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禪說(上)
淨明山人講
圓淨居士記
禪人怎樣領會經中的禪義呢? 我們應用在禪的修證當中,能夠體現出維摩居土, 文殊師利等等大菩薩的一種智慧意境,活潑潑地運用到我們人生當中。這一點是維摩詰經裏麵最重要的核心,能夠把這一點學懂了,整個維摩詰經的意境都在裏麵,我們都可以在現實當中去體現他。
說話不用停一停,你問什麽問題,接口就出,無論什麽深奧的問題,他是沒有一點停滯的,一點障礙都沒有,他是隨意流出來的,就是智慧無礙。他的智慧圓照無礙,無論是世間法出世間法,無論是甚深的秘密法,他都能無礙。一切菩薩怎麽做的,菩薩在不同場合應該有怎麽體現的,怎麽用方便來引導眾生,菩薩具足什麽威儀, 戒律,什麽品位, 他全部通達, 全部明白,沒有一點不明白。
諸佛的秘密沒有不能證入的,這就是佛一樣、諸佛的秘密沒有不能證入的地方,都能通達證入。都知道了諸佛有什麽秘密,所以說這是不可思議的遊戲神通。遊戲神通都具備,大智慧方便都已經得度,都已經超越,都巳經具備種種的方便, 種種的方式, 種種的神通妙用, 種種的大智慧的觀照,都能夠體現出來,所以說善能夠出入。
這位大菩薩都能夠自在無礙的,那麽文殊師利菩薩先作了一個描述,讚歎維摩詰居士是這麽一個不可思議的人物。所以難怪大眾沒有辦法跟他對話,沒有辦法去問候他,那麽雖然是這麽一位不可思議的大菩薩,但是我當承佛聖旨:你既然叫我帶領大家去問候,那麽我就去問候吧。於是眾中許多諸菩薩和大弟子,帝釋天, 梵天, 四天五等等,都這樣想: 現在這二位大土, 就是文殊師利菩薩和維摩詰居士共談佛法, 必定會談很高深的妙法。那麽當時八千菩薩五百聲聞, 百千天人, 都跟著文殊師利菩薩浩浩蕩蕩去見維摩詰居士了。於是文殊師利菩薩和一切菩薩大弟子眾,以及天人恭敬圍繞, 還有天上的天人入毗耶離大城去了。
這時候維摩詰心裏就想: 現在文殊師利菩薩和大眾都來看我,我現在這裏要作個準備,就用神通力把房間騰空,那麽除去所有的侍者,中間隻放了一張床 ,什麽都沒有,他是不大的房間,裝著病相睡在那裏示相病相。
那麽這裏當然有道理的,空了房間,就是說我們覺性是空的,那麽放了一張床 和人就是顯現,侍者都沒有,就是說沒有任何的法和差別的執著,任何多餘的東西都沒有,隻有一張床 ,隻有自己的身體示現疾病睡在那裏,這就是我們的作用,空性中的作用,他是沒有伴侶的,獨一的沒有伴侶的。
這個時候文殊師利菩薩到了,他到了他的房間裏,見到他的房間是空空的,沒有任何東麵-----空無所有,就放著一張床 。這時維摩詰居士就問了;” 善來文殊!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 “善來”是對他的一種問候話: 你來了,但是你雖然來了,是不來相而來,你沒有東西來,覺性的空是不來而來的嘛。不見相而見. 我雖然見到你了,不見相而見,沒有見到什麽,不見來相,不見去相,這是我們覺性的顯現,就是法身大士都是這樣的,他的舉動靜止不唯實相,實相沒有來,但是又能夠來示現,實相沒有見,但是不妨相見,不妨顯現,所以說不能來而來,不見而能見,就是法身的妙用
文殊師利菩薩這個時候就講了: 如是居士,是這樣的,如果巳經來了. 就不會更再來;如果巳經去了,也就更不用去。就是說明無來去相. 沒有來去相.維摩詰說的話, 就是說共同的相應的智慧意境,雖然表達的方式不同, 道理是一樣的。為什麽這樣講呢? 來者無所從來, 來從哪裏來,本性顯現的嘛。去者無所至,去到哪裏去?沒有到的地方。這個有兩點要知道的:一個是體性, 是這樣子的;一個是我們的心,在作用的地方也是沒有來去,不見來去相的。你的心沒有來去相見,但是不妨顯現,不妨來去,在來去中無來去,才是我們覺性的妙用, 才是大智慧,這個一定要體會到。
你如果動個念: 我來了我去了,就是染汙,都是對本性的覆蓋,就不叫妙用。比如說:你想起某個人,你覺得在遙遠的地方,你隻要一個念頭去了,你就有漏,就有覆蓋。你要在當體就顯現,無論是北京還是美國,當下顯現,這叫無來去相。你不能產生來去想: 噢,他在那裏某個地方,他是誰? 好,一個念頭一動,已經離開本位了,已經覆蓋了。 所以沒有來去相。
所可見到的東西更無可見,沒有什麽可見到,就是講當下顯現, 當體顯現。這個一定要悟到的,這個悟到就是遍知, 或者叫圓明。就是我們本性的圓明, 所以說經裏麵講:“圓明了知,不因心念。”因為體性是空的,空靈不二, 當下顯現叫圓明了知。知道茶杯、知道發生什麽事情,都知道,但是不要想到是遙遠、不要想到外麵,不要想想:噢,他在外麵,他是什麽?這樣一念起你就落了、就偏了、著有了。一個空,一個有,能所就執著了,你要在完全當體。某禪師對你有感應,你不要想到在外麵:噢,他在那裏對我有感應了,好,你巳經落了!無論在西藏在什麽地方,大成就者,他的感應都是當下的,你的體悟也應該是當下的,他是不動身心而遍照萬法,你也是不動身心和大德成就者當下相應。你不要想噢:他在西藏,想的很遙遠,好,完了, 你就妄想執著了,你得到的隻是皮毛,得到的是感覺, 身體感覺了、或者境界感覺了,這都是虛妄的。如果你沒有取分別念,當下和上師一樣,你契入了他的大光明藏,你也就是大光明藏,你沒有區別,這是最迅速的, 最快的。懂得這個,他不會向外求,他即使在佛前求,是顯現不是求。顯現諸佛菩薩了,他不是求,他不是動妄念,他是一照就知道了。比如說某個人需要他幫助,他一照就顯現了。諸佛菩薩也在照當中,當體不二,這是道的妙用。不懂得這個, 都是妄想追求, 都是凡夫習 氣. 他是不了的,永遠會落處的,這點很重要。
文殊師利講到這裏說,先把這個事放一放,我們都是明白人,這個話不用多說的,自己都知道。他說:居士這個病,你能不能忍得下, 有沒有痛苦?比如說你治療後,病是不是減輕了,病不會加重吧?他是問候他,他說:世尊殷勤叫大家向你問候,那麽居士這個病是因為什麽原因起的? 這些在慰問的話裏麵就是機鋒了. 你這個病是什麽起的?生病生了到現在有多長時間了?怎麽樣才能把這個病滅掉? 存在與生滅,這些現象在道人來講, 你怎麽體會, 怎麽看待、看待自己, 看待別人這些現象?
維摩居士這時就回答說了,他說我這個病是從癡有愛,則我病生。為什麽病的顯現是愚癡,無明愚癡有業有受。維摩詰居士是沒有的,但是他大悲入世,眾生有癡有愛,所以有病。為什麽要入世啊?和眾生同樣的生活, 同樣的存在,那麽則我病生。菩薩以大悲為病,眾生以業為病、以煩惱的業生病,菩薩以大悲拔濟眾生的痛苦、眾生的業, 承擔眾生的苦難,這是菩薩的精神。菩薩不可能沒有病的,他入世的時候,總要負擔眾生的病,所以說以一切眾生病,故我病。因為一切眾生有病,所以我有病,若一切眾生得不病者,則我病滅。如果一切眾生病都沒有了,我的病才好、才沒有了。到了這個地方就是圓滿佛的時候,就沒有眾生也沒有佛,沒有病也沒有不病,超越一切到最究竟園滿的地方,就沒有這回事了。但是眾生總是有病的,所以說你沒有到圓滿成佛的時候,你總要去度眾生的,就是這個道理。而且你總要生生世世受苦的,受眾生的苦難的,不然的話你不會圓滿。
為什麽要這樣講?因為菩薩為了眾生故,才入生死,為了眾生才入生死,大悲大願嘛,那麽有生死一定有病,如果眾生離開了病,菩薩就沒有病,這個是以身說法,身體的病是外在的,還有心靈的病,知見的病, 境界上的病, 魔病,還有很多。他是借這個來說明的。他說比如長者,隻有一個兒子,兒子得病了,那麽父母也病了,父母也心疼啊。如果兒子的病好了,父母的病也好了。菩薩也是這樣,對於眾生的愛,好象愛兒子一樣,眾生病那麽菩薩就病,眾生病好了,菩薩的病也好了。又說這個病是怎麽起因的,菩薩的病是大悲起。
那麽文殊師利菩薩說:居士此室何以空無侍者? 你這個房間為什麽沒有侍者呢? 前麵問病的原因巳經講清楚了,是大悲起,那麽我們講如來的房間是空的,如來的座墊是什麽? 就是大悲,以大悲來顯現作用的嘛。所以文殊師利菩薩言:居士的房間為什麽這麽空啊, 沒有東西、沒有侍者?
維摩詰居士回答:諸佛的國土和我一樣,也是空的. 這句話大家要體悟,諸佛的國土也是空,但是有的人說: 我為什麽見到佛的境界、佛的國土有蓮花等等?這個是空中的顯現, 化相幻相境界相,顯現因為眾生需要,因為你有業,有分別執著,有莊嚴想,有功德想,才顯現這些。如果你沒有這些,諸佛的國土是空的,遍一切處也是空的。這句話體會很深、非常重要。你就不會落在一個概念,哪裏是佛的淨土?哪裏怎麽樣? 有方位有距離、 有好壞有抉擇之心,以後要生到那裏去,有這個執著心,在這裏你悟到了就沒有了。因為你就在佛的國土當中顯現的,如果你一念相應,一念就顯現。無論你顯現空的覺性還是顯現莊嚴的妙相,都是因為你的作用而顯現。你的作用和佛的作用是全體的。和佛的境界是全體,沒有分別的。
那麽文殊師利菩薩又句; 以何為空呢? 這句話就是問以什麽為空?我們說以概念嗎? 以感覺嗎? 都是虛妄的!以什麽為空? 維摩詰居士回答說:以空空。以空故空,就是空盡一切以後,連空也不存在,空也空掉了。佛教講越三空解六結嘛。欏嚴經講的人空、法空, 空空。以空為空,空也要空,空也不可得,這是諸佛的空,是真正的真空妙性.
又問:空為什麽還要空呢? 空了就好了嘛,為什麽還要把空空掉呢? 維摩詰居士回答說:“因為無分別空, 故空”因為在空當中你不分別於空,所以叫作空。你正在空當中你沒有分別空,所以說無分別空, 故空。這個地方是真正的關鍵的地方,悟道人的關鍵的地方。
又問空可以分別嗎? 能夠去分別嗎? 對這個問題答是:分別也空啊? 分別空的分別也要空,那麽這個時候你在空當中不覺得空了嘛。也沒有有,也沒有空,也沒有思考這個問題,沒有想到他是什麽,就是空裏麵也沒有想到空。就象你在明當中也沒想到明,你有大智慧,沒有想到我有一點智慧,一點智慧都沒有,這就叫不可得。沒有覺得我有智慧啊,或者在光明丈裏麵,你沒有覺得有光明。但是眾生怎麽見, 怎麽想都是他的感應,是他的事,對你來講沒有什麽,什麽都不可得,但是不可得當中具有一切。
又問了:你體悟到這個空空的覺性到哪裏求? 到哪裏得到的? 到哪裏體現出來的?那麽維摩詰居士回答: 當於六十二見中求。六十二見就是邪見, 外道見, 種種雜亂的知見, 都是叫六十二見。那麽你的空在哪裏求呢? 就在六十二見當中。說明什麽? 在六十二見出現的時候,你還是沒有分別,你還是沒有取舍,你沒有落他的圈套、受他的影響,這才是真空。如果一個事情來了, 一個說法來了,你馬上動了, 分別了,你就不叫真空。
那麽文殊師利菩薩又問:六十二見當於何求?應該在哪裏求呢?答曰: 當於諸佛解脫中求。諸佛的解脫哪裏來呀,是因為眾生有知見, 眾生有煩惱啊!諸佛的法因為眾生的緣故,才有可以說, 才有可以解脫的方便。那麽六十二見他在哪裏體現出來,就是在諸沸的這種解脫中體現出來。
又問:諸佛解脫法門在哪裏求呢? 在哪裏體現呢? 答曰: 應當於一切眾生的心性中求。也就是說諸佛所有的法是因為眾生的心念-----你有不同的心念,他給你講不同的法,所以四十九年講了很多,佛本來沒有法,也具備一切法,不落兩邊嘛。但是你需要什麽他給你講什麽,所以說諸佛的解脫就是在眾生的心性中求的,也就是剛才講的。求就是體現,眾生的心性當中體現出來的,所以說今天講今天的法,如果你明天這個煩惱沒有了,明天佛絕對不會重複講這個法;明天講明天的法,對你適合的,有用的法。法就是活的,不是死的,因機而用的,就是這個道理。
這裏就明白了,這個真空,這個智慧覺性,是這裏體現出來的,如果這三方麵,你都通達無礙,都不會受它影響,都是在覺性當中無分別, 無執著地體現它,那麽你就是真空。如果你對哪方麵不明白, 受他限製,無論是邪道, 外道的知見, 諸佛的解脫法門, 眾生的心行,他在你麵前表現出來的,你都不明白, 受他影響不叫真空,你的空都不夠。所以空不是打座,在一個地方什麽都沒有了,叫空。就是在這些現實當中你是空的,,不分別不執著, 不被他影響,這才真正是維摩詰居士講的空,也就是佛教講的我們覺性的大空,覺性遍一切處的大空,有的人會想想是不是很大,不要這樣想象,就是任何時候, 任何地方, 任何情景, 都是空的,這叫空在現量處, 空在當下,不要想象一個空間很大,這就是妄想了嘛。虛空沒有邊際,你去想它幹什麽? 要在作用處, 在現量當中體現空,這是大智慧的空,這是作用的妙空。所以說遍知, 遍空,都要這樣體會。不是坐下來我去想想美國, 北京什麽什麽事我卻知道,這是妄想。這是外道都有:哎, 從神通來看看, 世界發生什麽事,是妄想分別了。換一個意境,我打坐了,我空間很大,什麽地球都在裏麵,這也是妄想境界。這有什麽用呢? 沒有用!要在現量處體現,在作用處體現,這叫遍知和遍空的境界,這個領悟很重要的。
又問:為什麽沒有侍者? 維摩詰居士講,他說一切眾魔以及外道都是我的侍者。這就不怕外道, 也不怕魔了,他們都是我的侍者。唉這句話就很妙了,意思說:我們在真空的妙性當中,他們都是無礙的,他們都是我的體現,而且都是我的侍者,我的作用的地方。為什麽這樣講? 眾魔者入生死,菩薩於生死而不舍。眾魔他喜歡生死啊,他喜歡五欲, 五塵境界,他們菩薩入生死而不舍,就在生死當中,自由 白在,不用舍棄生死。這就是形容他們就是我的侍者一樣。那麽外道入諸見, 菩薩於諸見而不動,外道象哲學家一樣,他有很多知見,喜歡探索知見,一套套道理。那麽菩薩於諸見而不動,在你任何怎麽講法, 怎麽觀點,我都不動,我都明白你什麽意思。所以說菩薩辯才無礙,你一開口就知道了什麽意思,一句話給你,你就答不出來,你就被他轉化了。於諸見而不動,無論什麽樣的說法,到了你這裏,你都不會受影響。
文殊師利菩薩又問了:居士啊, 你的病是什麽樣的形相, 什麽樣的病狀? 維摩詰居士說: 我這個病沒有形, 不可見,因為大悲無緣而無所不緣,無所不緣,所以能夠應物生這個病。但是對於我沒有病, 心沒有病。象有的菩薩入世很辛苦, 也生病,他自己沒有病, 沒有感覺到病,身體很累心不累。就是說我這個病是無形的, 主要是指心;身體是有病的, 示現出和人一樣。心沒有形狀, 也不可見,我沒有見到病啊,我沒有發現什麽病,我的心裏麵沒有一點病,這是菩薩實相法, 法身的一種自然體現。
又問這個病是身合呢? 心合呢? 意思說是在身體上生病呢? 還是在心念上生病呢? 是和哪個結合在一起的? 維摩詰居士回答說:不是和身體合,身體離故, 我不會住在上麵啊,身體是離的,是四大和合,我不會落在身相上。“亦非心合,心如幻故。”不和心合,心是幻的,沒有一個主宰的實體,我沒有主宰一個心靈,沒有這個在。
所以又問:地水火風四大當中你的病是那一大生病呢? 回答說: 是病不是地大, 不離地大;水大, 火大, 風大也是這樣,不是地大, 也不離地大,他有地大的病相顯現, 就是說不二圓融的。相是假的,這個病的體性是空的,但是眾生的病從四大起來的,因為有病,所以說我病。眾生有病, 所以我病,這個時候, 文殊師利菩薩問維摩詰居士說:作為一個菩薩應該怎麽樣去慰問有病的菩薩? 那麽維摩詰居士說:說身體是無常,但是不說要討厭身體,菩薩不討厭身體,身體是有一天會死亡的,但是不要討厭他,要用好他。 即使現在有病,你不要討厭他,在病中作功夫,在病中去體現幻化相,不住在病上,這也是大悲,替眾生受罪嘛,是應該體現的。說身有苦,不說樂於涅槃。我要求涅槃,不生不滅,到極樂世界去,我要討厭他,我要找到快樂的境界, 快樂的身體,不要這樣講,這樣講,他心裏有矛盾:為什麽還在世上啊?還要度眾生啊?身體還離不開,既然身體離不開,你又要求一個快樂的身體, 快樂的境界,你不是很矛盾嗎? 不是不現實嗎? 比如一個人在路上很疲倦,還有很多事要幹,但是又一想,我還是回家睡覺好啊,回家吃一頓暖的飯,聽聽音樂舒服,這樣想不是更矛盾嗎? 更討厭:現在太累了太不舒服了,不要再去外麵, 不要再去工作了……。就是不要產生矛盾的心態。說教導眾生身體沒有我, 但是說沒有我,不要偏在無我上,要去教導眾生,要幫助大家,以無我的精神教導眾生。說身空寂,但是不要說畢竟寂滅啊,不要灰身滅智, 把身體搞沒有了,不要說落在空上, 不再出世, 不再弘法利生了, 不再大悲利樂眾生了,不要這樣去講。雖然身體是空寂的,要以身體來體現,要利益一切眾生。不要說畢竟寂滅,是生生世世都要體現的。說悔先罪,而不說入於過去。有的初心菩薩,我想起過去作了什麽壞事啊,有一種悔意,他說,你悔就悔吧,但是不要回憶過去,你這次懺悔以後再不要想到它了,沒有了,過去巳經沒有了,不要再回憶過去。以己之疾,湣於彼疾。以自己的病啊,就想到眾生的病有多苦。我們現在有修行, 還不煩惱,但是眾生有的病,他很煩惱. 就慈悲想到眾生的病更苦,憐憫他們的病。應該認識無數劫來受的苦,應當憫念饒益一切眾生,拔濟眾生的苦,是有緣遇到的,幫助他,眾生在你的光明當中,轉他的業力。回憶自已所修的福報,念於淨命,淨命就是正命,從生至生,常行正命沒有造惡業,沒有作不好的事,常常想到作好事的境界,這樣人一都有信心:我曾經多少多少世,或者現在,培了多少福,造了多少個善業,這樣想起來以後,菩薩就有信心。雖然在病當中,有信心;雖然我有病,但是我隻是暫時的,為眾生被負業的,但是我的功德,我修行當中的正道, 正行都是在的,都在那裏不會磨滅。所以說不要生憂慮, 憂懼,常起精進,當作醫王一樣,醫治他的心裏病。有的菩薩受到困難,生了疾病,他有點灰心,有點不安,你怎麽安慰他使他精進起來、有信心起來,讓他不要討厭身體,不要討厭世界,還要繼續憫念眾生,繼續行菩薩道,病好了以後,再去弘法利生。
維摩禪說(下)
淨明山人講
圓淨居士記
菩薩就是這樣子用種種安慰,種種比喻來安慰有病的菩薩,要使他歡喜,不要讓他再灰心再沉悶下去,要他振作起來。文殊師利菩薩說: 居士, 有疾病的菩薩他應該怎樣調伏自己的心呢? 雖然你安慰他,他也明白這個道理,但是還是有不安的時候,他怎麽辦呢? 維摩詰居士說,有疾病的菩薩應該這樣想:我這個病都是前世妄想顛倒諸煩惱生,那麽這裏的菩薩應該是初心的菩薩,他還沒有完全的道力,還受過去業力的影響,過去的顛倒煩惱生,無有實法,誰受病者?沒有實法,誰去受病呢?這首先要體悟到都是虛妄的,沒有受病的人,為什麽這樣講? 四大合故,四大和合假名為身,那麽四大無主身也無我,身體沒有我。這是首先觀破身體無我的道理,那麽這個病的起因,都是因為執著我,所以說於我不應生執著,不要覺得我在生病這身體是我的。那麽既然知道病的根本,那麽就除了我想以及眾生想,我的想法眾生的想法都除掉了。應該這樣的法想、應該這樣的觀察是念,,但以眾法合成此身,起唯是法起,法是什麽?客觀的因素、客觀的物質條件就是法,法隻是法起來了, 客觀的起來了。那麽滅呢?唯是法滅。這裏麵不存在一個我,我不存在,該怎麽樣顯現的、因緣和合就怎麽樣顯現,我不存在。
又此法者各不相知,起時不言我起,滅時不言我滅。那麽那些有疾病的菩薩為滅法想,應當起這樣的正念:此法想者,亦是有顛倒。這樣想通了以後,知道這樣想也是顛倒,那麽顛倒者即是大患。有這個顛倒想還是大患,我應離之。想明白了把這個想法也要去掉。怎麽叫離呢? 離開我和我所。這個就是我們平常講的化空,沒有我, 沒有我所,身體不存在了,當下就沒有了、化空了。怎麽樣離我, 我所呢? 為離二法。二法就是相對的兩個對立麵存在叫二法。不要念內和外,裏麵有個內, 外麵有個外,不要思念內外二法:這身體是我,我的心念是主體、身體是我所用,要離開能和所, 內和外. 諸法行於平等。什麽叫平等? 就是我等, 涅槃等。我就是涅槃,當下就是,不求另外一個涅槃。我等涅槃等都是平等。為什麽這樣講? 我及涅槃此二皆空!這句話很重要,我和涅槃都是空的,都是一個概念, 一個各稱,或者說一個境界,他的體性都是空的。為什麽空? 但以名字故空。這個名字概念的存在。涅槃是什麽? 你找不到的,涅槃就是覺照的空明,找不到的,所以說因名字故空。
如此二法無決定性,這兩個沒決定性,我不決定是我,涅槃不決定是涅槃,都是人的概念。你得到這樣的平等,就沒有其它的病了,病因就除掉了。唯是空病,留下的是一個空的病。空病亦空,把空的病也去掉,不住在空上,這個時候, 有疾菩薩, 以無所受的心, 無分別的心去受一切受。痛的時候苦的時候,他要受這個受,無所受的受,體現他不動心,而不是說茫然無知,不是說石頭木頭。這就覺性當中本具的佛法也不要滅了受而取證。什麽叫滅受取證? 滅了一切感受之後,證到了空性,不動了,死在那裏叫羅漢境界,叫取證境界。那麽身體有苦,就要念惡趣的眾生,他們比我更苦, 比我更苦難,這樣一想,就起大悲心:我這點苦算什麽?要想想三惡道的苦難,我既調伏了,也要調伏一切眾生。把病除掉了而不除法,法要用, 用於方便,自己明白了,雖然自己超越了這些法,也超越對這些執著,但是眾生需要,你要善用一些法來調伏眾生, 利益眾生。為斷眾生病的根本善用於法。把眾生這些斷掉了,去教導他,叫他怎麽斷掉。什麽叫病的根本? 謂有攀緣心。攀緣心就是妄心,妄心取於境界,有個我取境界就是攀緣。從有攀緣就是病的根本。何謂攀緣?謂之三界。就是三界樂, 明, 無念種種的境界。雲何斷攀緣?以無所得, 三界都是空花幻影, 心無所得,不追求、不著境界,則內空外空,一切都不可得,那麽就是斷攀緣。因為無所得,心經不是講無智亦無得嘛。若無所得則無攀緣,如果你無所得,不追求, 不建立, 不住境界,那麽攀緣就沒有了。攀緣沒有就是顯現,你看東西沒有攀緣,比如我看茶杯,想茶杯的時候,就是攀緣。如果你沒有攀緣就顯現了,你可以用它,就是妙用。何謂無所得?謂離二見。反過來講,就是離二見:我和我的所有。我的對象沒有了。何謂二見?謂內見外見。又反過來講了,沒有內外見是無所得,沒有內外就是平等法界,就是法身的理性、法身的妙用顯現。維摩居士說:文殊師利菩薩,這就是叫有疾病的菩薩,怎麽去安慰他,調伏其心的一種方便,為斷老病死苦,是菩薩菩提,如果不是這樣調伏, 不這樣用功,那麽就沒有智慧沒有作用,菩薩在病中沒有作用,不能調伏其心無慧利。譬如勝怨,譬如怨敵, 你勝過他, 你鬥過他, 那麽乃可為勇, 就是可勇氣。如果菩薩有病的話,你能化解他, 不住在上麵,苦中你不苦,那麽你就是超越,你就是菩薩菩提的超越。所以說如是兼除老病死者,菩薩之謂也。菩薩在生老病死當中,不受生老病死的限製,就是菩薩的意義,菩薩的存在。那些有疾病的菩薩應作是念:如我這個病不是真的存在,眾生的病也不是真的存在,那麽作這樣觀的時候,對一切眾生若起愛見大悲即應舍離。愛見大悲,覺得真的有眾生,有我,我要幫助你,你的病很苦,起了愛見,就是情感,見就是認識、產生執著, 那麽應該舍離,應該把這個愛見去掉,不要作眾生想, 不要作疾病想, 不要作我想,我能幫你什麽,都不可得。為什麽達樣講?菩薩斷除客塵煩惱而起大悲 。客塵煩惱是什麽? 緣於境界,有境界反映過來,看電視看到人他反映到你這裏來,動煩惱叫客塵煩惱,菩薩斷除了客塵煩惱,任何境界都不動心,而起大悲利益眾生,這叫菩薩的大悲。愛見悲者則於生死有疲厭心,就會動心、會柒汙、會執著把它當作實有,所以於生死有疲厭心。若能離此,沒有疲厭,在在所生,不為愛見之所覆也。在在,無論在哪裏出現,在哪裏活動, 在哪裏度眾生,都不會受愛見的束縛,也就是說你永遠沒有煩惱的,你是清清爽爽的, 自自在在的,要走就走, 要來就來,是不受任何眾生束縛的。不因為眾生的煩惱而你生煩惱的,你沒有這個事,你沒有親情的執著, 沒有男女感情的執著,你也沒有被眾生的煩惱所動搖, 所影響,或者你救人救不起來了,有的人會傷心: 啊呀, 我這麽幫你也救不起來,終於沒有辦法了,這個心會動。那麽你這個時候要體會到,不要動這些心,都是因緣,你不要受染汙,該怎麽樣就怎麽樣。但是你要做當中不執著,這就沒有愛見大悲,就沒有得和失, 沒有好和壞, 沒有一種眾生得力了。你要得不到我真難受,總要幫助你怎麽樣,就是染汙了。
所生的地方你都沒有束縛,你才能夠真正為眾生說法,解脫他的束縛,不然的話你和他有同樣的束縛。所以正如佛所說的:如果自己有束縛,能夠解別人的束縛,那麽無有是處,沒有道理的。如果自已沒有束縛,能解他縛才有是處, 才是正確的。
所以菩薩不應該起束縛。什麽叫束縛? 什麽叫解脫? 貪著禪味是菩薩束縛, 打座舒服了, 禪味我天天打座離不開, 打座就舒服, 菩薩就束縛了嘛.
以方便生是菩薩解脫。方便生, 方便應物, 方便起作用而受生、處事為人,是菩薩解脫。因為菩薩不受限製。如果你沒有方便的智慧就是束縛,你有方便的智慧就是解脫。你沒有智慧的方便,你沒有智慧觀察根機, 觀察因緣,但是你有很多方便,懂了很多法門去做, 你就是束縛, 就不對機。你有智慧又有方便就是解脫。就是菩薩用愛見去莊嚴佛土, 去戍就眾生,於空無相無作法中而自調伏,就是沒有方便的慧, 束縛了, 是落在空上, 無相上, 無作上,隻是調伏自己,不能利益眾生。何謂有方便慧解?就是說他兩邊都不住,在生死當中不疲厭。何謂無慧方便縛?就是菩薩自己還有貪心, 還有欲望 ,而去培養功德,那麽他就受到束縛了,就是沒有智慧的方便縛,培養功德就叫方便嘛,但是你有煩惱啊!你有煩惱心去培養功德反而不得解脫,被功德束縛了,整天在煩惱當中,所以說無方便慧縛。何渭有慧方便解?你自己沒有欲望 ,沒有煩惱,能夠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是有智慧的方便是解脫。所以說我們供佛,印經弘法,不能有一點煩惱的, 不能有貪心的, 不能有自私的欲望 ,不然的話你做功德會有染汙的,會帶來煩惱是不解脫的,你自己很清淨, 沒有欲望 , 沒有執著,然後又去做功德,才是有方便的慧解脫,有方便才有慧解脫,有慧方便解脫。
就是說能夠觀透身以及無常苦空等等無我,超越一切相對的世界,這就是叫智慧,智慧就是空、就是超越、就是化解, 一切無我的精神,那麽雖身有疾,常在生死饒益一切而不厭倦,是名方便, 自己身體有病有不足的地方,但一直在生死裏麵不討厭他,饒益一切眾生不厭倦,這叫方便。不要說啊呀我要做到很圓滿, 什麽病都沒有, 身體很健康, 一點缺點卻沒有,我才去幫助大家,這是不可能的。每個人都有他的習 氣缺點疾病,還有不夠的地方,不要認為我這點不夠,我就不能幫助大家,不要這樣想。但要做到沒有我、沒有自私、沒有自己的欲望 ,要超越這些,然後幫助大家, 在幫助中自己園滿, 自己改正自己, 自己更加殊勝,應該這樣叫方便。
又複觀身,身不離病, 病不離身,是病是身,非新非放,是名為慧。這個身體這個病,不是新的,也不是過去的,沒有過去的,也沒有說現在的,不要想到時間相和病和身的連續關係,這叫智慧。超越身和病, 過去和現在。
即使身體有病,想到有一天我所有的病都除掉,不生病才好,如果這樣想就束縛了。如果不求永滅,以後要是生病也可以,讓他生病,這叫方便。需要生病就生病,需要背眾生的業, 就背眾生的業,這叫方便。
有疾病的菩薩應該這樣調伏他的心:不住其中,亦複不住不調伏心,也不是說讓他去吧,我不要調伏他,也不對。既然不住在病,也不要不住在不調伏上,我知道空的,我還要適當的吃藥啊,或者去鍛煉身體,還是需要。這就是要調伏他,還是需要。所以者何? 若住不調伏心是愚人法,愚癡啊,有病了也不吃藥,那不是愚癡了嗎? 也要吃藥的。若住調伏心是聲聞法,如果執著他要吃藥,一定要怎麽調伏他,那是住聲聞法。是故苦菩薩不當住於調伏不調伏心,兩邊都不住。離開這兩邊的法叫菩薩行。在生死裏麵不受染汙, 沒有染汙的行為;在涅槃清淨當中, 不永遠滅度,不住在空寂當中,這叫菩薩行。不是凡夫行、不是聖賢行. 就是沒有凡夫的欲望 和情感,表現在凡夫的世界當中,沒有聖人的一種境界執著,空寂執著、清淨執著,又能夠體現為清淨,那麽叫作菩薩行。
不是汙垢柒汙, 也不是清淨, 這叫菩薩行。雖然超過魔行,又能夠顯現為調伏眾魔, 調伏它, 這叫菩薩行。求一切智慧, 不是非時求, 該需要什麽樣的智慧,在什麽時候體現, 在什麽時候運用,這是苦薩行。雖然觀諸法不生,但是不落正位,不住在上麵,不取於它,叫作菩薩行。雖觀十二因緣,但是能入於眾生的邪見當中,你要知道如果沒有眾生的邪見,你的十二因緣有什麽用? 你怎麽去化解他?所以我們碰到很多很多人,他有很多觀點,如果我們不能進入他們的觀點,你怎麽跟他說法, 怎麽講種種的智慧方便見? 所以說你如果老是守在十二因緣,我不能和你們一樣,你們是染汙, 你們是邪見,那麽你就是執著十二因緣,不能起作用了嘛。你的作用就是因為他們有邪見嘛,十二因緣才有用啊,才能引導他,這才叫活的智慧啊!
所以雖然攝受眾生不要愛著:這是我的徒弟, 這是我的親人,愛著他, 喜歡他,唉!這個徒弟特別親近, 我特別開心,他一來我特別開心,不能愛著。但是又要攝受,大家在你這邊很舒服, 得到智慧, 得到親切,願意和你在一起,這樣子做得到,就是菩薩行。這也是很難做得到的,有的弟子對你好, 特別開心,有的弟子毀謗你, 特別煩惱,那麽就不是苦薩行了。
菩薩雖樂遠離塵勞煩惱,但是不依身心盡,不要想, 我這一世做了,我再也不做人了,再也不要入世界了,你還是要轉世,但是遠離煩惱,還要出世為人,行菩薩行。
雖然獻身於三界, 但是不壞法性。比如說顯現大樂境界, 大光明境界, 無念空境界都可以顯現,但是不壞法性,還是平等無住的法性。
雖然行於空,但是能夠種下一切功德的根本,顯現功德的事業,是菩薩行。雖然是無相, 但是能夠度眾生,是菩薩行。雖然行於無作,無作意, 但是身體能夠顯現受用身,是菩薩行。雖然行於無起無滅,也無有作用,無念, 無分別,但是又能夠起一切善行,是菩薩行.
雖然行於六波羅密,但是又能夠遍知眾生心和心數法,都通達遍知,是菩薩行. 雖行六通,而不盡漏。和眾生同樣在有漏的煩惱中,自己不染汙,以六通方便來度化他們,是菩薩行。
雖然行四無量,四無量的福報是很大的, 一般的人都要升到梵天,但是菩薩不貪著生於梵世,這叫菩薩行。雖然行於禪定解脫三昧,但不隨著禪定的福報升到天上去,還在染汙的世界裏度化眾生,是菩薩行。
雖然行四念處,不畢竟永離身受心法,體現他的作用.雖然行於四正勤,但是不舍身心的精進,是菩薩行.雖行四如意足, 而得自在神通, 是菩薩行.雖行五根而分別眾生諸根的利鈍, 是菩薩行. 雖然行五根, 但是能分別眾生諸根的利鈍, 五根: 信根, 進根, 念根、定根、慧根。雖行五力,而樂求佛的十力功德,是菩薩行。雖行七覺分,而分別佛的智慧是菩薩行。因為七覺分重點是在抉擇,抉擇法的平衡麵, 平等的作用,而能分別佛的智慧,是菩薩行.雖行八正道,而樂行無量佛道,是菩薩行。就是說雖然行八正道,而樂於行無量佛道,就是廣大圓明,這是菩薩行。
雖然行於止觀助道的方法,而不畢竟墮於寂滅,叫菩薩行. 雖然知道通達於菩薩的不生不滅的法性境界, 但是以相好莊嚴,顯現於眾生界,不妨這樣顯現,那麽是菩薩行。雖現聲聞辟支佛威儀,而不舍佛法,是菩薩行。這就是應化了,應現在法身大士,應現為聲聞身,但是他沒有舍離佛法,是菩薩行。
雖隨法的究竟境相------究竟境相就是說是無相的覺性,但是沒有形象的但是又能夠隨所應的所應,就是因緣法, 隨應的因緣法而現起身相,那麽叫菩薩行。就是象觀音菩薩,以三十二應, 入諸國土,遍現其身一樣。雖然觀察知道,在覺性當中,諸佛國土永寂如空,是空寂無相的, 遍一切處的法身光明,但是又不妨顯現種種的清淨佛土,來接引眾生,這叫菩薩行。
雖然巳經證得圓滿的佛道,能夠轉大****, 象八相示現, 住佛道場說法, 安住佛的淨土,但是也能夠入於涅槃,但是又不舍於菩薩之道、以菩薩的身份在示現,象觀音菩薩,就是古佛再來,不妨示現。
維摩居士說法時,文殊師利所帶領的大眾,其中八千天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第五品就這些內容, 非常的精要。第五品通達了,菩薩的道就通達了。知道怎麽樣以覺性無相的體,在世界的因緣當中起大悲之行,不作於相,能夠承當眾生的苦難,而不被苦難所影響,不落在這個苦難當中,疾病當中, 煩惱當中,自己能夠有大力的承當。所以說他的心地是空靈一片, 顯現大悲, 具足方便, 出入無礙, 通達一切諸法,能夠和眾生相應, 能夠和眾生機緣相和,在眾生一片當中,不出不入,圓融不二的和光同塵, 獲得大自在!
淨明山人講
圓淨居士記
禪人怎樣領會經中的禪義呢? 我們應用在禪的修證當中,能夠體現出維摩居土, 文殊師利等等大菩薩的一種智慧意境,活潑潑地運用到我們人生當中。這一點是維摩詰經裏麵最重要的核心,能夠把這一點學懂了,整個維摩詰經的意境都在裏麵,我們都可以在現實當中去體現他。
說話不用停一停,你問什麽問題,接口就出,無論什麽深奧的問題,他是沒有一點停滯的,一點障礙都沒有,他是隨意流出來的,就是智慧無礙。他的智慧圓照無礙,無論是世間法出世間法,無論是甚深的秘密法,他都能無礙。一切菩薩怎麽做的,菩薩在不同場合應該有怎麽體現的,怎麽用方便來引導眾生,菩薩具足什麽威儀, 戒律,什麽品位, 他全部通達, 全部明白,沒有一點不明白。
諸佛的秘密沒有不能證入的,這就是佛一樣、諸佛的秘密沒有不能證入的地方,都能通達證入。都知道了諸佛有什麽秘密,所以說這是不可思議的遊戲神通。遊戲神通都具備,大智慧方便都已經得度,都已經超越,都巳經具備種種的方便, 種種的方式, 種種的神通妙用, 種種的大智慧的觀照,都能夠體現出來,所以說善能夠出入。
這位大菩薩都能夠自在無礙的,那麽文殊師利菩薩先作了一個描述,讚歎維摩詰居士是這麽一個不可思議的人物。所以難怪大眾沒有辦法跟他對話,沒有辦法去問候他,那麽雖然是這麽一位不可思議的大菩薩,但是我當承佛聖旨:你既然叫我帶領大家去問候,那麽我就去問候吧。於是眾中許多諸菩薩和大弟子,帝釋天, 梵天, 四天五等等,都這樣想: 現在這二位大土, 就是文殊師利菩薩和維摩詰居士共談佛法, 必定會談很高深的妙法。那麽當時八千菩薩五百聲聞, 百千天人, 都跟著文殊師利菩薩浩浩蕩蕩去見維摩詰居士了。於是文殊師利菩薩和一切菩薩大弟子眾,以及天人恭敬圍繞, 還有天上的天人入毗耶離大城去了。
這時候維摩詰心裏就想: 現在文殊師利菩薩和大眾都來看我,我現在這裏要作個準備,就用神通力把房間騰空,那麽除去所有的侍者,中間隻放了一張床 ,什麽都沒有,他是不大的房間,裝著病相睡在那裏示相病相。
那麽這裏當然有道理的,空了房間,就是說我們覺性是空的,那麽放了一張床 和人就是顯現,侍者都沒有,就是說沒有任何的法和差別的執著,任何多餘的東西都沒有,隻有一張床 ,隻有自己的身體示現疾病睡在那裏,這就是我們的作用,空性中的作用,他是沒有伴侶的,獨一的沒有伴侶的。
這個時候文殊師利菩薩到了,他到了他的房間裏,見到他的房間是空空的,沒有任何東麵-----空無所有,就放著一張床 。這時維摩詰居士就問了;” 善來文殊!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 “善來”是對他的一種問候話: 你來了,但是你雖然來了,是不來相而來,你沒有東西來,覺性的空是不來而來的嘛。不見相而見. 我雖然見到你了,不見相而見,沒有見到什麽,不見來相,不見去相,這是我們覺性的顯現,就是法身大士都是這樣的,他的舉動靜止不唯實相,實相沒有來,但是又能夠來示現,實相沒有見,但是不妨相見,不妨顯現,所以說不能來而來,不見而能見,就是法身的妙用
文殊師利菩薩這個時候就講了: 如是居士,是這樣的,如果巳經來了. 就不會更再來;如果巳經去了,也就更不用去。就是說明無來去相. 沒有來去相.維摩詰說的話, 就是說共同的相應的智慧意境,雖然表達的方式不同, 道理是一樣的。為什麽這樣講呢? 來者無所從來, 來從哪裏來,本性顯現的嘛。去者無所至,去到哪裏去?沒有到的地方。這個有兩點要知道的:一個是體性, 是這樣子的;一個是我們的心,在作用的地方也是沒有來去,不見來去相的。你的心沒有來去相見,但是不妨顯現,不妨來去,在來去中無來去,才是我們覺性的妙用, 才是大智慧,這個一定要體會到。
你如果動個念: 我來了我去了,就是染汙,都是對本性的覆蓋,就不叫妙用。比如說:你想起某個人,你覺得在遙遠的地方,你隻要一個念頭去了,你就有漏,就有覆蓋。你要在當體就顯現,無論是北京還是美國,當下顯現,這叫無來去相。你不能產生來去想: 噢,他在那裏某個地方,他是誰? 好,一個念頭一動,已經離開本位了,已經覆蓋了。 所以沒有來去相。
所可見到的東西更無可見,沒有什麽可見到,就是講當下顯現, 當體顯現。這個一定要悟到的,這個悟到就是遍知, 或者叫圓明。就是我們本性的圓明, 所以說經裏麵講:“圓明了知,不因心念。”因為體性是空的,空靈不二, 當下顯現叫圓明了知。知道茶杯、知道發生什麽事情,都知道,但是不要想到是遙遠、不要想到外麵,不要想想:噢,他在外麵,他是什麽?這樣一念起你就落了、就偏了、著有了。一個空,一個有,能所就執著了,你要在完全當體。某禪師對你有感應,你不要想到在外麵:噢,他在那裏對我有感應了,好,你巳經落了!無論在西藏在什麽地方,大成就者,他的感應都是當下的,你的體悟也應該是當下的,他是不動身心而遍照萬法,你也是不動身心和大德成就者當下相應。你不要想噢:他在西藏,想的很遙遠,好,完了, 你就妄想執著了,你得到的隻是皮毛,得到的是感覺, 身體感覺了、或者境界感覺了,這都是虛妄的。如果你沒有取分別念,當下和上師一樣,你契入了他的大光明藏,你也就是大光明藏,你沒有區別,這是最迅速的, 最快的。懂得這個,他不會向外求,他即使在佛前求,是顯現不是求。顯現諸佛菩薩了,他不是求,他不是動妄念,他是一照就知道了。比如說某個人需要他幫助,他一照就顯現了。諸佛菩薩也在照當中,當體不二,這是道的妙用。不懂得這個, 都是妄想追求, 都是凡夫習 氣. 他是不了的,永遠會落處的,這點很重要。
文殊師利講到這裏說,先把這個事放一放,我們都是明白人,這個話不用多說的,自己都知道。他說:居士這個病,你能不能忍得下, 有沒有痛苦?比如說你治療後,病是不是減輕了,病不會加重吧?他是問候他,他說:世尊殷勤叫大家向你問候,那麽居士這個病是因為什麽原因起的? 這些在慰問的話裏麵就是機鋒了. 你這個病是什麽起的?生病生了到現在有多長時間了?怎麽樣才能把這個病滅掉? 存在與生滅,這些現象在道人來講, 你怎麽體會, 怎麽看待、看待自己, 看待別人這些現象?
維摩居士這時就回答說了,他說我這個病是從癡有愛,則我病生。為什麽病的顯現是愚癡,無明愚癡有業有受。維摩詰居士是沒有的,但是他大悲入世,眾生有癡有愛,所以有病。為什麽要入世啊?和眾生同樣的生活, 同樣的存在,那麽則我病生。菩薩以大悲為病,眾生以業為病、以煩惱的業生病,菩薩以大悲拔濟眾生的痛苦、眾生的業, 承擔眾生的苦難,這是菩薩的精神。菩薩不可能沒有病的,他入世的時候,總要負擔眾生的病,所以說以一切眾生病,故我病。因為一切眾生有病,所以我有病,若一切眾生得不病者,則我病滅。如果一切眾生病都沒有了,我的病才好、才沒有了。到了這個地方就是圓滿佛的時候,就沒有眾生也沒有佛,沒有病也沒有不病,超越一切到最究竟園滿的地方,就沒有這回事了。但是眾生總是有病的,所以說你沒有到圓滿成佛的時候,你總要去度眾生的,就是這個道理。而且你總要生生世世受苦的,受眾生的苦難的,不然的話你不會圓滿。
為什麽要這樣講?因為菩薩為了眾生故,才入生死,為了眾生才入生死,大悲大願嘛,那麽有生死一定有病,如果眾生離開了病,菩薩就沒有病,這個是以身說法,身體的病是外在的,還有心靈的病,知見的病, 境界上的病, 魔病,還有很多。他是借這個來說明的。他說比如長者,隻有一個兒子,兒子得病了,那麽父母也病了,父母也心疼啊。如果兒子的病好了,父母的病也好了。菩薩也是這樣,對於眾生的愛,好象愛兒子一樣,眾生病那麽菩薩就病,眾生病好了,菩薩的病也好了。又說這個病是怎麽起因的,菩薩的病是大悲起。
那麽文殊師利菩薩說:居士此室何以空無侍者? 你這個房間為什麽沒有侍者呢? 前麵問病的原因巳經講清楚了,是大悲起,那麽我們講如來的房間是空的,如來的座墊是什麽? 就是大悲,以大悲來顯現作用的嘛。所以文殊師利菩薩言:居士的房間為什麽這麽空啊, 沒有東西、沒有侍者?
維摩詰居士回答:諸佛的國土和我一樣,也是空的. 這句話大家要體悟,諸佛的國土也是空,但是有的人說: 我為什麽見到佛的境界、佛的國土有蓮花等等?這個是空中的顯現, 化相幻相境界相,顯現因為眾生需要,因為你有業,有分別執著,有莊嚴想,有功德想,才顯現這些。如果你沒有這些,諸佛的國土是空的,遍一切處也是空的。這句話體會很深、非常重要。你就不會落在一個概念,哪裏是佛的淨土?哪裏怎麽樣? 有方位有距離、 有好壞有抉擇之心,以後要生到那裏去,有這個執著心,在這裏你悟到了就沒有了。因為你就在佛的國土當中顯現的,如果你一念相應,一念就顯現。無論你顯現空的覺性還是顯現莊嚴的妙相,都是因為你的作用而顯現。你的作用和佛的作用是全體的。和佛的境界是全體,沒有分別的。
那麽文殊師利菩薩又句; 以何為空呢? 這句話就是問以什麽為空?我們說以概念嗎? 以感覺嗎? 都是虛妄的!以什麽為空? 維摩詰居士回答說:以空空。以空故空,就是空盡一切以後,連空也不存在,空也空掉了。佛教講越三空解六結嘛。欏嚴經講的人空、法空, 空空。以空為空,空也要空,空也不可得,這是諸佛的空,是真正的真空妙性.
又問:空為什麽還要空呢? 空了就好了嘛,為什麽還要把空空掉呢? 維摩詰居士回答說:“因為無分別空, 故空”因為在空當中你不分別於空,所以叫作空。你正在空當中你沒有分別空,所以說無分別空, 故空。這個地方是真正的關鍵的地方,悟道人的關鍵的地方。
又問空可以分別嗎? 能夠去分別嗎? 對這個問題答是:分別也空啊? 分別空的分別也要空,那麽這個時候你在空當中不覺得空了嘛。也沒有有,也沒有空,也沒有思考這個問題,沒有想到他是什麽,就是空裏麵也沒有想到空。就象你在明當中也沒想到明,你有大智慧,沒有想到我有一點智慧,一點智慧都沒有,這就叫不可得。沒有覺得我有智慧啊,或者在光明丈裏麵,你沒有覺得有光明。但是眾生怎麽見, 怎麽想都是他的感應,是他的事,對你來講沒有什麽,什麽都不可得,但是不可得當中具有一切。
又問了:你體悟到這個空空的覺性到哪裏求? 到哪裏得到的? 到哪裏體現出來的?那麽維摩詰居士回答: 當於六十二見中求。六十二見就是邪見, 外道見, 種種雜亂的知見, 都是叫六十二見。那麽你的空在哪裏求呢? 就在六十二見當中。說明什麽? 在六十二見出現的時候,你還是沒有分別,你還是沒有取舍,你沒有落他的圈套、受他的影響,這才是真空。如果一個事情來了, 一個說法來了,你馬上動了, 分別了,你就不叫真空。
那麽文殊師利菩薩又問:六十二見當於何求?應該在哪裏求呢?答曰: 當於諸佛解脫中求。諸佛的解脫哪裏來呀,是因為眾生有知見, 眾生有煩惱啊!諸佛的法因為眾生的緣故,才有可以說, 才有可以解脫的方便。那麽六十二見他在哪裏體現出來,就是在諸沸的這種解脫中體現出來。
又問:諸佛解脫法門在哪裏求呢? 在哪裏體現呢? 答曰: 應當於一切眾生的心性中求。也就是說諸佛所有的法是因為眾生的心念-----你有不同的心念,他給你講不同的法,所以四十九年講了很多,佛本來沒有法,也具備一切法,不落兩邊嘛。但是你需要什麽他給你講什麽,所以說諸佛的解脫就是在眾生的心性中求的,也就是剛才講的。求就是體現,眾生的心性當中體現出來的,所以說今天講今天的法,如果你明天這個煩惱沒有了,明天佛絕對不會重複講這個法;明天講明天的法,對你適合的,有用的法。法就是活的,不是死的,因機而用的,就是這個道理。
這裏就明白了,這個真空,這個智慧覺性,是這裏體現出來的,如果這三方麵,你都通達無礙,都不會受它影響,都是在覺性當中無分別, 無執著地體現它,那麽你就是真空。如果你對哪方麵不明白, 受他限製,無論是邪道, 外道的知見, 諸佛的解脫法門, 眾生的心行,他在你麵前表現出來的,你都不明白, 受他影響不叫真空,你的空都不夠。所以空不是打座,在一個地方什麽都沒有了,叫空。就是在這些現實當中你是空的,,不分別不執著, 不被他影響,這才真正是維摩詰居士講的空,也就是佛教講的我們覺性的大空,覺性遍一切處的大空,有的人會想想是不是很大,不要這樣想象,就是任何時候, 任何地方, 任何情景, 都是空的,這叫空在現量處, 空在當下,不要想象一個空間很大,這就是妄想了嘛。虛空沒有邊際,你去想它幹什麽? 要在作用處, 在現量當中體現空,這是大智慧的空,這是作用的妙空。所以說遍知, 遍空,都要這樣體會。不是坐下來我去想想美國, 北京什麽什麽事我卻知道,這是妄想。這是外道都有:哎, 從神通來看看, 世界發生什麽事,是妄想分別了。換一個意境,我打坐了,我空間很大,什麽地球都在裏麵,這也是妄想境界。這有什麽用呢? 沒有用!要在現量處體現,在作用處體現,這叫遍知和遍空的境界,這個領悟很重要的。
又問:為什麽沒有侍者? 維摩詰居士講,他說一切眾魔以及外道都是我的侍者。這就不怕外道, 也不怕魔了,他們都是我的侍者。唉這句話就很妙了,意思說:我們在真空的妙性當中,他們都是無礙的,他們都是我的體現,而且都是我的侍者,我的作用的地方。為什麽這樣講? 眾魔者入生死,菩薩於生死而不舍。眾魔他喜歡生死啊,他喜歡五欲, 五塵境界,他們菩薩入生死而不舍,就在生死當中,自由 白在,不用舍棄生死。這就是形容他們就是我的侍者一樣。那麽外道入諸見, 菩薩於諸見而不動,外道象哲學家一樣,他有很多知見,喜歡探索知見,一套套道理。那麽菩薩於諸見而不動,在你任何怎麽講法, 怎麽觀點,我都不動,我都明白你什麽意思。所以說菩薩辯才無礙,你一開口就知道了什麽意思,一句話給你,你就答不出來,你就被他轉化了。於諸見而不動,無論什麽樣的說法,到了你這裏,你都不會受影響。
文殊師利菩薩又問了:居士啊, 你的病是什麽樣的形相, 什麽樣的病狀? 維摩詰居士說: 我這個病沒有形, 不可見,因為大悲無緣而無所不緣,無所不緣,所以能夠應物生這個病。但是對於我沒有病, 心沒有病。象有的菩薩入世很辛苦, 也生病,他自己沒有病, 沒有感覺到病,身體很累心不累。就是說我這個病是無形的, 主要是指心;身體是有病的, 示現出和人一樣。心沒有形狀, 也不可見,我沒有見到病啊,我沒有發現什麽病,我的心裏麵沒有一點病,這是菩薩實相法, 法身的一種自然體現。
又問這個病是身合呢? 心合呢? 意思說是在身體上生病呢? 還是在心念上生病呢? 是和哪個結合在一起的? 維摩詰居士回答說:不是和身體合,身體離故, 我不會住在上麵啊,身體是離的,是四大和合,我不會落在身相上。“亦非心合,心如幻故。”不和心合,心是幻的,沒有一個主宰的實體,我沒有主宰一個心靈,沒有這個在。
所以又問:地水火風四大當中你的病是那一大生病呢? 回答說: 是病不是地大, 不離地大;水大, 火大, 風大也是這樣,不是地大, 也不離地大,他有地大的病相顯現, 就是說不二圓融的。相是假的,這個病的體性是空的,但是眾生的病從四大起來的,因為有病,所以說我病。眾生有病, 所以我病,這個時候, 文殊師利菩薩問維摩詰居士說:作為一個菩薩應該怎麽樣去慰問有病的菩薩? 那麽維摩詰居士說:說身體是無常,但是不說要討厭身體,菩薩不討厭身體,身體是有一天會死亡的,但是不要討厭他,要用好他。 即使現在有病,你不要討厭他,在病中作功夫,在病中去體現幻化相,不住在病上,這也是大悲,替眾生受罪嘛,是應該體現的。說身有苦,不說樂於涅槃。我要求涅槃,不生不滅,到極樂世界去,我要討厭他,我要找到快樂的境界, 快樂的身體,不要這樣講,這樣講,他心裏有矛盾:為什麽還在世上啊?還要度眾生啊?身體還離不開,既然身體離不開,你又要求一個快樂的身體, 快樂的境界,你不是很矛盾嗎? 不是不現實嗎? 比如一個人在路上很疲倦,還有很多事要幹,但是又一想,我還是回家睡覺好啊,回家吃一頓暖的飯,聽聽音樂舒服,這樣想不是更矛盾嗎? 更討厭:現在太累了太不舒服了,不要再去外麵, 不要再去工作了……。就是不要產生矛盾的心態。說教導眾生身體沒有我, 但是說沒有我,不要偏在無我上,要去教導眾生,要幫助大家,以無我的精神教導眾生。說身空寂,但是不要說畢竟寂滅啊,不要灰身滅智, 把身體搞沒有了,不要說落在空上, 不再出世, 不再弘法利生了, 不再大悲利樂眾生了,不要這樣去講。雖然身體是空寂的,要以身體來體現,要利益一切眾生。不要說畢竟寂滅,是生生世世都要體現的。說悔先罪,而不說入於過去。有的初心菩薩,我想起過去作了什麽壞事啊,有一種悔意,他說,你悔就悔吧,但是不要回憶過去,你這次懺悔以後再不要想到它了,沒有了,過去巳經沒有了,不要再回憶過去。以己之疾,湣於彼疾。以自己的病啊,就想到眾生的病有多苦。我們現在有修行, 還不煩惱,但是眾生有的病,他很煩惱. 就慈悲想到眾生的病更苦,憐憫他們的病。應該認識無數劫來受的苦,應當憫念饒益一切眾生,拔濟眾生的苦,是有緣遇到的,幫助他,眾生在你的光明當中,轉他的業力。回憶自已所修的福報,念於淨命,淨命就是正命,從生至生,常行正命沒有造惡業,沒有作不好的事,常常想到作好事的境界,這樣人一都有信心:我曾經多少多少世,或者現在,培了多少福,造了多少個善業,這樣想起來以後,菩薩就有信心。雖然在病當中,有信心;雖然我有病,但是我隻是暫時的,為眾生被負業的,但是我的功德,我修行當中的正道, 正行都是在的,都在那裏不會磨滅。所以說不要生憂慮, 憂懼,常起精進,當作醫王一樣,醫治他的心裏病。有的菩薩受到困難,生了疾病,他有點灰心,有點不安,你怎麽安慰他使他精進起來、有信心起來,讓他不要討厭身體,不要討厭世界,還要繼續憫念眾生,繼續行菩薩道,病好了以後,再去弘法利生。
維摩禪說(下)
淨明山人講
圓淨居士記
菩薩就是這樣子用種種安慰,種種比喻來安慰有病的菩薩,要使他歡喜,不要讓他再灰心再沉悶下去,要他振作起來。文殊師利菩薩說: 居士, 有疾病的菩薩他應該怎樣調伏自己的心呢? 雖然你安慰他,他也明白這個道理,但是還是有不安的時候,他怎麽辦呢? 維摩詰居士說,有疾病的菩薩應該這樣想:我這個病都是前世妄想顛倒諸煩惱生,那麽這裏的菩薩應該是初心的菩薩,他還沒有完全的道力,還受過去業力的影響,過去的顛倒煩惱生,無有實法,誰受病者?沒有實法,誰去受病呢?這首先要體悟到都是虛妄的,沒有受病的人,為什麽這樣講? 四大合故,四大和合假名為身,那麽四大無主身也無我,身體沒有我。這是首先觀破身體無我的道理,那麽這個病的起因,都是因為執著我,所以說於我不應生執著,不要覺得我在生病這身體是我的。那麽既然知道病的根本,那麽就除了我想以及眾生想,我的想法眾生的想法都除掉了。應該這樣的法想、應該這樣的觀察是念,,但以眾法合成此身,起唯是法起,法是什麽?客觀的因素、客觀的物質條件就是法,法隻是法起來了, 客觀的起來了。那麽滅呢?唯是法滅。這裏麵不存在一個我,我不存在,該怎麽樣顯現的、因緣和合就怎麽樣顯現,我不存在。
又此法者各不相知,起時不言我起,滅時不言我滅。那麽那些有疾病的菩薩為滅法想,應當起這樣的正念:此法想者,亦是有顛倒。這樣想通了以後,知道這樣想也是顛倒,那麽顛倒者即是大患。有這個顛倒想還是大患,我應離之。想明白了把這個想法也要去掉。怎麽叫離呢? 離開我和我所。這個就是我們平常講的化空,沒有我, 沒有我所,身體不存在了,當下就沒有了、化空了。怎麽樣離我, 我所呢? 為離二法。二法就是相對的兩個對立麵存在叫二法。不要念內和外,裏麵有個內, 外麵有個外,不要思念內外二法:這身體是我,我的心念是主體、身體是我所用,要離開能和所, 內和外. 諸法行於平等。什麽叫平等? 就是我等, 涅槃等。我就是涅槃,當下就是,不求另外一個涅槃。我等涅槃等都是平等。為什麽這樣講? 我及涅槃此二皆空!這句話很重要,我和涅槃都是空的,都是一個概念, 一個各稱,或者說一個境界,他的體性都是空的。為什麽空? 但以名字故空。這個名字概念的存在。涅槃是什麽? 你找不到的,涅槃就是覺照的空明,找不到的,所以說因名字故空。
如此二法無決定性,這兩個沒決定性,我不決定是我,涅槃不決定是涅槃,都是人的概念。你得到這樣的平等,就沒有其它的病了,病因就除掉了。唯是空病,留下的是一個空的病。空病亦空,把空的病也去掉,不住在空上,這個時候, 有疾菩薩, 以無所受的心, 無分別的心去受一切受。痛的時候苦的時候,他要受這個受,無所受的受,體現他不動心,而不是說茫然無知,不是說石頭木頭。這就覺性當中本具的佛法也不要滅了受而取證。什麽叫滅受取證? 滅了一切感受之後,證到了空性,不動了,死在那裏叫羅漢境界,叫取證境界。那麽身體有苦,就要念惡趣的眾生,他們比我更苦, 比我更苦難,這樣一想,就起大悲心:我這點苦算什麽?要想想三惡道的苦難,我既調伏了,也要調伏一切眾生。把病除掉了而不除法,法要用, 用於方便,自己明白了,雖然自己超越了這些法,也超越對這些執著,但是眾生需要,你要善用一些法來調伏眾生, 利益眾生。為斷眾生病的根本善用於法。把眾生這些斷掉了,去教導他,叫他怎麽斷掉。什麽叫病的根本? 謂有攀緣心。攀緣心就是妄心,妄心取於境界,有個我取境界就是攀緣。從有攀緣就是病的根本。何謂攀緣?謂之三界。就是三界樂, 明, 無念種種的境界。雲何斷攀緣?以無所得, 三界都是空花幻影, 心無所得,不追求、不著境界,則內空外空,一切都不可得,那麽就是斷攀緣。因為無所得,心經不是講無智亦無得嘛。若無所得則無攀緣,如果你無所得,不追求, 不建立, 不住境界,那麽攀緣就沒有了。攀緣沒有就是顯現,你看東西沒有攀緣,比如我看茶杯,想茶杯的時候,就是攀緣。如果你沒有攀緣就顯現了,你可以用它,就是妙用。何謂無所得?謂離二見。反過來講,就是離二見:我和我的所有。我的對象沒有了。何謂二見?謂內見外見。又反過來講了,沒有內外見是無所得,沒有內外就是平等法界,就是法身的理性、法身的妙用顯現。維摩居士說:文殊師利菩薩,這就是叫有疾病的菩薩,怎麽去安慰他,調伏其心的一種方便,為斷老病死苦,是菩薩菩提,如果不是這樣調伏, 不這樣用功,那麽就沒有智慧沒有作用,菩薩在病中沒有作用,不能調伏其心無慧利。譬如勝怨,譬如怨敵, 你勝過他, 你鬥過他, 那麽乃可為勇, 就是可勇氣。如果菩薩有病的話,你能化解他, 不住在上麵,苦中你不苦,那麽你就是超越,你就是菩薩菩提的超越。所以說如是兼除老病死者,菩薩之謂也。菩薩在生老病死當中,不受生老病死的限製,就是菩薩的意義,菩薩的存在。那些有疾病的菩薩應作是念:如我這個病不是真的存在,眾生的病也不是真的存在,那麽作這樣觀的時候,對一切眾生若起愛見大悲即應舍離。愛見大悲,覺得真的有眾生,有我,我要幫助你,你的病很苦,起了愛見,就是情感,見就是認識、產生執著, 那麽應該舍離,應該把這個愛見去掉,不要作眾生想, 不要作疾病想, 不要作我想,我能幫你什麽,都不可得。為什麽達樣講?菩薩斷除客塵煩惱而起大悲 。客塵煩惱是什麽? 緣於境界,有境界反映過來,看電視看到人他反映到你這裏來,動煩惱叫客塵煩惱,菩薩斷除了客塵煩惱,任何境界都不動心,而起大悲利益眾生,這叫菩薩的大悲。愛見悲者則於生死有疲厭心,就會動心、會柒汙、會執著把它當作實有,所以於生死有疲厭心。若能離此,沒有疲厭,在在所生,不為愛見之所覆也。在在,無論在哪裏出現,在哪裏活動, 在哪裏度眾生,都不會受愛見的束縛,也就是說你永遠沒有煩惱的,你是清清爽爽的, 自自在在的,要走就走, 要來就來,是不受任何眾生束縛的。不因為眾生的煩惱而你生煩惱的,你沒有這個事,你沒有親情的執著, 沒有男女感情的執著,你也沒有被眾生的煩惱所動搖, 所影響,或者你救人救不起來了,有的人會傷心: 啊呀, 我這麽幫你也救不起來,終於沒有辦法了,這個心會動。那麽你這個時候要體會到,不要動這些心,都是因緣,你不要受染汙,該怎麽樣就怎麽樣。但是你要做當中不執著,這就沒有愛見大悲,就沒有得和失, 沒有好和壞, 沒有一種眾生得力了。你要得不到我真難受,總要幫助你怎麽樣,就是染汙了。
所生的地方你都沒有束縛,你才能夠真正為眾生說法,解脫他的束縛,不然的話你和他有同樣的束縛。所以正如佛所說的:如果自己有束縛,能夠解別人的束縛,那麽無有是處,沒有道理的。如果自已沒有束縛,能解他縛才有是處, 才是正確的。
所以菩薩不應該起束縛。什麽叫束縛? 什麽叫解脫? 貪著禪味是菩薩束縛, 打座舒服了, 禪味我天天打座離不開, 打座就舒服, 菩薩就束縛了嘛.
以方便生是菩薩解脫。方便生, 方便應物, 方便起作用而受生、處事為人,是菩薩解脫。因為菩薩不受限製。如果你沒有方便的智慧就是束縛,你有方便的智慧就是解脫。你沒有智慧的方便,你沒有智慧觀察根機, 觀察因緣,但是你有很多方便,懂了很多法門去做, 你就是束縛, 就不對機。你有智慧又有方便就是解脫。就是菩薩用愛見去莊嚴佛土, 去戍就眾生,於空無相無作法中而自調伏,就是沒有方便的慧, 束縛了, 是落在空上, 無相上, 無作上,隻是調伏自己,不能利益眾生。何謂有方便慧解?就是說他兩邊都不住,在生死當中不疲厭。何謂無慧方便縛?就是菩薩自己還有貪心, 還有欲望 ,而去培養功德,那麽他就受到束縛了,就是沒有智慧的方便縛,培養功德就叫方便嘛,但是你有煩惱啊!你有煩惱心去培養功德反而不得解脫,被功德束縛了,整天在煩惱當中,所以說無方便慧縛。何渭有慧方便解?你自己沒有欲望 ,沒有煩惱,能夠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是有智慧的方便是解脫。所以說我們供佛,印經弘法,不能有一點煩惱的, 不能有貪心的, 不能有自私的欲望 ,不然的話你做功德會有染汙的,會帶來煩惱是不解脫的,你自己很清淨, 沒有欲望 , 沒有執著,然後又去做功德,才是有方便的慧解脫,有方便才有慧解脫,有慧方便解脫。
就是說能夠觀透身以及無常苦空等等無我,超越一切相對的世界,這就是叫智慧,智慧就是空、就是超越、就是化解, 一切無我的精神,那麽雖身有疾,常在生死饒益一切而不厭倦,是名方便, 自己身體有病有不足的地方,但一直在生死裏麵不討厭他,饒益一切眾生不厭倦,這叫方便。不要說啊呀我要做到很圓滿, 什麽病都沒有, 身體很健康, 一點缺點卻沒有,我才去幫助大家,這是不可能的。每個人都有他的習 氣缺點疾病,還有不夠的地方,不要認為我這點不夠,我就不能幫助大家,不要這樣想。但要做到沒有我、沒有自私、沒有自己的欲望 ,要超越這些,然後幫助大家, 在幫助中自己園滿, 自己改正自己, 自己更加殊勝,應該這樣叫方便。
又複觀身,身不離病, 病不離身,是病是身,非新非放,是名為慧。這個身體這個病,不是新的,也不是過去的,沒有過去的,也沒有說現在的,不要想到時間相和病和身的連續關係,這叫智慧。超越身和病, 過去和現在。
即使身體有病,想到有一天我所有的病都除掉,不生病才好,如果這樣想就束縛了。如果不求永滅,以後要是生病也可以,讓他生病,這叫方便。需要生病就生病,需要背眾生的業, 就背眾生的業,這叫方便。
有疾病的菩薩應該這樣調伏他的心:不住其中,亦複不住不調伏心,也不是說讓他去吧,我不要調伏他,也不對。既然不住在病,也不要不住在不調伏上,我知道空的,我還要適當的吃藥啊,或者去鍛煉身體,還是需要。這就是要調伏他,還是需要。所以者何? 若住不調伏心是愚人法,愚癡啊,有病了也不吃藥,那不是愚癡了嗎? 也要吃藥的。若住調伏心是聲聞法,如果執著他要吃藥,一定要怎麽調伏他,那是住聲聞法。是故苦菩薩不當住於調伏不調伏心,兩邊都不住。離開這兩邊的法叫菩薩行。在生死裏麵不受染汙, 沒有染汙的行為;在涅槃清淨當中, 不永遠滅度,不住在空寂當中,這叫菩薩行。不是凡夫行、不是聖賢行. 就是沒有凡夫的欲望 和情感,表現在凡夫的世界當中,沒有聖人的一種境界執著,空寂執著、清淨執著,又能夠體現為清淨,那麽叫作菩薩行。
不是汙垢柒汙, 也不是清淨, 這叫菩薩行。雖然超過魔行,又能夠顯現為調伏眾魔, 調伏它, 這叫菩薩行。求一切智慧, 不是非時求, 該需要什麽樣的智慧,在什麽時候體現, 在什麽時候運用,這是苦薩行。雖然觀諸法不生,但是不落正位,不住在上麵,不取於它,叫作菩薩行。雖觀十二因緣,但是能入於眾生的邪見當中,你要知道如果沒有眾生的邪見,你的十二因緣有什麽用? 你怎麽去化解他?所以我們碰到很多很多人,他有很多觀點,如果我們不能進入他們的觀點,你怎麽跟他說法, 怎麽講種種的智慧方便見? 所以說你如果老是守在十二因緣,我不能和你們一樣,你們是染汙, 你們是邪見,那麽你就是執著十二因緣,不能起作用了嘛。你的作用就是因為他們有邪見嘛,十二因緣才有用啊,才能引導他,這才叫活的智慧啊!
所以雖然攝受眾生不要愛著:這是我的徒弟, 這是我的親人,愛著他, 喜歡他,唉!這個徒弟特別親近, 我特別開心,他一來我特別開心,不能愛著。但是又要攝受,大家在你這邊很舒服, 得到智慧, 得到親切,願意和你在一起,這樣子做得到,就是菩薩行。這也是很難做得到的,有的弟子對你好, 特別開心,有的弟子毀謗你, 特別煩惱,那麽就不是苦薩行了。
菩薩雖樂遠離塵勞煩惱,但是不依身心盡,不要想, 我這一世做了,我再也不做人了,再也不要入世界了,你還是要轉世,但是遠離煩惱,還要出世為人,行菩薩行。
雖然獻身於三界, 但是不壞法性。比如說顯現大樂境界, 大光明境界, 無念空境界都可以顯現,但是不壞法性,還是平等無住的法性。
雖然行於空,但是能夠種下一切功德的根本,顯現功德的事業,是菩薩行。雖然是無相, 但是能夠度眾生,是菩薩行。雖然行於無作,無作意, 但是身體能夠顯現受用身,是菩薩行。雖然行於無起無滅,也無有作用,無念, 無分別,但是又能夠起一切善行,是菩薩行.
雖然行於六波羅密,但是又能夠遍知眾生心和心數法,都通達遍知,是菩薩行. 雖行六通,而不盡漏。和眾生同樣在有漏的煩惱中,自己不染汙,以六通方便來度化他們,是菩薩行。
雖然行四無量,四無量的福報是很大的, 一般的人都要升到梵天,但是菩薩不貪著生於梵世,這叫菩薩行。雖然行於禪定解脫三昧,但不隨著禪定的福報升到天上去,還在染汙的世界裏度化眾生,是菩薩行。
雖然行四念處,不畢竟永離身受心法,體現他的作用.雖然行於四正勤,但是不舍身心的精進,是菩薩行.雖行四如意足, 而得自在神通, 是菩薩行.雖行五根而分別眾生諸根的利鈍, 是菩薩行. 雖然行五根, 但是能分別眾生諸根的利鈍, 五根: 信根, 進根, 念根、定根、慧根。雖行五力,而樂求佛的十力功德,是菩薩行。雖行七覺分,而分別佛的智慧是菩薩行。因為七覺分重點是在抉擇,抉擇法的平衡麵, 平等的作用,而能分別佛的智慧,是菩薩行.雖行八正道,而樂行無量佛道,是菩薩行。就是說雖然行八正道,而樂於行無量佛道,就是廣大圓明,這是菩薩行。
雖然行於止觀助道的方法,而不畢竟墮於寂滅,叫菩薩行. 雖然知道通達於菩薩的不生不滅的法性境界, 但是以相好莊嚴,顯現於眾生界,不妨這樣顯現,那麽是菩薩行。雖現聲聞辟支佛威儀,而不舍佛法,是菩薩行。這就是應化了,應現在法身大士,應現為聲聞身,但是他沒有舍離佛法,是菩薩行。
雖隨法的究竟境相------究竟境相就是說是無相的覺性,但是沒有形象的但是又能夠隨所應的所應,就是因緣法, 隨應的因緣法而現起身相,那麽叫菩薩行。就是象觀音菩薩,以三十二應, 入諸國土,遍現其身一樣。雖然觀察知道,在覺性當中,諸佛國土永寂如空,是空寂無相的, 遍一切處的法身光明,但是又不妨顯現種種的清淨佛土,來接引眾生,這叫菩薩行。
雖然巳經證得圓滿的佛道,能夠轉大****, 象八相示現, 住佛道場說法, 安住佛的淨土,但是也能夠入於涅槃,但是又不舍於菩薩之道、以菩薩的身份在示現,象觀音菩薩,就是古佛再來,不妨示現。
維摩居士說法時,文殊師利所帶領的大眾,其中八千天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第五品就這些內容, 非常的精要。第五品通達了,菩薩的道就通達了。知道怎麽樣以覺性無相的體,在世界的因緣當中起大悲之行,不作於相,能夠承當眾生的苦難,而不被苦難所影響,不落在這個苦難當中,疾病當中, 煩惱當中,自己能夠有大力的承當。所以說他的心地是空靈一片, 顯現大悲, 具足方便, 出入無礙, 通達一切諸法,能夠和眾生相應, 能夠和眾生機緣相和,在眾生一片當中,不出不入,圓融不二的和光同塵, 獲得大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