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次,曼殊室利,若諸有情,慳貪嫉妒,自讚毀他,當墮三惡趣中,無量千歲,受諸劇苦。
複次,以現代白話文解釋就是再說,現在再告訴你。我們看佛經,大家往往都會被它的宗教氣氛、宗教形式所覆蔽,實際上它與中國文化儒家的孔孟之道,講做人做事的‘行’是完全合一的。不過,在合一中又有所不同,孔孟之道是告訴我們做人做事的大原則;佛家講做人做事是從檢查自己的起心動念開始,從內心開始修正,所以叫修行,也叫修心。乃至慢慢觀察自心,起心動念是否純善,到了完全沒有惡念還不算數,乃至惡念空,善念也空,恢複到本來非善非惡、無我無心這個畢竟的清淨,才是正路。
現在佛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上的眾生基本心理上的壞習 性。佛再次告訴文殊菩薩說‘若諸有情’,世界上一切有靈知、有思想、有感情的眾生稱為有情。慳貪嫉妒是四個心理習 性,我們曾經講過。慳吝表現出來的行為與節儉差不多,但有所不同。例如以儒家道理來說,我們對朋友、親戚、父母、兄弟子女等人,乃至對社會上其他不相幹的人,舍不得幫助別人就是慳吝,而不是儉省;對自己要求非常儉省、珍惜則是節儉,不是慳吝。吝是一個人對任何東西都舍不得,抓得很緊,這還屬於比較淺的一層,再深一層就是慳了,內心非常堅固的吝是慳。
內心慳吝是怎麽來的?要仔細反省,尤其大家學佛學禪,處處要觀心,觀察自己做人做事的起心動念,慳吝是從自我來的,因為一切都是我第一。比方我原來坐在一個涼快的地方,來了一個胖子,天氣熱得不得了,想在邊上坐一坐涼快涼快,我故意不動,甚至把屁股移過去多占一點位置。連這一點涼爽的風都不願意讓給別人,不讓人家占一點利益,這是慳吝,自我在作祟。
記得大概是三十年前左右,不是現在這種社會狀況,有一個朋友問我是不是在學佛?大家都說我學佛,我說沒有,因為我沒有資格學佛,學佛談何容易?後來他問我什麽是菩薩?我告訴他,當你餓了三天,而隻得到僅有的一碗飯,看到別人也沒有飯吃,可以把這碗飯給別人吃,自己餓肚子,這是菩薩道。我做不到,所以我不能算是學佛的人。之後他又問我菩薩在那裏?是不是在廟子上?我說菩薩在人世間,很多不信仰宗教的人,不論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甚至什麽教都不信,但他們的行為卻是菩薩。
貪,凡是慳吝的人必定貪,貪與慳吝是在一起的。譬如我們說某人一毛不拔,下一句一定說:‘一定有錢’,這是必然的,舍不得嘛!慳貪所累積的錢財就多了;慷慨好義的人大多沒錢,除非有特殊情況。所以中國人有一句古話說:‘慈不掌兵,義不掌財’,心腸慈悲的人不帶兵,慷慨好義的人不作生意。有些同學出去作生意,我以八個字吩咐他,這是賺錢的原則:‘愛錢如命,立地如釘’,站在那裏守著攤位像釘子釘在地上一樣,連吃飯都不重要,可以忍一忍,賺錢要緊,這樣才能發財。以佛法來講,這個基本道理就是以慳貪為主。
其實,我們整天在這裏打坐、念經,求佛、求福報、求智慧,不也是慳貪嗎?絕對的慳貪。有時別人請你幫個忙,‘等一下,我要上座盤腿,我功夫還沒有作完’,人死了都不管。因為你貪圖成道,以為這樣就可以成佛,成鬼啊!成什麽佛?真正學佛在那裏學?不在你那些形式主義,也不在於你擺出一副儼然學佛修道的樣子。坐在那裏佝腰僂背,好像老僧入定,實際上是在貪圖享受,自私自利,萬事不管,哄騙人家,唉呀!我在打坐用功,全是慳貪的心理。這方麵的惡業是與生俱來的,修行就要在這些根本的地方下功夫,把自心慳貪的根根去掉。
複次,以現代白話文解釋就是再說,現在再告訴你。我們看佛經,大家往往都會被它的宗教氣氛、宗教形式所覆蔽,實際上它與中國文化儒家的孔孟之道,講做人做事的‘行’是完全合一的。不過,在合一中又有所不同,孔孟之道是告訴我們做人做事的大原則;佛家講做人做事是從檢查自己的起心動念開始,從內心開始修正,所以叫修行,也叫修心。乃至慢慢觀察自心,起心動念是否純善,到了完全沒有惡念還不算數,乃至惡念空,善念也空,恢複到本來非善非惡、無我無心這個畢竟的清淨,才是正路。
現在佛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上的眾生基本心理上的壞習 性。佛再次告訴文殊菩薩說‘若諸有情’,世界上一切有靈知、有思想、有感情的眾生稱為有情。慳貪嫉妒是四個心理習 性,我們曾經講過。慳吝表現出來的行為與節儉差不多,但有所不同。例如以儒家道理來說,我們對朋友、親戚、父母、兄弟子女等人,乃至對社會上其他不相幹的人,舍不得幫助別人就是慳吝,而不是儉省;對自己要求非常儉省、珍惜則是節儉,不是慳吝。吝是一個人對任何東西都舍不得,抓得很緊,這還屬於比較淺的一層,再深一層就是慳了,內心非常堅固的吝是慳。
內心慳吝是怎麽來的?要仔細反省,尤其大家學佛學禪,處處要觀心,觀察自己做人做事的起心動念,慳吝是從自我來的,因為一切都是我第一。比方我原來坐在一個涼快的地方,來了一個胖子,天氣熱得不得了,想在邊上坐一坐涼快涼快,我故意不動,甚至把屁股移過去多占一點位置。連這一點涼爽的風都不願意讓給別人,不讓人家占一點利益,這是慳吝,自我在作祟。
記得大概是三十年前左右,不是現在這種社會狀況,有一個朋友問我是不是在學佛?大家都說我學佛,我說沒有,因為我沒有資格學佛,學佛談何容易?後來他問我什麽是菩薩?我告訴他,當你餓了三天,而隻得到僅有的一碗飯,看到別人也沒有飯吃,可以把這碗飯給別人吃,自己餓肚子,這是菩薩道。我做不到,所以我不能算是學佛的人。之後他又問我菩薩在那裏?是不是在廟子上?我說菩薩在人世間,很多不信仰宗教的人,不論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甚至什麽教都不信,但他們的行為卻是菩薩。
貪,凡是慳吝的人必定貪,貪與慳吝是在一起的。譬如我們說某人一毛不拔,下一句一定說:‘一定有錢’,這是必然的,舍不得嘛!慳貪所累積的錢財就多了;慷慨好義的人大多沒錢,除非有特殊情況。所以中國人有一句古話說:‘慈不掌兵,義不掌財’,心腸慈悲的人不帶兵,慷慨好義的人不作生意。有些同學出去作生意,我以八個字吩咐他,這是賺錢的原則:‘愛錢如命,立地如釘’,站在那裏守著攤位像釘子釘在地上一樣,連吃飯都不重要,可以忍一忍,賺錢要緊,這樣才能發財。以佛法來講,這個基本道理就是以慳貪為主。
其實,我們整天在這裏打坐、念經,求佛、求福報、求智慧,不也是慳貪嗎?絕對的慳貪。有時別人請你幫個忙,‘等一下,我要上座盤腿,我功夫還沒有作完’,人死了都不管。因為你貪圖成道,以為這樣就可以成佛,成鬼啊!成什麽佛?真正學佛在那裏學?不在你那些形式主義,也不在於你擺出一副儼然學佛修道的樣子。坐在那裏佝腰僂背,好像老僧入定,實際上是在貪圖享受,自私自利,萬事不管,哄騙人家,唉呀!我在打坐用功,全是慳貪的心理。這方麵的惡業是與生俱來的,修行就要在這些根本的地方下功夫,把自心慳貪的根根去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