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童子,名神會,襄陽高氏子,年十三,自玉泉來參禮。師曰:“<span ss="c_r2">知識遠來艱辛,還將得本來否?若有本則合識主,試說看。”


    會曰:“<span ss="c_b1">以無住為本,見即是主。”


    師曰:“<span ss="c_r2">這沙彌爭合取次語。”


    有一個叫神會的童子,襄陽高姓人氏,才十三歲,從神秀的玉泉寺來參禮拜見慧能。慧能說:“尊者遠來艱辛,還能懂得事物的本來麵目嗎?如果知道本源,就能明白事物的主體,請試著說說看。”


    神會說:“事物的本來麵目就是永遠不停止地變化,明心見性就是主體。”


    神會年齡小,天資聰明反應快,深得大家喜愛。雖然在神秀那兒學佛才三年,但精進應答能力已經勝於十多年修行的師兄們,這次是神秀大師因皇帝詔請,才得空前來曹溪。


    慧能在“定慧品第四”中講過“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但這是針對整個禪宗法門而言。如果是對於具體事物來說,真心自性才是本,事物的變化不斷(即無住)才是主體。所以慧能提醒神會說:“你這個小沙彌,怎麽將次序搞顛倒了?”接下來,神會開始給慧能出難題了。


    會乃問曰:“<span ss="c_b1">和尚坐禪,還見不見?”


    師以柱杖打三下,雲:“<span ss="c_r2">吾打汝是痛不痛?”


    對曰:“<span ss="c_b1">亦痛亦不痛。”


    師曰:“<span ss="c_r2">吾亦見亦不見。”


    神會問:“<span ss="c_b1">如何是亦見亦不見?”


    師雲:“<span ss="c_r2">吾之所見,常見自心過愆,不見他人是非好惡,是以亦見亦不見。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則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見不見是二邊;痛不痛是生滅。汝自性且不見,敢爾弄人?”


    神會禮拜悔謝。師又曰:“<span ss="c_r2">汝若心迷不見,問善知識覓路;汝若心悟,即自見性,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見自心,卻來問吾見與不見。吾見自知,豈代汝迷?汝若自見,亦不代吾迷。何不自知自見,乃問吾見與不見?”


    神會這時問道:“大師,您坐禪時,是見性還是不見?”


    這是一個二難問題,回答見,則所見到的是知見,不是真正的自性。如果回答未見,則說明大師尚未開悟。我們當今的論壇、qq群、微信群裏,隻要有人解讀佛經,馬上就會有人來責問說,你開悟了嗎,如果沒有開悟,則是誤導大家,如果說開悟了,顯然,沒有哪個大師說自己開悟的。


    要回答這樣的問題,千萬不能直接回答是或不是,這就要抓住本質性的內容來回答。慧能當然明白這個關鍵點,在回答之前,他還是要測試一下這個聰明小孩是否真有悟性。


    於是,慧能用柱杖在神會的屁股上打了三下,問:“你是痛還是不痛?”慧能將這個皮球又踢給了神會,神會畢竟反應快,知道其中要害,於是說:“痛也不痛”。


    慧能這時已經看出神會隻是智辯能力強,並沒有悟道,所以接著解釋說:“我和你一樣,是見也未見。”


    神會說:“怎麽叫見也未見?”


    慧能先解釋這個“見也未見”說:“我所見到的是自己的過錯,未見的是他人的是非對錯,這就是我所說的見也未見。”緊接著又解釋神會所說的“痛也不痛”說:“你說痛也不痛是什麽意思呢?如果說不通,就與木石一樣,不是眾生;如果說痛,則與凡夫一樣會起嗔恚之心。”


    慧能接著給神會開示說:“你過來,見到與未見是兩種偏見,痛與不痛是拘泥留戀於生死,所以都是錯誤的。你還沒有認識到自己本有的佛性,就玩弄這些文字邏輯遊戲來捉弄人。”


    神會這時意識到自己的過錯,並真心向慧能悔過。慧能進一步開示:“如果你心念迷誤,沒有認識到自己的佛性,就應當找高明的導師問路;如果你心念開悟了,認識了自己的佛性,你就會自己按照佛法去修行。現在你自己迷誤,認識不到自己的真心自性,卻來問我有沒有見到佛性。我有沒有見到是我的事,我自己會明白的,難道能夠代替彌補你的迷誤嗎?為什麽不自己去尋找、發現自己的佛性,卻來問我見沒見到佛性呢?”


    神會再禮百餘拜,求謝過愆。服勤給侍,不離左右。一日,師告眾曰:“<span ss="c_r2">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麵,諸人還識否?”


    神會出曰:“<span ss="c_b1">是諸佛之本源,神會之佛性。”


    師曰:“<span ss="c_r2">向汝道無名無字,汝便喚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茆蓋頭,也隻成個知解宗徒。”


    (茆蓋頭:茅草紮的草庵,蓋在頭上蔽風雨。 這兒指作寺院的主持。茆,通茅。)


    祖師滅後,會入京洛,大弘曹溪頓教。著《顯宗記》,盛行於世,是謂荷澤禪師。


    神會兩次致禮,向慧能拜了一百多拜請求饒恕剛才的過失。此後留下來殷勤服侍,不離慧能左右。一天,慧能對大家說:“我有一個東西,無頭無尾,也沒有名字,沒有正麵反麵,諸位有誰認識嗎?”


    神會站出來說:“是諸佛的本源,神會的佛性。”


    慧能說:“我已經向你們說了沒有名字,你卻仍然稱之為本源、佛性。你將來即使作了寺院主持,也隻是個關於講經說法的信徒。”慧能去世之後,神會到京師長安和洛陽,大力弘揚慧能的頓悟之教,並著有《顯宗記》一文,盛行於世,成為著名的荷澤禪師。


    從這兒可以看出,神會的世俗智慧很發達,卻反而影響了他明心見性的進度。同樣,神秀飽讀詩書、精通玄學,也成為了他明心見性的障礙。所以,越是單純、樸實之人,越接近佛性。


    師見諸宗難問,鹹起惡心。多集座下,湣而謂曰:“<span ss="c_r2">學道之人,一切善念惡念,應當盡除。無名可名,名於自性。無二之性,是名實性。於實性上,建立一切教門。言下便須自見。”諸人聞說,總皆作禮,請事為師。


    這一段文字是對本章的總結。慧能見佛教各宗派之間相互問難,這本是好事,可以共同提高,但相互之間開始產生了惡心,你看不起我,我看不起你。因此,慧能多次招集大家,悲哀地說:“學習佛道之人,對於一切善念和惡念都要放棄。沒有什麽名稱可以代表自己,隻有一個稱之為‘自性’的名稱。這種獨一無二的佛性就是實性。在這個實性的基礎之上所建立起來的一切宗派,都必須迅速地讓人見到佛性。”大家聽了慧能的話之後,一齊致禮感謝,並拜慧能為師。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壇經解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壇經解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