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原文</strong>]


    <strong>原文版</strong>


    <strong>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複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一聲 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strong>


    <strong>注音版</strong>


    <strong>小(xiǎo)國(guo)寡(guǎ)民(min)。


    使(shi)有(you)什(shi)伯(bǎi)之(zhi)器(qi)而(ér)不(bu)用(yong);


    使(shi)民(min)重(zhong)死(si)而(ér)不(bu)遠(yuǎn)徙(xi)。


    雖(sui)有(you)舟(zhou)輿(yu),無(wu)所(suo)乘(chéng)之(zhi),


    雖(sui)有(you)甲(jiá)兵(bing),無(wu)所(suo)陳(chén)之(zhi)。


    使(shi)民(min)複(fu)結(jié)繩(shéng)而(ér)用(yong)之(zhi)。


    甘(gān)其(qi)食(shi),美(měi)其(qi)服(fu),


    安(ān)其(qi)居(ju),樂(lè)其(qi)俗(su)。


    鄰(lin)國(guo)相(xiāng)望(wàng),


    雞(ji)犬(quǎn)之(zhi)聲(shēng)相(xiāng)聞(wén),


    民(min)至(zhi)老(lǎo)死(si),不(bu)相(xiāng)往(wǎng)來(lái)。</strong>


    [<strong>譯文</strong>]


    “<strong>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strong>”


    理想的國家是,國土很小,人民很少,沒有衝突和糾紛,縱使擁有兵器也用不著,沒有苛邢暴政,人民也不需要冒著生命危險遷移遠方了。


    “<strong>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複結繩而用之。</strong>”


    雖然有船隻車輛,也沒有機會乘坐。雖然有盔甲也沒有機會去展示。使人們回到繩結記事。


    “<strong>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一聲 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strong>”


    人人恬淡寡欲,吃的雖是粗食,但也覺得很甘美。穿的雖是破衣服,但覺得很漂亮。住的雖是陋室,但覺得很安逸。風俗雖是儉樸,但覺得很快樂。與鄰國之間彼此能聽到對方的狗犬雞叫,但人民從生到死都不相往來。


    [<strong>長篇大論</strong>]


    <strong>貪和愛</strong>


    在南印度,有位富翁,他雖然名義上在學道,但仍為俗一習一 所纏縛。


    本來,學道人的生活,應該簡單樸素。比方說,吃飯隻求能飽,穿衣隻求暖身就夠了。而這位學道的人,飲食起居卻盡量講求享受,譬如說,用湯水洗浴啦,用酥油摩身啦等等,與不學道的人了無區別。因為他自身為這些貪愛所束縛,所以修行多年,別人都覺悟證果了,他還是依然故我。


    後來,他自己警覺到落在別人之後,即發慚愧心,決定往後要一精一進用功。於是來到摩揭羅國孔雀城東,有五裏許的一所山寺中,禮拜當代有名的高僧優波笈多尊者為師,跟隨他學習 。


    既見尊者,就請求開示說法。優波笈多尊者知道他身受貪愛束縛,對他說:


    “如果真的你能接受我的教示,我就可以指點你學道的方法。”/p>


    “尊者慈悲,弟子願受教示。”


    優波笈多尊者帶他到一座山上來,運用神通法力,化一棵很高的大樹,教那學道的人上樹,在樹下又化一個深廣無比的大坑。先要他放下兩腳,再要他放下一隻手,最後,又要他放開僅有的一隻扳著樹枝的手。學道者就提出異議說道:


    “若再放開一隻手,便要墮坑而死了。”


    優波笈多尊者聽後,很不高興,怒斥道:


    “已經與你約定,一切要受我的教示,怎麽你現在不聽?”這時學道者想到此行的目的,隨即把眼一閉,不顧一切地把手放開,準備墮下去。正當他這貪愛之念去除的一刹那間,樹與坑都不見了。從此,他知道色身的幻化無常,虛妄不實,不再執著,能夠放下一切。優波笈多尊者這才為他說法開示,他也一精一進地加倍用功,很快地就證得羅漢果。


    不能忘我,就不能除貪愛,貪愛不除,修道的魔障就會多起來的。


    <strong>信與不信</strong>


    彌蘭王對那先比丘說道:


    “佛法裏講:世間上活到百歲,一直作惡的人,如果他臨命終時,能夠一心念佛,則必生天上(編者:原書為“必生淨土”經核實,根據《那先比丘經》應為“必生天上”),這話叫人難以相信。經裏又講,人若殺生一次,必墮地獄,這話我也不能相信。”


    那先比丘聽後,反問道:


    “請問大王,若有人拿了一塊小石頭,放在水上,那塊石頭是浮在水麵上呢?還是沉入水裏去呢?”


    彌蘭王回答道:


    “石頭一定會沉入水中去的。”


    “假若把大石頭放在船上,是不是也會沉沒呢?”那先比丘又問。


    “不會沉沒的。”彌蘭王回答。


    “那麽,大王,我告訴你,”那先比丘解釋道:“大石放在船中,因為船的關係,就不會沉沒,所以人雖有大惡,佛法慈航,自然不會讓他墮落,你為什麽不相信呢?小石塊在水中,因沒有船載,所以沉沒,如人不信佛法,死後便入地獄,你為什麽不相信?”


    彌蘭王聽後,大喜道:


    “善哉!善哉!佛法真不可思議!”信與不信


    <strong>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道德經的智慧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道德經的智慧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