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六祖壇經(第九集)</strong>
1981年中廣電台檔名:9-4-09
【善知識。迷人口念。當念之時。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善知識。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皆從中出。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變三毒為戒定慧。】
善知識!迷失本性而不覺悟之人,隻知道口念,念時就已不真,已經錯了。如果能念念心行覺照,才是真實不妄的真如自性。悟得此自性,就是般若法。隨順自性修行,就是般若行。不如是修行就是凡夫,若能一念如法修行,自身當下就與諸佛平等無異。善知識!凡夫原本就是佛,煩惱本來就是菩提。前念迷失自性,即是凡夫;後念悟得自性,即是佛。前念執著塵境,即是煩惱起;後念離境一切不執著,即是菩提現前。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究竟圓滿,離生滅到彼岸的大智慧,是最尊貴、最高尚、最第一的佛法。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皆從此般若法中出現。應當運用這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轉變貪瞋癡三毒煩惱為戒定慧三無漏學。
六祖大師在這番開示中,指點我們修般若行的方法。首先教我們必須認識般若法的重要性,肯定般若在佛法中的地位是最尊、最上、最為第一。佛住世說法四十九年,說般若法占去二十二年,可見此法重要,無怪乎六祖特別強調。怎麽悟、怎麽修?古人說:「如果體會得施為運動靈覺之性,就是諸佛之心。前佛後佛,隻言傳心,更無別法。」若真識得自性,則對一切萬法全體消融,一念化為無上智覺,當下了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聖凡一體,煩惱菩提原本不二。這是說悟此法者。修此法門,就是運用觀照般若觀照五蘊皆空,轉煩惱為菩提。《阿含經》雲:「色如聚沫」,色即是空;「受如浮泡,想如野馬,行如芭蕉,識如幻法」,受想行識,亦複皆空。
眾生的病根,佛說是貪瞋癡三毒根本煩惱。一、「貪慳」毒害,以迷心對於一切順心之境求取無厭。二、「瞋恚」毒害,以迷心對於一切不順心的境緣起忿怒瞋恚。三、「愚癡」毒害,是指愚迷的癡心,亦稱作無明,迷於一切境緣而不能覺悟其理事真實相。此三毒煩惱是一切煩惱、不善法之根源。佛教教學,就是針對此三毒,從根本下手對治。所以,如來立教,也隻有三法:一是「戒學」,二是「定學」,三是「慧學」。防非止惡,除身口之過,是戒學宗旨;息慮靜緣,使心意不散亂,是定學宗旨;破迷開悟,斷惑證真,是慧學宗旨。戒學是手段、是方便,無戒學則不能生定,無定則不能生慧。因此,戒定慧三學相資相成,如鼎之三足不可缺一。佛法無他,隻是轉貪欲為淨戒,轉瞋恚為禪定,轉愚癡為般若智慧而已。佛教大意:「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前二句是戒學,自淨其意是定慧,這是一切諸佛教化眾生的基本方針。
修學的最初方便,最初下手入門處,無過於背誦經典。經典,包括儒家的《四書》、《五經》,是佛祖聖哲們親證的實相般若。實相般若隻能悟,不可求解,因為實相是圓融無礙的,所以經典中字字句句也都包含無量義理,開悟之後一切明了,才能證得其大用無方無量妙義。因此,古德教童蒙,佛門教沙彌,都是自背誦經典入門。背誦經典時,自然不起妄想,就是「諸惡莫作」。經典是聖賢自性實相般若,是善中之善,背誦就是「眾善奉行」,這是修根本戒學;背誦時,必須收拾放心、專心一誌,這是修根本定學;背誦時,字字句句了了分明,這是修根本慧學。直至背過千遍萬遍,三學成就,三慧頓開,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轉識成智,頓超三乘,成佛作祖,如是殊勝功德利益成果,即使十方諸佛也是說之不盡!背誦經典乃是三學三慧一次完成的最究竟、大圓滿的修法,好老師無不勸導學生背書,就是這個道理。背書的目的,不是在熟記書中文辭義理,而是在修戒定慧,是在求大徹大悟。背誦是完成三學三慧的方便法門,這一點是必須明白的。
明末蕅益大師說:三聚淨戒的作用,就是克製三毒心,成就無量善法聚。「三聚淨戒」:第一「誓斷一切惡」,第二「誓修一切善」,第三「誓度一切眾生」。菩薩在過去因地中修行時,為了對治三毒而發三誓願:誓持一切淨戒,對治貪毒;誓斷一切惡、常修一切善,對治瞋毒;誓度一切眾生,故常修慧,對治癡毒。由於能持如是戒定慧三種淨戒法,所以能超越三毒,成就佛道。這些都是說明修行的綱領。照見五蘊皆空,成就理事無礙,變三毒為戒定慧,成就事事無礙,這是真正的修般若行。我們要是明了這個道理,可見菩薩行原來就在日用平常,念念將貪心、瞋心、癡心變化為三學三慧而已。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何以故。為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若無塵勞。智慧常現。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誑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一實相般若觀照,能生八萬四千智慧。為什麽?因為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煩惱緣故。如果世間人沒有塵勞煩惱,般若智慧就會常時現前,念念與自性相應,念念不離自性。了悟此法門之人,即是沒有妄念,亦無思量執著,不起誑妄,隨緣運用自真如性,用智慧觀照一切法,於一切法,不論是有為無為、世間法或出世間法,都能不取不舍,如此便是見自真性成佛道。
六祖大師這段開示,是教導我們明心見性成佛道的修學法。一真實相、一乘佛法,是以無念為宗。何謂「無念」?所謂無念,是指無妄念,亦是正念的別名。古德說:「無念者,心體靈知,湛寂不動,如鏡照物,如燈顯像。像的好醜、物的大小,鏡子和燈都不知道;雖然不知道,但是燈和鏡子都照得清清楚楚。真心理體,湛寂而靈明覺知,起用就是見聞覺知,其中若覓一毫妄念相,確實是了不可得,故稱無念。」無念不是什麽都不念,是無一切分別、嫉妒等妄念。無念之念,生無生相,住無住相,異無異相,滅無滅相,於一切法中親見其不一不異,當下便契入自性,見到自家的本來麵目。六祖說的「從一般若」,便是指此,亦稱作根本智。此處說的「一」,是「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的一,是「一多不二」的一,而非是數目的「一」。唯一是真,唯一是如。《華嚴》的「一真」、淨土的「一心」,就是此處的「一般若」。唯「一」是根本智,其對境能生無量智慧,何止八萬四千?證得一心時,再看經論,字字句句本來具足無量妙義;無量德慧亦從來無有隱藏,原本就存在我們的現前。入此境界,自然於一切法不取不舍,無憶無著,不起誑妄,這就是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這就是見性成佛的道路。
【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須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當知此功德無量無邊。經中分明讚歎。莫能具說。此法門是最上乘。為大智人說。為上根人說。小根小智人聞。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龍下雨於閻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棗葉。若雨大海。不增不減。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觀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從天有。元是龍能興致。令一切眾生一切草木有情無情。悉皆蒙潤。百川眾流卻入大海合為一體。眾生本性般若之智。亦複如是。】
善知識!如果要想證入甚深一真法界及般若正定之人,必須要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即能得見自性。應當知道,這部《金剛經》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經中已經分明較量讚歎,不能盡述。這個法門是最上乘的教學法,專為有大智慧人說,專為有上等根性人說。若是小根性、小智慧之人,聽了如此法門,心裏必定疑惑不信。為什麽?譬如,天龍降雨於閻浮提大地,城市、村落都漂流於大水中,如同漂流草葉一樣。如果雨水落在大海中,大海的水卻不見增減。大乘根性之人、最上乘根性之人,聽聞別人說《金剛經》,由於經典啟示,就能心開悟解,因而知道本性自有般若智慧;這是自己運用智慧時常觀照的緣故,不是假藉文字的灌輸、記問而後知道的。譬如雨水的下降,不是從天而有,原是龍能興致。令一切眾生、一切草木,有情無情,都能平等的蒙受雨水潤澤。一切河川流入大海,河水與海水合成一體。眾生的本性般若智慧,也是如此。在這番開示中,六祖為我們介紹《金剛經》,教我們應當持誦。五祖也時常教人:「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直了成佛。」《金剛經》一卷五千言,乃是諸佛實相般若照見諸法如義的最上第一開示。如果是大乘根性、一乘根性人,的確很容易悟入。
【善知識。小根之人。聞此頓教。猶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長。小根之人。亦複如是。元有般若之智。與大智人更無差別。因何聞法不自開悟。緣邪見障重。煩惱根深。猶如大雲覆蓋於日。不得風吹。日光不現。般若之智亦無大校為一切眾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見。修行覓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聞悟頓教。不執外修。但於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
善知識!小根性人聽聞頓教法門,猶如草木根性小的,小樹、小草,根小,若被大雨一衝,就全都自己倒下去了,不能再繼續生長。小根性人不堪承受大法,也與這種情形一樣。其實所謂小根性人,原本就具有般若智慧,與大根性、大智慧人並沒有什麽差別。何以聞此頓教大法,還是不能自己開悟?追究其根源,因為他們執著邪見的所知障太重,煩惱習氣根深蒂固;如厚厚的雲層遮蔽了太陽,若得不到一陣強風把雲層吹散,太陽的光明則不能透出來。自性般若智慧本來人人具足,亦無大小差別,隻因一切眾生自心有迷悟不同。迷失自心之人,因而外生邪見,舍自心而心外求佛謂之修行,總是不悟自性,此謂小根性之人。倘若聞法開悟如此頓教法門,不執著心外修行,隻在自己心中常存正見,一切煩惱塵勞常能不染於心,這就是見性。
六祖大師在這一節開示中,說明眾生因根性的不同,所以聞法、開悟的機緣各有差別。凡是看不破、放不下、被境界所轉者,就是小根性。小根性又如何能信受一真無妄的大法?《楞嚴經》雲:「若能轉物,則同如來。」換句話說,果真能放下身心世界,看破一切境相原本皆是虛妄,即時煩惱障、所知障、人我執、法我執無不應念化成無上正等正覺,這就是見性成佛。六祖大師在此,將一乘佛法、最上乘佛法的修學理論、方法、綱領和盤托出;這部經典,不愧是大乘佛法中最好的指導綱領。我們得到這個綱領之後,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都能用得上。譬如,多數修淨土法門的同修們,若能明了六祖所說的綱領,依照此綱領來念佛,我們必定會在很短的時間念到一心不亂,而且是理一心不亂,這種功德太殊勝了。
1981年中廣電台檔名:9-4-09
【善知識。迷人口念。當念之時。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善知識。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皆從中出。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變三毒為戒定慧。】
善知識!迷失本性而不覺悟之人,隻知道口念,念時就已不真,已經錯了。如果能念念心行覺照,才是真實不妄的真如自性。悟得此自性,就是般若法。隨順自性修行,就是般若行。不如是修行就是凡夫,若能一念如法修行,自身當下就與諸佛平等無異。善知識!凡夫原本就是佛,煩惱本來就是菩提。前念迷失自性,即是凡夫;後念悟得自性,即是佛。前念執著塵境,即是煩惱起;後念離境一切不執著,即是菩提現前。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究竟圓滿,離生滅到彼岸的大智慧,是最尊貴、最高尚、最第一的佛法。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皆從此般若法中出現。應當運用這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轉變貪瞋癡三毒煩惱為戒定慧三無漏學。
六祖大師在這番開示中,指點我們修般若行的方法。首先教我們必須認識般若法的重要性,肯定般若在佛法中的地位是最尊、最上、最為第一。佛住世說法四十九年,說般若法占去二十二年,可見此法重要,無怪乎六祖特別強調。怎麽悟、怎麽修?古人說:「如果體會得施為運動靈覺之性,就是諸佛之心。前佛後佛,隻言傳心,更無別法。」若真識得自性,則對一切萬法全體消融,一念化為無上智覺,當下了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聖凡一體,煩惱菩提原本不二。這是說悟此法者。修此法門,就是運用觀照般若觀照五蘊皆空,轉煩惱為菩提。《阿含經》雲:「色如聚沫」,色即是空;「受如浮泡,想如野馬,行如芭蕉,識如幻法」,受想行識,亦複皆空。
眾生的病根,佛說是貪瞋癡三毒根本煩惱。一、「貪慳」毒害,以迷心對於一切順心之境求取無厭。二、「瞋恚」毒害,以迷心對於一切不順心的境緣起忿怒瞋恚。三、「愚癡」毒害,是指愚迷的癡心,亦稱作無明,迷於一切境緣而不能覺悟其理事真實相。此三毒煩惱是一切煩惱、不善法之根源。佛教教學,就是針對此三毒,從根本下手對治。所以,如來立教,也隻有三法:一是「戒學」,二是「定學」,三是「慧學」。防非止惡,除身口之過,是戒學宗旨;息慮靜緣,使心意不散亂,是定學宗旨;破迷開悟,斷惑證真,是慧學宗旨。戒學是手段、是方便,無戒學則不能生定,無定則不能生慧。因此,戒定慧三學相資相成,如鼎之三足不可缺一。佛法無他,隻是轉貪欲為淨戒,轉瞋恚為禪定,轉愚癡為般若智慧而已。佛教大意:「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前二句是戒學,自淨其意是定慧,這是一切諸佛教化眾生的基本方針。
修學的最初方便,最初下手入門處,無過於背誦經典。經典,包括儒家的《四書》、《五經》,是佛祖聖哲們親證的實相般若。實相般若隻能悟,不可求解,因為實相是圓融無礙的,所以經典中字字句句也都包含無量義理,開悟之後一切明了,才能證得其大用無方無量妙義。因此,古德教童蒙,佛門教沙彌,都是自背誦經典入門。背誦經典時,自然不起妄想,就是「諸惡莫作」。經典是聖賢自性實相般若,是善中之善,背誦就是「眾善奉行」,這是修根本戒學;背誦時,必須收拾放心、專心一誌,這是修根本定學;背誦時,字字句句了了分明,這是修根本慧學。直至背過千遍萬遍,三學成就,三慧頓開,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轉識成智,頓超三乘,成佛作祖,如是殊勝功德利益成果,即使十方諸佛也是說之不盡!背誦經典乃是三學三慧一次完成的最究竟、大圓滿的修法,好老師無不勸導學生背書,就是這個道理。背書的目的,不是在熟記書中文辭義理,而是在修戒定慧,是在求大徹大悟。背誦是完成三學三慧的方便法門,這一點是必須明白的。
明末蕅益大師說:三聚淨戒的作用,就是克製三毒心,成就無量善法聚。「三聚淨戒」:第一「誓斷一切惡」,第二「誓修一切善」,第三「誓度一切眾生」。菩薩在過去因地中修行時,為了對治三毒而發三誓願:誓持一切淨戒,對治貪毒;誓斷一切惡、常修一切善,對治瞋毒;誓度一切眾生,故常修慧,對治癡毒。由於能持如是戒定慧三種淨戒法,所以能超越三毒,成就佛道。這些都是說明修行的綱領。照見五蘊皆空,成就理事無礙,變三毒為戒定慧,成就事事無礙,這是真正的修般若行。我們要是明了這個道理,可見菩薩行原來就在日用平常,念念將貪心、瞋心、癡心變化為三學三慧而已。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何以故。為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若無塵勞。智慧常現。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誑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一實相般若觀照,能生八萬四千智慧。為什麽?因為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煩惱緣故。如果世間人沒有塵勞煩惱,般若智慧就會常時現前,念念與自性相應,念念不離自性。了悟此法門之人,即是沒有妄念,亦無思量執著,不起誑妄,隨緣運用自真如性,用智慧觀照一切法,於一切法,不論是有為無為、世間法或出世間法,都能不取不舍,如此便是見自真性成佛道。
六祖大師這段開示,是教導我們明心見性成佛道的修學法。一真實相、一乘佛法,是以無念為宗。何謂「無念」?所謂無念,是指無妄念,亦是正念的別名。古德說:「無念者,心體靈知,湛寂不動,如鏡照物,如燈顯像。像的好醜、物的大小,鏡子和燈都不知道;雖然不知道,但是燈和鏡子都照得清清楚楚。真心理體,湛寂而靈明覺知,起用就是見聞覺知,其中若覓一毫妄念相,確實是了不可得,故稱無念。」無念不是什麽都不念,是無一切分別、嫉妒等妄念。無念之念,生無生相,住無住相,異無異相,滅無滅相,於一切法中親見其不一不異,當下便契入自性,見到自家的本來麵目。六祖說的「從一般若」,便是指此,亦稱作根本智。此處說的「一」,是「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的一,是「一多不二」的一,而非是數目的「一」。唯一是真,唯一是如。《華嚴》的「一真」、淨土的「一心」,就是此處的「一般若」。唯「一」是根本智,其對境能生無量智慧,何止八萬四千?證得一心時,再看經論,字字句句本來具足無量妙義;無量德慧亦從來無有隱藏,原本就存在我們的現前。入此境界,自然於一切法不取不舍,無憶無著,不起誑妄,這就是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這就是見性成佛的道路。
【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須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當知此功德無量無邊。經中分明讚歎。莫能具說。此法門是最上乘。為大智人說。為上根人說。小根小智人聞。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龍下雨於閻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棗葉。若雨大海。不增不減。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觀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從天有。元是龍能興致。令一切眾生一切草木有情無情。悉皆蒙潤。百川眾流卻入大海合為一體。眾生本性般若之智。亦複如是。】
善知識!如果要想證入甚深一真法界及般若正定之人,必須要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即能得見自性。應當知道,這部《金剛經》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經中已經分明較量讚歎,不能盡述。這個法門是最上乘的教學法,專為有大智慧人說,專為有上等根性人說。若是小根性、小智慧之人,聽了如此法門,心裏必定疑惑不信。為什麽?譬如,天龍降雨於閻浮提大地,城市、村落都漂流於大水中,如同漂流草葉一樣。如果雨水落在大海中,大海的水卻不見增減。大乘根性之人、最上乘根性之人,聽聞別人說《金剛經》,由於經典啟示,就能心開悟解,因而知道本性自有般若智慧;這是自己運用智慧時常觀照的緣故,不是假藉文字的灌輸、記問而後知道的。譬如雨水的下降,不是從天而有,原是龍能興致。令一切眾生、一切草木,有情無情,都能平等的蒙受雨水潤澤。一切河川流入大海,河水與海水合成一體。眾生的本性般若智慧,也是如此。在這番開示中,六祖為我們介紹《金剛經》,教我們應當持誦。五祖也時常教人:「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直了成佛。」《金剛經》一卷五千言,乃是諸佛實相般若照見諸法如義的最上第一開示。如果是大乘根性、一乘根性人,的確很容易悟入。
【善知識。小根之人。聞此頓教。猶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長。小根之人。亦複如是。元有般若之智。與大智人更無差別。因何聞法不自開悟。緣邪見障重。煩惱根深。猶如大雲覆蓋於日。不得風吹。日光不現。般若之智亦無大校為一切眾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見。修行覓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聞悟頓教。不執外修。但於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
善知識!小根性人聽聞頓教法門,猶如草木根性小的,小樹、小草,根小,若被大雨一衝,就全都自己倒下去了,不能再繼續生長。小根性人不堪承受大法,也與這種情形一樣。其實所謂小根性人,原本就具有般若智慧,與大根性、大智慧人並沒有什麽差別。何以聞此頓教大法,還是不能自己開悟?追究其根源,因為他們執著邪見的所知障太重,煩惱習氣根深蒂固;如厚厚的雲層遮蔽了太陽,若得不到一陣強風把雲層吹散,太陽的光明則不能透出來。自性般若智慧本來人人具足,亦無大小差別,隻因一切眾生自心有迷悟不同。迷失自心之人,因而外生邪見,舍自心而心外求佛謂之修行,總是不悟自性,此謂小根性之人。倘若聞法開悟如此頓教法門,不執著心外修行,隻在自己心中常存正見,一切煩惱塵勞常能不染於心,這就是見性。
六祖大師在這一節開示中,說明眾生因根性的不同,所以聞法、開悟的機緣各有差別。凡是看不破、放不下、被境界所轉者,就是小根性。小根性又如何能信受一真無妄的大法?《楞嚴經》雲:「若能轉物,則同如來。」換句話說,果真能放下身心世界,看破一切境相原本皆是虛妄,即時煩惱障、所知障、人我執、法我執無不應念化成無上正等正覺,這就是見性成佛。六祖大師在此,將一乘佛法、最上乘佛法的修學理論、方法、綱領和盤托出;這部經典,不愧是大乘佛法中最好的指導綱領。我們得到這個綱領之後,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都能用得上。譬如,多數修淨土法門的同修們,若能明了六祖所說的綱領,依照此綱領來念佛,我們必定會在很短的時間念到一心不亂,而且是理一心不亂,這種功德太殊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