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六祖壇經(第二十七集)</strong>
1981年中廣電台檔名:9-4-27
【僧智常。信州貴溪人。髫年出家。誌求見性。一日參禮。師問曰。汝從何來。欲問何事。曰。學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禮大通和尚。蒙示見性成佛之義。未決狐疑。遠來投禮。伏望和尚慈悲指示。師曰。彼有何言句。汝試舉看。曰。智常到彼。凡經三月。未蒙示誨。為法切故。一夕獨入丈室請問。如何是智常本心本性。大通乃曰。汝見虛空否。對曰。見。彼曰。汝見虛空有相貌否。對曰。虛空無形。有何相貌。彼曰。汝之本性。猶如虛空。返觀自性了無一物可見。是名正見。了無一物可知。是名真知。無有青黃長短。但見本源清淨覺觀圓明。即名見性成佛。亦名極樂世界。亦名如來知見。學人雖聞此說。猶未決了。乞和尚開示。】
智常禪師,少年出家卻很有誌氣,從小就以明心見性為誌願。有一天他來參禮六祖,六祖問他:「你從哪裏來?到我這裏來想求些什麽?」他說:「學人最近曾經到過洪州白峰山見過大通和尚,承蒙大通和尚指示見性成佛的義趣。雖然和尚這樣指示,心裏總不免還有一些疑惑,所以我老遠來到曹溪,求和尚慈悲指示。」六祖問他:「大通和尚為你說些什麽?你講給我聽。」智常說:「我到那個地方,大概有三個多月都沒有承蒙大通和尚的開導。因為我求法心切,有一天晚上,就獨自一人到方丈室見和尚,請問如何是智常本心本性?」大通和尚說:「你見到虛空嗎?」智常說:「我見到。」大通和尚說:「你見虛空,有沒有相貌?」智常說:「虛空無形,哪有相貌?」大通和尚說:「你的本性就像虛空一樣,隻要你返觀自性了無一物可見,這就叫正見;了無一物可知,這就叫真知。無有青黃長短,但見本源清淨覺觀圓明,即名見性成佛,亦名極樂世界,亦名如來知見。」智常說:「大通和尚這番話,我聽了以後,依然是不明了,求祖師開示。」
【師曰。彼師所說。猶存知見。故令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不見一法存無見。大似浮雲遮日麵。不知一法守空知。還如太虛生閃電。此之知見瞥然興。錯認何曾解方便。汝當一念自知非。自己靈光常顯現。】
六祖說:「大通和尚對你所講的這些話,裏麵還存著有知見,所以你不能開悟。我現在再指一條路給你。」於是,大師說了一首偈:「不見一法存無見」,諸位要特別留意「存」字,不見一法是對的,你存一個「無見」就是毛玻為什麽?無見還是一法。「大似浮雲遮日麵」,心裏有個「無見」,就是一片浮雲,把自己的真如本性遮蓋住,所以你不能悟入。「不知一法守空知,還如太虛生閃電」,這是承上文「無一物可知」而說。但是,不可以執守空知,若執守這個空知,豈不像木石一樣嗎?你為空知所障,像太虛空生閃電一樣。「太虛空」比作真如本性,「閃電」便是障礙,若你不守空知,太虛空就不生閃電。「此之知見瞥然興」,這個知見忽然生了。「錯認何曾解方便」,以無知無見為是,而失去見性的快捷方式,這就是錯認,這就是不曾解得方便法門。「汝當一念自知非,自己靈光常顯現」,這樁事是要自知其非,自知見與知統統都要離開。《般若經》雲:「般若無知,無所不知。」《楞嚴經》雲:「知見立知,是無明本。」我們必須要把「知」與「無知」兩頭坐斷,這個時候心性才真正的清淨光明,靈光獨耀。禪家所謂迥脫根塵,靈光獨耀,心性無染,本自圓成。所以,隻要我們擺脫一切妄緣,就是如如佛。
【常聞偈已。心意豁然。乃述偈曰。無端起知見。著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寧越昔時迷。自性覺源體。隨照枉遷流。不入祖師室。茫然趣兩頭。】
智常聽六祖這段開示後,豁然大悟!於是,說了一首偈:『無端起知見,著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寧越昔時迷?』這四句偈的大意,是說他自己以前的過失,確實是無端生起的知見。學佛之人最怕的就是著相,菩提是覺,著相是迷,哪有著相求覺的道理?你要想開悟,你有這一念就是開悟的障礙。所以,真正要求開悟,是心裏一念不生,而一切境界了了分明,這才有入處。智常又說:『自性覺源體,隨照枉遷流。不入祖師室,茫然趣兩頭』。「自性」就是大覺的根源,稱作佛性,亦稱心地。「隨照」,隨著見知照了萬物;「枉」是冤枉,冤枉是說念念遷流。這是講凡夫地的境界。後兩句是歌頌六祖開示之德,「不入祖師室,茫然趣兩頭」,若沒有到祖師這裏接受指導,必定依然是趣向於兩頭。「兩頭」,一個是「存無見」,一個是「守空知」,這兩頭都是障礙,兩頭都不能悟入。
【智常一日問師曰。佛說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願為教授。師曰。汝觀自本心。莫著外法相。法無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見聞轉誦是小乘。悟法解義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萬法盡通。萬法俱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義。不在口爭。汝須自修。莫問吾也。一切時中。自性自如。常禮謝。執侍終師之世。】
智常禪師問六祖:「佛法常講三乘法,又說最上乘,弟子不了解這個道理,希望祖師開示。」六祖說:「你學道,要懂得觀自本心。」觀自本心,就是觀照般若。在一般經論中,是以觀世音菩薩做代表,觀世音菩薩的方法就是「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聞是用的耳根,所以叫反聞。觀是講見性,叫返觀;《心經》所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者」即是。所以,要著重在「觀自本心」。這一句,大乘佛法雖然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無論講多少法門都不離這個原則。我們能掌握這個原則,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很容易成就。「莫著外法相」,隻要你執著心外的法相,事情就麻煩,所有的障礙都起來了,我們俗話說「放不下」。因此,不但世緣我們要放下,佛法也要放下。譬如,我們念佛,念佛也得要「三輪體空」。佛號二六時中絕無間斷,不執著能念的我相,不執著所念的佛相,不執著所執持的名號,這就叫念佛三輪體空。所謂「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這種念佛法就是「觀自本心,不著法相」,如此才能得到一心不亂,上品上生。
六祖說:「法,哪有四乘?四乘法是從人心有差別而說」。「見聞轉誦是小乘」,小乘根性小,僅依據目之所見、耳之所聞,而勤誦經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像這樣的人確實是有,不但有而且還不少。他雖然是念《華嚴經》、念方等經、念《法華經》,如果隻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還是修小乘法。「悟法解義是中乘」,悟是覺悟,你對於佛所說的一切法義能夠了解;換言之,你比前麵一種要進步一等,前麵是但誦不解義,現在你能解義而誦。可是雖解義,你沒有實行,所以法的真正境界你無法證得。你所解的義,依然是別人所證的境界,是諸佛菩薩的境界,並非你自己親證的境界,所以稱為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他能依法修行,必定是義理明白通達,所以才能依教奉行。行幫助解,解也幫助行,行解相應,相輔相成,這樣才是一個大乘菩薩。三乘是這麽來的。最上乘,「萬法盡通」,對於一切萬法無不通達,「萬法俱備」。這兩句話說來容易,做起來難,必得真正明心見性才能達到這個境界。要到這個境界,必須「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這是最上乘人,也是圓滿見性的人。
學佛,當然最好是要出家。「出家」的意思,「家」是指枷鎖之家。佛說,離開妻子、眷屬、田宅形式之家,並不重要,要緊的是要心出家,要出煩惱家、要出生死家、要出無明家,這個問題才能解決。蓮池大師說,「身出心不出」,這沒有用處;「心出身不出」,譬如一些在家居士,他心裏向道,身雖然沒有出家,他的修行果證與真正出家人並沒有兩樣。真正出家人是「身心俱出」,他才能有大成就,就是此地講的「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他無論修哪個行門,都會有卓越的成績。
這次在南部講經,有一位同修告訴我:高雄妙藏寺養著有一條狗,這條狗吃素,而且每天早晚課它都參加,到打三皈依它就退去。這件事情很久了,有一天,有一位外麵的出家人到這地方來,大家就把這隻狗的傳奇故事講給他聽。這位出家人一聽之後,心裏就明白,這隻狗是有來曆的,必定是這個廟裏過去的住持,轉生投到狗胎了。它還帶有前生的習氣,還知道吃素,知道做早晚課,還像住持和尚一樣,到打三皈它就退出去了。這位和尚把狗叫過來,給它一番開示,告訴它:你現在的身份不一樣,你已經不是住持,必須早晚課做完才可以離去。這隻小狗很乖,聽了之後,果然以後每天早晚課做完它才離開。由此可知,修道之人,若不能了道,後果是不堪設想。這隻狗,它的業障還並不太重,雖然墮到畜生道,它還能帶著前生濃厚的習氣。如果罪業深重,墮地獄、墮餓鬼,就不堪設想。
由此可知,修道之人,唯有了道(證道),在念佛法門來講就是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古德說:「一子成佛,九祖升天」,我們若是為報恩、為償還無量劫來與一切眾生的債務恩怨,我們要想報答他、要想了結它,最好的辦法就是修道要證道。換言之,你能真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問題就解決了,你的恩也報了,債也償了。如期不然,恩不但不能報,債務隻有增加不會減少。你要想了道、要想往生,此處幾句話要特別記住,就是「一切不染,離諸法相」。念佛、修道,最重要的是清淨心、平等心。心不清淨就不能見道,心不清淨就得不到一心;換句話說,你在果地上就不自在。
六祖大師在此特別告誡我們,最上乘的法,不是我們不能修,人人都可以修。「乘」就是行,就是講的修行,不在口爭。你必須要自修,不要問我。「一切時中,自性自如」,認識心性之後,湛然不動,本自如如。智常禪師聽了六祖開導之後,禮謝,侍從大師,一生追隨都沒有離開。
1981年中廣電台檔名:9-4-27
【僧智常。信州貴溪人。髫年出家。誌求見性。一日參禮。師問曰。汝從何來。欲問何事。曰。學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禮大通和尚。蒙示見性成佛之義。未決狐疑。遠來投禮。伏望和尚慈悲指示。師曰。彼有何言句。汝試舉看。曰。智常到彼。凡經三月。未蒙示誨。為法切故。一夕獨入丈室請問。如何是智常本心本性。大通乃曰。汝見虛空否。對曰。見。彼曰。汝見虛空有相貌否。對曰。虛空無形。有何相貌。彼曰。汝之本性。猶如虛空。返觀自性了無一物可見。是名正見。了無一物可知。是名真知。無有青黃長短。但見本源清淨覺觀圓明。即名見性成佛。亦名極樂世界。亦名如來知見。學人雖聞此說。猶未決了。乞和尚開示。】
智常禪師,少年出家卻很有誌氣,從小就以明心見性為誌願。有一天他來參禮六祖,六祖問他:「你從哪裏來?到我這裏來想求些什麽?」他說:「學人最近曾經到過洪州白峰山見過大通和尚,承蒙大通和尚指示見性成佛的義趣。雖然和尚這樣指示,心裏總不免還有一些疑惑,所以我老遠來到曹溪,求和尚慈悲指示。」六祖問他:「大通和尚為你說些什麽?你講給我聽。」智常說:「我到那個地方,大概有三個多月都沒有承蒙大通和尚的開導。因為我求法心切,有一天晚上,就獨自一人到方丈室見和尚,請問如何是智常本心本性?」大通和尚說:「你見到虛空嗎?」智常說:「我見到。」大通和尚說:「你見虛空,有沒有相貌?」智常說:「虛空無形,哪有相貌?」大通和尚說:「你的本性就像虛空一樣,隻要你返觀自性了無一物可見,這就叫正見;了無一物可知,這就叫真知。無有青黃長短,但見本源清淨覺觀圓明,即名見性成佛,亦名極樂世界,亦名如來知見。」智常說:「大通和尚這番話,我聽了以後,依然是不明了,求祖師開示。」
【師曰。彼師所說。猶存知見。故令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不見一法存無見。大似浮雲遮日麵。不知一法守空知。還如太虛生閃電。此之知見瞥然興。錯認何曾解方便。汝當一念自知非。自己靈光常顯現。】
六祖說:「大通和尚對你所講的這些話,裏麵還存著有知見,所以你不能開悟。我現在再指一條路給你。」於是,大師說了一首偈:「不見一法存無見」,諸位要特別留意「存」字,不見一法是對的,你存一個「無見」就是毛玻為什麽?無見還是一法。「大似浮雲遮日麵」,心裏有個「無見」,就是一片浮雲,把自己的真如本性遮蓋住,所以你不能悟入。「不知一法守空知,還如太虛生閃電」,這是承上文「無一物可知」而說。但是,不可以執守空知,若執守這個空知,豈不像木石一樣嗎?你為空知所障,像太虛空生閃電一樣。「太虛空」比作真如本性,「閃電」便是障礙,若你不守空知,太虛空就不生閃電。「此之知見瞥然興」,這個知見忽然生了。「錯認何曾解方便」,以無知無見為是,而失去見性的快捷方式,這就是錯認,這就是不曾解得方便法門。「汝當一念自知非,自己靈光常顯現」,這樁事是要自知其非,自知見與知統統都要離開。《般若經》雲:「般若無知,無所不知。」《楞嚴經》雲:「知見立知,是無明本。」我們必須要把「知」與「無知」兩頭坐斷,這個時候心性才真正的清淨光明,靈光獨耀。禪家所謂迥脫根塵,靈光獨耀,心性無染,本自圓成。所以,隻要我們擺脫一切妄緣,就是如如佛。
【常聞偈已。心意豁然。乃述偈曰。無端起知見。著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寧越昔時迷。自性覺源體。隨照枉遷流。不入祖師室。茫然趣兩頭。】
智常聽六祖這段開示後,豁然大悟!於是,說了一首偈:『無端起知見,著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寧越昔時迷?』這四句偈的大意,是說他自己以前的過失,確實是無端生起的知見。學佛之人最怕的就是著相,菩提是覺,著相是迷,哪有著相求覺的道理?你要想開悟,你有這一念就是開悟的障礙。所以,真正要求開悟,是心裏一念不生,而一切境界了了分明,這才有入處。智常又說:『自性覺源體,隨照枉遷流。不入祖師室,茫然趣兩頭』。「自性」就是大覺的根源,稱作佛性,亦稱心地。「隨照」,隨著見知照了萬物;「枉」是冤枉,冤枉是說念念遷流。這是講凡夫地的境界。後兩句是歌頌六祖開示之德,「不入祖師室,茫然趣兩頭」,若沒有到祖師這裏接受指導,必定依然是趣向於兩頭。「兩頭」,一個是「存無見」,一個是「守空知」,這兩頭都是障礙,兩頭都不能悟入。
【智常一日問師曰。佛說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願為教授。師曰。汝觀自本心。莫著外法相。法無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見聞轉誦是小乘。悟法解義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萬法盡通。萬法俱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義。不在口爭。汝須自修。莫問吾也。一切時中。自性自如。常禮謝。執侍終師之世。】
智常禪師問六祖:「佛法常講三乘法,又說最上乘,弟子不了解這個道理,希望祖師開示。」六祖說:「你學道,要懂得觀自本心。」觀自本心,就是觀照般若。在一般經論中,是以觀世音菩薩做代表,觀世音菩薩的方法就是「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聞是用的耳根,所以叫反聞。觀是講見性,叫返觀;《心經》所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者」即是。所以,要著重在「觀自本心」。這一句,大乘佛法雖然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無論講多少法門都不離這個原則。我們能掌握這個原則,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很容易成就。「莫著外法相」,隻要你執著心外的法相,事情就麻煩,所有的障礙都起來了,我們俗話說「放不下」。因此,不但世緣我們要放下,佛法也要放下。譬如,我們念佛,念佛也得要「三輪體空」。佛號二六時中絕無間斷,不執著能念的我相,不執著所念的佛相,不執著所執持的名號,這就叫念佛三輪體空。所謂「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這種念佛法就是「觀自本心,不著法相」,如此才能得到一心不亂,上品上生。
六祖說:「法,哪有四乘?四乘法是從人心有差別而說」。「見聞轉誦是小乘」,小乘根性小,僅依據目之所見、耳之所聞,而勤誦經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像這樣的人確實是有,不但有而且還不少。他雖然是念《華嚴經》、念方等經、念《法華經》,如果隻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還是修小乘法。「悟法解義是中乘」,悟是覺悟,你對於佛所說的一切法義能夠了解;換言之,你比前麵一種要進步一等,前麵是但誦不解義,現在你能解義而誦。可是雖解義,你沒有實行,所以法的真正境界你無法證得。你所解的義,依然是別人所證的境界,是諸佛菩薩的境界,並非你自己親證的境界,所以稱為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他能依法修行,必定是義理明白通達,所以才能依教奉行。行幫助解,解也幫助行,行解相應,相輔相成,這樣才是一個大乘菩薩。三乘是這麽來的。最上乘,「萬法盡通」,對於一切萬法無不通達,「萬法俱備」。這兩句話說來容易,做起來難,必得真正明心見性才能達到這個境界。要到這個境界,必須「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這是最上乘人,也是圓滿見性的人。
學佛,當然最好是要出家。「出家」的意思,「家」是指枷鎖之家。佛說,離開妻子、眷屬、田宅形式之家,並不重要,要緊的是要心出家,要出煩惱家、要出生死家、要出無明家,這個問題才能解決。蓮池大師說,「身出心不出」,這沒有用處;「心出身不出」,譬如一些在家居士,他心裏向道,身雖然沒有出家,他的修行果證與真正出家人並沒有兩樣。真正出家人是「身心俱出」,他才能有大成就,就是此地講的「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他無論修哪個行門,都會有卓越的成績。
這次在南部講經,有一位同修告訴我:高雄妙藏寺養著有一條狗,這條狗吃素,而且每天早晚課它都參加,到打三皈依它就退去。這件事情很久了,有一天,有一位外麵的出家人到這地方來,大家就把這隻狗的傳奇故事講給他聽。這位出家人一聽之後,心裏就明白,這隻狗是有來曆的,必定是這個廟裏過去的住持,轉生投到狗胎了。它還帶有前生的習氣,還知道吃素,知道做早晚課,還像住持和尚一樣,到打三皈它就退出去了。這位和尚把狗叫過來,給它一番開示,告訴它:你現在的身份不一樣,你已經不是住持,必須早晚課做完才可以離去。這隻小狗很乖,聽了之後,果然以後每天早晚課做完它才離開。由此可知,修道之人,若不能了道,後果是不堪設想。這隻狗,它的業障還並不太重,雖然墮到畜生道,它還能帶著前生濃厚的習氣。如果罪業深重,墮地獄、墮餓鬼,就不堪設想。
由此可知,修道之人,唯有了道(證道),在念佛法門來講就是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古德說:「一子成佛,九祖升天」,我們若是為報恩、為償還無量劫來與一切眾生的債務恩怨,我們要想報答他、要想了結它,最好的辦法就是修道要證道。換言之,你能真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問題就解決了,你的恩也報了,債也償了。如期不然,恩不但不能報,債務隻有增加不會減少。你要想了道、要想往生,此處幾句話要特別記住,就是「一切不染,離諸法相」。念佛、修道,最重要的是清淨心、平等心。心不清淨就不能見道,心不清淨就得不到一心;換句話說,你在果地上就不自在。
六祖大師在此特別告誡我們,最上乘的法,不是我們不能修,人人都可以修。「乘」就是行,就是講的修行,不在口爭。你必須要自修,不要問我。「一切時中,自性自如」,認識心性之後,湛然不動,本自如如。智常禪師聽了六祖開導之後,禮謝,侍從大師,一生追隨都沒有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