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禮敬諸佛願
【善財白言:大聖!雲何禮敬,乃至回向?
普賢菩薩告善財言:善男子!言禮敬諸佛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極微塵數諸佛世尊。我以普賢行願力故,深心信解,如對目前。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身。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佛。虛空界盡,我禮乃盡;以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如是乃至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禮敬的意義
"禮敬"什麽呢?禮就是頂禮、禮拜(問訊、合掌、低頭、鞠躬)。禮的意義在哪裏?禮的意義表示恭敬,禮跟敬必須配合在一起。光有禮而不敬,行不行啊?不行。
記得《六祖壇經》有記載:永嘉玄策去參訪六祖,他磕頭的時候,頭不點到地上去。六祖說:"禮拜表達恭敬,本來是為了製伏我慢,可是你拜我,頭都不點地,這算什麽禮拜呀?"這段話說明一個什麽道理呢?就是說禮要跟敬結合在一起,禮敬的意義主要在恭敬。我們學佛首先要對佛陀生起恭敬心,包括對三寶。恭敬,也是人與人之間一種很平常的禮貌。就像世界上的人,對自己的長輩,或是有德行的人,我們都要恭敬他們。所以,禮敬是一種很平常的法門,並不是佛法特有的。
修學佛法首先要對三寶產生恭敬心、虔誠心。因為隻有在這樣的狀態下,才能依教奉行。就拿社會上的人來說吧!一個學生,他在學校裏,瞧不起他的老師。那麽,對老師講課會不會接受,乃至會不會按照老師所說的話去做呢?我看是不大可能的。一個孩子在家裏對他的父母,沒有絲毫的恭敬心,你說他會不會聽父母的話呢?自然也是不會的。同樣的道理,我們學佛對三寶缺乏恭敬心,那麽能依教奉行嗎?我看是很困難的;即使能的話,也要打折扣。恭敬的意義,主要是為了我們更好的修學佛法。
拜哪些佛
第一大願:"禮敬諸佛"。諸,是所有、全部、眾多的意思。諸佛,不是指一尊佛或兩尊佛,而是指十方三世一切佛。我們禮敬的佛陀,到底是什麽樣的佛陀呢?一般社會上的人,由於不了解佛教的關係,對佛教徒的禮佛,往往會產生一種誤會,他們以為學佛的人是把木頭、石頭雕塑的泥像,作為崇拜的偶像,這是對佛教極大的誤會。其實,我們拜的並不是偶像,佛教寺院中之所以供著偶像,那是佛弟子表達對佛陀的追思!同時也是仰慕佛陀的智慧和道德,起到見賢思齊的作用。
我們拜佛,應該拜哪些佛呢?"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極微塵數諸佛世尊。"我們所拜的佛陀,不是一尊兩尊,而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有很多人拜佛,隻想著眼前的某一尊佛,如觀音菩薩、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隻局限於拜某一尊佛。有的人甚至會用一種凡夫的心態去衡量佛的思想和境界。擔心現在拜觀音菩薩,沒有拜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會不會生氣呢?在拜阿彌陀佛的時候,沒有拜大勢至菩薩,大勢至菩薩會不會生氣呢?沒有拜到其他的佛、菩薩,如果得罪了他們,佛、菩薩怪罪下來怎麽辦呢?
其實,這種擔心和顧慮是多餘的。因為我們拜佛著相,所以才會出現這種心態。現在普賢菩薩教我們怎樣去拜佛。普賢菩薩告訴我們:我們所拜的佛,不是一尊二尊,而是拜盡法界,也就是整個宇宙中十方三世的諸佛。過去世諸佛,是指已經圓寂的佛陀;現在世諸佛,是指正在十方世界轉法輪 ,說法的佛陀;未來世諸佛,是指未來世界將會出現的佛陀。十方三世諸佛,就像世界的極微塵數那麽多,所有的佛陀,都是我們要頂禮的對象。所以,我們在拜佛的時候,不能執著於某一尊偶像,而是要觀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這樣一來,在一拜中一切諸佛菩薩都拜到了,你想想,這種拜佛功德,比起以往執著於某一偶像,不知要大多少倍?我看百千億萬倍都不止!
怎樣拜佛
有人可能會問:這麽多的佛我應該怎樣去拜?這麽多的佛陀我怎麽拜得過來呢?"我以普賢行願力故",現在我們要用普賢菩薩的思想境界去拜,拜的時候"深心信解,如對目前",相信十方世界都有佛的存在,假如信心不足,那是不行的。在相信、理解、接受十方諸佛存在的同時,還要觀想十方諸佛都在我的麵前。
"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悉,是完全的意思。我們麵對無窮無盡、無法用數目可以計算的諸佛,身體拜佛、口念佛、意念想著佛,完全用一片恭敬虔誠的心去禮拜。拜佛的時候,心裏不存絲毫的私心雜念,當我們沒有任何妄想的時候,心才能清淨。所以,要以清淨的身口意三業,常常修禮敬諸佛的大願。為什麽有的人拜佛能得到感應,有人卻不能呢?這跟你的心清淨不清淨、虔誠不虔誠有關係。因為佛陀不是有意要在你心中顯現出來,佛也不是因為要你去拜他,才跑到你心裏。假如這個人拜佛,佛跑到這個人心裏;另一個人拜佛,佛又跑到他那裏。假如同時有幾千萬個地方的人都在拜佛,佛肯定會忙得暈頭轉向,肯定會累壞。
佛不是有心示現,他完全是無心的。佛隨著他的願力,千處有求千處應,就像天上的月亮。月亮一直掛在天上,什麽地方有水,什麽地方就有月亮。不過,有的地方雖然有水,為什麽卻見不到月亮呢?因為水隻有清淨如鏡的時候,月亮才能在水中映出來;如果水是渾濁的,月亮還能顯現嗎?每一個人也像一潭水,一般人總處在妄想狀態中,這就猶如一潭濁水,佛陀自然不能顯現在我們心中。一個人通過修行,以清淨三業拜佛,猶如一潭清水,那麽,佛、菩薩就能顯現,這就是佛教中所說的感應道交 。
有這樣一句話:"千江 有水千江 月,萬裏無雲萬裏天。"什麽地方有水,什麽地方就有月亮;天上什麽時候沒有烏雲,什麽時候就有太陽。同樣的,什麽地方有一片虔誠、清淨的心,那麽,什麽地方就有佛、菩薩顯現。佛、菩薩可以說成是佛陀、觀音菩薩;也可以說是我們自心的佛性。假如我們離開了自己清淨的心,也就離開了諸佛菩薩。如果我們隨時都能把握自己,讓我們的心,隨時處於一種清清淨淨的狀態。那麽,我們隨時都與諸佛菩薩在一起。所以,修學佛法不能離開自己清淨的心,到外麵去尋找佛、菩薩,如果是這樣的話,離佛道就會越來越遠。
"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身;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佛"。有微塵那麽多的佛陀,在十方世界裏。你說:我隻有一個身子,這麽一來比例失調,一個人拜這麽多的佛,我拜不過來怎麽辦?那麽,就要借助觀想的力量,觀想宇宙中有微塵數的佛陀。我呢?也不是一個我,我要顯出微塵數的身。有多少個佛,就有多少個我。我有千百億個化身,想象著每一尊佛的麵前都有一個我。
打個比方:我們在拜佛的時候,"我"的麵前有一個佛,佛的麵前有一個"我"。如果前後左右上下都裝有鏡子的話,就會出現每一個鏡子裏都有一尊佛,同時每一個鏡子裏也都有一個"我"。"我"在拜每一尊佛,同時每一尊佛都在接受"我"的禮拜。這時候,你就不隻一個身,而是有無數多的身。以無數多的身去拜無數多的佛,這樣就能拜得過來了。如果用這種觀想的方法和力量去拜佛的話,功德就能無量無邊!這種功德就像虛空一樣大。所以,雖然你現在是禮一拜佛,卻比起別人拜幾十生幾十輩子的功德,不知要大多少倍!
我們以一種極大廣闊的心境去拜佛,這個"我"就不是原來的"我"了。我們要想成佛,就要把佛、菩薩的境界,變成自己的境界,這樣才有可能成為佛陀、成為菩薩。我們拜佛也不是拜一天兩天,初一拜了十五再拜,而是"虛空界盡,我禮乃盡"。虛空有沒有盡的時候?虛空沒有窮盡,所以我的禮敬也沒有盡頭。學佛的思想境界能有這麽高,這樣學佛才有出息。
"如是乃至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這段話裏有三個比喻:一是眾生界盡,二是眾生業盡,三是眾生煩惱盡。眾生有沒有盡的時候?眾生界沒有窮盡的時候。眾生界、眾生業、眾生的煩惱,都是沒有窮盡的。那麽,我此禮敬也沒有窮盡。這是一種反襯的方式,顯示我拜佛的這種願望和行為。"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我們拜佛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而是長時間的,相續不斷的,心要時常想著,念著,沒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你說這樣會很辛苦,休息幾天再拜吧?不是的,拜佛是沒有疲厭的。總之,禮敬諸佛是指禮敬已經成佛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從廣義的角度來說,也可以把一切眾生作為我們禮敬的對象。
常不輕菩薩
在《法華經》裏,有位菩薩叫常不輕,他看見人就禮拜,時間長了,有些人看見他覺得討厭。有的人不明白,這個人為什麽這麽怪呢?見到任何人都拜,是不是神經有毛病?甚至有些人不理解,扔石頭打他,用腳踢他,用口水吐他。但不管你怎樣對待他,他也不生氣,見人照拜不誤。有一天,一個人實在看不下去,走上前問他:"你一天到晚見人就禮拜,別人打你、罵你,你也不生氣,這究竟是為什麽?"他回答說:"因為你們將來都會成佛的,所以,我不敢輕慢你們。"這個故事說明兩個道理:一是說明眾生皆有佛性。常不輕菩薩這樣做,實際上是以身說法,用自己的實際行為去勸化普渡眾生,使他們早日覺悟,提醒大家要自尊、自愛。二是說明行菩薩道的人,對一切人都要恭敬、尊重。
我們講禮敬諸佛,不僅僅是禮敬已經成佛的諸佛,同時也要禮敬未來將要成佛的一切眾生。如果學佛的人,把普賢的禮敬法門,推廣普及到日常生活中去,我們能夠尊重一切人,使人歡喜。那麽也就功德無量了!
【善財白言:大聖!雲何禮敬,乃至回向?
普賢菩薩告善財言:善男子!言禮敬諸佛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極微塵數諸佛世尊。我以普賢行願力故,深心信解,如對目前。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身。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佛。虛空界盡,我禮乃盡;以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如是乃至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禮敬的意義
"禮敬"什麽呢?禮就是頂禮、禮拜(問訊、合掌、低頭、鞠躬)。禮的意義在哪裏?禮的意義表示恭敬,禮跟敬必須配合在一起。光有禮而不敬,行不行啊?不行。
記得《六祖壇經》有記載:永嘉玄策去參訪六祖,他磕頭的時候,頭不點到地上去。六祖說:"禮拜表達恭敬,本來是為了製伏我慢,可是你拜我,頭都不點地,這算什麽禮拜呀?"這段話說明一個什麽道理呢?就是說禮要跟敬結合在一起,禮敬的意義主要在恭敬。我們學佛首先要對佛陀生起恭敬心,包括對三寶。恭敬,也是人與人之間一種很平常的禮貌。就像世界上的人,對自己的長輩,或是有德行的人,我們都要恭敬他們。所以,禮敬是一種很平常的法門,並不是佛法特有的。
修學佛法首先要對三寶產生恭敬心、虔誠心。因為隻有在這樣的狀態下,才能依教奉行。就拿社會上的人來說吧!一個學生,他在學校裏,瞧不起他的老師。那麽,對老師講課會不會接受,乃至會不會按照老師所說的話去做呢?我看是不大可能的。一個孩子在家裏對他的父母,沒有絲毫的恭敬心,你說他會不會聽父母的話呢?自然也是不會的。同樣的道理,我們學佛對三寶缺乏恭敬心,那麽能依教奉行嗎?我看是很困難的;即使能的話,也要打折扣。恭敬的意義,主要是為了我們更好的修學佛法。
拜哪些佛
第一大願:"禮敬諸佛"。諸,是所有、全部、眾多的意思。諸佛,不是指一尊佛或兩尊佛,而是指十方三世一切佛。我們禮敬的佛陀,到底是什麽樣的佛陀呢?一般社會上的人,由於不了解佛教的關係,對佛教徒的禮佛,往往會產生一種誤會,他們以為學佛的人是把木頭、石頭雕塑的泥像,作為崇拜的偶像,這是對佛教極大的誤會。其實,我們拜的並不是偶像,佛教寺院中之所以供著偶像,那是佛弟子表達對佛陀的追思!同時也是仰慕佛陀的智慧和道德,起到見賢思齊的作用。
我們拜佛,應該拜哪些佛呢?"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極微塵數諸佛世尊。"我們所拜的佛陀,不是一尊兩尊,而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有很多人拜佛,隻想著眼前的某一尊佛,如觀音菩薩、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隻局限於拜某一尊佛。有的人甚至會用一種凡夫的心態去衡量佛的思想和境界。擔心現在拜觀音菩薩,沒有拜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會不會生氣呢?在拜阿彌陀佛的時候,沒有拜大勢至菩薩,大勢至菩薩會不會生氣呢?沒有拜到其他的佛、菩薩,如果得罪了他們,佛、菩薩怪罪下來怎麽辦呢?
其實,這種擔心和顧慮是多餘的。因為我們拜佛著相,所以才會出現這種心態。現在普賢菩薩教我們怎樣去拜佛。普賢菩薩告訴我們:我們所拜的佛,不是一尊二尊,而是拜盡法界,也就是整個宇宙中十方三世的諸佛。過去世諸佛,是指已經圓寂的佛陀;現在世諸佛,是指正在十方世界轉法輪 ,說法的佛陀;未來世諸佛,是指未來世界將會出現的佛陀。十方三世諸佛,就像世界的極微塵數那麽多,所有的佛陀,都是我們要頂禮的對象。所以,我們在拜佛的時候,不能執著於某一尊偶像,而是要觀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這樣一來,在一拜中一切諸佛菩薩都拜到了,你想想,這種拜佛功德,比起以往執著於某一偶像,不知要大多少倍?我看百千億萬倍都不止!
怎樣拜佛
有人可能會問:這麽多的佛我應該怎樣去拜?這麽多的佛陀我怎麽拜得過來呢?"我以普賢行願力故",現在我們要用普賢菩薩的思想境界去拜,拜的時候"深心信解,如對目前",相信十方世界都有佛的存在,假如信心不足,那是不行的。在相信、理解、接受十方諸佛存在的同時,還要觀想十方諸佛都在我的麵前。
"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悉,是完全的意思。我們麵對無窮無盡、無法用數目可以計算的諸佛,身體拜佛、口念佛、意念想著佛,完全用一片恭敬虔誠的心去禮拜。拜佛的時候,心裏不存絲毫的私心雜念,當我們沒有任何妄想的時候,心才能清淨。所以,要以清淨的身口意三業,常常修禮敬諸佛的大願。為什麽有的人拜佛能得到感應,有人卻不能呢?這跟你的心清淨不清淨、虔誠不虔誠有關係。因為佛陀不是有意要在你心中顯現出來,佛也不是因為要你去拜他,才跑到你心裏。假如這個人拜佛,佛跑到這個人心裏;另一個人拜佛,佛又跑到他那裏。假如同時有幾千萬個地方的人都在拜佛,佛肯定會忙得暈頭轉向,肯定會累壞。
佛不是有心示現,他完全是無心的。佛隨著他的願力,千處有求千處應,就像天上的月亮。月亮一直掛在天上,什麽地方有水,什麽地方就有月亮。不過,有的地方雖然有水,為什麽卻見不到月亮呢?因為水隻有清淨如鏡的時候,月亮才能在水中映出來;如果水是渾濁的,月亮還能顯現嗎?每一個人也像一潭水,一般人總處在妄想狀態中,這就猶如一潭濁水,佛陀自然不能顯現在我們心中。一個人通過修行,以清淨三業拜佛,猶如一潭清水,那麽,佛、菩薩就能顯現,這就是佛教中所說的感應道交 。
有這樣一句話:"千江 有水千江 月,萬裏無雲萬裏天。"什麽地方有水,什麽地方就有月亮;天上什麽時候沒有烏雲,什麽時候就有太陽。同樣的,什麽地方有一片虔誠、清淨的心,那麽,什麽地方就有佛、菩薩顯現。佛、菩薩可以說成是佛陀、觀音菩薩;也可以說是我們自心的佛性。假如我們離開了自己清淨的心,也就離開了諸佛菩薩。如果我們隨時都能把握自己,讓我們的心,隨時處於一種清清淨淨的狀態。那麽,我們隨時都與諸佛菩薩在一起。所以,修學佛法不能離開自己清淨的心,到外麵去尋找佛、菩薩,如果是這樣的話,離佛道就會越來越遠。
"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身;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佛"。有微塵那麽多的佛陀,在十方世界裏。你說:我隻有一個身子,這麽一來比例失調,一個人拜這麽多的佛,我拜不過來怎麽辦?那麽,就要借助觀想的力量,觀想宇宙中有微塵數的佛陀。我呢?也不是一個我,我要顯出微塵數的身。有多少個佛,就有多少個我。我有千百億個化身,想象著每一尊佛的麵前都有一個我。
打個比方:我們在拜佛的時候,"我"的麵前有一個佛,佛的麵前有一個"我"。如果前後左右上下都裝有鏡子的話,就會出現每一個鏡子裏都有一尊佛,同時每一個鏡子裏也都有一個"我"。"我"在拜每一尊佛,同時每一尊佛都在接受"我"的禮拜。這時候,你就不隻一個身,而是有無數多的身。以無數多的身去拜無數多的佛,這樣就能拜得過來了。如果用這種觀想的方法和力量去拜佛的話,功德就能無量無邊!這種功德就像虛空一樣大。所以,雖然你現在是禮一拜佛,卻比起別人拜幾十生幾十輩子的功德,不知要大多少倍!
我們以一種極大廣闊的心境去拜佛,這個"我"就不是原來的"我"了。我們要想成佛,就要把佛、菩薩的境界,變成自己的境界,這樣才有可能成為佛陀、成為菩薩。我們拜佛也不是拜一天兩天,初一拜了十五再拜,而是"虛空界盡,我禮乃盡"。虛空有沒有盡的時候?虛空沒有窮盡,所以我的禮敬也沒有盡頭。學佛的思想境界能有這麽高,這樣學佛才有出息。
"如是乃至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這段話裏有三個比喻:一是眾生界盡,二是眾生業盡,三是眾生煩惱盡。眾生有沒有盡的時候?眾生界沒有窮盡的時候。眾生界、眾生業、眾生的煩惱,都是沒有窮盡的。那麽,我此禮敬也沒有窮盡。這是一種反襯的方式,顯示我拜佛的這種願望和行為。"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我們拜佛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而是長時間的,相續不斷的,心要時常想著,念著,沒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你說這樣會很辛苦,休息幾天再拜吧?不是的,拜佛是沒有疲厭的。總之,禮敬諸佛是指禮敬已經成佛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從廣義的角度來說,也可以把一切眾生作為我們禮敬的對象。
常不輕菩薩
在《法華經》裏,有位菩薩叫常不輕,他看見人就禮拜,時間長了,有些人看見他覺得討厭。有的人不明白,這個人為什麽這麽怪呢?見到任何人都拜,是不是神經有毛病?甚至有些人不理解,扔石頭打他,用腳踢他,用口水吐他。但不管你怎樣對待他,他也不生氣,見人照拜不誤。有一天,一個人實在看不下去,走上前問他:"你一天到晚見人就禮拜,別人打你、罵你,你也不生氣,這究竟是為什麽?"他回答說:"因為你們將來都會成佛的,所以,我不敢輕慢你們。"這個故事說明兩個道理:一是說明眾生皆有佛性。常不輕菩薩這樣做,實際上是以身說法,用自己的實際行為去勸化普渡眾生,使他們早日覺悟,提醒大家要自尊、自愛。二是說明行菩薩道的人,對一切人都要恭敬、尊重。
我們講禮敬諸佛,不僅僅是禮敬已經成佛的諸佛,同時也要禮敬未來將要成佛的一切眾生。如果學佛的人,把普賢的禮敬法門,推廣普及到日常生活中去,我們能夠尊重一切人,使人歡喜。那麽也就功德無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