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曾經講過布施和持戒,有一點大家必須留意,幾乎每一本經典都會提到菩薩道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為什麽藥師經也提到這些呢?一般人的觀念總會認為藥師經應該是講如何得長壽?如何消災免難?如何使人所求如願?怎麽也講起六度來了?這個問題的關鍵就在於:要想無災無難,沒有煩惱病痛,必須從心地上的修持開始,也就是從改變自己的心理行為做起,才能獲得藥師佛相互的感應。因此藥師經亦不免重提六度的重要性。


    ‘有雖不毀正見,而棄多聞,於佛所說契經深義,不能解了。’如果沒有真智慧、正知見,六度萬行有時候看似做善事,實則是做了壞事,所以一切以正見為首,因為正見能破除迷信而起正信。正見從何而來?正見必須有高度的、真正的般若,真正高度的般若又自何而來?必須要懂得方便般若、文字般若、境界般若、眷屬般若。般若意即智慧,因中國文字‘智慧’一辭,不足以概括般若的內涵,所以不直接譯成智慧,而以梵音‘般若’代替。五般若就是:


    一,實相般若


    悟了道,見到道體的本身即實相般若。


    二,境界般若


    見到道體,有‘見道’的境界。


    三,方便般若


    見到實相般若,是有了‘根本智’,但還須求‘差別智’,然後才會懂得一切方便般若,對一切差別法門的要點都能透徹了知運用。


    四,文字般若


    有了方便般若的人,文字般若自然殊勝,文字般若都是因實相般若境界而來。


    五,眷屬般若


    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


    般若就是正見,有正見的人才能談修持與成就,否則都是在盲修瞎煉。那麽,真的正知見從何而來?靠多聞而來,沒有正見的原因就是自己不肯求多聞。


    佛學所稱的多聞,並非聽聞的聞。佛經記載,佛的十大弟子中,阿難尊者多聞第一。多聞包括一切學問、一切差別法。阿難尊者因為隨佛多年,對佛所講的一切經、一切律等,一切學問都能深切記聞,所以多聞第一。


    我們知道正見自多聞而來,不是光坐在那裏不求多聞,不研究佛的經律論的深義而能得。


    ‘契經深義’契是完全相合,對佛經深義完全了解,古代翻譯為契經。如果對佛所經典的真正意義不能了解,文字看得懂,經義重點卻不能證到,因此無法成就多聞,亦不能成就正見。


    舉例來說:現代佛學很流行,研究佛學的人也很多獲得碩士、博士學位,也能成為教育他人的大專教授,如果真要問起有沒有研究佛經原典?所獲得的答案多是否定的,那麽這些學者所看的佛學著作是不是近代人所寫的文章、注解呢?答案是肯定的,現代研究佛學的人大部分走此路線,情況非常嚴重,這就犯了‘於佛所說契經深義,不能了解’的毛病。看了一點現成的佛學文章,什麽空啊!緣起啊!而提出一些佛學看法,這些與真正的佛學根本毫不相幹。


    又譬如我們現在所看的藥師經原文,文字都看得懂,如果要達到‘契經深義’,則不但要理解文義,更要完全解了,所謂‘了了見’每一句話都要在心地上求證過、通達後,才能謂之‘解’,也才能‘了’。


    解了佛經後,增加多聞;有了多聞後,增加正見。換句話說,我們把文字倒回去看,有了正見才能講戒律,不破軌則,不破屍羅。那麽,順著文義下來就是說要想不毀正見,對三藏十二部經律論必須通曉無礙,尤其是經典,因為戒律來自經典。佛所講的稱為經;律是釋迦牟尼佛當時所製定的戒條,有些是佛的弟子們針對現場發生的事所訂立的規範;論是後世菩薩們的著作,如成唯實論、大智度論等等。


    佛法經律論的真正深義在什麽地方呢?在一切佛親自所說的大小乘經典中。所以大乘經典、小乘經典均要研究,才會了解經文深義,進而增加多聞,成就正見,如此才是真修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藥師經的濟世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藥師經的濟世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