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我擔任佛光山佛學院院長,美國白雪溜冰團 將到高雄表演,全市轟動,聽說學生廖秀姬很想去看一看,甚至還告訴同學:“這一次要是無法去看,我會終生遺憾。”但是佛教學院的學生在上課期間是不可能準假外出的。過了兩天,我請她到院長室來:“你幫我跑一趟高雄買一些文具,買完後,剩下的三百元,你就順道在市區玩玩再回來,不必再向老師請假了。”這時,她笑得好開心,歡喜道:“是!謝謝院長,我明白您的意思了。”從此,她安住在學業上,努力用功。
人際關係是現代人處世很重要的一環,許多人有憂苦煩惱,都是肇因於人際關係的不和諧。造成人 際疏離、溝通障礙,有的是拙於言辭;有的因表達不當:有的則因為自己預設立場,不能接受別人的意見,自然無法溝通,也有的人態度冷漠,令人不願碰觸。但最是讓人難以接受的是貢高我慢,對於自己的主張要別人奉若聖旨,完全沒有商榷的餘地。如此之人,人際關係怎會良好?
人生無絕對的大孝高低、好壞、貴賤。自古以來,越是禮賢下士的帝王越是以賢名流芳,越是不恥下問的老師越能以學問傳世。所以,人際上要能做到“老做小”、“小敬老”。樊遲向孔子請教如何種莊稼。孔子說:“我不如老農。”樊遲又請教如何種菜。孔子說:“我不如老圃。”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孔子的謙虛,他不會不懂強裝懂,敢於在學生麵前承認自己不如老農,不如老圃。
可見謙虛是人際相處的重要秘訣。一個人的學識再好,如果高傲不知謙虛,難受主管的青睞,一個人的容貌再美,如果自負,不知含蓄,難受他人的讚美:一個人的能力再強,如果不懂得忍讓,難得他人的友誼。溝通與管理都是為了取得彼此的共識,而非強迫對方接受自己的看法,因此要能設身處地地替對方著想;能令別人歡喜接受,才是有效而成功的管理。
另外,人我之間也常有“見不得人好”的劣根性。看到別人比自己漂亮、比自己有學識有能力,或看到別人升官發財,就嫉妒他、打擊他、障礙他,如此的損人又不利己,人際當然不會和諧。人,一旦有了計較、比較之心,有了人我的利害得失之心,即使親密如家人,恩愛如夫妻,也不能避免互相鬥爭。
“處人不可任己意,要洞悉人之常情;處事不可任己見,要明白事之常理。”管理,其實就是要“幫助你”。就像洗衣服一樣,必須搓揉洗滌才會幹淨。自己無法改正的壞毛病,就需要別人適時的幫助。如何做好管理,有三個原則:
<font color="#ff0000">一是用“情”管理。</font>父母管兒女要有愛,老師管學生要能保護他,長官管部下也要給予關心。人心是肉做的,用愛、用情來管理,才能贏得人心,沒有愛心,對方不服氣,就難以管理了。
<font color="#ff0000">二是用“理”管理。</font>有時太重情愛的管理,無法折服對方,這時就必須講究“理”了。家庭有倫理,則長幼有序、尊卑有別、上慈下愛,職場有倫理,則上下和諧,做事有條理計劃,被管理的人也會心甘情願地服從。
<font color="#ff0000">三是用“法’管理。</font>如果道理行不通,隻得仰仗於“法”了。國家定有法律,軍有軍法,商有商法,教育有教育法,法能公平地把人和事都管理好。
要把握前麵所言“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的佛門管理學,待人處事要做到在時間上“豎窮三際”,在空間上“橫遍十方”,懂得溝通、協調、合作的做事態度,才能圓滿人際關係,也才是真正會管理的人。
再者,人之所以會有紛爭和不平,往往是因為你我的關係不協調。不懂得如何善待“你”,也不知如何修持“我”,甚至還強烈分別“你”和“我”,因此產生“爺爺打孫子,自己打自己”以表示“你打我兒子,我也要打你兒子”的愚癡行為。與人相處,要把你當做我,你我一體,你我不二,如果能常常將心比心,互換立場,互相尊重,互相幫助,自然能化戾氣為祥和。
此外,和人相處共事,看到別人有一點長處,要生起恭敬心,當自己不如、自己不能、自己不知,自己做不到時,更要心存恭敬,歡喜讚歎。有些人因為卑慢而處處自我防衛,甚至擺起架子,凡事都拒絕,凡事說“no”。拒絕人情,拒絕因緣,主要是由於能力、慈悲、道德不夠,一個人如果經常拒絕一些因緣機會,久而久之就會失去一切。一個有能力的人,一個會辦事的人,凡事都“ok”,即使拒絕也會提供取代的方案。
心理學家馬斯洛將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每個人在滿足生理、安全、社交 三種需求之後,會進一步希望“被尊重”與“自我實現”。感受到自己被尊重、有尊嚴的人,就會更積極向上,努力學習 ,以期發揮自己的潛能與才華。所以,在管理學上非常重視人的教育。教育要有方法。在人事的交往上,不論親子、朋友,乃至主管與部屬之間,如果能以責人之心責己,就會減少自己的過失;以恕己之心恕人,必能增進人間的喜悅。
《菜根譚》說:“念頭寬厚的,如春風煦育,萬物遭之而生;念頭忌刻的,如朔雪陰凝,萬物遭之而死。”因此,平時與人為善,從善如流,如有摩擦,要能以你大我孝你對我錯、你有我無、你樂我苦來要求自己,如此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才能贏得別人的尊敬,也才是一個善於教誨的人。
鬆下幸之助曾說,當創業初期員工隻有一百人時,他總是身先示眾,坐在他們麵前,走在他們麵前,員工增加至千人時,他采取分層負責的管理方式,員工上萬人之後,他隻是站在他們旁邊,合掌感謝他們為公司效命。鬆下幸之助明白事業是靠人來創造和完成的,所以他非常珍惜和重視人才,讓員工們知道鬆下公司是“製造電器用品,也製造人的地位”。在一個有尊嚴的環境裏,人人得以發揮所長,歡喜奉獻。我想,他應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與管理專家。
有道是,想“多管人”必須先“少管人”,想“多辦成事”必須先“少管點事”。我覺得,最高的管理境界就是沒有管理,所謂“沒有管理的管理”並非取消管理,而是能放手能分權,使管理進入更高層次與境界。如我提倡的“三好運動”: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如果大家都說好話,則時時耳根清淨:大家都做好事,你幫我,我助你,則彼此相親相愛:大家都存好心,則處處都有春風、有和平。如此,人人有秩序,有良善的道德,自然可以進入無為而治的管理了。
佛光菜根譚:
一個厚道的人,在道業上能夠養深積厚,在人際間能夠廣結善緣,在事業上更能得道多助,可謂厚道才能成事。
人際關係是現代人處世很重要的一環,許多人有憂苦煩惱,都是肇因於人際關係的不和諧。造成人 際疏離、溝通障礙,有的是拙於言辭;有的因表達不當:有的則因為自己預設立場,不能接受別人的意見,自然無法溝通,也有的人態度冷漠,令人不願碰觸。但最是讓人難以接受的是貢高我慢,對於自己的主張要別人奉若聖旨,完全沒有商榷的餘地。如此之人,人際關係怎會良好?
人生無絕對的大孝高低、好壞、貴賤。自古以來,越是禮賢下士的帝王越是以賢名流芳,越是不恥下問的老師越能以學問傳世。所以,人際上要能做到“老做小”、“小敬老”。樊遲向孔子請教如何種莊稼。孔子說:“我不如老農。”樊遲又請教如何種菜。孔子說:“我不如老圃。”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孔子的謙虛,他不會不懂強裝懂,敢於在學生麵前承認自己不如老農,不如老圃。
可見謙虛是人際相處的重要秘訣。一個人的學識再好,如果高傲不知謙虛,難受主管的青睞,一個人的容貌再美,如果自負,不知含蓄,難受他人的讚美:一個人的能力再強,如果不懂得忍讓,難得他人的友誼。溝通與管理都是為了取得彼此的共識,而非強迫對方接受自己的看法,因此要能設身處地地替對方著想;能令別人歡喜接受,才是有效而成功的管理。
另外,人我之間也常有“見不得人好”的劣根性。看到別人比自己漂亮、比自己有學識有能力,或看到別人升官發財,就嫉妒他、打擊他、障礙他,如此的損人又不利己,人際當然不會和諧。人,一旦有了計較、比較之心,有了人我的利害得失之心,即使親密如家人,恩愛如夫妻,也不能避免互相鬥爭。
“處人不可任己意,要洞悉人之常情;處事不可任己見,要明白事之常理。”管理,其實就是要“幫助你”。就像洗衣服一樣,必須搓揉洗滌才會幹淨。自己無法改正的壞毛病,就需要別人適時的幫助。如何做好管理,有三個原則:
<font color="#ff0000">一是用“情”管理。</font>父母管兒女要有愛,老師管學生要能保護他,長官管部下也要給予關心。人心是肉做的,用愛、用情來管理,才能贏得人心,沒有愛心,對方不服氣,就難以管理了。
<font color="#ff0000">二是用“理”管理。</font>有時太重情愛的管理,無法折服對方,這時就必須講究“理”了。家庭有倫理,則長幼有序、尊卑有別、上慈下愛,職場有倫理,則上下和諧,做事有條理計劃,被管理的人也會心甘情願地服從。
<font color="#ff0000">三是用“法’管理。</font>如果道理行不通,隻得仰仗於“法”了。國家定有法律,軍有軍法,商有商法,教育有教育法,法能公平地把人和事都管理好。
要把握前麵所言“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的佛門管理學,待人處事要做到在時間上“豎窮三際”,在空間上“橫遍十方”,懂得溝通、協調、合作的做事態度,才能圓滿人際關係,也才是真正會管理的人。
再者,人之所以會有紛爭和不平,往往是因為你我的關係不協調。不懂得如何善待“你”,也不知如何修持“我”,甚至還強烈分別“你”和“我”,因此產生“爺爺打孫子,自己打自己”以表示“你打我兒子,我也要打你兒子”的愚癡行為。與人相處,要把你當做我,你我一體,你我不二,如果能常常將心比心,互換立場,互相尊重,互相幫助,自然能化戾氣為祥和。
此外,和人相處共事,看到別人有一點長處,要生起恭敬心,當自己不如、自己不能、自己不知,自己做不到時,更要心存恭敬,歡喜讚歎。有些人因為卑慢而處處自我防衛,甚至擺起架子,凡事都拒絕,凡事說“no”。拒絕人情,拒絕因緣,主要是由於能力、慈悲、道德不夠,一個人如果經常拒絕一些因緣機會,久而久之就會失去一切。一個有能力的人,一個會辦事的人,凡事都“ok”,即使拒絕也會提供取代的方案。
心理學家馬斯洛將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每個人在滿足生理、安全、社交 三種需求之後,會進一步希望“被尊重”與“自我實現”。感受到自己被尊重、有尊嚴的人,就會更積極向上,努力學習 ,以期發揮自己的潛能與才華。所以,在管理學上非常重視人的教育。教育要有方法。在人事的交往上,不論親子、朋友,乃至主管與部屬之間,如果能以責人之心責己,就會減少自己的過失;以恕己之心恕人,必能增進人間的喜悅。
《菜根譚》說:“念頭寬厚的,如春風煦育,萬物遭之而生;念頭忌刻的,如朔雪陰凝,萬物遭之而死。”因此,平時與人為善,從善如流,如有摩擦,要能以你大我孝你對我錯、你有我無、你樂我苦來要求自己,如此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才能贏得別人的尊敬,也才是一個善於教誨的人。
鬆下幸之助曾說,當創業初期員工隻有一百人時,他總是身先示眾,坐在他們麵前,走在他們麵前,員工增加至千人時,他采取分層負責的管理方式,員工上萬人之後,他隻是站在他們旁邊,合掌感謝他們為公司效命。鬆下幸之助明白事業是靠人來創造和完成的,所以他非常珍惜和重視人才,讓員工們知道鬆下公司是“製造電器用品,也製造人的地位”。在一個有尊嚴的環境裏,人人得以發揮所長,歡喜奉獻。我想,他應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與管理專家。
有道是,想“多管人”必須先“少管人”,想“多辦成事”必須先“少管點事”。我覺得,最高的管理境界就是沒有管理,所謂“沒有管理的管理”並非取消管理,而是能放手能分權,使管理進入更高層次與境界。如我提倡的“三好運動”: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如果大家都說好話,則時時耳根清淨:大家都做好事,你幫我,我助你,則彼此相親相愛:大家都存好心,則處處都有春風、有和平。如此,人人有秩序,有良善的道德,自然可以進入無為而治的管理了。
佛光菜根譚:
一個厚道的人,在道業上能夠養深積厚,在人際間能夠廣結善緣,在事業上更能得道多助,可謂厚道才能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