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悌。


    【解釋】


    做人家哥哥的,必定要友愛弟弟;做人家弟弟的,必定要尊敬哥哥。


    【分析】


    兄弟如手足,在一生當中,就這幾個人了,也是人生最為難得的事了!自父母的眼裏看來,兄弟原來是一體的啊!假使兄弟之間,稍微有了不和的話,那麽父母的心,就會感到不安了;而父母若是看到兄弟相愛情同手足,內心不知道會有多麽的快樂啊!而且兄弟稱為手足,則彼此之間就痛癢相關,應該要互相的保護扶持,那裏有手足自己在互相幹擾打鬥的道理呢?所以要時時的念著:兄弟同是一個父母生出來的,本來就是同為一體的啊!就像是骨頭和肉一樣,很難解的開啊!若是明白道理,兄弟之間,就算是遇到些誤會爭吵,自然就會不忍心的再爭吵下去;對於錢財,也就自然看得輕了。法昭禪師曾經作了一首偈子說道:‘同氣連枝各自榮,些些言語莫傷情;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弟兄同居 忍便安,莫因毫末起爭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與兒孫作樣看。’


    王陽明先生曾說:‘古代的聖人大舜,他能夠感化大象來替他耕田,其中的秘訣,就是他不去看象的缺點’,所以骨肉之間,隻應該講情,不應該講理;因為執著了理,便會傷到了情;而傷到了情,就是非理了啊!


    【故事】


    漢朝的時候,有位叫田真的人,家中共 有兄弟三人,父母都已經過世了,兄弟三人就討論,將父母遺留下來的財產,平均分做三分,每人一分;連家中堂前種的那棵紫荊樹,也決定要把它分為三分;而且明天就要動手,把紫荊樹分割成三分;說也奇怪,就在田真兄弟決定之後,這棵紫荊樹突然就枯萎了。田真看到之後,感到非常的震驚,就跟兩位弟弟說:‘樹木同株,聽到自己要被分割成三分,所以才憔悴枯萎了啊!難道我們人卻不如樹嗎?’田真說著說著,忍不住悲從中來,哭了起來;兄弟三人因此就決定不要分割紫荊樹了。說也奇怪,這棵樹一聽到田真兄弟說不分割它了,就又活了過來。兄弟三人因此而感悟,再也不分家了。從此兄弟財產共有,而且愉快的生活在一起;鄰居們都稱讚:‘田真兄弟一家是孝門啊!’要知道兄弟屬於天倫之一,與父子夫婦並稱為三綱;所以古人將兄弟比喻作手足,而手足就有不相分離的意思!因為分離又會分散,分散就會孤單,而孤單就快要滅絕了啊!


    正己化人。


    【解釋】


    先要端正自己,還要去勸化別人,共同存著善心,共同去作善事。


    【分析】


    所謂‘正人必先正己’,‘己身正,不令而行’,而人若是能夠正己,則沒有不能夠正物的啊!因為一個人能夠端正自己的行為,大家都會尊敬他;而人若是知道恭敬的道理,這就是他的心中可以接受感化的地方啊!若在這個人心可以感化的地方,用至誠的心,微微的去感動,自然一撥便能夠轉動,一挑便能夠出現,沒有不接受順從的啊!若是以我的正,去突顯別人的不正,縱然是略微的責備,他也一定是不甘心接受教誨的;而且還會跟你強辯,爭個對錯曲直呢!這樣反而會摧毀了他的善心啊!這也是現在好善之人所患的通病啊!每每在勸化他人的時候,出手太重了;而且固執不知變通,不知道要用善巧方便,這實在是應該要痛切戒絕的毛病啊!所以正己必先要正心啊!因為心為一身的主宰,也是萬行的根本。心若是沒有妙悟,妄想情見自然就生出來;妄想情見既然生出來了,那麽所見的理,就不能夠透澈明白,是非也就錯亂顛倒了。所以治心,必須要求妙悟;悟了之後,則妄想情慮都融為真心了啊!這就是正心的方法。


    【故事】


    後漢有位叫陳實的正人君子,待人寬厚,處事公正;鄉裏間,若是有人發生了爭執,都會請陳實出麵裁判,究竟是誰對誰錯?陳實也都能夠準確的做出裁判;並且說出對錯的道理,令當事人心服口服,沒話可說。久而久之,鄉裏間就流傳了一句諺語:‘寧可被官府責罰打板子,千萬別被陳實點名說缺點啊!’有一天的夜晚,陳實家裏來了一位小偷,躲在屋子的大梁上麵,被陳實發現了;陳實就起床 拿著蠟燭,招呼家中的子弟,集合起來訓話。陳實說:‘人不可以不自勉啊!不善之人,未必是他本來就惡啊!隻是因為他經常的做惡事,養成習慣之後,就改不過來以至於此啊!就像我們家屋梁上麵的那位君子啊!’這位小偷聽 到了陳實的話,大吃一驚,就從屋梁上跳了下來,向陳實認錯請罪;陳實就和言悅色的勸導他,要他立誌改過遷善,別再做見不得人的勾當了。並且還贈送他絹布兩疋,勉勵他務必要痛下決心改過。陳實的作風影響所及,居然感化了一個縣;從此以後,縣裏再也沒有盜竊的事情發生了。


    矜孤恤寡,敬老懷幼。


    【解釋】


    矜哀憐憫孤兒,要盡力的教養他,成就他終身的事業;撫恤寡婦 ,要盡力的保護她,成就她一生的貞節;尊敬老人,使他們得到尊養和安寧;愛護年幼的孩子,使他們得到撫育和保護。


    【分析】


    孤兒寡婦 都是人生的不幸,若是成了孤兒寡婦 ,而且又貧窮,那就更慘了,恐怕連性命都難保啊!所以布施恩惠,把孤兒寡婦 列為最優先的對象。孤兒的父母,寡婦 的先生,就是在冥冥之中,也都會感恩不盡啊!老年和幼年,為人生所必需經曆的,這時候若是貧窮疾病,那就更苦了,存活下去,恐怕都不容易啊!所以古代的聖王周文王,他的施政重點,不過就是‘哀此煢獨’,孔夫子的誌向也不過是說:‘老安少懷。’這是什麽緣故呢?目的就是要使人的善心容易生出來啊!


    【故事】


    周朝的時候,魯國有一位婦人,當齊國攻打魯國的時候,在兵荒馬亂之中,她就拋棄了懷中所抱的嬰兒,而抱起了另外手中牽著的孩子。齊國的軍隊看到了這位魯國婦人的行為,感到很奇怪;就問她說:‘你把原先懷中所抱的孩子丟掉,那個丟掉的孩子是你什麽人啊?’婦人回答說:‘他是我親生的孩子!’齊軍又問:‘那麽你現在手中所抱的孩子,又是誰呢?’婦人說:‘他是我哥哥的孩子。’齊軍又進一步的追問道:‘你為何丟棄了自己親生的孩子,而卻抱起了你哥哥的孩子呢?’婦人回答說:‘兒子對母親而言,是屬於私愛;但是侄子對於姑姑來說,則是屬於公義;我若是違背了公義而偏向了私愛,這樣就斷絕了哥哥所留下的孤兒,這是我所不願意做的啊!’齊國的軍隊聽了這位婦人的解釋,就說道:‘魯國的郊外,居然還有婦人在持節行義,更何況是魯國的國君呢?’說罷就撤退了軍隊,返回齊國,不再攻打魯國了。魯國的國君聽到了這件事情,就賞賜了這位婦人許多的財物,並且稱她為魯義姑。


    昆蟲草木,猶不可傷。


    【解釋】


    雖然是細小的昆蟲,無情的草木,也不可以傷害啊!


    【分析】


    這裏講到連微細的小昆蟲,和花草樹木都不可以傷害,那麽其他較重而且大的生命,就更不必說了。現在人任意的傷害物命,實在是因為不知道一切會動的、有靈性的有情生命,都具有佛性啊!儒家也有‘樹木正在成長的時候,不可以折斷’的訓示,怎麽可以說昆蟲隻是微小的生物,草木沒有知覺,就任意的傷害它們啊!


    圓覺經的序文裏麵說道:‘凡是有血氣的,必定會有知覺;凡是有知覺的,必定同是一體的啊!’楞嚴經也說:‘如來經常說道,宇宙森羅萬象的形成,都是我們的心所變現出來的;一切世出世間的因果,乃至世界的微塵,都是因為這個真心所造成的結果;其中甚至是一根草、一片葉、一絲縷、一個結,追究他的根元,其實都是有體性的啊!’


    太上在此垂誡的用意,就是要人們對待一切有情,和一切無情的生命,都要養成一片慈悲之心。


    【故事】


    從前佛陀在說法的時候,附近的池塘裏,有一隻蛤,非常歡喜的跳出了池子,在池塘旁邊一心的諦聽佛在說法。偶然之間,這隻蛤就被來聽佛法的人的拐杖刺死了;因為一心聽佛法的緣故,功德很大,所以這隻蛤死了以後,就升到忉利天,做了忉利天的天王(也就是玉皇大帝,西方人說的上帝)。並且從忉利天又來到佛陀說法的地方,聆聽佛陀演說佛法的微妙義理;因此而開悟,證得了須陀洹果,也就是聲聞初果。蛤是一個很微小的動物,但是後來卻證得了很高的果位。從這個案例看來,縱然是微細的昆蟲,也是不能夠傷害的啊!


    宜憫人之凶,樂人之善。


    【解釋】


    凶狠的人,常常作惡而招來災禍,應該要憐憫他、勸導他、感化他,使他能夠改惡向善,轉禍為福。善良的人,常常行善而招來福報,應該要為他歡喜讚歎,鼓勵他、成就他,使他更能積極的行善,後福無量啊!


    【分析】


    何龍圖先生說:‘凡是剛剛開始作惡事的時候,也隻是因為當時的一念之差而已,未必不能夠勸阻禁止啊!就是已經做了惡事之後,仍然會有一念的良知未泯,未必是不可以解救啊!世人每每拒絕做了惡事的人,就如同拒絕仇人一般,雖然他們想要洗心革麵,從新做人,卻是因為不為人所接納,而很難有勇氣去改了!’


    做善事的功德,人人都想能夠得到,但是人們都往往虛妄的分別計較;較有才智的人,隻希望善事都是由自己做出來的,較卑微的人,也不希望善事全都是別人在做,甚至捏造了事實,破壞他人的善事;這樣隻是徒然的壞了自己的心術而已;對別人來說,也沒有任何的損害。殊不知別人若是有了善念善事,我若是能夠激勵他、勸勉他、讚揚他,使他能夠做的更完美,更圓滿;那麽別人的善,也就是我的善了,這樣便是功德無量啊!


    【故事】


    後漢時,有位叫龐統的人,每每稱讚他人的善事善行,都是言過其實,別人感到很奇怪,就問他是什麽原因?龐統回答說:‘當今這個時代善人少,惡人多,想要改善社會不良 的風俗,增長自己的道業;若是不盡量的讚美他人的善事善行,那麽想要行善的人,就會更少了啊!稱揚讚歎十個人,其中若有五個發生錯誤;但是也有五個沒錯,這樣就可以使得有心向善的人,更加的自我勉勵,這也就可以了啊!’


    濟人之急,救人之危。


    【解釋】


    遇到他人急切的需用,例如生病的時候,急需用醫藥,死喪則急需要殮葬,饑寒則急需要衣食等等;我們應該要慷慨的解囊,及時的幫助,以應急需;遇到他人發生災難,例如水災、火災、車禍、家破人亡等等,我們應該要隨著自己的力量,去救護、解除他人的危難,使其能夠轉危為安。


    【分析】


    遇到他人患難顛沛的時候,如果能夠善用一言,予以解救,這種的功德,上可以資薦祖先,下可以福蔭兒孫;要知道:推人一把和扶人一把,都是這雙手啊!陷害別人和讚歎別人,也都是這張口啊!所以說寧可用扶人的手,千萬不要開害人的口啊!如果能夠照著做,那就不必問前程,前程自然一定好!


    【故事】


    高郵地方有位叫張百戶的人,有一次他坐在船上,看見遠處有一個人,爬在已經翻了船的船背上,載浮載沈,十分的危險,正在高喊著救命;張百戶大喊,請漁船前往搭救,結果漁船都沒有回應。張百戶立即拿出了十兩銀子給船夫,船夫才肯前往搭救。結果救起之後,這個快淹死的人,原來就是張百戶的兒子啊!


    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


    【解釋】


    看見別人運氣好得意時,就如同自己得意一樣,而且還要盡力的去扶持;看見他人運氣不好失意時,就如同自己失意一般,應該要多方的救護。


    【分析】


    現在的人,見到了別人的得失,不能夠看做像是自己的得失一般;原因也隻是一片為著自己的私心而已。希望得到,害怕失去,於是便動了惟恐別人得到,寧可使人失掉的念頭。起初還隻是為了利己而已,後來漸漸的就到了妨害他人的地步。然而妒忌他人成功,樂見別人失敗,事實上與人事上的成敗毫不相關,這樣隻是徒然的自己壞了自己的心術,而且種下了惡因,最後還是自己害了自己而已。


    【故事】


    薛瑗做燕國宰相的時候,不能夠以平等心來待人處事,而且還妒忌他人有所得,喜歡別人有所失,不肯為燕國推薦賢能之士;並且還嫉妒妨礙他們,使他們不能為燕王所用。結果薛瑗的一個兒子死在監獄裏麵,其餘的兒子也全都變成了殘廢。公明子皋就將中誡經傳授給薛瑗,看經聞法之後,薛瑗非常後悔以往自己的所作所為,發誓受持力行中誡經的教誨,最後僅保住了一個孩子。


    不彰人短,不炫己長。


    【解釋】


    不要彰揚別人的短處,應該要為他極力的隱瞞;不要炫耀自己的長處,更要韜光養晦,涵養自己的德性。


    【分析】


    聽到看到別人的短處,就像我們聽到了父母的名稱,耳朵雖然可以聽聞,嘴巴卻是不可以說出來啊!然而嘴巴固然不可以說出來,而耳朵也可以不去聽聞,那麽不就更好了嗎!要知道那一個人沒有缺點呢?如果把別人的缺點彰揚出來,則不免就會傳播出去,減損了他人的聲望,而又墮落了他人的操持,這種的罪過,究竟是誰該負責呢?如果不是肆無忌憚的小人,是絕對不做這種事情的啊!


    自己的優點長處,就應該像有智慧的商人一樣,把他的錢財都深藏不露;如果將錢財露出來,就會有危險啊!人生在世,每個人都必定會有他的長處和優點;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懂得韜光養晦,涵養德性,這樣日新又新,然後才可以成就自己的德行。老子說:‘有盛德的人,他們的容貌看起來,往往就像笨笨的樣子。’


    【故事】


    唐朝永淳年間,盧照鄰、駱賓王、王勃、楊炯,這四位名士,也就是曆史上有名的唐初四傑,這四個人都是以文章而享有盛名。當時的人們都認為他們四個人的才華蓋世,而且年紀又輕,將來從政做官,一定可以做到非常顯貴的地位。可是裴行儉見到了他們四個人卻說:‘讀書人以後能不能夠發達久遠,鴻圖大展;應該是先要看他有沒有寬宏的器識,其次才是他的文章啊!王勃他們四個人,文章雖然好,但是多顯得浮躁淺薄,喜歡炫耀自己的才華,這不是享有爵祿福報的根器啊!楊炯這個人還稍微顯得沉靜收斂一些,他能夠善終,就算是十分的幸運了啊!’後來這四個人的命運,果然如裴行儉所說的一樣。盧照鄰、王勃、駱賓王三個人都是早死,隻有楊炯活的比較久些。


    遏惡揚善。


    【解釋】


    我們應該遏阻人去做惡,以免得他漸漸的橫行,那麽別人就會受到他的毒害;另外應該要讚揚人的善行,使他更能夠為善不倦,那麽別人也都會受到他的導引。


    【分析】


    凡是人之為惡,原來並不是他的天性所造成的啊!但若是一個人習慣做惡,汙染太深的話,則很難再救他了。或是明知而故犯,或是不知而誤為;弄到最後,卻造下了彌天的罪業;分析他的開始,也隻不過是當初的一念之差啊!然而每個人都有良知,當他最初開始犯錯,惡念剛剛才生出來的時候,就應該要苦口婆心的勸導他、提醒他,甚至竭盡所能的去阻止他;那一個人沒有良心呢?經過這樣的勸導提醒,他能不改惡向善嗎?即使是不幸,已經造下大惡的人,我若是能夠至誠的感化他、遏止他、阻止他,那麽他的善心未必不會不生出來,而毅然決然的洗心革麵,懺悔洗刷他以前所犯下的惡業啊!


    推多取少。


    【解釋】


    無論是兄弟分財產,或是朋友通錢財,都應該要推讓,把多的部份,分給兄弟或朋友,自己則拿取那少的部份,讓給別人便宜,自己甘願吃虧。


    【分析】


    兄弟之間,是骨肉天倫的關係,而財錢則是身外之物,更是應該要推讓啊!佛在遺教經說:‘欲望 多的人,因為他多貪求利益,所以他的痛苦和煩惱,也比旁人要來得多;欲望 少的人,甚至他無所求,也沒有什麽貪欲,所以也就沒有這麽多的痛苦和煩惱了。一個人若是想要脫離各種的痛苦煩惱,應當要懂得知足;而知足的方法,也就是富貴安樂最安穩的所在啊!知足的人,雖然是臥在地上,也是非常的安心快樂;不知足的人,雖然是處在天堂裏,也是不稱心不快樂啊!’由此可知,人若是能夠在錢財上做到了推多取少,自然心地就平了;任何外在的境界,都不能夠擾亂他的心,所以他永遠知足常樂啊!


    【故事】


    宋朝的時候,有一位叫徐積的人,和他的二叔分財產,他先請二叔取完了所想要的東西自己再取;結果二叔取完之後,隻剩下了一箱的書,和兩間破舊的屋子,徐積就怡然的接受,心中也沒有一點埋怨和後悔的念頭啊!


    受辱不怨。


    【解釋】


    雖然受到了別人的侮辱,也隻是責備自己的德行薄、功德淺,不能夠感動他人;因此更應該要積德累功,決不會去怨恨別人。


    【分析】


    要知道受到別人的侮辱,惟有當下自問反省,是不是自己錯了呢?如果是的話,那麽別人的侮辱是理所當然的,我應該要接受啊!如果是錯在別人,那麽這個侮辱就不應該了;縱然是侮辱到自己,也仍然等於是沒有侮辱啊!不但是不應當怨恨,也實在是無可怨恨啊!自古以來,凡是具有大智大勇的人,必定能夠忍耐小恥小忿,這樣才能夠做大事成大功;這豈是心胸狹窄、見識淺薄的人,所能夠了解的道理啊!


    【故事】


    宋朝的名臣富弼,訓誨他的子弟說:‘忍這個字,實在是微妙極了啊!一個人若是能夠清廉節儉之外,更加上這個忍字修持的功夫,那就沒有辦不成的事啊!’富弼在少年的時候,有人在罵他,旁邊的人就跟富弼說:‘喂!有人在罵你啊!’富弼回答說:‘他恐怕是在罵別人吧!’旁人又說:‘他是指名道姓的在罵你啊!’富弼則說:‘天下之大,難道沒有同名同姓的人嗎?他不是在罵我啊!’罵富弼的人聽到之後,感到十分的慚愧。


    【嘉言】


    鄭暄說:‘默默默,無限神仙從此得;饒饒饒,千災萬禍一時消;忍忍忍,債主怨家從此隱;休休休,蓋世功名不自由 。’


    受寵 若驚。


    【解釋】


    凡是在受到升遷獎賞等榮寵 的時候,應該要有不克負荷,若驚若懼的想法,怕自己的德薄功淺福報不夠,不能夠長久的保持啊!


    【分析】


    一個人受到了榮寵 ,雖然是他分內所應得的;但是也應當要守分知足啊!並且有受寵 若驚的意思。因為‘福兮禍所伏’,古有明訓啊!一般人往往在福報現前,就得意忘形了,這時候,就已經埋下了災禍的遠因;而且日過當中,太陽則會開始慢慢的偏斜;月圓之後,月亮就會開始漸漸的缺了,這也是一定不變的道理;所以在受到榮寵 之後,更應該大積功德,力圖報效,不敢有一絲毫的懈怠啊!


    【故事】


    宋朝的司馬光在寫給他侄子的信中說道:‘近日我承蒙聖上的恩典,任命我為門下侍郎,滿朝文武官員忌妒我的為數不少啊!而我隻是以愚魯正直的態度和他們相處;我就像是一片黃葉在狂烈的風中飄蕩,要想不掉下來都很困難啊!所以我自從受命以來,隻有恐懼而無喜悅,你們應當知道我的用意啊!’


    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


    【解釋】


    布施給他人的恩惠,絕對不求回報;贈送給他人的財物,也絕對不後悔。


    【分析】


    施給他人恩惠,若是還希求他報答,這就是自己的貪愛之心,還沒有忘記啊!送給他人財物之後,又覺得後悔,這就是自己的吝嗇之心,還沒有化掉啊!要知道貪心而且吝嗇,這是君子所不為。金剛經說:‘菩薩對於各種的人事物,是不會有任何的執著而行布施的。’又說:‘若是菩薩能夠不著相布施,那麽他的福德就不可思量了!’由此可知,人若是能夠以財物救濟幫助別人,能夠做到內不見有能布施的我,外不見有受布施的人,中不見有所布施的財物,這就叫做三輪體空,也叫做一心清淨。如果能夠這樣的布施,縱使布施不過一鬥米,也可以種下無邊無涯的福了;即使是布施了一文錢,也可以消除一千劫所造的罪了。如果稍微有一點希求回報的心;雖然用了二十萬兩的黃金去救濟別人,還是不能夠得到圓滿的福啊!至於追悔這兩個字,尤其是人生的聖凡關鍵所在;所做的惡事,若是感到後悔,那麽將來心中的惡念,也就漸漸的停止了;所做的善事,若是感到後悔,那麽將來心中的善念,也就不再生了啊!人若是在布施之後,還會後悔,那麽還不如不去布施,不去贈與,來得較為妥當啊!


    【故事】


    隋朝人李士謙,從小父親就過世了,李士謙事奉母親非常的孝順。他十二歲的時候,就被魏廣平王重用,擔任開府參軍的職位。家庭也逐漸的富有,他就拿出幾千石的粟米,借給鄉人;若是碰到荒年欠收的時候,他就召集了欠他糧米的鄉人,當場就把借據燒掉,並且對他們說:‘你們欠我的已經還完了,沒欠了啊!’第二年的春天,他又拿出種子,分給貧窮的農人去耕種,因此而救活了許多人;若是死了的人,他就會出錢幫助埋葬死者。有人就歌頌李士謙在積陰德,李士謙說:‘陰德就像耳鳴一樣,隻有自己能夠聽到能夠知道,別人是無法聽到知道的啊!現在你已經知道了,那還叫什麽陰德呢?’有一天李士謙夢到一位穿著紫色衣服的天神告訴他說:‘上帝嘉許你積了許多的陰德,要使你後代的子孫昌盛無比啊!’


    所謂善人。


    【解釋】


    把前麵所說的眾善,都能夠奉行的,才叫做善人。


    【分析】


    從這裏‘所謂善人’,一直到‘神仙可冀’,是講善人的福報盛大,而且絕不會不靈驗;要知道名副其實的善人,開始就能夠是非分明,不會弄錯,而且智勇雙全,最後到達了‘人我兩忘’的境界,待人處世既慈悲又寬恕;況且他的立心用意,待己待人,絲毫都不會違背了天性和人情,就算是堯舜周公孔子複生,也是和這個道理一樣的啊!而所謂的善人,就是以天心的好善而遠惡;而人心要怎樣才能做到有善而無惡呢?因為人們常常忽略了自己的習 氣和毛病,以致於失掉了最初的天心;所以人應當要有善則精進,有惡則改悔,這樣或才可以做到了有善無惡的境界啊!


    【故事】


    明朝江 西鄒子尹,是一位非常崇敬信仰三寶的佛教徒,他辛勤的從事各種的善事;凡是救濟別人患難,或是成就人家的好事,雖然是天寒地凍,或是大熱的太陽,他都是赴湯蹈火在所不辭,因此大家都稱他為大善人。鄒子尹病死之後,來到閻王麵前,心裏很不服氣;閻王就命令判官,將他的善惡冊子打開來給他看,冊子一打開,就有名利兩個大字。凡是鄒子尹一生當中所做的善事,不是記在‘名’字下麵,就是記在‘利’字下麵,鄒子尹這時候才覺得慚愧服氣。他死後複蘇,告訴別人說:‘請你們幫助我□告世間做善事的人,一定要用真誠心,切切實實的做善事;而且要把自己的心地掃除的幹幹淨淨,絕對不要像我一樣,帶著名利心去做善事啊!’說完之後,再過了五天,鄒子尹就死了。他的好朋友,唐時說道:‘我對子尹非常的了解,他為人或許免不了好名;至於利,子尹則是一個輕財仗義的人,怎麽到了最後,卻變成了好利呢?一定是他居間請托眾人幫助行善;起初的念頭,也都是為了要做善事而發的願,等到錢財到手之後,他就犯了偶然挪用善款的弊端;開始的時候說:“我隻是暫時的借用一下而已。”後來日子久了,竟然就變成假借不還了!這就是鄒子尹辛勤勞苦一生的行善,僅博得了名利兩個字的結果。


    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


    【解釋】


    善人一生所行的善事,下順人心,所以世間的人都恭敬他;上合天理,所以天道的神都保佑他;使富貴長壽康寧的福報,和居官受職的財祿,都跟隨著他;使他能夠不用去求自然就有;許多的邪神厲鬼,都遠離他、避開他,不敢侵犯他;而聰明正直的神靈,冥冥之中都在保衛他、幫助他。


    【分析】


    ‘人皆敬之’,善是人的本性中所本有的天性,隻要一觸動,便會有所感應;雖然是愚夫愚婦,若是聽到了一件善事,大家必定都會稱揚讚歎;任憑你是如何的窮凶極惡,見到了善人,也是不敢侵犯他啊!這是因為良心發現,自然就會能夠產生自製的力量而有所不為。這裏為什麽說大家都尊敬善人,一定是這個善人的道德,真正有可敬之處,所以沒有一個人不尊敬他啊!


    【故事】


    司馬光從洛陽到京城去覲見皇上,老百姓在路上看到司馬光,就把手放在額頭上,向他行禮表示尊敬;司馬光走到那裏,老百姓就跟隨到那裏;後來愈跟愈多,最後老百姓就把司馬光攔下來向他說:‘司馬大人啊!請您不要回去洛陽,就留在京城裏,幫助皇上治理天下,我們老百姓才會有好日子過啊!’劉大諫先生在朝廷為官的時候,天下的百姓沒有不歌頌他對朝廷的忠心啊!富文忠公(富弼)騎著驢走到天津橋,市民聞風而至都跑來看他,整個城市為之一空啊!邵康節先生出外遊玩的時候,讀書人和老百姓看到他,沒有一個人不是急急忙忙的跑向前去歡迎他,在匆忙之中,甚至連鞋子都穿反了啊!


    【分析】


    ‘天道佑之’,天道是無偏無私的,但是常常會與善人感應道交 ;而且善人也不需要說些什麽,上天就會很巧妙的回應他;天神也不需要善人的召請,就會自動的來保佑他啊!隻要我果然真有善心善行,就能夠感動天神,不管我在那裏,都一定會得到天神的保佑啊!因此隻要自己能夠努力的盡人事,誠心不間斷,這樣的堅持到底,終究能夠感動上天的。


    【分析】


    ‘福祿隨之’,聖賢人和君子,他們的語言善、行為善,心中的一團 和氣感召了上天,自然就會有吉祥的瑞應和福報跟隨著他們。詩經上說:‘樂隻君子,福祿申之。’就是福祿隨之的說法啊!


    【故事】


    唐朝的大將郭子儀,在安史之亂的時候,收複了長安和洛陽兩京,功勞蓋世,超過了所有唐室的功臣;因為他身係著天下蒼生的安危,達三十年之久啊!皇帝封他為汾陽王,他個人的富貴長壽,可說是已經到達了極點;而且他的子孫,幾乎個個都是榮華發達顯赫貴盛;實在是古往今來所罕見,而且也是他人難以比擬啊!


    【分析】


    ‘眾邪遠之’,邪正是不兩立的,正所在的地方,自然邪就不能容了。譬如太陽一出來,則冰雪自然就會融化。李吉甫說:‘神明喜歡正直,一個人若是能夠守住正直,就會得到神明的保佑;而妖魔鬼怪是不能夠勝過一個有德行的人的;但是如果失去了德行,則妖魔鬼怪就會興盛了啊!’這也是自然的道理。


    【故事】


    明朝的時候,有位名叫景清的讀書人,他參加會試經過淳化縣的時候,就借宿在當地的一個家庭中;而這家主人的女兒,被妖魔鬼怪附了身,景清當晚借宿在他家中;說也奇怪,那天晚上妖怪竟然沒來。景清離開之後,妖怪則又來了。這個女孩就問妖怪說:‘為什麽你昨天晚上沒來呢?’妖怪說:‘我是因為回避景秀才,所以才沒來啊!’女兒就把這事告訴了父親,父親立刻就去追趕景清;景清就寫了‘景清在此’四個字,叫她父親貼在門口,妖怪從以此後就不敢再來了。景清為人十分的正直忠烈,到今天還為人們所景仰。


    所作必成,神仙可冀。


    【解釋】


    使善人所作的事業,必定會成功,而且永垂不朽;並且還可以冀望成神仙,名登天府呢!


    【分析】


    世間沒有做不成功的事,天下也都是可以去做的人啊!惟有以真實的心來行善;則人事既然合了天心,而天意豈會違背了人願,自然就會默默的幫助善人,沒有行不通做不成的善事啊!


    太上是道家的始祖,所以專門講求仙的道理,孟子說:‘人皆可以為堯舜。’中國的禪宗六祖慧能大師說:‘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三教的聖人,為何所講的幾乎都是如出一轍啊!神仙可以希冀,佛也可以修成,堯舜也是可以做到的啊!何況是求世間的功名、富貴、長壽、男女,又有什麽求不到的呢?這也隻是看這個求的人有沒有認真的去做啊!


    【故事】


    宋朝的太尉李端願問達觀禪師說:‘天堂和地獄,到底是有呢?還是沒有呢?’禪師回答說:‘諸佛向無中說有,就像是病眼生翳看見了空中的花朵一樣;太尉從有裏尋無,就像是用手去撈水中的月亮一樣;這也就像是眼前見到了牢獄,卻不知道要回避,心外聽聞到天堂,卻想要求生的情形一樣的可笑啊!卻不知道欣喜與恐怖,全都是在我們的一心;而天堂與地獄,也都是心的善惡所造成的境界啊!太尉,隻要您能夠了悟自心,自然也就沒有迷惑與煩惱了。’


    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善。


    【解釋】


    想求天仙的人,應當要積一千三百件的善事,日行一善,隻要四年就能成功;想求地仙的人,應當要積三百件的善事,日行一善,隻要一年就能成功。


    【分析】


    這一節總結上文,講做善事為成仙的根本方法,這裏說到一千、說到三百,則是克定善事的數目和期限,隻要認真的去做,決定可以成功,也有不生退轉的意思。而天仙地仙的差別,就在於所做善事的多少。楞嚴經說:‘仙有十種,第一種叫地行仙,第二種叫飛行仙,第三種叫遊行仙,第四種叫空行仙,第五種叫天行仙,第六種叫通行仙,第七種叫道行仙,第八種叫照行仙,第九種叫精行仙,第十種叫絕行仙。他們的壽命雖然可以長達千萬歲,但是仍然都在六道輪回之內啊!’所以修成仙以後,還得要再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這樣才不會再墮落,可以再超升,跳出三界六道輪回;就像仙人呂洞賓一樣,聽到了金剛經所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道理,因此而豁然開悟;後來遇到了黃龍禪師,才替他印證。孫思邈真人則常常向唐朝的道宣律師請教佛法,後來又到四川成都,聽無名行僧講佛經多寶塔品,才得以證得了真人,這些就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好例子。


    茍或非義而動,背理而行。


    【解釋】


    如果有人違反道義而動了惡念;違背天理而做了惡事。


    【分析】


    從這一節到‘死亦及之’,是太上列舉作惡召禍的細目;這兩句話是作惡的總綱領,也是做惡之人的起頭,和前麵所說的‘是道則進’兩句,正好相反。古人說:‘人的性情就像水一樣,要用規矩禮法來作為堤防;堤防若是築的不夠堅固,最後必定崩潰,水就會到處的奔騰流竄,泛濫成災了。人的性情,若是不加以約束控製的話,則必定會肆無忌憚,違法亂紀,天下大亂啊!所以要去除煩惱情欲,止息妄心,禁止做惡,停止邪行,就得要一刻也不可以忘記禮法規矩啊!’


    【故事】


    索靖虛為人非常的好學上進,他所居住地方的州郡長官,對他的學問品德,非常的仰慕,經常的致函,邀請索靖虛到官府赴宴;但是索靖虛都沒有接受。當時的太守名叫陰澹,曾經親自到索靖虛的家中拜訪,與他相談甚歡,竟然忘記了回家的時間。太守陰澹在與索靖虛談話之後,感歎的說道:‘一般世俗觀念,所認為的富貴,並不是本性中的富貴啊!所以眼睛就喜歡拚命的向外看好的顏色,耳朵喜歡沉溺在音聲之中;而索先生卻和世俗的觀念正好相反;俗人喜歡追逐感官的享受,沉迷在聲光的刺激之中;而索先生的身體,雖然居住在這個塵世之間;但是他的心,卻是棲息安住在道義和天理之上啊!怎麽會因為外在的境界和遭遇而動了他的心呢?要知道索先生對於道義和天理,認識的非常深入清楚,所以他的為人處世,就能夠自然而然的守住道義和依循天理了。’


    以惡為能。


    【解釋】


    反而以作惡,認為是能幹。


    【分析】


    這句‘以惡為能’,是專門就人事上說的。人性本善,而有人卻是以作惡,認作為能幹,這就失去了他性善的本體了;而且‘以惡為能’這四個字,就是千秋萬世大大小小的惡人造惡的根本原因,所以才把它列在諸惡之首。人雖然是愚笨到了極點,也沒有甘心情願做惡人的啊!然而也沒有不希望自己成為一個能幹的人;隻是因為錯認了這個‘能’字,所以也就愈做愈差了。


    忍作殘害。


    【解釋】


    忍心去作傷人害物的事情。


    【分析】


    這一句是專門就物命上來說的。上天有好生之德,而有人卻是心懷殘忍,作出了殘害物命的勾當。要知道殘害物命是惡事裏麵最重大的了;而且動機更是出於殘忍的話,那麽這樣的任意所至,就會沒有一絲毫惻隱憐憫之心了!諸善的根本,就在於慈心,而諸惡的根本,則在於殘忍;所以去掉殘忍而存慈心,就是聖賢仙人諸佛菩薩修行的功夫所在啊!


    貪生怕死,愛戀自己的親人故舊,知道會疼痛,感覺會痛苦,這些貪戀和感覺,動物和人類是完全一樣的啊!但是人類有智慧,動物缺乏智慧;人類能夠說話,動物無法說話;人類的力量強,動物的力量弱啊!現在看看人們辦一桌食物,不隻是殺害一條的物命;例如斑鳩、鴿子、鵪鶉、麻雀,要殺掉十多條的命,才能做出一道肉羹;若是用蚌蛤、蝦子和蜆,做出一道菜或湯來,就要殺死一百多條的命啊!又有愛好美食的人,更是想盡了辦法,生吃活烤、開膛剖肚、剝皮刳殼、極盡殘忍之能事;飽食一頓之後,則是洋洋得意;若是稍微的遲緩待慢,則發脾氣罵廚子;所以隻要冷靜的想想,實在是令人驚恐悲悼啊!


    【嘉言】


    黃魯直先生曾經做了一首偈頌說:‘我肉眾生肉,名殊體不殊;原同一種性,隻是別形軀;苦惱從他受,肥甘為我須;莫教閻老斷,自揣看何如。’唐朝的仙人呂洞賓也說過一個偈子:‘汝欲延生聽我語,凡事惺惺須恕己;汝欲延生須放生,此是循環真道理。他若死時你救他,你若死時天救你;延生生子別無方,戒殺放生而已矣!’


    【故事】


    許真君是晉朝汝南人,從小就喜歡打獵。有一天他上山打獵,射中了一隻小鹿,卻見到母鹿不斷的用舌頭去舔小鹿的傷口,似乎有著無限的悲傷,不久母鹿也倒地而死。許真君就用刀剖開母鹿的胸腹,卻發現母鹿的肝腸寸斷,他大為感動而悔恨不已;於是就折毀弓箭,發誓永遠不再打獵了。許真君後來被薦舉為孝廉,做旌陽縣的縣令,因為有感於晉朝的朝政紊亂,於是就棄官歸隱,追隨吳猛學道;在晉孝武帝太康二年,於洪州西山得道成真;因為常常顯靈濟世,宋帝就追封他為神功妙濟真君,簡稱為許真君,或是稱為許旌陽。


    陰賊良善。


    【解釋】


    對於忠厚善良的好人,應該要愛護他、推薦他、讚揚他,卻反而陰謀的加以賊害。


    【分析】


    陰賊就是陰謀賊害,例如暗箭傷人,最是難以防備;而且別人被我害了,而我卻不用背負害人的惡名,這是最糟糕的壞事。對一般人而言,尚且都不可以這樣的陰謀加以賊害;若是用來賊害善良的好人,則更是不可以啊!因為善良的好人,是民眾的希望所寄。善人在一個國家裏麵,則會被這個國家的人民所重視;善人若是在一鄉之中,則會被全鄉的百姓所重視,所以怎麽能夠去陰謀賊害善人呢?


    【故事】


    唐朝的宰相李林甫,為人陰險狡詐賊害善良,所做的惡事不勝枚舉。李林甫快要失敗的時候,他看見一個鬼物,長得鋸牙鉤爪,全身是毛,眼睛如電,用手打他;過了沒有多久,李林甫就七孔流血而死。李林甫死了之後,朝廷就下令,將他的爵位奪除;並且打斷他的棺材,再殺戮他的屍體,還將他的子孫流放到嶺南地區。宋朝淳熙初年,在漢州這個地方,有一位女子被電打死,這位女子身體上寫有紅字說道:‘李林甫為臣不忠,陰賊善良,三世為娼,七世為牛,這些報應受完之後,將永遠淪入水族之中。’


    暗侮君親。


    【解釋】


    對於君王、國家元首、和父母親,應該要忠誠、要孝順、要尊敬;卻反而暗中的欺瞞君親,去做不忠不孝的事情。


    【分析】


    暗侮君親這句話,是專門為好名之人,以及矯情做作的人而說的。國家和父母,對我們的恩德,就如同天地一樣;如果領了國家的薪水而怠忽了公事,貪圖利益徇私舞弊,或是奸詐阿諛欺上瞞下,這種的存心,怎麽可以讓君王或元首知道呢?這就是暗中欺瞞了君王元首啊!對父母親的奉事供養不誠懇,處事待人不誠實,或掩飾自己對父母違逆的過失;這種的存心,怎麽可以讓父母親知道呢?這就是暗中欺瞞了父母親啊!


    【故事】


    明朝的宣宗皇帝,非常喜好詩詞歌賦,經常命令朝中的大臣附和;有位學士自以為才氣很高,他每次應製奉命做完詩的時候,就說:‘我所做的詩,實在是太好了啊!皇帝不但是做不出來,而且也看不懂其中的奧妙啊!’沒有多久,這位學士就以詩字觸犯了皇室的廟諱,而且講話涉及譏諷;因此就被皇帝處以不敬的罪名,而奪掉了他的官職。


    慢其先生。


    【解釋】


    對於傳道授業解惑的先生,應該要恭敬的受教,卻反而輕慢,真是大大的有失弟子事奉老師的道理啊!


    【分析】


    父母生下了我們的身體,必須要靠先生的教導,才能成就我們的學問;所以對先生、老師,要和對君王和父母親一樣的尊敬。現在的人請老師教育自己的孩子,往往隻是虛有其表,吝嗇錢財而且還於禮有虧;甚至還出言不遜,態度反常,有心的輕視老師,這則是和禽獸 相差無幾啊!


    叛其所事。


    【解釋】


    對於所應服事的長官或主人,不能夠效忠,就是背叛啊!


    【分析】


    叛其所事的事,是指以下事上;例如屬員服事長官,士兵服事將帥,仆妾服事主人,都稱作事;而背叛並非一定是顯然的背叛違逆,隻要是在所服事的人緩急的時候,自己不能做為他的倚靠;利害關頭的時候,不能夠憐憫救濟,就叫做背叛了。


    【故事】


    三國時代,驍勇善戰的名將呂布,最初拜荊州刺史丁原為義父,丁原對待呂布,就如同自己親生的兒子一樣;但是呂布這個人,卻是有勇無謀,見利忘義;為了要貪圖功名富貴,被同鄉李肅一煽動,就決定投靠董卓;當天晚上,呂布就提刀進入丁原的營帳中,殺了丁原,並且取下了丁原的首級;第二天,就帶著丁原的首級投效董卓;並且還發誓拜董卓為義父;後來呂布又為了貂蟬和司徒王允,而把義父董卓用戟刺死。不久之後,呂布被曹操的軍隊捉住,曹操本來不想殺掉呂布,甚至想要用他來幫助自己平定天下,就問劉備的意見;但是劉備則勸曹操說:‘明公,你難道沒看見呂布,他是怎樣服事他的義父丁原和董卓嗎?’曹操聽了劉備的話,覺得頗有道理,就下令將呂布縊死。


    誑諸無識。


    【解釋】


    對於許多沒有知識不明事理的人,反而說些假話來誑騙他們,使他們誤信為真而害事。


    【分析】


    沒有知識的人,正應當要隨事的開導,告訴他們如何的辨別善惡,明白道理;使他們能夠覺悟,不再迷惑顛倒,怎麽能夠因為他們容易欺騙而去欺騙他們呢?楞嚴經說:‘炫耀迷惑沒有知識不明事理的人,疑誤了眾生的慧命,這種人死了以後,應當墮入無間地獄,受無量的大苦啊!’唉!人何苦要造作這種的罪業呢?


    謗諸同學。


    【解釋】


    對於許多同學朋友,反而妄加的毀謗,破壞他們的名譽。


    【分析】


    同學和朋友,感情就跟兄弟一樣的親切;況且朋友是五倫當中的一倫,怎麽可以妄加的毀謗,滿肚子存的都是戈矛呢?


    佛陀說:‘朋友之間相處,彼此都有五種的責任要盡。第一、彼此若是作了惡事,應當要互相的規勸,禁止再作惡事。第二、彼此若是有了疾病,應當要互相的探視照顧調養醫病。第三、彼此若是知道了對方的隱私,不可以向外人說出。第四、彼此應當互相的尊敬讚歎,不要斷了往來,也不可以記怨。第五、彼此若是貧富不相等,應當要扶持幫助,不可以互相的誹謗。’


    【故事】


    宋朝的郭贄,賦作的非常之好,因而頗有聲名。他的同學李勉,卻是因為妒忌他的才華名氣,就毀謗他。因此李勉連續好幾次的考試,都沒有上榜。後來郭贄先及第,接著又再考中了舉人,這時候李勉方才以明經充選而已。榜詔下來的那天,李勉感到非常的慚愧後悔,就決定返回家鄉不再赴考了。郭贄聽到了這個消息,立刻就前往追趕,把李勉追了回來,後來李勉才考上。


    虛誣詐偽。


    【解釋】


    用虛偽、誣陷、詐騙、欺偽種種的手段,來指責攻擊他人的隱私和過失。


    【分析】


    漫無根據叫做虛,妄有汙蔑叫做誣,詭計蒙人叫做詐,矯情欺世叫做偽。這四樣分開來說則是四種;合起來說就是不誠實啊!要知道‘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現在舍棄了誠,而用了虛偽、誣陷、詐騙、欺偽,這樣豈不是違逆了天道而失去了人道嗎?這種的存心,非常的不好,這種的行為,也非常的危險!如果是這種人的話,那就是天下第一等薄福之相的人啊!所以這種人來生不墮入畜牲、餓鬼、地獄三惡道,那會墮到那裏呢?


    【故事】


    宋朝的奸臣丁謂,與人交往,從來都不說真話;並且還說:‘人的心若是真誠樸實的話,那麽就什麽事情都做不成了啊!隻是徒然受到別人的欺侮而已!’丁謂如此的存心,難怪別人都不知道,他的心在打些什麽主意,令人無法測知;當時天下的人,都把丁謂看作是五鬼。說實在的,丁謂的虛誣詐偽,比鬼還要厲害;當然他的下場,也就不堪聞問了。


    攻訐宗親。


    【解釋】


    指斥宗族和親戚的隱私或過失,而加以攻擊。


    【分析】


    同姓的親人叫做宗,異姓的親人叫做親;雖然親戚關係,有遠近親疏的不同,其實都是我所應該關切的人啊!應當以親愛忠誠的態度來對待他們;若是遇到了患難,應該要共同的來承擔;遇到了困難缺乏的時候,應該要及時的予以接濟;家醜要互相的掩藏,外侮要共同的抵禦;怎麽可以彼此互相的爭奪,連一點點小事,也在錙銖的計較;甚至還彼此互相的傾軋,伺機攻訐報複。俗話講:‘折斷樹枝,會傷到樹的心!砍斷樹根,就等於斬斷了樹的脈啊!’這句話值得大家警惕。


    剛強不仁。


    【解釋】


    氣質剛強性情火爆的人,他的待人接物,就不能夠仁慈溫 和厚道啊!


    【分析】


    孔子所讚賞剛毅的人,是因為他的意誌堅定正直,而且又講道理的緣故;而太上所教戒的剛強之人,是因為他很容易就動氣發怒的緣故啊!中醫稱痿痹之症,叫做不仁,就是因為這種病症不知道痛癢。喜歡剛強動氣發怒的人,待人接物的時候,也就不知道痛癢了;都是帶著殺機,這就是俗話所講的鐵石心腸,這種人怎麽能夠仁慈呢?然而剛強到了最後,沒有不被摧毀折斷的啊!若是能在吃過了幾次大虧之後,而漸漸的轉化為柔弱,這也就是他的萬幸啊!


    狠戾自用。


    【解釋】


    性情凶狠暴戾,而且又喜歡剛愎自用,自以為是。


    【分析】


    凡是一個有智慧的人做事情,就會懂得如何用人;而沒有智慧的人,則是全靠自己來做;須知愚笨的人,自用尚且不可,更何況是凶狠暴戾而又剛愎自用,那就更糟糕了啊!


    佛說:‘凶狠暴戾的人,就像惡劣的壞馬一樣,很難加以調服;人若是凶狠暴戾,就很容易固執己見,自以為是,不肯服人了。因此也就沒有益友和善知識來親近他,更沒有人願意告訴他做人處事的大道理了。所以一個人會去造惡招怨的原因,沒有比這個更嚴重了啊!’


    【故事】


    王安石是宋神宗皇帝時的宰相,為人喜歡猜忌懷疑、嫉妒又剛愎自用;而且還排擠忠良,欺世盜名;甚至膽大包天,毀謗聖賢,居然還敢厚著臉皮以聖賢自居;王安石剛當宰相的時候,還能夠和當時朝中的賢人君子和睦相處;後來因為他推行的新法,朝中的賢人君子未能夠認同,因而起了爭執,王安石就排斥他們,甚至把他們貶官放逐到遠方,他的兒子王雱甚至說出了:‘隻要把韓琦、富弼的腦袋砍下來,新法就能夠順利推行’的這種話,那麽其他的就更不必說了。後來因為攻擊王安石新法的人愈來愈多,而他的言行,卻是更加的驕傲、凶狠、放縱、怪異了。並且說:‘天變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這種狂語。這時候,他的罪孽深重,已經到了惡貫滿盈的地步;他惟一的兒子王雱,背部突然長了毒瘡,年紀輕輕的就夭折了;王安石非常的傷心,就向神宗告病,請辭宰相的職位。後來神宗也開始討厭王安石,就免除他宰相的職位。王安石這時候,失去了皇帝對他的寵 信,悲哀自己的獨子早死,不能夠傳宗接代,而自己的狠戾不仁,倒行逆施,招到了百姓的厭惡和詛罵;以前被他所排斥放逐的賢人君子,也都相繼的掌權施政,並且把他所主張推行的新法全部廢除了;王安石因而感到十分的慚愧,驚嚇恐懼而死。


    是非不當。


    【解釋】對於惡人做壞事,反而說他是對的;對於善人做好事,反而說他不對,這樣的認定是非,就顯得太不允當了啊!


    【分析】


    真正具有道德仁義的仁人君子,就能夠有足夠的智慧,辨別好惡,允當的認定是非;要知道是非對一個人來說,則關係到這個人的善惡;對於一個鄉鎮而言,則關係到這個鄉鎮的利害;對天下國家而言,則關係到天下國家的安危;所以怎麽能夠不謹慎小心啊!若是輕率不當,任意的認定是非,那就太危險了啊!


    【故事】


    宋朝蔡京當宰相的時候,把司馬光、蘇東坡、程頤、王獻可等賢人君子共一百二十人,認定為奸黨 ;而且還奏請皇帝批準,把‘奸黨 ’的名字刻在端禮門的大石碑上麵;而且還命令全國各州縣比照辦理,老百姓為此感到非常的不平;沒有多久,這塊石碑就被雷打碎了,蔡京也因為事敗,被貶官流竄而死。


    向背乖宜。


    【解釋】


    對於惡人,應該要遠避,反而要心向他;對於善人,應該要親近,反而要違背他;這樣的向背,實在是很不適宜啊!


    【分析】


    向,是應當要趨向的;例如好人好事,是我們所應當要趨向的啊!惡,則是應當要違背的;例如邪人邪事,是我們所應當要違背的啊!如果是趨向了邪,而違背了正;這就叫做向背乖宜;若是一時的不察,而向背失了當,就會導致終身都身敗名劣;所以對於向背,要特別的謹慎小心啊!


    【故事】


    宋朝的賢臣劉贄,曾談論王安石所推行的新政助役十種的害處。王安石就責備劉贄向背乖宜,並且向皇上報告,皇上就下詔命令劉贄分析反對新法的理由。劉贄就向皇上報告說:‘臣所趨向的是忠是直,所違背的是邪是佞;所趨向的是義,所違背的是利;所趨向的是君父,所違背的是權奸;如果臣因為這樣而獲罪,也是臣自己罪有應得;然而王安石所推行的新法,終將為害天下蒼生啊!願陛下不要忘記我所說的話啊!’劉贄居然敢在皇上麵前說出了真話,大家都替他捏了一把冷汗;但是劉贄認為該說的話就要說,該做的事就要做;不可以為了自己的利害而畏首畏尾,後來劉贄當上了宰相。


    虐下取功。


    【解釋】


    有的做官的,竟然膽敢施行暴政,虐待百姓,以貪取功勞獎賞。


    【分析】


    蠟燭遇到黑夜,則成就它破除黑暗的功勞;船得到水的浮力,則成就它載送貨物的功勞。大抵隻要水到渠成,功勞自然而然的就能夠顯現出來,根本就不需要去取得功勞啊!所以隻要有取得功勞的意思,那麽做將軍的,放縱他的軍隊去搶去殺;做官的,妄自的增加糧稅勞役;做法官的,都加重犯人的罪刑,也都可以不必有所顧慮而任意的去做了啊!然而這些都是用百姓的民脂民膏,來換取個人功名的行為;功勞就算得到了,也不過是升官而已;但是災禍卻是隨之而來,而且不隻是殺身之禍啊!人雖然是再笨,也不至於如此啊!我們不妨看看古人,例如宋朝的大將曹彬,攻下江 南的時候,不殺一個人!漢朝的汲黯,為了救饑荒,就假傳聖旨打開糧倉,因此而救活了幾萬個饑民!漢朝的於定國,擔任廷尉審案的時候,百姓就是被判了罪,也沒有感到自己被冤枉的!在當時來講,他們何嚐不是國家的第一功臣啊!


    諂上希旨。


    【解釋】


    奉承在上位的長官,以迎合他的意旨。


    【分析】


    在上位的長官,尚未做出決定的時候,猶有勸說挽回的機會;但在這時候,若是有人逢迎長官,那麽長官的決心,就會更加的堅定,以至於到了不可再勸說挽回的地步了。這不隻是臣子之於君王而已;例如在下的屬官迎合上司,地方的紳士迎合官府,部屬迎合主管,仆人迎合主人等等,這些都是啊!凡是居上位的人,事事都應當依循著道理去做,千萬不可以有所貪圖而自私自利,使人有機可乘,向自己逢迎拍馬;而在下位的人,又怎麽可以去希求不合道理的功名,貪圖不義的錢財呢?應該知道奉承迎合,屈膝諂媚,隻是徒然的喪失了自己的良心和人格,和別人結下了無窮的怨業啊!


    【故事】


    唐太宗曾經指著一棵樹說:‘這棵樹實在是一棵好樹啊!’宇文士及從此就一直不斷的逢人就讚譽這棵樹。唐太宗知道了這件事情,就很嚴肅的對宇文士及說道:‘魏征一直在勸我,要遠離奉迎阿諛的佞人,我始終都不知道,佞人是什麽樣子,今天我才知道,原來你就是佞人啊!’宇文士及聽了,立即就向皇上叩頭謝罪,慚愧不已!


    受恩不感。


    【解釋】


    受到人家的恩惠,不但不思感恩圖報,竟然還忘恩負義。


    【分析】


    古時候的人,就是受到別人布施一餐飯的恩惠,也必定會回報的;縱然是沒有能力回報,也一定是銘記感激在心,念念都不敢忘記啊!智度論說:‘受到別人的恩惠,而不知道要感恩圖報,這種人簡直連畜生都不如啊!’這句話講得實在是太貼切了!然而恩惠當中,有所謂大恩的有四種:一是天地的大恩,二是父母的大恩,三是國家的大恩,四是師長的大恩。或是有人糊裏糊塗的過了一生,對上麵所說的四種大恩,根本就未報,而對於私恩小惠的報答,卻是感到沾沾自喜,這就是所謂的舍本逐末,並不是報恩啊!


    念怨不休。


    【解釋】


    對有仇怨的人,不思以德報怨,卻要懷恨報複;而且還念念不忘,不肯罷休呢!


    【分析】


    對於弑君殺父的大仇,離散骨肉的仇恨,君子對於這種的仇恨,自然有他以直報怨的方法。至於私人的仇恨小怨,可以用理性來排遣,可以用感情來原諒,這樣私仇小怨,便可以因此而消除化解了。若是仍然還念念不忘,則怨怨相報,也就永無休止了啊!


    【故事】


    唐朝的李德裕,在做宰相的時候,和許多人結下了不少的冤仇。後來李德裕被貶官,謫放到珠崖(也就是現在的海南島);有一次在珠崖,他見到一座佛寺的牆壁上,掛了十幾個葫蘆,心中感到十分的奇怪;就詢問寺裏的僧人,僧人告訴李德裕說:‘這都是人的骨灰啊!這些人都是因為得罪了當權的宰相李德裕,因而被貶官流放到珠崖,也就死在這裏;老僧看到他們客死他鄉,屍體無人掩埋,實在是太悲慘了;所以憐憫同情他們,就把他們的遺骨焚化了,放在葫蘆裏麵,等待他們的子孫來領取帶回家鄉啊!’李德裕聽老僧這麽一說,嚇得直向後麵倒走,而且心痛如絞,竟然痛到死掉。


    【嘉言】


    於鐵樵先生說:‘別人用勢力加在我的身上,而我則以寬宏的度量,來容忍他這種偏差的行為;這樣就可以掃除內心層層障礙的烏雲,熄滅心中想要報複的星星之火了。’所以君子是不念舊惡的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太上感應篇匯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太上感應篇匯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