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能辭違祖已,發足南行,兩月中間,至大庾嶺逐後數百人來,欲奪衣缽。一僧俗姓陳,名惠明,先是四品將軍,性行粗糙,極意參尋,為眾人先,趨及慧能。慧能擲下衣缽於石上,雲:“<span ss="c_r2">此衣表信,可力爭耶?”能隱草莽中。
惠明至,提不動,乃喚雲:“<span ss="c_y1">行者!行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
慧能遂出,盤坐石上。惠明作禮雲:“<span ss="c_y1">望行者為我說法。”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慧能在牆上的偈一時轟動了寺院內外,雖然偈詩被弘忍用鞋擦掉了,但越是掩蓋的東西越是廣傳,再加上第二天慧能突然蹤影全無,於是各種揣測不斷,有人甚至親眼看到弘忍搖櫓送慧能離開。在唐朝,有許多人追求真理看得比生命還重要,於是,有人不知為體積目的來追逐尋找慧能,以至於不明所以之人一窩蜂地跟來,人數近百人之多。
其中,有一位年長的師兄惠明,曾經是四品將軍。在唐宋時期,皇帝身邊的禁軍統領是四品。可見其武功十分了得,自然率先追上了慧能。見石頭上放著衣缽而不見人,於是大聲喊道:“行者,我是為佛法而來,並非衣缽。”這時,慧能才從草叢中出來為惠明講法。
有人說:“既然弘忍誇獎慧能‘為法忘軀’,這時的慧能為什麽要怕死躲藏起來呢?”甚至還有更奇怪的想像說:“既然寺院裏的和尚將錢財看作身外之物,那我以後到寺院去搶他們的香火錢,他們既不能罵人,也不能打人,更不能殺生,應該讓我將錢拿走才符合他們修行。”
佛家提倡眾生平等、愛惜每一個生命,包括自己的生命。為法忘軀是指不貪圖享樂地去踐行佛法,並非連自己的生命也不要了。作為一個修行者,首先是一個正常的人。與常人不同的是,常人為了自己的利益,有可能做出損害他人之事,而佛家修行者則不能這樣做。因此,那種輕易拋棄自己生命的做法是錯誤的,輕易將錢財給那些不正當之人同樣是錯誤的。
慧能的想法很簡單,完全出於自性、純樸。既然你不是為了衣缽,也不是來害我性命,而是為佛法而來,我就可以幫助你明白佛法的真諦,不會因為你性行粗糙而厭棄於你。
慧能曰:“<span ss="c_r2">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明良久,慧能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麽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麵目?”
(麽:與“正”相對,表示不正之念、邪念。上座:尊稱,因惠明年長,學佛時間也久。)
惠明言下大悟。複問雲:“<span ss="c_y1">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
慧能雲:“<span ss="c_r2">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
於是,慧能對惠明說:“既然你為法而來,先請屏息你的各種因緣,什麽因緣呢?例如你追趕我是因為聽他人說我有祖師傳下的這些衣缽,這個衣缽就是你追趕之緣。再比如,你心裏想著佛法真傳,所以才請我說法。這個真傳就是你請我說法的因緣。還有許多連我和你都說不清的因緣,所有這些雜念暫時請你都放下,讓心靜下來,我再給你開示。”
惠明聽了之後,按照慧能的指示逐漸臉色平息了下來,隔了一會兒,慧能才說:“現在,有兩樣東西擺在這兒,請你比較一下。一件是‘不思善、不思惡’的清靜正念,一件是各種因緣所引起患得患失之雜念,請問這兩件之中,哪個是你的本來麵目?”
惠明想:“我是聽說有人看見師父晚上和你密談,還有人看見師父給你送行,再加上你那首偈寫得那麽好,大家都說你得了真傳,我才追趕於你。如果我沒有聽到這些傳聞,我也不會來追趕你。哦,原來,這些雜念就象水麵的波浪一樣,如果沒有風的話,自然要回複到本來平靜的麵目。”
想到這兒,惠明豁然開朗,緊鎖的眉頭也舒展開來,臉上綻開了一朵桃花一樣,激動地一拍大腿說:“對呀,你剛才說出來的密語密意真是太好了,一下子就打開了我的謎團,除此之外,請將更多的密語密意也教教我,多多益善啊!”
慧能說:“你還沒有明白‘法由心生’的道理。我既然說出來,這就不是密語密意,我隻是幫助你解開心中的密意。隻有你自己時常用自性去關照你的妄念和行為,這樣產生的辦法才是佛法,也就是您所說的密語密意,真正不為人知的‘密’藏在你的心裏。”
明曰:“<span ss="c_y1">惠明雖在黃梅,實未省自己麵目,今蒙指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師也。”
慧能曰:“<span ss="c_r2">汝若如是,吾與汝同師黃梅,善自護持。”
明又問:“<span ss="c_y1">惠明今後向甚處去?”
慧能曰:“<span ss="c_r2">逢袁則止,遇蒙則居。”明禮辭。
惠明聽到這兒,實在是佩服得五體投地,不禁感歎地說:“我雖然在黃梅的時間比您 長,但我以前實在不明白自己的本來麵目。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承蒙開示,令我茅塞頓開,如人飲水而冷暖自知,從今往後,行者您就是我的師父。”
慧能當然知道功名如同浮雲,自己本來就沒有做什麽,再加上弘忍讓自己近幾年不要張揚,於是對惠明說:“如果您 真的認為我的話對您 有用,那麽,我們一起拜弘妨大師為師吧,因為我也是從他老人家那兒學來的,讓我們一起來善自護持。”
當惠明問及今後之去向時,慧能說了一句讖語“逢袁則止,遇蒙則居”,後人考據說“袁”指江西袁州府,“蒙”指袁州府境內的蒙山。是否正確我們沒有必要太關注,更不要認為慧能有什麽神通可以預知未來,否則就著相了。惠明隨後禮謝而去。
惠明至,提不動,乃喚雲:“<span ss="c_y1">行者!行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
慧能遂出,盤坐石上。惠明作禮雲:“<span ss="c_y1">望行者為我說法。”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慧能在牆上的偈一時轟動了寺院內外,雖然偈詩被弘忍用鞋擦掉了,但越是掩蓋的東西越是廣傳,再加上第二天慧能突然蹤影全無,於是各種揣測不斷,有人甚至親眼看到弘忍搖櫓送慧能離開。在唐朝,有許多人追求真理看得比生命還重要,於是,有人不知為體積目的來追逐尋找慧能,以至於不明所以之人一窩蜂地跟來,人數近百人之多。
其中,有一位年長的師兄惠明,曾經是四品將軍。在唐宋時期,皇帝身邊的禁軍統領是四品。可見其武功十分了得,自然率先追上了慧能。見石頭上放著衣缽而不見人,於是大聲喊道:“行者,我是為佛法而來,並非衣缽。”這時,慧能才從草叢中出來為惠明講法。
有人說:“既然弘忍誇獎慧能‘為法忘軀’,這時的慧能為什麽要怕死躲藏起來呢?”甚至還有更奇怪的想像說:“既然寺院裏的和尚將錢財看作身外之物,那我以後到寺院去搶他們的香火錢,他們既不能罵人,也不能打人,更不能殺生,應該讓我將錢拿走才符合他們修行。”
佛家提倡眾生平等、愛惜每一個生命,包括自己的生命。為法忘軀是指不貪圖享樂地去踐行佛法,並非連自己的生命也不要了。作為一個修行者,首先是一個正常的人。與常人不同的是,常人為了自己的利益,有可能做出損害他人之事,而佛家修行者則不能這樣做。因此,那種輕易拋棄自己生命的做法是錯誤的,輕易將錢財給那些不正當之人同樣是錯誤的。
慧能的想法很簡單,完全出於自性、純樸。既然你不是為了衣缽,也不是來害我性命,而是為佛法而來,我就可以幫助你明白佛法的真諦,不會因為你性行粗糙而厭棄於你。
慧能曰:“<span ss="c_r2">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明良久,慧能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麽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麵目?”
(麽:與“正”相對,表示不正之念、邪念。上座:尊稱,因惠明年長,學佛時間也久。)
惠明言下大悟。複問雲:“<span ss="c_y1">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
慧能雲:“<span ss="c_r2">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
於是,慧能對惠明說:“既然你為法而來,先請屏息你的各種因緣,什麽因緣呢?例如你追趕我是因為聽他人說我有祖師傳下的這些衣缽,這個衣缽就是你追趕之緣。再比如,你心裏想著佛法真傳,所以才請我說法。這個真傳就是你請我說法的因緣。還有許多連我和你都說不清的因緣,所有這些雜念暫時請你都放下,讓心靜下來,我再給你開示。”
惠明聽了之後,按照慧能的指示逐漸臉色平息了下來,隔了一會兒,慧能才說:“現在,有兩樣東西擺在這兒,請你比較一下。一件是‘不思善、不思惡’的清靜正念,一件是各種因緣所引起患得患失之雜念,請問這兩件之中,哪個是你的本來麵目?”
惠明想:“我是聽說有人看見師父晚上和你密談,還有人看見師父給你送行,再加上你那首偈寫得那麽好,大家都說你得了真傳,我才追趕於你。如果我沒有聽到這些傳聞,我也不會來追趕你。哦,原來,這些雜念就象水麵的波浪一樣,如果沒有風的話,自然要回複到本來平靜的麵目。”
想到這兒,惠明豁然開朗,緊鎖的眉頭也舒展開來,臉上綻開了一朵桃花一樣,激動地一拍大腿說:“對呀,你剛才說出來的密語密意真是太好了,一下子就打開了我的謎團,除此之外,請將更多的密語密意也教教我,多多益善啊!”
慧能說:“你還沒有明白‘法由心生’的道理。我既然說出來,這就不是密語密意,我隻是幫助你解開心中的密意。隻有你自己時常用自性去關照你的妄念和行為,這樣產生的辦法才是佛法,也就是您所說的密語密意,真正不為人知的‘密’藏在你的心裏。”
明曰:“<span ss="c_y1">惠明雖在黃梅,實未省自己麵目,今蒙指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師也。”
慧能曰:“<span ss="c_r2">汝若如是,吾與汝同師黃梅,善自護持。”
明又問:“<span ss="c_y1">惠明今後向甚處去?”
慧能曰:“<span ss="c_r2">逢袁則止,遇蒙則居。”明禮辭。
惠明聽到這兒,實在是佩服得五體投地,不禁感歎地說:“我雖然在黃梅的時間比您 長,但我以前實在不明白自己的本來麵目。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承蒙開示,令我茅塞頓開,如人飲水而冷暖自知,從今往後,行者您就是我的師父。”
慧能當然知道功名如同浮雲,自己本來就沒有做什麽,再加上弘忍讓自己近幾年不要張揚,於是對惠明說:“如果您 真的認為我的話對您 有用,那麽,我們一起拜弘妨大師為師吧,因為我也是從他老人家那兒學來的,讓我們一起來善自護持。”
當惠明問及今後之去向時,慧能說了一句讖語“逢袁則止,遇蒙則居”,後人考據說“袁”指江西袁州府,“蒙”指袁州府境內的蒙山。是否正確我們沒有必要太關注,更不要認為慧能有什麽神通可以預知未來,否則就著相了。惠明隨後禮謝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