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六祖壇經(第二十四集)</strong>
1981年中廣電台檔名:9-4-24
【僧法達。洪州人。七歲出家。常誦法華經。來禮祖師。頭不至地。師訶曰。禮不投地。何如不禮。汝心中必有一物。蘊習何事耶。曰。念法華經已及三千部。】
法達禪師,七歲出家,常誦《法華經》。有一天,他到曹溪來參禮六祖,態度顯得很傲慢,六祖說:「既然你到這裏來禮拜,禮拜應當要合乎規矩。禮拜頭不著地,這樣的禮拜存有傲慢之心,與不禮拜沒有什麽兩樣。想必你心中一定有一樣東西,值得你驕傲的。你一向學的是什麽?」法達禪師說:「我念《法華經》已經有三千部。」在佛經裏,《法華經》可以說是一部很重要的經典。在中國,天台智顗大師就是依據這部經建立法華宗,即天台宗。這部經的經文相當長,將近七萬字。照一般來讀誦,若是一天念一部,三千部《法華經》大概要十年才能念完。由此可知,法達禪師對於《法華經》已經是非常的精熟,可以說是熟透了,這是他值得驕傲之處。
【師曰。汝若念至萬部。得其經意。不以為勝。則與吾偕行。汝今負此事業。都不知過。聽吾偈曰。禮本折幔幢。頭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
六祖說:「別說你念三千部,你就是念到一萬部,要是真正通達經義,自己一點傲慢心都沒有,你就可以與我同行。」「同行」,就是境界達到相同的層次。說:「你今天實在是辜負自己修學佛法的大事,你還不曉得過失。」於是祖師為他說一首偈:『禮本折幔幢,頭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禮本折幔幢」,禮是禮敬,在佛門裏禮拜是五體投地,它的用意就是折服我們貢高我慢的習氣,因為驕慢是一切眾生與生俱來的煩惱。「頭奚不至地」,你禮拜為何頭不著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亡」與「無」相通。一切罪都是有「我」而起的,「我」就是我貪、我見、我慢。所以,隻要有「我」,就有種種的分別、執著、妄想。在佛法裏講,我執是一切罪業的根源。亡功的「亡」,就是「無我」。如果一個人能做到無我,這個功德、福報就無與倫比。
【師又曰。汝名什麽。曰。法達。師曰。汝名法達。何曾達法。複說偈曰。汝今名法達。勤誦未休歇。空誦但循聲。明心號菩薩。汝今有緣故。吾今為汝說。但信佛無言。蓮華從口發。】
六祖又問:「你叫什麽名字?」他說:「我叫法達。」六祖說:「你的名字叫法達,這個名字不錯,很好!可是你何曾通達佛法?」於是,又為他說一首偈。「汝今名法達,勤誦未休歇。」這是指法達這麽多年來,每天勤奮的讀誦《法華經》。「空誦但循聲」,雖然念《法華經》念了這麽多年,念了三千部,很可惜你並沒有能解義,《法華經》的義趣沒有懂。「明心號菩薩」,這句話很重要,提醒他,念經的目的是在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才叫做菩薩。可惜!你念了這麽多年,並沒有明心見性。「汝今有緣故,吾今為汝說。」我們兩個很有緣份,如果沒有緣份,那什麽都不能談了。既然有緣,當然我要給你說明。「但信佛無言,蓮華從口發。」隻要真正相信佛無言;這句話是講至理絕言,「道本無言,言說是妄」。世尊在《金剛經》曾經說過,如果有人說佛說法,就是謗佛。這是說明,佛說法是「說而無說,無說而說」。因此,我們修學佛法、讀誦經典,千萬不可以執著言語、文字、名相等等;這就是「但信佛無言」,說無言之言;如此才能「蓮華從口發」,蓮華就是指《妙法蓮華經》。
【達聞偈。悔謝曰。而今而後。當謙恭一切。弟子誦法華經。未解經義。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廣大。願略說經中義理。師曰。法達。法即甚達。汝心不達。經本無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經。以何為宗。達曰。學人根性暗鈍。從來但依文誦念。豈知宗趣。師曰。吾不識文字。汝試取經誦之一遍。吾當為汝解說。法達即高聲念經。至方便品。師曰。止。此經元來以因緣出世為宗。縱說多種譬喻。亦無越於此。何者因緣。經雲。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見也。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
法達禪師聽了這兩首偈之後,深為感動,於是向六祖懺悔、禮謝。他說:「我從今以後,一定學習謙虛恭敬一切。」說了這些話之後,他又向大師請教:「弟子念《法華經》,對於經的意思並不了解,心中時常有疑問,和尚智慧廣大,願略說經中的義理。」六祖說:「法達,法是非常的通達,可惜你的心沒有通達;經本來沒有疑惑,而是你心裏自己疑惑。」於是問他:「你念這部經,以什麽為宗旨?」法達禪師說:「我的根性非常暗鈍,隻曉得依文字來念,並不懂得這部經的宗趣。」六祖說:「我不認識字,你把這部經念一遍給我聽,我來為你解釋。」法達就高聲念經,念到方便品,六祖說:「好了!可以止住了。這部經原來是以因緣出世為宗旨。無論它說多少譬喻,也不能超過這一個原則。什麽因緣?經上說: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這一大事,就是說佛之知見。世間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如果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就是內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開,就是開佛知見。」
【佛猶覺也。分為四門。開覺知見。示覺知見。悟覺知見。入覺知見。若聞開示。便能悟入。即覺知見。本來真性而得出現。汝慎勿錯解經意。見他道開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見。我輩無分。若作此解。乃是謗經毀佛也。】
「佛」字是梵語,意思是覺者。六祖說:「經的旨趣可以分為四門:開覺知見,示覺知見,悟覺知見,入覺知見。」這個講解是既簡單又透徹。《法華經》本文說「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六祖完全是從義理來說明。特別教導法達:「若聞開示,便能悟入。」這兩句話非常重要,說明覺知見,覺是迷的反麵,不迷就是覺。迷與覺的定義,可以分為許多層次來說,在小乘有四果四向,在大乘法菩薩有五十一個階級。由此可知,它的標準層次是各個不同。本經,六祖是對上上乘根性之人而說,換句話說,六祖的標準是最高的標準:一乘佛法的標準,這個標準還在大乘之上。覺,什麽是一乘之覺?一乘之覺一定要明心見性;換句話說,迷失了本性,都叫做不覺。不但凡夫不覺,二乘人、權教菩薩,都說之為不覺。這個道理,《大乘起信論》說得很透徹。六祖說:「覺知見,本來真性而得出現。」這就是明心見性。又說:「你不可以錯解經義。佛說開示悟入,若你誤會這個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是諸佛的知見,我們自己沒有分,若要這樣解釋,這就叫謗經毀佛。」
佛教,諸位從一切經論中仔細去觀察,它不是宗教。我們承認佛教是宗教,這也是謗佛謗法。為什麽?它不是宗教,你說它是宗教,那不是毀謗它嗎?大凡宗教,一定有個主宰的神,教徒與神是不能平等的。譬如,外道的宗教講上帝,人與上帝不能平等,不能說人人都去作上帝,那還得了!佛教裏沒有這個,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我們真正做到續佛慧命,弘揚佛法,利益眾生,首先自己不可以謗佛謗法。佛是講平等的,佛是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皆得作佛。「佛」是什麽?佛是大智大覺之人。佛說,這種大智大覺我們每個人都有份,並不是他獨有的。所以,六祖在此處提醒法達:佛之知見是我們自己的知見。佛就是覺,覺悟的知見是人人皆有。
【彼既是佛。已具知見。何用更開。汝今當信。佛知見者。隻汝自心。更無別佛。蓋為一切眾生。自蔽光明。貪愛塵境。外緣內擾。甘受驅馳。便勞他世尊從三昧起。種種苦口。勸令寢息。莫向外求。與佛無二。故雲。開佛知見。吾亦勸一切人。於自心中常開佛之知見。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惡。貪瞋嫉妒。諂佞我慢。侵人害物。自開眾生知見。】
六祖說:「彼既是佛;這部經是釋迦牟尼佛講的,他已經成佛,已經成就圓滿的智慧覺悟。他已經具足覺悟的知見,何必還要開什麽?應當要相信,佛之知見就是我們自己的心地,是我們自己的真心。除了自己真心之外,更無別佛。」很可惜一切眾生自己把自己的真心蒙蔽,使我們無盡的智慧光明不能現前。這個毛病出在哪裏?毛病就是障礙,這個障礙,在佛法裏將它歸納,不外乎兩種:一種是「煩惱障」,一種是「所知障」。何謂「煩惱障」?我們根塵相接觸的時候,生起貪瞋癡慢,「貪愛塵境,外緣內擾」,於是將我們自己本性裏的智慧光明、覺之知見障礙祝佛的教學,無非教我們恢複自己真性的本能而已。這樁事情,佛對於我們隻是做為一個增上緣,從旁邊給我們一點幫助,隻要我們肯接受,自己肯努力。這樁事要自修、自悟、自度,沒有法子依賴任何一個人。
六祖說:「我們現在是麻煩釋迦牟尼佛,從定中發起種種苦口婆心,無非勸我們止息妄念。」我們要想學佛,學佛就是學覺;我們要想成佛,就是成就大智大覺。從哪裏做起?得從放下萬緣做起;換言之,要從心地清淨做起。心裏不清淨,這就是障礙,這就是煩惱。所以,學佛的人心一定要清淨。要想心清淨,必須要將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統統放下,修平等心,修清淨心。由平等清淨中,一定會生起無量的慈悲,利益一切眾生。所以,這樁事情一定要向內求,而不是向外求。向內求,則與十方諸佛沒有兩樣,所以叫開佛知見。這一條懂得,「示、悟、入」的意思就可想而知。
六祖說:「我時常勸一切人,要於自心中常開佛之知見。」在自己心裏要常常覺悟,不可以迷在境界裏,也不可以迷在自己知見裏。迷在自己知見裏麵,這叫所知障,還是障礙自己大覺之知見。「世間人心地邪念、妄念很多,於是他才造作種種的罪業,口善心惡,貪瞋嫉妒,諂佞我慢,侵人害物,這些都是自開眾生知見,不是佛知見。」這幾句話說得非常好,讓我們了解邪知邪見的意思,知道了,就應當改過自新。
1981年中廣電台檔名:9-4-24
【僧法達。洪州人。七歲出家。常誦法華經。來禮祖師。頭不至地。師訶曰。禮不投地。何如不禮。汝心中必有一物。蘊習何事耶。曰。念法華經已及三千部。】
法達禪師,七歲出家,常誦《法華經》。有一天,他到曹溪來參禮六祖,態度顯得很傲慢,六祖說:「既然你到這裏來禮拜,禮拜應當要合乎規矩。禮拜頭不著地,這樣的禮拜存有傲慢之心,與不禮拜沒有什麽兩樣。想必你心中一定有一樣東西,值得你驕傲的。你一向學的是什麽?」法達禪師說:「我念《法華經》已經有三千部。」在佛經裏,《法華經》可以說是一部很重要的經典。在中國,天台智顗大師就是依據這部經建立法華宗,即天台宗。這部經的經文相當長,將近七萬字。照一般來讀誦,若是一天念一部,三千部《法華經》大概要十年才能念完。由此可知,法達禪師對於《法華經》已經是非常的精熟,可以說是熟透了,這是他值得驕傲之處。
【師曰。汝若念至萬部。得其經意。不以為勝。則與吾偕行。汝今負此事業。都不知過。聽吾偈曰。禮本折幔幢。頭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
六祖說:「別說你念三千部,你就是念到一萬部,要是真正通達經義,自己一點傲慢心都沒有,你就可以與我同行。」「同行」,就是境界達到相同的層次。說:「你今天實在是辜負自己修學佛法的大事,你還不曉得過失。」於是祖師為他說一首偈:『禮本折幔幢,頭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禮本折幔幢」,禮是禮敬,在佛門裏禮拜是五體投地,它的用意就是折服我們貢高我慢的習氣,因為驕慢是一切眾生與生俱來的煩惱。「頭奚不至地」,你禮拜為何頭不著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亡」與「無」相通。一切罪都是有「我」而起的,「我」就是我貪、我見、我慢。所以,隻要有「我」,就有種種的分別、執著、妄想。在佛法裏講,我執是一切罪業的根源。亡功的「亡」,就是「無我」。如果一個人能做到無我,這個功德、福報就無與倫比。
【師又曰。汝名什麽。曰。法達。師曰。汝名法達。何曾達法。複說偈曰。汝今名法達。勤誦未休歇。空誦但循聲。明心號菩薩。汝今有緣故。吾今為汝說。但信佛無言。蓮華從口發。】
六祖又問:「你叫什麽名字?」他說:「我叫法達。」六祖說:「你的名字叫法達,這個名字不錯,很好!可是你何曾通達佛法?」於是,又為他說一首偈。「汝今名法達,勤誦未休歇。」這是指法達這麽多年來,每天勤奮的讀誦《法華經》。「空誦但循聲」,雖然念《法華經》念了這麽多年,念了三千部,很可惜你並沒有能解義,《法華經》的義趣沒有懂。「明心號菩薩」,這句話很重要,提醒他,念經的目的是在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才叫做菩薩。可惜!你念了這麽多年,並沒有明心見性。「汝今有緣故,吾今為汝說。」我們兩個很有緣份,如果沒有緣份,那什麽都不能談了。既然有緣,當然我要給你說明。「但信佛無言,蓮華從口發。」隻要真正相信佛無言;這句話是講至理絕言,「道本無言,言說是妄」。世尊在《金剛經》曾經說過,如果有人說佛說法,就是謗佛。這是說明,佛說法是「說而無說,無說而說」。因此,我們修學佛法、讀誦經典,千萬不可以執著言語、文字、名相等等;這就是「但信佛無言」,說無言之言;如此才能「蓮華從口發」,蓮華就是指《妙法蓮華經》。
【達聞偈。悔謝曰。而今而後。當謙恭一切。弟子誦法華經。未解經義。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廣大。願略說經中義理。師曰。法達。法即甚達。汝心不達。經本無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經。以何為宗。達曰。學人根性暗鈍。從來但依文誦念。豈知宗趣。師曰。吾不識文字。汝試取經誦之一遍。吾當為汝解說。法達即高聲念經。至方便品。師曰。止。此經元來以因緣出世為宗。縱說多種譬喻。亦無越於此。何者因緣。經雲。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見也。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
法達禪師聽了這兩首偈之後,深為感動,於是向六祖懺悔、禮謝。他說:「我從今以後,一定學習謙虛恭敬一切。」說了這些話之後,他又向大師請教:「弟子念《法華經》,對於經的意思並不了解,心中時常有疑問,和尚智慧廣大,願略說經中的義理。」六祖說:「法達,法是非常的通達,可惜你的心沒有通達;經本來沒有疑惑,而是你心裏自己疑惑。」於是問他:「你念這部經,以什麽為宗旨?」法達禪師說:「我的根性非常暗鈍,隻曉得依文字來念,並不懂得這部經的宗趣。」六祖說:「我不認識字,你把這部經念一遍給我聽,我來為你解釋。」法達就高聲念經,念到方便品,六祖說:「好了!可以止住了。這部經原來是以因緣出世為宗旨。無論它說多少譬喻,也不能超過這一個原則。什麽因緣?經上說: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這一大事,就是說佛之知見。世間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如果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就是內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開,就是開佛知見。」
【佛猶覺也。分為四門。開覺知見。示覺知見。悟覺知見。入覺知見。若聞開示。便能悟入。即覺知見。本來真性而得出現。汝慎勿錯解經意。見他道開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見。我輩無分。若作此解。乃是謗經毀佛也。】
「佛」字是梵語,意思是覺者。六祖說:「經的旨趣可以分為四門:開覺知見,示覺知見,悟覺知見,入覺知見。」這個講解是既簡單又透徹。《法華經》本文說「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六祖完全是從義理來說明。特別教導法達:「若聞開示,便能悟入。」這兩句話非常重要,說明覺知見,覺是迷的反麵,不迷就是覺。迷與覺的定義,可以分為許多層次來說,在小乘有四果四向,在大乘法菩薩有五十一個階級。由此可知,它的標準層次是各個不同。本經,六祖是對上上乘根性之人而說,換句話說,六祖的標準是最高的標準:一乘佛法的標準,這個標準還在大乘之上。覺,什麽是一乘之覺?一乘之覺一定要明心見性;換句話說,迷失了本性,都叫做不覺。不但凡夫不覺,二乘人、權教菩薩,都說之為不覺。這個道理,《大乘起信論》說得很透徹。六祖說:「覺知見,本來真性而得出現。」這就是明心見性。又說:「你不可以錯解經義。佛說開示悟入,若你誤會這個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是諸佛的知見,我們自己沒有分,若要這樣解釋,這就叫謗經毀佛。」
佛教,諸位從一切經論中仔細去觀察,它不是宗教。我們承認佛教是宗教,這也是謗佛謗法。為什麽?它不是宗教,你說它是宗教,那不是毀謗它嗎?大凡宗教,一定有個主宰的神,教徒與神是不能平等的。譬如,外道的宗教講上帝,人與上帝不能平等,不能說人人都去作上帝,那還得了!佛教裏沒有這個,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我們真正做到續佛慧命,弘揚佛法,利益眾生,首先自己不可以謗佛謗法。佛是講平等的,佛是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皆得作佛。「佛」是什麽?佛是大智大覺之人。佛說,這種大智大覺我們每個人都有份,並不是他獨有的。所以,六祖在此處提醒法達:佛之知見是我們自己的知見。佛就是覺,覺悟的知見是人人皆有。
【彼既是佛。已具知見。何用更開。汝今當信。佛知見者。隻汝自心。更無別佛。蓋為一切眾生。自蔽光明。貪愛塵境。外緣內擾。甘受驅馳。便勞他世尊從三昧起。種種苦口。勸令寢息。莫向外求。與佛無二。故雲。開佛知見。吾亦勸一切人。於自心中常開佛之知見。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惡。貪瞋嫉妒。諂佞我慢。侵人害物。自開眾生知見。】
六祖說:「彼既是佛;這部經是釋迦牟尼佛講的,他已經成佛,已經成就圓滿的智慧覺悟。他已經具足覺悟的知見,何必還要開什麽?應當要相信,佛之知見就是我們自己的心地,是我們自己的真心。除了自己真心之外,更無別佛。」很可惜一切眾生自己把自己的真心蒙蔽,使我們無盡的智慧光明不能現前。這個毛病出在哪裏?毛病就是障礙,這個障礙,在佛法裏將它歸納,不外乎兩種:一種是「煩惱障」,一種是「所知障」。何謂「煩惱障」?我們根塵相接觸的時候,生起貪瞋癡慢,「貪愛塵境,外緣內擾」,於是將我們自己本性裏的智慧光明、覺之知見障礙祝佛的教學,無非教我們恢複自己真性的本能而已。這樁事情,佛對於我們隻是做為一個增上緣,從旁邊給我們一點幫助,隻要我們肯接受,自己肯努力。這樁事要自修、自悟、自度,沒有法子依賴任何一個人。
六祖說:「我們現在是麻煩釋迦牟尼佛,從定中發起種種苦口婆心,無非勸我們止息妄念。」我們要想學佛,學佛就是學覺;我們要想成佛,就是成就大智大覺。從哪裏做起?得從放下萬緣做起;換言之,要從心地清淨做起。心裏不清淨,這就是障礙,這就是煩惱。所以,學佛的人心一定要清淨。要想心清淨,必須要將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統統放下,修平等心,修清淨心。由平等清淨中,一定會生起無量的慈悲,利益一切眾生。所以,這樁事情一定要向內求,而不是向外求。向內求,則與十方諸佛沒有兩樣,所以叫開佛知見。這一條懂得,「示、悟、入」的意思就可想而知。
六祖說:「我時常勸一切人,要於自心中常開佛之知見。」在自己心裏要常常覺悟,不可以迷在境界裏,也不可以迷在自己知見裏。迷在自己知見裏麵,這叫所知障,還是障礙自己大覺之知見。「世間人心地邪念、妄念很多,於是他才造作種種的罪業,口善心惡,貪瞋嫉妒,諂佞我慢,侵人害物,這些都是自開眾生知見,不是佛知見。」這幾句話說得非常好,讓我們了解邪知邪見的意思,知道了,就應當改過自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