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
兩示奉悉。讀完那封長示之後,我不期然而淚下,哭了好一陣。人家說,父母生我以幻身,老師生我以法身,然而大恩不言報,我隻能這樣說:不管將來得益多少和成就如何,我總會記得第一次接引我的恩師是誰!
老師來示,總稱什麽夫人,學生就是弟子,何以不直呼名字?至於那個《夜複呂母書後》,更該改為《夜複弟子滿慈書後》才對。
我在晚年得遇老師如此也是天意,望老師重視這段緣分。當然在老師昔日勸我打坐,也無非是給我種點善根,卻沒料到,我卻給老師找了如此多的麻煩,每於深夜答複我的問題,使我感激得不知說什麽才是,因為我是一個笨得不會轉彎的人,隻有在此給老師磕頭。
收到觀音菩薩的聖像,已掛在我的臥室,因為客堂供有婆羅門的神,這是婆羅門教徒的家,他有主權。而我隻是一個住店的旅客。以往如此類之事,我都會生氣,現在不會生氣了。當一個人要生氣的時候,會有一股力量上衝,我認為那就是業力,我用了二,三年的工夫,畢竟被我克服了。本來一切經曆都無非是生命的過程而已,何必認真!有一首詩說:“千裏修書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裏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怪的是那股業力,到哪裏去了呢?
自從見到聖像之後,這兩天的意境上有了變化:一片無邊的大海,而遠遠的有一個人站著,不但看不清麵貌,連是男是女都不知道。我返照自己,隻見一個似乎被衝刷過,一塵不染的大貝殼,幹淨得很,有時又似乎我或仰或伏地浮在海上,但沒有一點感受,既不舒適也不難過。聖像就在我的頭上漂動。
我又有一個問題,乞老師開示!
我連初禪的資格都沒有,更談不到明心見性了,怎能會有境界?靈魂出竅,不是陰神嗎?豈不可怕!怎麽叫淨化中陰境界,這樣下去好嗎?
是不是我不懂修法,所以和別人的成就不一樣?好像書上沒有說過誰漂在海上?我這算幾禪呢?專此敬請
道安
昆韋給老師請安,她忙學校、忙家事,也可憐。
滿慈敬叩
一九七八年九月十八日
滿慈夫人左右:
九月十八日複書悉。情見乎辭,足見至誠恭敬。你有此一念,即自得福報,與我無幹。稱謂本屬世諦禮俗,但不可廢。以你年長有德,故作此稱呼,同時亦示我守自謙之戒,此事但讓它各守各的立場,不必介意可也。
你此時境界,既不要自疑自問是第幾禪境,更不要懷疑陰神、靈魂出竅等問題。但隻參“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無邊刹境,自他不隔於毫端”,便可透徹了知性海中漂浮站立之觀音,與你自性觀音,統皆無二無別。有此淨信,即此淨自法身,何須更問淨化中陰事耶!我相信你讀此信後,必當豁然有所悟矣。如何?我再為你說一偈曰:
放下身心莫問禪,現前性海幻真詮。
本來物我無分別,空有何須更待言。
偈不是詩,詩亦可作偈。如是如是,你自會之。此祝道業圓明
南懷謹
一九七八年九月三十日
老師:
奉示及收到觀音聖像時,即呈一稟,諒此稟到時,前稟已早達慈覽矣!現在的情形,即是遵囑照辦之後的境界,茲報告如下,尚乞老師開示!
那片海水越來越大,海天不分。觀音聖像似在海上,卻不甚明顯。遠處站著一個人,不知是誰?又在海灘上坐著一個人,正向這麵望著,而我卻浮在海麵,又在我旁邊也浮著另一個人。我想起來看看,於是我就盤腿坐在海上,這時那浮在我旁邊的另一個人,就不在了,海上隻有我一人坐在上麵,忽然一個石崖在我前麵,我想上去看看就上去了,從上麵下望,一片無邊的大海,我想下去吧,就下來了,一想就能如意,並沒有一點動作。在海上行坐都沒有一點漂浮的感覺,雖然看到海水波浪起伏,我卻沒有絲毫感受。我見海天不分,我想如果日出就能分出界限,還沒想完,海邊已升起半個血紅的太陽,海上一片晨曦,已不是先時那麽暗暗的了。我又想如果陽光在高空,就會更亮一點了,果然立刻一輪白日高照,不過海上仍然是淡淡的曙光,柔和極了。我就反照一下,這時的我已不是第一次反照時像個一塵不染的大貝殼了。看不出什麽,隻覺得暗暗的。以上這些情境都是清晨打坐才有,睡前的打坐(十點以後),因為累了,我就想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切不管地坐下去了,可是難免有昏沉情形發生。
我覺得想怎麽就能怎麽,仍屬心所範圍,並未離開心意識呀!可能不對?算不算玩弄光影?靈魂出竅是不是陰神?應收回再煉?現在是一個緊要關頭,我已不知如何取舍了。書上沒講過。我現在的意境上是一片大海,海邊有半個血紅的太陽,高空有一輪白日,似乎不夠高,海上淡淡的晨曦很美,觀音聖像在海上,遠處卻有一個人站著,似乎又有一個人在海灘上向這邊望。這幅畫麵,不管何時何地,一想就在眼前。不知保存它還是丟了它好?在此情形之下,當注意些什麽?還是以不變應萬變?乞老師開示要點!專此敬請
道安
昆韋給老師請安
滿慈敬叩
一九七八年九月二十七日
滿慈夫人左右:
昨日剛複一短函,心知你在此數日中,於境界上必有變化,以遠隔異國,無法麵授法要,唯祈佛力加庇,你能自悟自解,蓋用功修行到此,已非平常虛講理論範圍,升華墮落之際,魔佛之關,當此均不隔一線。此亦是法華經所說之“化城”境界,古今多少修行者,鹹於此處岔入歧路,佛道各種書籍,於此中指示,幾乎絕無僅有。而明眼宗師真是過來人,又曠代難遇。頗為你老人家惋惜,且亦甚擔心。唯一差可自慰者,以你是高齡之賢者,平常為人處世,染汙心少,淡泊情多,縱無莫大功德,亦少現行之深罪重業,當不至別有差池也。
此一心念未竟,即忽接來函,殊有若驚若喜之感,展閱之餘,你能有如此鎮定認識,實令我欽佩不已。此之欽佩,正為你平常並未學佛學道,亦無此類知見,唯於我所著之《楞伽大義》上入手,而有此識力,安得令人不起敬歎之念哉!
茲將來函詢問及所述近境,分別條答如次,望你能以真知見,真慧力,自參自悟去。古人於此程度,於此境界,多為單獨麵授修為機宜,此正所謂真正“入室付授”之際。但你為經濟狀況及種種環境限製,無法麵對問道,故隻有用此條述,望你自能參悟矣。
一、 總說:你近來此一境界,乃心識之根源(第八阿賴耶識)中,含藏過去往劫修得之種子功能,於不知不覺中由自己此時之想陰“餘習 ”所引發,在此想陰“餘習 ”中,似無分別中忽生分別作用,而顯現此一境界功能。如夢如幻,亦非夢非幻,此與《楞伽經》中之意生身境界,非常非常接近,隻可惜缺一點般若(大智慧)知見之力耳。到此已非中陰境界範圍。因中陰身是指此現有之色身(肉身)已舍,尚未再得新生命而言。此亦非靈魂出竅。因靈魂出竅者,此現有之色身即陷在離魂症狀態,即神經肢體有大半停止感覺功能現象。
你問是否是“陰神”境界,這卻有點說對了,你也問對了。不過出“陰神”並不可怕,因為無論出陽神或出陰神,總是出神的作用。所謂“陰神”,隻屬於自己看得見,自己知道,甚之,進一步,隻可以自己看見聽見,乃至接觸到外界與自身以外,物質世界之種種事物與人事,所以叫做“陰神”。如是“陽神”,便是此色身(肉身)之外,確實有具體而且也為別人可見可對“聚而成形,散而為[上‘無’,下‘傑’下麵四點]”之變化身。你此境界,恰是“陰神”初現之一種。但切莫說到一個“陰”字,便誤當是陰陽分界,人鬼分路之“陰”。此一“陰”字,隻做功夫實驗上之界限代名詞,這點你必須牢記確信方好。
二、理路部分:你於此境界上,可以隨心所欲,要什麽便能自然變生什麽。而且比平常夢境不同,有人在夢境上亦可自由 變換現象。乃至修學密宗“夢成就法”的人也可做到。但皆屬用心修為而得之。你卻在無心無念而不知不覺中自然得之,故不同。
於此境中,初步可以自知自信“一切唯心,萬法唯識”的道理。同時,由此也可初步粗相地自證自信如佛經上所說他方世界中眾生之“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之理,確為實事。唯無法與淺知淺識者言之而已。此處乃智知、非世間智之情識可知。三、 對治部分:你問現在如何辦?保存它?舍棄它?問得好。但到此境,我真難用筆墨代表我的心意對你說,隻好勉強試之。
上品對治:不取不舍,任運自在。用之即有,不用即空。我上信要你在“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無邊刹境,自他不隔於毫端”上參悟,便是此意。然此中亦有千差萬別之細微深心變化,如無過來人明眼指導,自修自悟自肯,恐極難,但祈佛菩薩加庇你,不難轉好。
中品對治:應起一念心,收回此另一天地之種種境界,如攝念使大海水及各種化人現象,入於矗立在大海際之觀音聖身身中,又使此聖身化為一輪明月一樣之光明,漸收漸小,終至收入你自己現在之色身(肉身)之頂上中心穴道,而入於此色身中,與你病後經曆由子宮部分發起而上之一股感覺氣機會合,定住在你心窩之下,中腹之上。
如此在行動做事中,打坐中,睡眠姿勢中,此一點光明,常在心中。隨念可化為觀音聖像,亦隨念可歸於空無所有,“隨心所欲而不逾矩”。此時我與觀音無二無別,觀音即我,我即觀音。醒夢如一,動靜不變。
但由此你現有色身內部氣脈必大起變化,又會發生各種不同之感受,(真說不完)當須一一知而照之,不即不離,不取不舍。漸漸可使此身脫胎換骨,返老還童。而且要舍此肉身,即乘願而離去。要發願久住,亦不為難矣。
但此中最重要者,須知凡此種種仍是相,是變化過程之種種境界。要透徹了知凡此種種之主人公,皆是你自己此一念靈明覺知之力也。切記!切記!
下品對治:即舍棄此境,一念歸空,空亦空空,正如你所說住於“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空境中。雖似有昏沉,其實並非昏沉之純粹無知。此乃似有似無之渾沌而已。但住此定久之,仍有種種變化,或如上麵之各種情形,穿插不定,真是一言難盡也。
四、總結要點:你當速自參誦“心經”。尤其對《心經》雲“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上‘般’下‘木’]”句多加參究。涅[上‘般’下‘木’]並非死亡之沉寂,涅[上‘般’下‘木’]乃充滿靈明活潑、凝靜、極寂靜、生機未動之初的寂默大樂。
到得此時,你老太婆極須大智慧(般若)大福德,故望你隨時隨地多念“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以祈求加庇。而且須修上師與觀音合一之“上師相應法”。如照你現在進境之變化情形前去,以後的景況恐更非筆墨可宣說了。到那時,我隻有為你籌款寄機票錢去,必須回到此地依止而求真修實證了。其實,誰又知道我現在也正在供養幾位閉關專修的人,又何在乎多你一人呢!思之啞然失笑。我太饒舌,亦太妄想了。因又犯了急求他人成就之戒。昨日有一位青年同學說得對,他說:“老師啊!我感覺到我們年輕的一群同學,比較親近你的,好像是你的親生兒女。那些老一輩的同學道長,好像是你的養子一樣。他們總隔一層,不了解你。因為他們有了人生幾十年的染汙主觀了,不能完全透徹信心。同時我又發現老師你近來把真肯專修的人又堅決地趕出去,要他們單獨去入山的入山,閉關的閉關。你似乎嫌棄我們在身邊的反而沒有進步,沒有成就。”
我聽了他的謬論,大笑。其實,一點不謬,是對的。這是我多少年來的隱痛,發現愈是全心全力教導的,愈不行。千古人情重難而輕易,重遠而輕近,重古而輕今,重死而輕生。隔我愈遠,或者愈能珍惜。現在也由你有此情景,更使感覺悔悟過去教授法之錯誤。造就一個人,也正如《孫子兵法》所說:“置之死地而後生。”如你,如我的孩子們,正是如此。所以說,要你回來依止而專修,還不如通通訊的好。一笑!更大笑!祝
佛天護佑
南懷瑾
一九七八年十月六日後夜
又:我近來立一新規矩,凡在外麵或在眼前,真肯專修的,無論閉關與否,均須做日常修持的詳細日記,包括心得感想,境界經曆等等。
過一周或十日,寄來給我批閱,再寄回去。等於通訊,也等於當麵的開示。所以日記要準備兩三本,同時輪流交 換往返。
過去我也曾經有此要求,但不是由於好高的自慢心,要好的好勝心,便是自卑感在作崇,不肯寫。現在青年的一群很有幾位都聽話在做。有時我看他們的日記,也幾乎忘了自己,非常欽佩他們,覺得是很寶貴的修養經驗。現在有一位正在山中閉關的青年和尚,寫得更詳細,甚至包括他日常的吃飯拉屎都有詳細的記載。他真懂得生活和修行之不可分離的一事。所以我每每為他批日記,不覺天之已明。你以後照此辦法也好。你自己斟酌好了。
老師:
先後兩示奉悉。在此我先要謝謝老師的仁慈與關懷!對於眼前的境界,我願用不取不舍之法。因為我學法之初,既不懂方法,又不敢照書上的方法,怕的是弄錯了,無人校正,女兒說要守竅,我總是守在哪裏都不對就放棄了。那時老師既遠,又不知道性情如何,也就不敢多問。於是我就雙腿一盤,眼一閉,雙手結印,天掉下來都不管地坐下去了。一直到第一次氣機發動才證實了這種坐法並沒有錯,後來老師叫我學觀心才算走上了路。比較起來,現在有老師的開示,我似乎膽子也大多了。至於依師,我早已想過,不過為時太早。第一、我自問還不夠格,第二、此間還需要我,既然大家同路來到人間,也是緣分,能幫忙處就多做一點,以免遺憾!如果真有那麽一天,畫龍需待點睛之時,我會自動設法返台。
寫日記是最好的辦法,老師都不嫌麻煩,學生還敢偷懶?謝謝老師的培植!但願不負師恩。
在此有兩個問題:
一、這種日記的記法與普通日記有何不同?有無重點?
二、上師相應法如何修?這是密宗的修法?
專此敬請
道安
昆韋給老師請安
滿慈敬叩
一九七八年十月二十二日
滿慈夫人左右:
十月二十二日函悉。你能有此見解,果然不負吾所期望,甚慰!於身心諸境界,不取不舍、不住、不著,是為上乘修法,即包括非空非有,即空即有“中道”之理趣矣。故《楞嚴經》意雲:不作聖解,即為勝境。若執為聖境,即入群邪(魔)矣。寫日記,與普通日記並無不同之處,如加意專寫用功見解與境界,即非真實日記,但照一般誠實寫出,凡有關常人平時家務事亦無妨。須知平時行徑,統為起心動念之心行,此心行即為現行業力。能念念孜孜,改正為純善之行徑,方可與定慧相應,是謂真修行,真佛法。不然,平日行徑與定慧境界分開,統為玩弄精神,於道了不相幹也。
至於上師相應法,乃密宗修法之名稱。換言之,即絕對恭敬師承,重師道,視傳法之師如活佛。進而視佛與師不二,佛師與我一己之身心合一不二,即得其要髓矣。你已起敬己敬法之念,事實上即已相應,不須頭上安頭,另加修法也。相應即互相感應之意義。例如此次我寫信答你之修持要點,在一般修持者而言非常危險,容易岔入魔境。但吾深知你宿根深厚,其智必能自知料理,不隨境遷,不受法縛,故敢直寫直傳。結果你亦能信得過而自知料理,果然不負所期,此則為真正上師相應法矣!
日記可用活頁本,積十日半月寄一次,批後可寄回去裝訂。行數稍隔空間,俾能批示書寫也。此祝
平安
南懷瑾
一九七八年十月三十一日
兩示奉悉。讀完那封長示之後,我不期然而淚下,哭了好一陣。人家說,父母生我以幻身,老師生我以法身,然而大恩不言報,我隻能這樣說:不管將來得益多少和成就如何,我總會記得第一次接引我的恩師是誰!
老師來示,總稱什麽夫人,學生就是弟子,何以不直呼名字?至於那個《夜複呂母書後》,更該改為《夜複弟子滿慈書後》才對。
我在晚年得遇老師如此也是天意,望老師重視這段緣分。當然在老師昔日勸我打坐,也無非是給我種點善根,卻沒料到,我卻給老師找了如此多的麻煩,每於深夜答複我的問題,使我感激得不知說什麽才是,因為我是一個笨得不會轉彎的人,隻有在此給老師磕頭。
收到觀音菩薩的聖像,已掛在我的臥室,因為客堂供有婆羅門的神,這是婆羅門教徒的家,他有主權。而我隻是一個住店的旅客。以往如此類之事,我都會生氣,現在不會生氣了。當一個人要生氣的時候,會有一股力量上衝,我認為那就是業力,我用了二,三年的工夫,畢竟被我克服了。本來一切經曆都無非是生命的過程而已,何必認真!有一首詩說:“千裏修書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裏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怪的是那股業力,到哪裏去了呢?
自從見到聖像之後,這兩天的意境上有了變化:一片無邊的大海,而遠遠的有一個人站著,不但看不清麵貌,連是男是女都不知道。我返照自己,隻見一個似乎被衝刷過,一塵不染的大貝殼,幹淨得很,有時又似乎我或仰或伏地浮在海上,但沒有一點感受,既不舒適也不難過。聖像就在我的頭上漂動。
我又有一個問題,乞老師開示!
我連初禪的資格都沒有,更談不到明心見性了,怎能會有境界?靈魂出竅,不是陰神嗎?豈不可怕!怎麽叫淨化中陰境界,這樣下去好嗎?
是不是我不懂修法,所以和別人的成就不一樣?好像書上沒有說過誰漂在海上?我這算幾禪呢?專此敬請
道安
昆韋給老師請安,她忙學校、忙家事,也可憐。
滿慈敬叩
一九七八年九月十八日
滿慈夫人左右:
九月十八日複書悉。情見乎辭,足見至誠恭敬。你有此一念,即自得福報,與我無幹。稱謂本屬世諦禮俗,但不可廢。以你年長有德,故作此稱呼,同時亦示我守自謙之戒,此事但讓它各守各的立場,不必介意可也。
你此時境界,既不要自疑自問是第幾禪境,更不要懷疑陰神、靈魂出竅等問題。但隻參“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無邊刹境,自他不隔於毫端”,便可透徹了知性海中漂浮站立之觀音,與你自性觀音,統皆無二無別。有此淨信,即此淨自法身,何須更問淨化中陰事耶!我相信你讀此信後,必當豁然有所悟矣。如何?我再為你說一偈曰:
放下身心莫問禪,現前性海幻真詮。
本來物我無分別,空有何須更待言。
偈不是詩,詩亦可作偈。如是如是,你自會之。此祝道業圓明
南懷謹
一九七八年九月三十日
老師:
奉示及收到觀音聖像時,即呈一稟,諒此稟到時,前稟已早達慈覽矣!現在的情形,即是遵囑照辦之後的境界,茲報告如下,尚乞老師開示!
那片海水越來越大,海天不分。觀音聖像似在海上,卻不甚明顯。遠處站著一個人,不知是誰?又在海灘上坐著一個人,正向這麵望著,而我卻浮在海麵,又在我旁邊也浮著另一個人。我想起來看看,於是我就盤腿坐在海上,這時那浮在我旁邊的另一個人,就不在了,海上隻有我一人坐在上麵,忽然一個石崖在我前麵,我想上去看看就上去了,從上麵下望,一片無邊的大海,我想下去吧,就下來了,一想就能如意,並沒有一點動作。在海上行坐都沒有一點漂浮的感覺,雖然看到海水波浪起伏,我卻沒有絲毫感受。我見海天不分,我想如果日出就能分出界限,還沒想完,海邊已升起半個血紅的太陽,海上一片晨曦,已不是先時那麽暗暗的了。我又想如果陽光在高空,就會更亮一點了,果然立刻一輪白日高照,不過海上仍然是淡淡的曙光,柔和極了。我就反照一下,這時的我已不是第一次反照時像個一塵不染的大貝殼了。看不出什麽,隻覺得暗暗的。以上這些情境都是清晨打坐才有,睡前的打坐(十點以後),因為累了,我就想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切不管地坐下去了,可是難免有昏沉情形發生。
我覺得想怎麽就能怎麽,仍屬心所範圍,並未離開心意識呀!可能不對?算不算玩弄光影?靈魂出竅是不是陰神?應收回再煉?現在是一個緊要關頭,我已不知如何取舍了。書上沒講過。我現在的意境上是一片大海,海邊有半個血紅的太陽,高空有一輪白日,似乎不夠高,海上淡淡的晨曦很美,觀音聖像在海上,遠處卻有一個人站著,似乎又有一個人在海灘上向這邊望。這幅畫麵,不管何時何地,一想就在眼前。不知保存它還是丟了它好?在此情形之下,當注意些什麽?還是以不變應萬變?乞老師開示要點!專此敬請
道安
昆韋給老師請安
滿慈敬叩
一九七八年九月二十七日
滿慈夫人左右:
昨日剛複一短函,心知你在此數日中,於境界上必有變化,以遠隔異國,無法麵授法要,唯祈佛力加庇,你能自悟自解,蓋用功修行到此,已非平常虛講理論範圍,升華墮落之際,魔佛之關,當此均不隔一線。此亦是法華經所說之“化城”境界,古今多少修行者,鹹於此處岔入歧路,佛道各種書籍,於此中指示,幾乎絕無僅有。而明眼宗師真是過來人,又曠代難遇。頗為你老人家惋惜,且亦甚擔心。唯一差可自慰者,以你是高齡之賢者,平常為人處世,染汙心少,淡泊情多,縱無莫大功德,亦少現行之深罪重業,當不至別有差池也。
此一心念未竟,即忽接來函,殊有若驚若喜之感,展閱之餘,你能有如此鎮定認識,實令我欽佩不已。此之欽佩,正為你平常並未學佛學道,亦無此類知見,唯於我所著之《楞伽大義》上入手,而有此識力,安得令人不起敬歎之念哉!
茲將來函詢問及所述近境,分別條答如次,望你能以真知見,真慧力,自參自悟去。古人於此程度,於此境界,多為單獨麵授修為機宜,此正所謂真正“入室付授”之際。但你為經濟狀況及種種環境限製,無法麵對問道,故隻有用此條述,望你自能參悟矣。
一、 總說:你近來此一境界,乃心識之根源(第八阿賴耶識)中,含藏過去往劫修得之種子功能,於不知不覺中由自己此時之想陰“餘習 ”所引發,在此想陰“餘習 ”中,似無分別中忽生分別作用,而顯現此一境界功能。如夢如幻,亦非夢非幻,此與《楞伽經》中之意生身境界,非常非常接近,隻可惜缺一點般若(大智慧)知見之力耳。到此已非中陰境界範圍。因中陰身是指此現有之色身(肉身)已舍,尚未再得新生命而言。此亦非靈魂出竅。因靈魂出竅者,此現有之色身即陷在離魂症狀態,即神經肢體有大半停止感覺功能現象。
你問是否是“陰神”境界,這卻有點說對了,你也問對了。不過出“陰神”並不可怕,因為無論出陽神或出陰神,總是出神的作用。所謂“陰神”,隻屬於自己看得見,自己知道,甚之,進一步,隻可以自己看見聽見,乃至接觸到外界與自身以外,物質世界之種種事物與人事,所以叫做“陰神”。如是“陽神”,便是此色身(肉身)之外,確實有具體而且也為別人可見可對“聚而成形,散而為[上‘無’,下‘傑’下麵四點]”之變化身。你此境界,恰是“陰神”初現之一種。但切莫說到一個“陰”字,便誤當是陰陽分界,人鬼分路之“陰”。此一“陰”字,隻做功夫實驗上之界限代名詞,這點你必須牢記確信方好。
二、理路部分:你於此境界上,可以隨心所欲,要什麽便能自然變生什麽。而且比平常夢境不同,有人在夢境上亦可自由 變換現象。乃至修學密宗“夢成就法”的人也可做到。但皆屬用心修為而得之。你卻在無心無念而不知不覺中自然得之,故不同。
於此境中,初步可以自知自信“一切唯心,萬法唯識”的道理。同時,由此也可初步粗相地自證自信如佛經上所說他方世界中眾生之“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之理,確為實事。唯無法與淺知淺識者言之而已。此處乃智知、非世間智之情識可知。三、 對治部分:你問現在如何辦?保存它?舍棄它?問得好。但到此境,我真難用筆墨代表我的心意對你說,隻好勉強試之。
上品對治:不取不舍,任運自在。用之即有,不用即空。我上信要你在“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無邊刹境,自他不隔於毫端”上參悟,便是此意。然此中亦有千差萬別之細微深心變化,如無過來人明眼指導,自修自悟自肯,恐極難,但祈佛菩薩加庇你,不難轉好。
中品對治:應起一念心,收回此另一天地之種種境界,如攝念使大海水及各種化人現象,入於矗立在大海際之觀音聖身身中,又使此聖身化為一輪明月一樣之光明,漸收漸小,終至收入你自己現在之色身(肉身)之頂上中心穴道,而入於此色身中,與你病後經曆由子宮部分發起而上之一股感覺氣機會合,定住在你心窩之下,中腹之上。
如此在行動做事中,打坐中,睡眠姿勢中,此一點光明,常在心中。隨念可化為觀音聖像,亦隨念可歸於空無所有,“隨心所欲而不逾矩”。此時我與觀音無二無別,觀音即我,我即觀音。醒夢如一,動靜不變。
但由此你現有色身內部氣脈必大起變化,又會發生各種不同之感受,(真說不完)當須一一知而照之,不即不離,不取不舍。漸漸可使此身脫胎換骨,返老還童。而且要舍此肉身,即乘願而離去。要發願久住,亦不為難矣。
但此中最重要者,須知凡此種種仍是相,是變化過程之種種境界。要透徹了知凡此種種之主人公,皆是你自己此一念靈明覺知之力也。切記!切記!
下品對治:即舍棄此境,一念歸空,空亦空空,正如你所說住於“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空境中。雖似有昏沉,其實並非昏沉之純粹無知。此乃似有似無之渾沌而已。但住此定久之,仍有種種變化,或如上麵之各種情形,穿插不定,真是一言難盡也。
四、總結要點:你當速自參誦“心經”。尤其對《心經》雲“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上‘般’下‘木’]”句多加參究。涅[上‘般’下‘木’]並非死亡之沉寂,涅[上‘般’下‘木’]乃充滿靈明活潑、凝靜、極寂靜、生機未動之初的寂默大樂。
到得此時,你老太婆極須大智慧(般若)大福德,故望你隨時隨地多念“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以祈求加庇。而且須修上師與觀音合一之“上師相應法”。如照你現在進境之變化情形前去,以後的景況恐更非筆墨可宣說了。到那時,我隻有為你籌款寄機票錢去,必須回到此地依止而求真修實證了。其實,誰又知道我現在也正在供養幾位閉關專修的人,又何在乎多你一人呢!思之啞然失笑。我太饒舌,亦太妄想了。因又犯了急求他人成就之戒。昨日有一位青年同學說得對,他說:“老師啊!我感覺到我們年輕的一群同學,比較親近你的,好像是你的親生兒女。那些老一輩的同學道長,好像是你的養子一樣。他們總隔一層,不了解你。因為他們有了人生幾十年的染汙主觀了,不能完全透徹信心。同時我又發現老師你近來把真肯專修的人又堅決地趕出去,要他們單獨去入山的入山,閉關的閉關。你似乎嫌棄我們在身邊的反而沒有進步,沒有成就。”
我聽了他的謬論,大笑。其實,一點不謬,是對的。這是我多少年來的隱痛,發現愈是全心全力教導的,愈不行。千古人情重難而輕易,重遠而輕近,重古而輕今,重死而輕生。隔我愈遠,或者愈能珍惜。現在也由你有此情景,更使感覺悔悟過去教授法之錯誤。造就一個人,也正如《孫子兵法》所說:“置之死地而後生。”如你,如我的孩子們,正是如此。所以說,要你回來依止而專修,還不如通通訊的好。一笑!更大笑!祝
佛天護佑
南懷瑾
一九七八年十月六日後夜
又:我近來立一新規矩,凡在外麵或在眼前,真肯專修的,無論閉關與否,均須做日常修持的詳細日記,包括心得感想,境界經曆等等。
過一周或十日,寄來給我批閱,再寄回去。等於通訊,也等於當麵的開示。所以日記要準備兩三本,同時輪流交 換往返。
過去我也曾經有此要求,但不是由於好高的自慢心,要好的好勝心,便是自卑感在作崇,不肯寫。現在青年的一群很有幾位都聽話在做。有時我看他們的日記,也幾乎忘了自己,非常欽佩他們,覺得是很寶貴的修養經驗。現在有一位正在山中閉關的青年和尚,寫得更詳細,甚至包括他日常的吃飯拉屎都有詳細的記載。他真懂得生活和修行之不可分離的一事。所以我每每為他批日記,不覺天之已明。你以後照此辦法也好。你自己斟酌好了。
老師:
先後兩示奉悉。在此我先要謝謝老師的仁慈與關懷!對於眼前的境界,我願用不取不舍之法。因為我學法之初,既不懂方法,又不敢照書上的方法,怕的是弄錯了,無人校正,女兒說要守竅,我總是守在哪裏都不對就放棄了。那時老師既遠,又不知道性情如何,也就不敢多問。於是我就雙腿一盤,眼一閉,雙手結印,天掉下來都不管地坐下去了。一直到第一次氣機發動才證實了這種坐法並沒有錯,後來老師叫我學觀心才算走上了路。比較起來,現在有老師的開示,我似乎膽子也大多了。至於依師,我早已想過,不過為時太早。第一、我自問還不夠格,第二、此間還需要我,既然大家同路來到人間,也是緣分,能幫忙處就多做一點,以免遺憾!如果真有那麽一天,畫龍需待點睛之時,我會自動設法返台。
寫日記是最好的辦法,老師都不嫌麻煩,學生還敢偷懶?謝謝老師的培植!但願不負師恩。
在此有兩個問題:
一、這種日記的記法與普通日記有何不同?有無重點?
二、上師相應法如何修?這是密宗的修法?
專此敬請
道安
昆韋給老師請安
滿慈敬叩
一九七八年十月二十二日
滿慈夫人左右:
十月二十二日函悉。你能有此見解,果然不負吾所期望,甚慰!於身心諸境界,不取不舍、不住、不著,是為上乘修法,即包括非空非有,即空即有“中道”之理趣矣。故《楞嚴經》意雲:不作聖解,即為勝境。若執為聖境,即入群邪(魔)矣。寫日記,與普通日記並無不同之處,如加意專寫用功見解與境界,即非真實日記,但照一般誠實寫出,凡有關常人平時家務事亦無妨。須知平時行徑,統為起心動念之心行,此心行即為現行業力。能念念孜孜,改正為純善之行徑,方可與定慧相應,是謂真修行,真佛法。不然,平日行徑與定慧境界分開,統為玩弄精神,於道了不相幹也。
至於上師相應法,乃密宗修法之名稱。換言之,即絕對恭敬師承,重師道,視傳法之師如活佛。進而視佛與師不二,佛師與我一己之身心合一不二,即得其要髓矣。你已起敬己敬法之念,事實上即已相應,不須頭上安頭,另加修法也。相應即互相感應之意義。例如此次我寫信答你之修持要點,在一般修持者而言非常危險,容易岔入魔境。但吾深知你宿根深厚,其智必能自知料理,不隨境遷,不受法縛,故敢直寫直傳。結果你亦能信得過而自知料理,果然不負所期,此則為真正上師相應法矣!
日記可用活頁本,積十日半月寄一次,批後可寄回去裝訂。行數稍隔空間,俾能批示書寫也。此祝
平安
南懷瑾
一九七八年十月三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