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的目的倒也簡單,他要打擊這些土地所有者驕橫野蠻的態度。若想完成這一打擊目的,隻能比他們更野蠻,更粗暴。
但是,僅僅打擊士族,是不夠的,畢竟說到底,江東還是朝廷的。與士族作對,無異於跟朝廷作對。雖然東漢皇權已經名存實亡,可畢竟獻帝還在,要想發展自己的勢力,就要對付朝廷官員。
準確點說,就是會稽太守王朗。
王朗,字景興,今山東郯城人。
此人自小便熟讀經書,雖然??內有良謀說不上,但為人耿直、懂孝道。先做了一任父母官,後來老師揚賜仙逝,也沒跟朝廷打聲招呼,就去奔喪了。
朝廷對這個不守規矩的家夥,卻不惱怒,在其服喪期間,有人舉他為茂才。朝廷一看,嗯,是個懂孝道的人才,便下達了任令。王朗即不回複,也不任命,隻是固守著恩師的墳塋。
再後來,天下大亂,獻帝被董卓?挾持到長安。王朗此時,也出了服喪期,跟陶謙關係甚篤。他認為,陶謙應該在這個時候,向朝廷表忠心。陶謙深以為然,便寫了一封奏折,讓人帶去長安。
獻帝看後當然高興,於是任命陶謙為徐州牧,任命王朗為會稽太守。
興致勃勃的王朗,本以為可以大幹一場,造福一方,沒想到,剛來會稽不久,孫策就打了過來。
我說過,王朗熟讀經書。也就是說,他是一個讀人一般表現是:認死理和二杆子。
聽說孫策要打過來,其手下勸道:“孫策來勢洶洶,我們應該避其鋒芒,再尋戰勝之機。”
王朗二杆子??精神爆發,怒道:“我為朝廷命官,豈有脫離戰事之心?要來便來,我們固守城池便可。量他一個孫策,還能攻下固陵?”
王朗之所以對固陵這麽有信心,是因為,固陵城池很堅固。
對於孫策,這句話真的不是廢話。
自從渡水作戰以來,固陵就成了孫策邁步過去的坎兒。無論是架雲梯也好,拿頭撞牆也罷,就是不能動其分毫。
孫策很失落,無論怎麽講,行軍打仗都是在燒錢。又不是某超級大國,那心眼實誠,幾十萬dor的一枚炸彈,一扔一大把,跟不要錢似得。
看著孫策日夜焦急,叔叔孫靜給他出了一個主意。
不久之後,王朗聽到消息,說孫策的士兵因為吃了不幹淨的水,個個開始拉肚子,有的竟然拉死了!
王朗想想,還真有這個可能。不消說孫策的士兵能否適應本土的氣候,單單就??長途跋涉,便夠他們受的。
然後,孫策軍隊晚上的行動,更加證實了這一點。
在消息出現一天後的晚上,王朗還未入睡,忽然聽到遠處傳來大聲呼喝的聲音。急忙爬到城頭,發現有無數火把,正在江邊列隊。
王朗對著手下問道:“他們在幹什麽?”
手下回答道:“應該是在淘水。近日以來,都在相傳孫策軍隊因吃了不幹淨的水,而導致拉肚子的消息。所以,他們在尋找幹淨的水源。”
王朗點點頭,凝視夜空,心情舒暢了很多。連日來的守城,並不像外人看起來的那麽輕鬆。還好,一切都快結束了,隻要他們繼續拉肚子,孫策為了保存實力,定然會撤兵而去。
而事實上,的確快要結束了,但絕非如王朗所想的這樣。
這就是孫靜給侄子的計謀――孫策之所以放出消息,又不辭辛苦的讓手下演戲,目的隻有一個:讓王朗相信自己撐不住了,要撤兵了。
而自己,則已經率軍偷偷摸摸的來到了固陵的後麵。
所謂背後偷襲,所謂釜底抽薪,大概就是這樣吧。
孫策進攻後方的消息,一下子讓熟睡中的王朗驚醒,急忙遣派周昕應戰。
周昕,周昂的兄長。周昂,孫策的手下敗將。
果然是打架親兄弟,周昕迅速被孫策打敗。
正在焦灼等待戰報的王朗,忽然收到了孫策送來的禮物。
此時還有什麽禮物?王朗嘟囔著將木盒打開。
然後,他看到了人頭――周昕的人頭。
意思很明白:能征慣戰的武將都被我殺掉了,何況你一個讀書人?
深感敗局已定的王朗,在手下的勸說下,決定逃跑。
二杆子,有時候也有不二的時候,比如命快丟的時候。
率領著殘部,王朗一路奔逃。孫策卻極其不給麵子,一路上陰魂不散的尾隨著王朗。
王朗無奈,繼續奔逃。
逃到了大海邊上,想要坐船離開。
手下問,去哪裏?
王朗想了想,說:去交州吧。
手下不幹:去什麽交州?我們不想死在大海!
王朗驚慌的問道:那怎麽辦?
手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集體說道:王太守平日待我們不薄,我們不想看著太守就此命喪大海。不如,我們投降孫策吧!
王朗大驚道:你們說什麽?投降?敗軍之將,孫策能接受嗎?
手下肯定道:我們與孫策交戰數日,發現他對待投降者的態度很好,沒有聽說虐待俘虜的消息。
王朗想了想,問道:你們知道君子有可為,有可不為嗎?
手下搖搖頭,對於他們來講,君子哪能跟命比?
王朗解釋道:我受皇恩浩蕩,應堅守城池。大敗孫策,此一罪。棄城而逃,此二罪。倘若在投降敵軍,天下誰能容我?又怎能對得起皇上對我的一片信任之情?
說到動情處,不禁潸然淚下。
手下知道,這些知識分子,總有一些大道理。可關鍵是,你都要死了,還講什麽皇上?皇上能救你嗎?
於是態度冷硬道:王太守不必感到為難,投降孫策,乃出於無奈之舉。皇上聖明,定然理解。
武夫跟文人最大的不同便是,前者屬於現實主義,隻要能活命,能升官發財,幹什麽都可以。後者屬於理想主義,一切經書上的條條框框都要遵守,不能有任何差池。尤其是“忠孝禮義廉恥”這幾項。
對於文人來講,這些是大是大非的問題,不能兒戲。
當然,很少有文人能做到這一點。很簡單,這一切其實都是在約束低於自己身份的人。
王朗還想再說,但手下看到孫策率軍已經逼近,於是把刀架在王朗的脖子上,狠聲道:王太守休要怪罪我等,不是我等想要殺你,而是你再猶豫不決,便是殺我等了!與其這樣死去,不如割下太守之頭,以邀功孫策。是投降,還是舍頭,請太守三思。
在丟腦袋還是保忠義的選擇題麵前,王朗毫無意外的選擇了前者。
孫策感很高興,又聽說王朗是揚賜的弟子,還是朝廷的命官,殺了對自己也沒好處,便把他留了下來。
不知是被手下的舉動嚇破了膽,還是出於對孫策的不殺之恩,王朗一直戰戰兢兢的不知該說什麽,表現的讓孫策略?感失望:這就是讀書人?
但是,僅僅打擊士族,是不夠的,畢竟說到底,江東還是朝廷的。與士族作對,無異於跟朝廷作對。雖然東漢皇權已經名存實亡,可畢竟獻帝還在,要想發展自己的勢力,就要對付朝廷官員。
準確點說,就是會稽太守王朗。
王朗,字景興,今山東郯城人。
此人自小便熟讀經書,雖然??內有良謀說不上,但為人耿直、懂孝道。先做了一任父母官,後來老師揚賜仙逝,也沒跟朝廷打聲招呼,就去奔喪了。
朝廷對這個不守規矩的家夥,卻不惱怒,在其服喪期間,有人舉他為茂才。朝廷一看,嗯,是個懂孝道的人才,便下達了任令。王朗即不回複,也不任命,隻是固守著恩師的墳塋。
再後來,天下大亂,獻帝被董卓?挾持到長安。王朗此時,也出了服喪期,跟陶謙關係甚篤。他認為,陶謙應該在這個時候,向朝廷表忠心。陶謙深以為然,便寫了一封奏折,讓人帶去長安。
獻帝看後當然高興,於是任命陶謙為徐州牧,任命王朗為會稽太守。
興致勃勃的王朗,本以為可以大幹一場,造福一方,沒想到,剛來會稽不久,孫策就打了過來。
我說過,王朗熟讀經書。也就是說,他是一個讀人一般表現是:認死理和二杆子。
聽說孫策要打過來,其手下勸道:“孫策來勢洶洶,我們應該避其鋒芒,再尋戰勝之機。”
王朗二杆子??精神爆發,怒道:“我為朝廷命官,豈有脫離戰事之心?要來便來,我們固守城池便可。量他一個孫策,還能攻下固陵?”
王朗之所以對固陵這麽有信心,是因為,固陵城池很堅固。
對於孫策,這句話真的不是廢話。
自從渡水作戰以來,固陵就成了孫策邁步過去的坎兒。無論是架雲梯也好,拿頭撞牆也罷,就是不能動其分毫。
孫策很失落,無論怎麽講,行軍打仗都是在燒錢。又不是某超級大國,那心眼實誠,幾十萬dor的一枚炸彈,一扔一大把,跟不要錢似得。
看著孫策日夜焦急,叔叔孫靜給他出了一個主意。
不久之後,王朗聽到消息,說孫策的士兵因為吃了不幹淨的水,個個開始拉肚子,有的竟然拉死了!
王朗想想,還真有這個可能。不消說孫策的士兵能否適應本土的氣候,單單就??長途跋涉,便夠他們受的。
然後,孫策軍隊晚上的行動,更加證實了這一點。
在消息出現一天後的晚上,王朗還未入睡,忽然聽到遠處傳來大聲呼喝的聲音。急忙爬到城頭,發現有無數火把,正在江邊列隊。
王朗對著手下問道:“他們在幹什麽?”
手下回答道:“應該是在淘水。近日以來,都在相傳孫策軍隊因吃了不幹淨的水,而導致拉肚子的消息。所以,他們在尋找幹淨的水源。”
王朗點點頭,凝視夜空,心情舒暢了很多。連日來的守城,並不像外人看起來的那麽輕鬆。還好,一切都快結束了,隻要他們繼續拉肚子,孫策為了保存實力,定然會撤兵而去。
而事實上,的確快要結束了,但絕非如王朗所想的這樣。
這就是孫靜給侄子的計謀――孫策之所以放出消息,又不辭辛苦的讓手下演戲,目的隻有一個:讓王朗相信自己撐不住了,要撤兵了。
而自己,則已經率軍偷偷摸摸的來到了固陵的後麵。
所謂背後偷襲,所謂釜底抽薪,大概就是這樣吧。
孫策進攻後方的消息,一下子讓熟睡中的王朗驚醒,急忙遣派周昕應戰。
周昕,周昂的兄長。周昂,孫策的手下敗將。
果然是打架親兄弟,周昕迅速被孫策打敗。
正在焦灼等待戰報的王朗,忽然收到了孫策送來的禮物。
此時還有什麽禮物?王朗嘟囔著將木盒打開。
然後,他看到了人頭――周昕的人頭。
意思很明白:能征慣戰的武將都被我殺掉了,何況你一個讀書人?
深感敗局已定的王朗,在手下的勸說下,決定逃跑。
二杆子,有時候也有不二的時候,比如命快丟的時候。
率領著殘部,王朗一路奔逃。孫策卻極其不給麵子,一路上陰魂不散的尾隨著王朗。
王朗無奈,繼續奔逃。
逃到了大海邊上,想要坐船離開。
手下問,去哪裏?
王朗想了想,說:去交州吧。
手下不幹:去什麽交州?我們不想死在大海!
王朗驚慌的問道:那怎麽辦?
手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集體說道:王太守平日待我們不薄,我們不想看著太守就此命喪大海。不如,我們投降孫策吧!
王朗大驚道:你們說什麽?投降?敗軍之將,孫策能接受嗎?
手下肯定道:我們與孫策交戰數日,發現他對待投降者的態度很好,沒有聽說虐待俘虜的消息。
王朗想了想,問道:你們知道君子有可為,有可不為嗎?
手下搖搖頭,對於他們來講,君子哪能跟命比?
王朗解釋道:我受皇恩浩蕩,應堅守城池。大敗孫策,此一罪。棄城而逃,此二罪。倘若在投降敵軍,天下誰能容我?又怎能對得起皇上對我的一片信任之情?
說到動情處,不禁潸然淚下。
手下知道,這些知識分子,總有一些大道理。可關鍵是,你都要死了,還講什麽皇上?皇上能救你嗎?
於是態度冷硬道:王太守不必感到為難,投降孫策,乃出於無奈之舉。皇上聖明,定然理解。
武夫跟文人最大的不同便是,前者屬於現實主義,隻要能活命,能升官發財,幹什麽都可以。後者屬於理想主義,一切經書上的條條框框都要遵守,不能有任何差池。尤其是“忠孝禮義廉恥”這幾項。
對於文人來講,這些是大是大非的問題,不能兒戲。
當然,很少有文人能做到這一點。很簡單,這一切其實都是在約束低於自己身份的人。
王朗還想再說,但手下看到孫策率軍已經逼近,於是把刀架在王朗的脖子上,狠聲道:王太守休要怪罪我等,不是我等想要殺你,而是你再猶豫不決,便是殺我等了!與其這樣死去,不如割下太守之頭,以邀功孫策。是投降,還是舍頭,請太守三思。
在丟腦袋還是保忠義的選擇題麵前,王朗毫無意外的選擇了前者。
孫策感很高興,又聽說王朗是揚賜的弟子,還是朝廷的命官,殺了對自己也沒好處,便把他留了下來。
不知是被手下的舉動嚇破了膽,還是出於對孫策的不殺之恩,王朗一直戰戰兢兢的不知該說什麽,表現的讓孫策略?感失望:這就是讀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