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潤燥益肺補脾腎


    相信很多人都喜歡喝牛奶,尤其是早餐的時候,牛奶成了必備的。秋季喝牛奶可以暖胃潤肺。那麽牛奶什麽時候喝最好呢-下文告訴你,並介紹了牛奶還有9種超營養的吃法,趕快學一下吧。


    <strong>一、厚奶</strong>


    把牛奶燒開加入3%~7%的澱粉或糕幹粉、藕粉等,使牛奶變稠,稍加糖即可。本品適用於習慣性嘔吐、反胃和需要增加能量的人。


    營養價值:乳汁是哺乳動物出生後惟一的食物。新鮮乳汁不僅含有其他食物所含的全部營養,還含有世上千萬種食物所沒有的生物活性物質(有人稱之為“命脈素”),所以中國有句俗語:“金水銀水不如奶水”。


    <strong>二、鮮奶玉液</strong>


    粳米60克、炸胡桃仁80克、生胡桃仁45克、白糖12克、牛奶200毫升。把粳米洗淨,浸泡1小時撈出,濾幹水分,和胡桃仁、牛奶加少量水攪拌磨細,用漏鬥過濾取汁,將汁倒入鍋內加水煮沸,加入白糖攪拌,待全溶後濾去渣,取濾液倒入鍋內燒沸即成。本品可補脾腎,潤燥益肺,適用於咳嗽、氣喘、腰痛及津虧腸燥便秘等,並可作為病後體虛、神經衰弱、慢性支氣管炎、性功能低下、老年便秘患者的膳食。空腹飲用或早晚佐食均可。


    <strong>三、羊肉奶羹</strong>


    羊肉250克、生薑20克、山藥100克、牛奶250毫升。將羊肉洗淨切成小塊,生薑切成片,一起放進砂鍋,加水適量,文火燉 7~8 小時,攪勻,去除未爛殘渣,留羊肉湯,加入切片山藥,煮爛,再倒入牛奶,燒開即可。本品溫中補虛,益精補氣,適用於病後(產後)肢冷、疲倦、氣短等症。可每天分數次服食,連服5~7天為一療程。服本方時不宜同時吃其他藥物,最好每天早晨輔食一次小米大棗蓮子粥(小米60克、大棗10枚、蓮子18克共煮成粥)。


    <strong>四、薑韭牛奶羹</strong>


    韭菜250克、生薑25克、牛奶250毫升。將韭菜、生薑切碎、搗爛,以潔淨紗布絞取汁液,再倒入鍋內,加牛奶煮沸即可。本品可溫胃健脾,適用於胃寒型胃潰瘍、慢性胃炎、胃脘痛、嘔吐等,可於每日早晚服用。另有一種薑汁牛奶,用生薑汁10克、白糖20克、牛奶200毫升,混勻煮沸即成。本品可益胃、降逆、止嘔吐,適用於妊娠嘔吐不能進食的婦女。


    <strong>五、牛奶大棗湯</strong>


    牛奶500毫升、大棗25克、大米100克。先將大米與大棗同煮成粥,然後加入牛奶,燒開即可,可補氣血、健脾胃,適用於過勞體虛、氣血不足等症。


    <strong>六、牛奶粥</strong>


    鮮牛奶250毫升、大米60克、白糖適量。先將大米煮成半熟,去米湯,加入牛奶,文火煮成粥,加入白糖攪拌,充分溶解即成。早晚溫熱服食,注意保鮮,勿變質。可補虛損,健脾胃,潤五髒。適用於虛弱勞損、氣血不足、病後虛贏、年老體弱、營養不良等症。由乳品加工廠生產的牛奶粥有多種配方,形成甜、鹹等不同風味。其殺菌時間短,營養損失少。


    <strong>七、自製脫脂奶</strong>


    將牛奶煮開,靜置數小時,去掉上麵一層奶皮(即脂肪,此法一般可去掉80%的脂肪)即成。本品適合於喂養患腹瀉、痢疾、腸炎等腸道疾病的嬰幼兒。由於去掉脂肪的牛奶含熱量低,缺乏維生素a、d等,可用其他食品補充,病愈後應繼續喂全脂牛奶。


    <strong>八、奶茶</strong>


    牛奶中加茶同飲可說是全世界人民的傳統習慣。我國南方人喜歡喝帶甜味的牛奶紅茶,而新疆、內蒙古、西藏人則愛喝帶鹹味的奶茶(磚茶+牛奶)。奶茶的調製方法是:先用開水浸泡茶葉,然後趁勢把它倒進煮沸的牛奶中。至於加糖或加鹽,則可根據個人的口味而定。牛奶中加茶葉以後,使兩者特有的香味融於一體,營養成分相互補充,抑製了牛奶的腥味和茶葉的苦澀味,飲用起來味道更加濃鬱、綿長。奶茶可以去油膩、助消化、益思提神、利尿解毒、消除疲勞,也適合於急慢性腸炎、胃炎及十二指腸潰瘍等病人飲用。對酒精和麻醉藥物中毒者,它還能發揮解毒作用。


    <strong>九、蛋奶</strong>


    先將雞蛋煮老,去掉蛋殼、蛋白,用勺子將蛋黃研碎,加入牛奶充分混合即可。蛋黃除含有蛋白質、脂肪、維生素a外,還含有鐵、磷等物質。本品適用於缺鐵性貧血,以及需要補充鈣質的四五個月的嬰兒。


    <strong>喝牛奶的禁忌</strong>


    牛奶不能空腹喝-


    很多人堅信,空腹喝牛奶不能吸收其中的營養。然而,一兩歲的寶寶都以牛奶作為主食,沒有人聽說寶寶喝奶之前要先喝半碗大米粥,那麽以健康成年人的消化能力,即便飯前喝奶也能很好地消化吸收。事實是:喝一杯牛奶,可以有效緩解饑餓感達一小時以上。>>>冰牛奶pk溫牛奶 正確喝牛奶營養又補鈣


    有人說空腹喝牛奶會造成蛋白質浪費,實際上宴席上不吃主食大量吃魚肉類食品才是蛋白質的浪費,而牛奶中含有約4、6%的乳糖,它屬於碳水化合物,會優先分解供能節約蛋白質;此外牛奶中還含有3%左右的脂肪,也起到供應能量的作用。因此,空腹喝奶並不會造成蛋白質的浪費。


    消化能力差最好喝酸奶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喝牛奶後有腹脹腹瀉問題,那麽說明機體的乳糖消化能力差,或者有乳糖不耐的症狀,這樣的確不宜空腹飲奶。建議先吃澱粉類食物,再少量多次地喝牛奶,最好能飲用酸奶。此外,早上起床後要先喝一杯白開水,20分鍾後再喝牛奶。


    牛奶不能和果汁一起喝-


    牛奶中的酪蛋白遇弱酸便產生沉澱,這是一種正常現象。因此,有人就認為,牛奶沉澱就失去了營養價值,或者無法被人體吸收。可是細想一下,人體的胃酸比果汁的酸度可要強多了,那麽即便不加果汁,牛奶在胃裏麵也會形成沉澱。此外,經過乳酸菌發酵的酸奶也是沉澱狀態。牛奶和水果一起製作的各種甜品在國外也很流行,沒有聽說歐美人因此發生消化問題。如果胃腸道功能正常、喝冷牛奶不感覺腹瀉腹脹,那麽也不必擔心喝牛奶後馬上喝果汁會造成麻煩。>>>健康飲食 牛奶與5種食物同食最坑害健康


    牛奶不能加糖喝-


    有人認為牛奶加糖會影響牛奶的消化吸收,然而絕大多數奶粉類產品都是加糖產品,各國消費者已經飲用加糖奶粉百餘年,而傳統上我國消費者喜歡喝加糖牛奶,並沒有發現因加糖導致消化不良的報告。


    相反,如果在饑餓時飲用,牛奶加糖之後其能量供應的營養素來源還能更趨合理化。


    褐變反應並非“有害”


    還有人說牛奶加糖煮沸可能會生成“果糖基賴氨酸”,具有一定毒性,這種提法並不確切。


    實際上,牛奶中所含的乳糖與賴氨酸在高溫下發生反應的速度高於蔗糖與賴氨酸的反應速度,這種反應稱為“美拉德反應”,與麵包皮經過烤製會變褐是同樣道理。這個褐變反應雖然會造成少量賴氨酸的損失,卻完全談不上“有害”。


    牛奶一定要加熱喝-


    很多人認為牛奶一定要加熱,哪怕是消毒奶,也要用鍋燒開了再喝。實際上,牛奶煮沸後粘在鍋上的“奶垢”當中含有大量鈣質,從而造成嚴重的營養損失。消毒牛奶經過超高溫殺菌,在保質期之內可以無需加熱直接飲用。


    對於腸胃偏寒者,喝冷牛奶後刺激腸道過度蠕動可能引起輕度腹瀉,不妨用微波爐或熱水把消毒牛奶加熱到手感到有些燙的程度再飲用。


    隻有高鈣奶才補鈣-


    所謂“高鈣奶”的鈣含量僅為130~150毫克/100毫升,而普通牛奶的含鈣量就可以達到110毫克/100毫升以上,一些產品甚至可以達130毫克/100毫升, “高鈣奶”與普通牛奶相比並無明顯優勢。牛奶中的鈣為容易吸收的乳鈣質,有乳糖、氨基酸、維生素d等多種吸收促進因子,而人工添加的鈣是價格極為低廉的乳酸鈣等無機鈣,其吸收率未必能達到乳鈣質的水平。


    可見,如果需要補充鈣元素,隻需要每天喝牛奶即可,並不一定需要專門喝“高鈣奶”。


    牛奶喝了會長胖-


    牛奶含水分86%左右,250克一袋的全脂牛奶僅含熱量150千卡,相當於小半碗米飯。然而,吃100克餅幹,就會攝入熱量450千卡以上。一聽可樂中所含熱量也達140千卡,與一袋全脂牛奶相當。可見,牛奶並不能算是容易讓人發胖的食品,而且牛奶中所含的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之豐富,是可樂所無法比擬的。


    牛奶具有極好的飽腹感。在餐前喝一杯牛奶,可以有效地緩解饑餓,降低食欲,可以幫助人們正餐時不吃得那麽急那麽多。如果用兩杯牛奶加涼拌蔬菜代替晚餐,甚至還可以幫助人體減肥。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有晚上睡前喝牛奶的習慣,就要相應減少晚餐的食量,以避免額外攝入熱量而發胖。


    牛奶中脂肪越少越健康-


    牛奶中脂肪含量僅為3%,每天喝一袋250克(243毫升)的牛奶,會增加脂肪7、5克。對於城市家庭來說,一日飲食攝入脂肪通常在80克以上,牛奶中這點脂肪在一日當中所占比例並不算高。


    低脂奶或半脫脂奶含脂肪1、0%~1、5%,全脫脂奶含脂肪0、5%。因此,把全脂牛奶換成低脂牛奶也就是減少3、75~5、0克脂肪,即便是全脫脂奶,也隻能減少6、25克。相比之下,做菜時少放油、不吃煎炸食品、少吃豬肉、少去餐館才是減少脂肪的大計。


    牛奶中的維生素a、d和抗癌物質共軛亞油酸均存在於脂肪部分。香氣成分也存在於乳脂當中。脫除牛奶的脂肪會顯著影響其營養價值,風味、口感和飽腹感。因此,除非有控製血脂的需要,不一定要選擇脫脂和低脂牛奶。


    總結:綜上所述,我想大家都了解了喝牛奶的好處是非常多的,那麽大家不妨照著以上介紹的方法去喝,遠離那些禁忌即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牛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牛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