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文殊答標德顯因分二b1、歎問成益b2、正酬其問


    今b1、


    <b>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告智首菩薩言。善哉佛子。汝今為欲多所饒益。多所安隱。哀湣世間。利樂天人。問如是義。</b>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告智首菩薩言,善哉佛子:在這個時候,文殊師利菩薩就答覆智首菩薩說:‘好得很啊!你這個佛的弟子是很好的,是最善的。’你看菩薩和菩薩講話都這麽客氣,也先讚歎他一句:‘你好得很!very good,you are very good’要先讚歎一下。難怪現在我們人都學得:‘多謝啦!多謝啦!thank you very


    much’都要這麽樣。


    汝今為欲多所饒益,多所安隱:你現在因為想要饒益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都得到利益,得到好處,得到安樂。哀湣世間,利樂天人:你很慈悲的,很悲湣這世間一切眾生。你想饒益眾生,安樂一切眾生,所以要利樂天人,天上的人得到利益,人間的人也得到快樂。


    問如是義:你問這樣的道理,這樣的義理,這不是為你自己問,而是代表眾生問。


    b2、正酬其問分二c1、標因成德酬其舉德c2、指事顯因酬其征因


    今c1、


    <b>佛子。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於諸佛法心無所礙。住去來今諸佛之道。隨眾生住恒不舍離。如諸法相悉能通達。斷一切惡。具足眾善。當如普賢色像第一。一切行願皆得具足。於一切法無不自在。而為眾生第二導師。</b>


    佛子,若諸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又說:你這個好的佛的弟子啊!假設一切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若能善於用他的心,來發廣大願,就能得到一種殊勝不可思議的功德。於諸佛法,心無所礙:對於一切諸佛之法,心裏一點障礙都沒有,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能了達諸法實相。住去來今諸佛之道:住在過去、現在、未來諸佛所修的道路上。隨眾生住,恒不舍離:常常隨著眾生而住,不舍離一切眾生。如諸法相,悉能通達:就好像這個法,所有一切諸法實相的道理,完全能明白了解。斷一切惡,具足眾善:能明白一切法,就能依法修行;能依法修行,就會斷一切惡;斷一切惡就是一切善。所以你一切惡斷了,就具足眾善,所有的善就圓滿了。


    所以說煩惱即菩提,你翻過來就是,就在那個煩惱上,你若一翻過來,就是菩提心。無論是出家人、在家人修行,就要認識境界,你對這個境界若認識了,就會忍耐。你通達諸法實相了,就會有一種忍力,不論順的境界、逆的境界都能明白,都能忍,順的境界不生歡喜心,逆的境界也不生煩惱。修行,什麽叫修行?平常心是道,你就平平常常,日用動作行為,所行所作,都要很平和的,不要生煩惱。你遇著一件事情一生煩惱,就退失菩提心了,這就叫沒有長遠心。你沒有長遠心,修道就不容易成功的,所以一定要發長遠心,要有忍耐。好像今天有一個學生,本來昨天他同我約好兩點鍾來見我,但是今天到外邊去,趕不回來,結果三點鍾才來。這個學生來了,沒有遇著師父,大失所望,就生了煩惱;一生煩惱,魔障就來了,就生了一種退墮心。幸虧還有善神來護持,就給他一個境界。那麽他還不錯,對這個境界還認識,知道自己錯了,知道自己來,沒有見到師父就生退悔心,這是不對的;這一點可以說是很快地就受到這種感應了。所以我們修行,不單對師父,就對任何人都要用忍耐心;你若不能忍,就得不到真正的三昧,得不到真正的定。所以你能斷一切惡,就是具足眾善了。


    當如普賢色像第一:這個修道的初發心菩薩,也就和普賢菩薩的色像一樣了。普賢菩薩是色像第一,你也能色像第一。一切行願皆得具足:所有的一切行願,都具足圓滿了。於一切法無不自在:遊諸法相是通達無礙,在一切佛法的大海裏邊,隨便他願意怎麽遊泳都可以的。在這法海裏邊,歡喜怎麽樣遊泳,就怎麽樣遊泳,你看!很好玩的,無不自在。而為眾生第二導師:能做一切眾生第二個大導師;第一是佛,或者是普賢菩薩,那麽你能和普賢菩薩一樣,所以是第二導師。


    c2、指事顯因酬其征因分三d1、總征d2、別開義類d3、總結


    今d1、


    <b>佛子。雲何用心能獲一切勝妙功德。</b>


    佛子,雲何用心,能獲一切勝妙功德:文殊師利菩薩又稱了一聲智首菩薩:佛子,你想要知道怎麽樣善用其心,才能得到一切的勝妙功德?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華嚴經淺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華嚴經淺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