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六祖壇經(第十集)</strong>
1981年中廣電台檔名:9-4-10
【善知識。內外不祝去來自由。去除執心。通達無礙。能修此行。與般若經本無差別。】
善知識!於內外境界毫不住著,生死往來皆得自由自在,能於一切境緣不起一念分別執著,於一切事理通達明了如幻如化,知煩惱和菩提原無二性,生死和涅槃本來一如,真能入得不二法門,自然得證事事無礙。能以此標準修正我們身心思想行為,就與般若經所講的無有差別。這一段是六祖告訴我們與般若相應的修法。
【善知識。一切修多羅及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故知萬法本自人興。一切經書。因人說有。】
善知識!一切佛經文字,大乘或小乘,共有十二種體裁所寫成的經典,佛經稱之為十二部經。佛經教法都是因人建立,其宗旨是在教人頓悟自性。這一切經論文字,是佛隨眾生根性不同而施設。因為眾生的智慧性,佛法的教學才能建立。若無世間人,一切萬法就本自不有。這句話看起來似乎很顯淺,實際上裏麵包含無量的義理。由此可知,大乘經論說「萬法唯心」、「萬法唯識」,心與識就是世間人,故說一切法本自人興,都是從人而興起。一切經書,因人說有;換句話說,經書是因緣生法,這一點我們要認識清楚。
【緣其人中有愚有智。愚為小人。智為大人。】
人有愚有智,愚為小人,智為大人。人何以會有愚智不同?我們必須要知道,一切眾生心性智慧無不平等。既然平等,為何還有差別?這裏的差別,就是眾生對於平等的事理迷的淺深不同;迷得深顯得愚癡,迷得淺,顯得有智慧。「智者」是破迷開悟之人。
【愚者問於智人。智者與愚人說法。愚人忽然悟解心開。即與智人無別。】
智者為愚人說法,愚人忽然悟解心開,聞法之後徹底覺悟,與智人無別。這幾句話意思是說:迷了則是凡夫,悟了就是佛;凡夫聞佛說法,悟了以後與佛無二。
【善知識。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
這幾句說得非常重要,同時可以建立我們的信心。生佛原來不二,眾生就是不悟的佛,佛就是覺悟的眾生。所以,隻要一念覺悟,眾生原本是佛。由此可知,一切萬法盡在自心。所以,大師教我們要從自心中去頓見真如本性。「真」,就是真實,顯示它決定不是虛妄的;「如」,是永遠沒有改變,這是如。「真如」是一切法常如其性,所謂性如其相,相如其性,性相不二,是名一如,亦名真如。《大乘止觀》雲:此心即自性清淨心,又稱作真如、佛性、法身,《楞嚴經》稱如來藏,《華嚴經》稱一真法界,又稱為法性。總而言之,這是一樁事而有種種不同的名詞。佛說出這麽多名詞,無非教我們不執著而已;隻要我們不執著,才能證得真如本性。
【菩薩戒經雲。我本元自性清淨。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
這句經文含的意思非常豐富。佛法講「我」,有「真我」、「假我」。幾時我們達到真假不二,才是見性的境界。自性清淨就是自性清淨心,這是我們本有的真心。自性清淨是指離一切虛妄染著,這個心才是我們的本元自性清淨真心。假如你認得自心,見性了,這就是成佛,禪宗所謂「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我們必須曉得:「真心沒有相,不來不去。生的時候,性亦不來;死的時候,性亦不去。所謂湛然圓寂,心境一如。但能如是直下頓了,不為三世所拘係,這就是出世之人」。這幾句話可能不太容易懂,我用比喻來給諸位解釋。何以說這個性不來不去?在現今科學昌明的時代,我們討論這個問題要比過去方便得多。譬如,我們看電影或者看電視,電影、電視的畫麵,我們也看到有一些人有來有去、有生有滅。那個來去生滅諸位很容易覺察得到,那是妄相,而熒幕決定不隨妄相來去生滅。我們的真如本性就像熒幕一樣,一切妄相就如熒幕裏的現象一樣。諸位要特別記住,妄相不離開熒幕,熒幕也不離開妄相,相雖然動,熒幕不動,相有往來,熒幕是不來亦不去。諸位從這個比喻細心的去體會,你就能悟出這個道理。
見性,就是成佛。由此可知,若不知自心是真佛,不知自性是真法,而心外去求佛、求法,認為心外有佛、性外有法,你果然如是執著,你想求佛道,縱經塵劫亦不能成就。即使你把《大藏經》念得很熟,再修種種苦行,如「蒸沙作飯」,隻是自己徒勞而無功。所以,佛一再教誡我們,隻要我們認識自心,恒沙法門、無量妙義,不求而得。佛說:「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又說:「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這話是千真萬確。可是,由於我們無始劫以來迷失了事實的真相,現在說真的,我們反而不懂,說假的,好像我們立刻就懂了,這就是我們的習氣太深。所以,我們應當要明了,離了真心以外,無佛可成。過去諸佛、現在諸佛乃至於未來修行人,總而言之,一定要記住一個原則;修道的人切不可以向心外去求。心性到無染無著時,本來自性圓滿成就。所以佛經常說:「但離妄緣,即如如佛。」這是見性成佛的意思。
【淨名經雲。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淨名經》即《維摩詰經》。「豁然」就是豁然大悟,「本心」就是真如本性。這是說明頓悟、頓見本性的意思。以下是大師說明自己得道傳法的因緣。
【善知識。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是以將此教法流行。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
這幾句話,我們能看到六祖大師是一聞便悟。我們聞經多年,何以不悟?原因就在「一聞」,而我們是多聞,多聞就不悟,一聞就開悟。可見「一」字是關鍵所在。「一聞」,就是一心聞也,一心就是無分別心;也就是以聞性聞法,則一聞才能開悟。所以古德常說:「識得一,萬事畢。」
此處特別提醒同修們,我們拿佛法四大綱領來說,即「信解行證」。在信的方麵,我們要「信一心」。自性清淨心,這是一心。一才清淨,二就不清淨,何況更多?信一心就是信自己本來是佛。在解的方麵,我們要「解一理」。「一理」,就是實相般若之理。一切大乘經皆以實相為體,讀誦大乘,若非一心,則不見實相,是未入門也;讀經見得實相,才是入大乘法門。在行的方麵,我們要「行一門」。我們究竟選哪個法門好?我們從一切大乘經典中去觀察,佛一再提示我們,行門中最殊勝的無過於念佛法門。念佛法門能包括所有的法門,所謂是八萬四千法門,無量無邊的法門,這一個念佛全都包盡了;如果不相信,諸位可以細細的去研讀《華嚴經》。在證的方麵,我們要「證一果」,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這是我們從信解行證上來說,都要著重「一」,自己才能成就,才能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
我們要將這個教法流行,令學者也能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這就是講興道常興道場,也要專一,換句話說,道場要一定,譬如六祖大師,他老人家一生就是在曹溪南華寺,並沒有離開南華一步。法門也要一定,不能時時變更;若能堅守原則,永無變更,假以時日,無不成者。現今在,台中蓮社李老師講經說法,教化一方,三十年如一日,老人家就是我們的典型導師,他教導我們:「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我們若懂得這個道理,堅守這個原則,在一個道場,修一個法門,能有十年、二十年,沒有不成就的。這種成就才能影響佛教,才能興教,才能真正談上利益一切眾生。
【若自不悟。須覓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識有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識能發起故。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須求善知識指示方見。若自悟者。不假外求。】
若不悟,須請教大善知識,求教於解最上乘法者,請他來指示我們正路。但要知道,善知識與自己一定要有緣份;沒有緣份,縱然遇到也得不到利益。有緣份才能接受他的化導,才能依教奉行,能明心見性。六祖說:「一切善法因善知識能發起故,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華嚴經.出現品》雲:「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德相」。若不能自悟,須求善知識指導,才能見性。若自悟,決定不可以向心外去求。
1981年中廣電台檔名:9-4-10
【善知識。內外不祝去來自由。去除執心。通達無礙。能修此行。與般若經本無差別。】
善知識!於內外境界毫不住著,生死往來皆得自由自在,能於一切境緣不起一念分別執著,於一切事理通達明了如幻如化,知煩惱和菩提原無二性,生死和涅槃本來一如,真能入得不二法門,自然得證事事無礙。能以此標準修正我們身心思想行為,就與般若經所講的無有差別。這一段是六祖告訴我們與般若相應的修法。
【善知識。一切修多羅及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故知萬法本自人興。一切經書。因人說有。】
善知識!一切佛經文字,大乘或小乘,共有十二種體裁所寫成的經典,佛經稱之為十二部經。佛經教法都是因人建立,其宗旨是在教人頓悟自性。這一切經論文字,是佛隨眾生根性不同而施設。因為眾生的智慧性,佛法的教學才能建立。若無世間人,一切萬法就本自不有。這句話看起來似乎很顯淺,實際上裏麵包含無量的義理。由此可知,大乘經論說「萬法唯心」、「萬法唯識」,心與識就是世間人,故說一切法本自人興,都是從人而興起。一切經書,因人說有;換句話說,經書是因緣生法,這一點我們要認識清楚。
【緣其人中有愚有智。愚為小人。智為大人。】
人有愚有智,愚為小人,智為大人。人何以會有愚智不同?我們必須要知道,一切眾生心性智慧無不平等。既然平等,為何還有差別?這裏的差別,就是眾生對於平等的事理迷的淺深不同;迷得深顯得愚癡,迷得淺,顯得有智慧。「智者」是破迷開悟之人。
【愚者問於智人。智者與愚人說法。愚人忽然悟解心開。即與智人無別。】
智者為愚人說法,愚人忽然悟解心開,聞法之後徹底覺悟,與智人無別。這幾句話意思是說:迷了則是凡夫,悟了就是佛;凡夫聞佛說法,悟了以後與佛無二。
【善知識。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
這幾句說得非常重要,同時可以建立我們的信心。生佛原來不二,眾生就是不悟的佛,佛就是覺悟的眾生。所以,隻要一念覺悟,眾生原本是佛。由此可知,一切萬法盡在自心。所以,大師教我們要從自心中去頓見真如本性。「真」,就是真實,顯示它決定不是虛妄的;「如」,是永遠沒有改變,這是如。「真如」是一切法常如其性,所謂性如其相,相如其性,性相不二,是名一如,亦名真如。《大乘止觀》雲:此心即自性清淨心,又稱作真如、佛性、法身,《楞嚴經》稱如來藏,《華嚴經》稱一真法界,又稱為法性。總而言之,這是一樁事而有種種不同的名詞。佛說出這麽多名詞,無非教我們不執著而已;隻要我們不執著,才能證得真如本性。
【菩薩戒經雲。我本元自性清淨。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
這句經文含的意思非常豐富。佛法講「我」,有「真我」、「假我」。幾時我們達到真假不二,才是見性的境界。自性清淨就是自性清淨心,這是我們本有的真心。自性清淨是指離一切虛妄染著,這個心才是我們的本元自性清淨真心。假如你認得自心,見性了,這就是成佛,禪宗所謂「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我們必須曉得:「真心沒有相,不來不去。生的時候,性亦不來;死的時候,性亦不去。所謂湛然圓寂,心境一如。但能如是直下頓了,不為三世所拘係,這就是出世之人」。這幾句話可能不太容易懂,我用比喻來給諸位解釋。何以說這個性不來不去?在現今科學昌明的時代,我們討論這個問題要比過去方便得多。譬如,我們看電影或者看電視,電影、電視的畫麵,我們也看到有一些人有來有去、有生有滅。那個來去生滅諸位很容易覺察得到,那是妄相,而熒幕決定不隨妄相來去生滅。我們的真如本性就像熒幕一樣,一切妄相就如熒幕裏的現象一樣。諸位要特別記住,妄相不離開熒幕,熒幕也不離開妄相,相雖然動,熒幕不動,相有往來,熒幕是不來亦不去。諸位從這個比喻細心的去體會,你就能悟出這個道理。
見性,就是成佛。由此可知,若不知自心是真佛,不知自性是真法,而心外去求佛、求法,認為心外有佛、性外有法,你果然如是執著,你想求佛道,縱經塵劫亦不能成就。即使你把《大藏經》念得很熟,再修種種苦行,如「蒸沙作飯」,隻是自己徒勞而無功。所以,佛一再教誡我們,隻要我們認識自心,恒沙法門、無量妙義,不求而得。佛說:「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又說:「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這話是千真萬確。可是,由於我們無始劫以來迷失了事實的真相,現在說真的,我們反而不懂,說假的,好像我們立刻就懂了,這就是我們的習氣太深。所以,我們應當要明了,離了真心以外,無佛可成。過去諸佛、現在諸佛乃至於未來修行人,總而言之,一定要記住一個原則;修道的人切不可以向心外去求。心性到無染無著時,本來自性圓滿成就。所以佛經常說:「但離妄緣,即如如佛。」這是見性成佛的意思。
【淨名經雲。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淨名經》即《維摩詰經》。「豁然」就是豁然大悟,「本心」就是真如本性。這是說明頓悟、頓見本性的意思。以下是大師說明自己得道傳法的因緣。
【善知識。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是以將此教法流行。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
這幾句話,我們能看到六祖大師是一聞便悟。我們聞經多年,何以不悟?原因就在「一聞」,而我們是多聞,多聞就不悟,一聞就開悟。可見「一」字是關鍵所在。「一聞」,就是一心聞也,一心就是無分別心;也就是以聞性聞法,則一聞才能開悟。所以古德常說:「識得一,萬事畢。」
此處特別提醒同修們,我們拿佛法四大綱領來說,即「信解行證」。在信的方麵,我們要「信一心」。自性清淨心,這是一心。一才清淨,二就不清淨,何況更多?信一心就是信自己本來是佛。在解的方麵,我們要「解一理」。「一理」,就是實相般若之理。一切大乘經皆以實相為體,讀誦大乘,若非一心,則不見實相,是未入門也;讀經見得實相,才是入大乘法門。在行的方麵,我們要「行一門」。我們究竟選哪個法門好?我們從一切大乘經典中去觀察,佛一再提示我們,行門中最殊勝的無過於念佛法門。念佛法門能包括所有的法門,所謂是八萬四千法門,無量無邊的法門,這一個念佛全都包盡了;如果不相信,諸位可以細細的去研讀《華嚴經》。在證的方麵,我們要「證一果」,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這是我們從信解行證上來說,都要著重「一」,自己才能成就,才能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
我們要將這個教法流行,令學者也能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這就是講興道常興道場,也要專一,換句話說,道場要一定,譬如六祖大師,他老人家一生就是在曹溪南華寺,並沒有離開南華一步。法門也要一定,不能時時變更;若能堅守原則,永無變更,假以時日,無不成者。現今在,台中蓮社李老師講經說法,教化一方,三十年如一日,老人家就是我們的典型導師,他教導我們:「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我們若懂得這個道理,堅守這個原則,在一個道場,修一個法門,能有十年、二十年,沒有不成就的。這種成就才能影響佛教,才能興教,才能真正談上利益一切眾生。
【若自不悟。須覓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識有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識能發起故。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須求善知識指示方見。若自悟者。不假外求。】
若不悟,須請教大善知識,求教於解最上乘法者,請他來指示我們正路。但要知道,善知識與自己一定要有緣份;沒有緣份,縱然遇到也得不到利益。有緣份才能接受他的化導,才能依教奉行,能明心見性。六祖說:「一切善法因善知識能發起故,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華嚴經.出現品》雲:「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德相」。若不能自悟,須求善知識指導,才能見性。若自悟,決定不可以向心外去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