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品第四


    於是,佛祖對彌勒菩薩說:“你去維摩詰那裏探視病情吧?”彌勒回稟佛祖:“世尊,我恐怕不能去弛那裏探病哩。為什麽呢? 回憶往昔的時候,我曾經為兜率天天主及其所領屬眾說修習 無生法忍進到菩薩初地而不退轉的好處。這時維摩詰走過來對我說:‘彌勒,世尊曾為仁者你授記預言,說你再有一生即可得無上正等正覺。可你依據哪一生而得佛祖的預言呢?過去呢?未來呢? 還是現在呢?如果是過去生,則過去已經消滅了;如果是未來生,未來還來到呢;如果是現在生,現在法轉瞬即逝,無片刻暫停。正象佛祖說某比丘:你現在又生又老又消滅。如果憑據無生而得佛之預言,不生不滅才是名符其實的成佛之位呢。在這不生不滅正位之中其實也沒有什麽得授預言,也沒有什麽得無上正等覺。這樣一來,又說什麽你彌勒菩薩得預言下一生即成佛呢?這成佛的預言是從如如生而得呢,還是從如如滅而得呢?如果以如如生而得預言,如如並沒有生;如果以如如滅而得預言,如如也並沒有滅。一切眾生在本質上與如如是一樣的,一切法在本質上與如如是相同的,一切聖者賢者也就是如如,甚至彌勒菩薩也就是如如。如果你彌勒得佛祖預言,那麽一切眾生同樣,亦因該得受預言。為什麽呢?如如這東西,不可能自身分離自身差異,無論是凡夫是聖賢,其本質與如如是沒有分毫差別的。如果你彌勒得無上正等覺,則一切凡夫也一樣應該得此覺悟。如果你彌勒能入涅磐寂靜,一切眾生也應當能入。為什麽呢?諸佛世尊知道一切眾生終歸要入涅槊寂靜,這便是眾生的涅槊相,並非離此相而別有寂滅。因此,我說,彌勒呀,不要用這樣的教法引誘兜率天諸天眾吧。說實在韻,既沒有無上正等正覺的道心,也沒有此心退轉的問題。彌勒,你應當讓這些天神之眾放棄對於覺悟之心,對於證涅槊作分別想啊。為什麽呢?覺悟亦即菩提這東西,不能夠以色欲之身獲得,也不能夠以分別之心獲得。


    ‘寂滅無生是菩提,它除滅—切諸相的緣故;不作觀待是菩提。於其中已沒有任何攀緣的緣故;心意不行是菩提,心已無意念的緣故;斷除執著是菩提,心已放棄諸見的緣故;離執求是菩提;心已離一切忘想的緣故;屏障是菩提,遮擋一切願欲的緣故;不入是菩提,心無一切貪著的緣故;隨順是菩提,隨順於如如的緣故;安住是菩提,安住於寂然法性的緣故;到達是菩提,到達於真實境界的緣故;不二無別是菩提,其中不區分意與法二者的緣故;等同是菩提,與虛空無區別的緣故;無為是菩提,其中再無生住異滅諸相的緣故;知了是菩提,明白—切眾生意識遷流的緣故;根塵不接是菩提,內外十二入不會合的緣故;生死不回轉是菩提,其中已無煩惱習 氣捏合生死界的緣故;一無住處是菩提,其中無形色可住的緣故;語言文字是菩提,名言本來性空的緣故,依幻化之有是菩提,明白性空,心無取舍 的緣故;行無錯亂是菩提;內心清淨沒有擾亂的緣故;善順寂滅是菩提,寂滅性常清淨的緣故;無所求取是菩提,心不向外攀緣的緣故;見萬法沒有差異是菩提,諸法平等原無差異的緣故;不作比擬是菩提?諸法等齊,無可比喻的緣故;微妙是菩提,諸法幽遠,如沒有無知之菩提智慧則不可思議的緣故。


    “世尊,維摩詰說這麽一番法相時。兩百名天人都得無生法忍。所以我不敢去維摩詰那裏探病哩。”


    佛祖於是對光嚴童子說:“那你去維摩誥那裏探病吧?”光嚴回稟佛祖:‘我恐陷不能去他那裏探病哩;為什麽呢?回憶舊往昔的時候,一次我正走出毗耶離大城,而維摩詰恰好進城。我便向他行禮問詢:‘居土您從何而來?’他答說:‘我從道場來。’我問他道場是指哪兒,他答說:‘直心便是道場,因為內心真質,於外部也就不流露虛假,這是一切萬行的根本呀;發心修行便是道場,因為這樣才能成就善事呀;有深厚信心就是道場,因為如此才能增長善德的緣故;菩提心就是道場,因為真正之心沒有謬誤的緣故;布施是道場,因為布施不指望得報答的緣故;持戒是道場,因為依此誌願才能得成就的緣故;忍辱是道場,因為悲憫眾生為愚癡所縛,心中無掛礙的緣故;精進是道場,不懈努力永無倒退的緣故;禪定是道場,調伏自心使其柔順的緣故;智慧是道場,一切諸法盡現跟前,了無差池的緣故;慈心是道場,平等愛護一切眾生的緣故;悲心是道場,救撥眾生苦難不辭勞苦,永無怨恨的緣故;歡喜心是道場,與一切行善眾生同起法樂的緣故;舍離心是道場,斷除憎恨與愛欲的緣故;神通是道場,能得六種神異本領救濟眾生的緣故;解脫是道場,能獲八種背舍,惡業不生的緣故;方便是道場,能隨緣教化一切眾生的緣故;四攝是道場,以惠施、愛語、利行、同事增爭取一切眾生向道的緣故;多聞是道場,聽說且能修行的緣故;伏心是道場,依理正觀,行事自求符理的緣故;三十七道品是道場,循此可以斯受生,除有為法的緣故;四諦道理是道場;苦集滅道確實顯示世間真相和出路的緣故;緣起是道場;無明至老死永無盡頭,不斷循環的緣故;諸頻惱是道場,知道煩惱也不離如如實性的緣故;一切眾生是道場,由眾生才知五蘊和合其實無我的的緣故;—切諸法是道場,知道其本性空寂,無別無異的緣故;降伏眾魔是道場,本心原不動搖的緣故;三界是道場,成道並非離三界而別有趣向的緣故;獅子吼是道場,傳佛法音無所畏難的緣故;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之法是道場,所有這些功德有助道之功,而無過失的緣故;得證三明是道場,致此煩惱已斷,障礙盡除的緣故;一念頓悟知道一切法即是道場,因為一切智在此一念間得以成就的緣故;若能如此,善男子啊,菩薩如果依據六種波羅蜜施行教化,度一切眾生,則其一切所作所為,舉手投足無不是道場,這樣菩薩也就安住於佛法之中了。’維摩詰這樣演說佛法時,便有五百天人都發心求無上正等正覺。因此緣故,世尊,我不敢去維摩詰那裏探病。


    佛祖於是告訴持世菩薩說:“那你去維摩詰那裏探望病情吧?”持世回稟佛祖:“世尊,我恐怕不能去維摩詰那裏探病哩。為什麽呢?回憶往昔的時候,我曾在靜室中修定。這時魔王波旬帶領著他的一萬三千天女來了,那模樣就象天帝釋出巡,還有鼓樂弦相伴。到我的靜室中,摩王波旬同他的屬眾俯身以頭麵觸我的足背行禮,恭敬地舍掌問訊,然後在一邊站立。我還以為是帝釋天來了呢,便對他說:善來僑屍迦,雖說你有福德,理當有這樣的享受,但也不應這樣盡情講排場啊。你應當仔細思索,了解色聲香味觸五種欲求是無常而逝的,從而從根本上追求善德。對於色身、壽命、錢財,應從真正使之堅實不朽的方向修習 佛法。魔王便對我說:‘正士呀,接受這十萬二千天女吧!她們可以為你灑掃庭院屋舍,侍候你左右呢。’我便答道:‘僑屍迦,不要強加給我這種不合法理的東西。我是出家而追隨佛世尊的修行者,這對我是不合適的呀。’話音末落,維摩詰便來對我說:‘這不是帝釋。是魔王波旬來擾亂你修道哩。這些天女要給就給我,我這樣的人應可以接受的。’魔王便陷入驚惶恐懼之中,心想:‘維摩詰,不要與我作對吧。’魔王便想隱形遁去,但卻無法隱蔽其身形,使盡所有的魔力仍不能溜走。:這時空中有聲音說:‘波旬留下天女給維摩詰,你才能離去。’魔王害怕,恭敬地致禮,獻上他帶來的屬眾。


    “這時,維摩詰便對諸天女說;‘魔王波旬已將你們送給了我,現在,你們應當發心尋求無上正等正覺。’接著便根據她們的要求而宣說佛法,啟發她們追求佛道的意念。同時;又告訴她們說:‘你們已經有了求道的意念,已經有了聞法修法而生出的快樂,就不應該再留戀色聲香味觸的五欲之樂了。天女們接著問維摩詰什麽叫聞法修法的快樂,他回答說:‘也就是指樂於盡形壽信奉佛法;樂於盡形壽供養僧伽大眾;樂於拋棄對色聲香味觸五欲的耽著;樂於正確對待五蘊,認識到它們如同怨賊;樂於正確觀待四諦,認識到它們如同毒蛇;樂於正確觀待內部的感官如眼耳鼻舌身意,將它們視為廢棄的村落,其中實無一物可取;樂於隨時護持求道意念;樂於隨時利益眾生;樂於恭敬供養世尊;樂於廣行施舍;樂於持守戒條;樂於忍辱與人相處、謙和無諍;樂於殷勤為善積德;樂於修禪定,使心中持而不亂;樂於除心中塵垢而得清明智慧;樂於使人人發菩提;樂於降伏一切魔障;樂於斷除一切煩惱;樂於成就清淨佛土;樂於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佛之德相吉瑞,樂於修習 —切功德;樂於裝飾佛之道場使之莊嚴清淨;樂於聽聞甚深微妙法而不有怯畏之心;樂於成就三解脫門,不樂於中路取證之不合時宜的解脫;樂於親近修學同道;樂於以平等心對待非修學同道,使無障礙;樂於幫助、愛護見解邪僻的人;樂於親近正知正見的朋友;樂予心中喜愛清淨;樂於修習 —切成就菩提的道法。所有以上的快樂,是菩提才有的聞法修法之樂。’


    維摩詰說至此,魔王波旬便對所有天女們說:‘我想帶你們回天宮去。’但天女們說:‘既將我們送與這居士,我們也享有極大的法樂。我們快樂非凡,再不想追求五欲之樂。’


    魔王說:‘居士,可否放棄這些天女呢?若能將一切施舍他人,才稱得上菩薩阿。’維摩詰便說:‘我已經放棄了。你帶她們走吧。但願—切眾生得法之意願能滿足,如波旬的願望也能滿足。’於是眾天女問維摩詰:‘我們為什麽會住在魔宮,沉溺於五欲呢?’維摩詰答道;‘姊妹們,這裏有名叫無盡燈的修佛法門,這是你們應當學習 的法門,、所謂無盡燈‘好比以十盞燈去點燃幹百萬的燈,一切黑暗得以照亮,而光明本身則是無限度無窮盡的。如果能這樣,姊妹們,那就好比有一菩薩以慈悲為懷要化導無量眾生;,使他們產生追求無上正等覺的道心。保持他們求佛道的意念永不滅盡,並且隨各人所聽聞韻佛法,得到提高,相應增長善法,這便也是無盡燈了。你們雖住在魔宮,但憑據這無盡燈法門,無量數的天界男女都萌發追求無上正等正覺的向道之心。這是對佛祖開導眾生大法的感恩,也是對一切眾生存所利益的好事啊!’


    “這時候,眾天女便俯身以頭麵觸維摩詰的腳麵,然後隨魔王波旬回天宮去了,忽然從眼前全部消失。是世尊啦,維摩詰有這樣大的自在無礙的神通力,有這樣摧折一切的智慧辯才,所以我不敢去他那裏探望病情哩。”


    佛祖於是對長者之子善德說:“你去雄摩詰那裏探望病情吧?”善德回稟佛祖說:“世尊,我恐怕不能去他那裏探病哩。為什麽呢?回憶往昔的時候,我曾在父親家中作布施的大法會;供養一切出家的修行者和婆羅門以至外道等,還有貧困的、卑賤的、孤獨的一切人等。法會到了第七天期滿之時;維摩詰來到家裏,對我說道:‘長者之子呀,舉辦無遮布施大法會,不應當照你這個辦法安排。你應當安排的是布施佛法的大會呀!怎麽就隻是施舍錢財呢?’我答道:‘居士,布施佛法的大會是怎麽樣的呢?’維摩詰說:‘布施佛法的大會,沒有先來後到一說,而一切眾生同時得法供養,這就叫法施大會。’我又問:‘怎麽講呢?’維摩詰答道::‘菩薩以覺悟之菩提為依據,而生出度脫一切眾生的慈無量心;以救助生死輪回中的眾生離苦,生出悲無量心;以護持正法為目的;生出喜無量心;以攝持智慧為目的,行平等無分別的舍無量心;以抑製慳貪而推行布施波羅蜜;以教化守戒而推行持戒波羅蜜;以教導無我之法而倡行忍辱波羅蜜;以教導對自我的外在之身和內在意識均不作分別相,從而倡行精進波羅蜜多;以菩提覺悟目為目的,教授禪定波羅蜜;以追求一切智慧為目的,教授般若波羅蜜;為教化一切眾生而雖有行動又不離空的意義;行於有為法的範圍內,:仍然產生實相無相的見地;為教化眾生,菩薩隨時顯示自己,雖有受生但卻沒有造作;為使佛法宏揚,而能因時因地因人方便施教;為救度眾生離苦,而能行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等團 結眾生的四攝法;懷著對一切事物恭謹克己的態度,排除任何自高自大,自以為是的驕慢念頭;正確對待身命財三者,真正修習 三種堅固法身、慧命和法財的道路:精勤六念,不忘糸心於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慈心直質,立身修道實行六和敬,與僧伽同伴相處做到身和同住、口和無掙、意和同事、正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行為端正,依於善法,追求正當的謀生方式;自心清淨,歡喜善法,樂思親近賢聖;不憎惡拋棄惡人,以悲憫心加以調伏;既已厭苦出家,更培養對求道的深刻信心;切實按佛的教導修行,而以多聞擇善為前提;常居清靜空閑的修行處,隨時不忘與世無諍;以修習 靜坐追求佛的智慧;以自己的修行為基礎,目的在解脫眾生所受的纏縛;以修布施、忍辱、持戒三波羅密而得福德之業,得享吉瑞妙好相貌以至往生淨土;似修禪定、精進、智慧三波羅蜜而得慧明智業,了解一切眾生心中意念並施以相應的教法;由得智慧之業,心心無分別,不取不舍,入諸法一相而無相的法門;由得福德智慧兩業而斷除所有煩惱、所有障礙、所有不善之法;由修助成佛道的三十七菩提之法,而得一切智慧,得一切善德福報。善男子呀,象上麵說的以法度人才是法施之會。如果菩薩在這樣的無遮大法會上施舍佛法,那他便是大施主。這樣的場合便是一切世間的大福報呢。’


    “世尊,維摩詰這樣說法的時候。在場的婆羅門中有二百人,也都立時發心要求無上正等正覺。我也即時得到清淨之心,感歎以往來未曾有這樣的感受。便向維摩詰致禮,以頭麵觸其足背。便解下佩戴的瓔珞飾物獻上,其價值雖重千金,但維摩詰推卻不受。我便說:‘居士;望務必收下,然後隨你的意給什麽人好了。’維摩詰這才接受了瓔珞飾物,並將其分作兩份,一份給來參加大施會的最窮賤的人,另一份則奉獻給難勝如來。與會的一切大眾,都親眼得見這位主宰光明國土的難勝如來;又都親眼得見瓔珞珠寶在光明佛國變成了四柱支撐的寶台,寶台四周皆有美麗的裝飾。這些裝飾物層層迭迭,居然又相互沒有遮障,全都顯現無遺。


    “維摩詰顯示了這番神通變化之後,便又說道:‘如果施主以平等心施舍最卑賤的乞丐,那他酌功德與供湊如來所植的福田是完全一樣的,兩者絕無分別。以平等不二的大悲心作施舍,毫不希翼果報,這便是所謂的具足法施。’砒耶離城中有位最卑賤的乞丐,親眼得見維摩詰的神變之力,又聽他演說了這番佛法,立即萌發出求無上正等正覺的道心。因此緣故,世尊啊,我不敢去維摩詰那裏探病哩。”


    於是乎,所有的菩薩都各自向佛世尊敘說了往事因緣,描述了維摩詰的所行所言,紛紛表示不敢去他那裏探望病情。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維摩詰經譯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維摩詰經譯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