覺得它很奧秘,現在了解了,就覺得它很尋常;你若用心觀照自己的自性,密意就在你心中。


    什麽叫用心觀照自己的自性?心跟性本來是一,不是二,隻不過心是用,性是體,你要產生「用」來觀照那個「體」,到底是誰在看誰?從事相的角度是自己在看自己,從本質的角度是沒有一個能看,也沒有一個所看,能所雙亡,所以誰在說《金剛經》?說者無說;誰在聽《金剛經》?聽者無聽;這就是般若。你如果不了解這個模式,佛經你怎麽看都看不懂。


    明曰:惠明雖在黃梅,實未省自己麵目;今蒙指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師也。能曰:汝若如是,吾與汝同師黃梅,善自護持。


    【明曰:惠明雖在黃梅,實未省自己麵目;今蒙指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修行這個東西完全是自悟,是自修自證,自成佛道。那念佛算不算?算。假如你沒有自力,他力怎麽來?阿彌陀佛就像在湖邊散步的人,你不小心掉入湖中,希望他救你,但你的手也要伸出來;手伸出來叫自力,他來拉你叫他力。你學任何法門不能夠依賴別人,一切要靠自力。


    佛法跟基督教的教義不一樣,因為他們遇到困難把一切交給主,信賴主,讓祂來救。你以為凡事都可以依賴阿彌陀佛,這就跟基督教沒有什麽兩樣。我不是說念佛不好,但你們要悟啊,要明白念佛是為了什麽。


    比如說我最近在閉關,之前每天的供杯都是學生在洗,現在是我自己拿下來洗。我拿下來之後就觀察那個供杯,怎麽看它都很幹淨,還要洗一洗嗎?我看到了我的心,不是看到我的心很清淨,而是看到我的懶惰,你們要如實地看到自己的心:哦,原來是懶惰!重點不是它幹淨不幹淨的問題,而是要如實地這樣思維。凡事要自己去做,所以寒天飲冰水,點滴在心頭,〔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句話隻有真修行的人才能夠明白個中的滋味。


    【今行者即惠明師也。能曰:汝若如是,吾與汝同師黃梅,善自護持。】他們是師兄弟,同在五祖門下學習,但惠明在五祖門下時沒有開悟,反而是他的師弟讓他開悟了。每個人的因緣真的是不一樣,說不定你度他沒有用,別人度他也許還有用。〔善自護持〕出自《金剛經》「善護念諸菩薩」,好好的照顧心地,自行護念。


    明又問:惠明今後向甚處去?能曰:逢袁則止,遇蒙則居。明禮辭,明回至嶺下,謂趁眾曰:向陟崔嵬,竟無蹤跡,當別道尋之。趁眾鹹以為然。


    〔袁〕指江西袁州,〔蒙〕指袁州的蒙山。從神通的角度看,六祖有他心通,從一般的角度看,六祖已經要往南,所以令惠明往北,在江西省內行化。惠明作禮辭別六祖之後,對追逐來的師兄弟說,陡峭的高山中找不到六祖,引開眾人到別處搜尋。


    能後至曹溪,又被惡人尋逐。乃於四會縣,避難獵人隊中,凡經一十五載,時與獵人隨宜說法。獵人常令守網,每見生命,盡放之。每至飯時,以菜寄煮肉鍋。或問,則對曰:但吃肉邊菜。


    【能後至曹溪,又被惡人尋逐。乃於四會縣,避難獵人隊中,凡經一十五載,】〔曹溪〕在廣東省曲江縣東南,後人將六祖傳下來的禪法稱為「曹溪禪」。六祖為什麽要躲在獵人隊?看經典你能夠看出來則回味無窮,你要是一直這樣看,就可能會有悟處。字麵上的東西你買白話解釋就有了,你們要聽的是聽不到的聲音,要見你們見不到的東西;聽不到的東西就是弦外之音,所以你們不要依文解義。


    六祖是真的開悟了,他要「悟後起修」,但他不是找個安逸的地方來修,獵人隊原則上是難以調伏,罪障很深的一群人,和他背道而馳,他卻偏偏來這邊,你有看到他的功夫嗎?不要隻看到他在躲。實際上我們跟獵人一樣,都是凡夫,一樣有人性的弱點,也一樣都有佛性,馬祖道一禪師曾經一兩句話就把一個獵人度開悟了。你要怎麽曆練你自己最重要,悟後要好好地修,來跟自己的心境相應,一直到自己圓滿為止。


    六祖大師不但開悟,而且已經被傳法,還要在獵人隊躲十五年。大家一向比較容易肯定台麵上的成就,台麵下有些東西你是看不到的;我們不要否定台麵下的人,說不定他是大菩薩,你自己看不到罷了,所以要存禮敬諸佛的心態,眾生皆有佛性,隻不過有的已成佛,有的是未來佛。《易經》有個卦,「潛龍勿用」,這是在等待機緣,這就是智慧。佛經一開始用「一時」,也是講當時已因緣成熟、條件俱足。


    【時與獵人隨宜說法。獵人常令守網,每見生命,盡放之。】〔隨宜說法〕隨眾生根機方便說法,這不是件容易的事,何況是麵對這些一天到晚在犯殺業的獵人,六祖大師除了有能力說法,還偷偷放生,這不是跟獵人隊作對嗎?為什麽還能待十五年嗎?!六祖大師到底是有什麽能耐?他真的是了不起。你有沒有探討說,如果是你會怎麽樣?你看你家裏麵又沒有人打獵,家人還拿錢給你花,但是你卻沒辦法度他們。


    【每至飯時,以菜寄煮肉鍋。或問,則對曰:但吃肉邊菜。】你不要掉入陷阱,不要從今之後學六祖大師吃肉邊菜。記住:「善學曹溪禪,不必肉邊菜。」但是這樣的人很多,每次人家問他為什麽,他就說六祖不也這樣。那六祖去獵人隊,你又沒有去。


    我們學東西要知道真正的內涵,人家叫你初一、十五吃素,或是六齋日、十齋日,你以為吃幾天素功德就很大,祖師是要你培養悲心啦!明理的人他願意聽我們一次跟他講明,不願意聽的,我們就說也好啦,你這樣做也不錯啦!學佛沒有人強迫你,吃素沒有人強迫你,發慈悲心也沒有人能夠強迫你,那是你自己要發心的。你不明白道理,隻學事相,學事相又不明理,真是冤枉。


    例如,有的人想學佛,但是又想吃肉,他就去探聽,探聽到是學密宗可以吃肉,就心安理得的吃,真是這個意思嗎?難道信密宗就可以吃肉嗎?什麽情形之下吃死人的肉沒有罪?比如飛機失事,有的人死了,還活著的人吃死人的肉是為了求生存,是迫不得已的。某些高原地區不適合植物生長,隻有牛羊這些動物,為了活下去隻好吃肉。同樣的六祖大師在當時的狀況之下,他才吃肉邊菜,但是他的心是清淨的。


    聽過有人辯說:我吃牠的肉是度牠;如果有人這樣跟你講,你就用嘴給他咬下去,說:我吃你的肉是在度你。還有人說:濟公不是在吃肉嗎?人家濟公吃一隻雞能夠吐出一隻雞來,你能嗎?我不是要自讚毀他,這種人真的是亂來,觀念不對就是不對,不要強詞奪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六祖壇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六祖壇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