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心計》的熱播,讓“竇猗房”這個名字為大眾知曉,劇集裏林心如塑造的竇猗房溫婉可人又不失堅毅,與漢文帝的愛情故事,賺足了觀眾的眼淚。那麽,真實史實上的竇猗房,又是個什麽樣的人呢?
孝文竇皇後(?—公元前135年),約高祖初年出生,清河郡觀津縣(今屬河北省武邑縣)人 。《史記》和《漢書》中都沒有提到她的名字。據唐人司馬貞所著《史記索隱》中引用皇甫謐的話,我們推測,竇後名猗房。《史記索隱》:“......皇甫謐雲名猗房......”(司馬貞注釋《史記 外戚世家第十九》)
竇猗房的父親少年時正是秦朝動亂,豪傑四起之際,為求保身,竇父攜全家隱居於觀津,不理世事,清貧垂釣。後來,竇父不慎墜河,被河水溺斃。留下她和長兄、弟弟共三人。
漢高祖劉邦病逝後,惠帝劉盈仁善軟弱,呂太後總攬朝政,獨掌大權。惠帝時期,竇猗房入宮,侍候呂太後(即呂稚)左右,喚作“竇姬”。不久,呂後釋宮人,將宮內姬妾賜予諸侯,竇姬也在“賞賜品”之列。她本以自己家鄉為清河群,距趙國為近,於是走後門,請求負遣送之責的宦官將自己的名籍調入應前往趙國的姬妾名簿之中。宦官滿口答應,事到臨頭,卻忘了此事,竇姬於是隻能去往代國,雖然心有不忿,但難以抵抗詔命,不得不往。《史記·外戚世家》曰:“呂太後時,竇姬以良家子入宮侍太後。太後出宮人以賜諸王,各五人,竇姬與在行中。竇姬家在清河,欲如趙近家,請其主遣宦者吏:‘必置我籍趙之伍中。’宦者忘之,誤置其籍代伍中。籍奏,詔可,當行。竇姬涕泣,怨其宦者,不欲往,相彊,乃肯行。“
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代地豪強陳豨倒台,代地被肅清,於是建立中都,封之一國,是為“代國”,在今山西中部、東北部與河北西北部一帶。時高祖劉邦第四子劉恒八歲,被授為代王。
和竇姬前往代國的宮姬,一共五人,但餘人姿色平平,她在其中,如鶴立雞群,代王劉恒自然對其餘諸人並不上心,唯寵幸她一人。很快便誕下一女,名“劉嫖”。孝惠帝七年(公元前187年),竇姬誕下一名男嬰,名劉啟,後來,又育有劉武。《史記·外戚世家》:“至代,代王獨幸竇姬,生女嫖,後生兩男。”劉恒的王後也先生誕下四子,後來王後逝世,代國遂不立王後。
呂後生前臨朝稱製,晚年妄圖以呂氏代漢,大肆拔高呂氏家庭的權力,將劉室皇族斬的七零八落,激化了忠於劉室的勢力和呂氏的矛盾。公元前180年,呂後尚未完成對漢王朝的絕對統治,便撒手人寰,於是呂氏與忠於劉室的勢力爆發出激烈衝突。呂氏最終不敵,一場清洗過後,呂氏一族幾乎被連根拔起。呂氏敗落以後,群臣深恨呂氏,為防呂氏之事再度發生,遂前擁代王劉恒回京,即漢文帝。
劉恒即位後,群臣上書請皇帝冊立太子,《史記·孝文本紀》:“正月,有司言曰:‘蚤建太子,所以尊宗廟。請立太子。‘”其時,王後四子皆病逝死,《史記·外戚世家》:“及代王立為帝,而王後所生四男更病死。”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竇姬之子劉啟,以純厚慈仁,被冊立為太子。竇姬的兒子做了太子,大臣們提出,太子之母,應為皇後,就連薄太後(薄姬)也對文帝說:“諸侯皆同姓,立太子母為皇後。” 《史記·孝文本紀》記載:“三月,有司請立皇後。薄太後曰:’諸侯皆同姓,立太子母為皇後。‘皇後姓竇氏。上為立後故,賜天下鰥寡孤獨窮困及年八十已上孤兒九歲已下布帛米肉各有數。“
於是就有了竇皇後。她也是中國曆史上一位傑出的政治女性,當然,她還遠遠比不上呂後、武則天或是上官婉兒之類的女性政治家。她的父親,說得雅致一些,是位隱士,但史上並無這位隱士的名字,溺水而亡的結局也令人啼笑皆非,那麽說得再低端一點,就是以漁農為生計;竇皇後進宮,也隻能侍候呂後,混得好一點,是個近人,就像武則天身邊的上官婉兒一樣,但她明顯混得不是太好,所以被遣送出宮,賜予素示謀麵的代王做個妾室,而這,當然也不是公主會有的遭遇。
她的出身不太好,那麽想必沒有多餘的銀錢讓她受教育,於是隻能家學淵源,淵源不是太深,連帶著,她本身的深度,大抵也就是個宮女水平——與大多數古代婦女相同的一點,讓她揚眉吐氣,就是因為她有這運氣,肚子夠爭氣。早年的她,隻是被當作一個生育機器來用,而之所以能當上皇後,是母憑子貴,是薄太後那句:“立太子母為皇後”。
竇皇後被冊為皇後,文帝因此賞賜天下鰥寡孤獨貧窮困苦,有幾分普天同慶的意味,畢竟這幾番作為,確立的是要母儀天下的“一國之母”的形象。被封為皇後的竇姬,惠及家族,即使雙親不在人世,也封了個安成侯,按照禮製,與薄太後之父靈文侯等同待遇。竇皇後年少失散的兄弟,也扔掉家奴的身份,頗受榮寵。兄長竇長君早逝,封其子竇彭祖為南皮侯;封其弟竇少君為章武侯;封其堂侄竇嬰為魏其侯。
再後來,她不幸染疾,雙目失明,文帝對她雖然憐惜,但寵愛漸退,他更為寵幸的是慎夫人、尹姬。而慎夫人,甚到能皇後同席而坐。文帝對慎夫人等人的寵愛,後來有變本加厲的趨勢,與皇後之間,漸無尊卑之別,引來大臣非議,文帝才省自己之過,揭製住了這種趨勢。但由於她們都沒有兒子,對竇皇後和劉啟的地位無法構成威脅。
公元前157年六月,漢文帝駕崩,竇皇後之子劉啟即位,朝臣尊竇皇後為皇太後。
竇太後溺愛其幼子梁王劉武,時常進行賞賜,奇珍異寶無數。梁王得寵,又因皇帝劉啟亦是竇太後之子,更不知收斂,大興土木不說,其出行、歸寢,規格堪比於天子。
公元前154年,太子之位空缺,景帝失言,曰百年之後,傳位於梁王,竇太後大喜。詹事竇嬰以“有違漢法”阻之,觸怒竇太後。竇嬰因此而擔憂,覺得自己官銜也不大,為避免禍事,索性辭官,竇太後得知,心有不忿,但不好加罪,遂在官員名簿上將竇嬰除去。
公元前150年十月,竇太後再勸皇帝立梁王為太子,並心殷商古製說之,袁盎為楚相,認為不合情理,上書諫之。提議再次受阻,她終於作罷,梁王卻不甘心。劉武對袁盎等人懷恨在心,並最終以卑劣手段害死袁盎。而後梁王病逝,劉啟也受了竇太後好一通埋怨。
我們知道文帝、景帝統治時期出現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治世“文景之治“。漢初,應因戰亂多年導致的社會經濟凋敝,朝廷推崇黃老治術,采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通常史家都認為文景之治的主角是文帝與景帝。但實際上,竇太後在文景時代所起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
竇太後尊崇道家,因此景帝與竇氏宗族都必須學習道家學說,得讀老子的《道德經》。在景帝在位期間與武帝早期,諸儒家博士等都無法得到重用。《漢書儒林傳》曰:“及至孝景,不任儒,竇太後又好黃、老術,故諸博士具官待問,未有進者。“景帝在位十六年,始終未用儒生。待竇氏的孫子武帝劉徹即位後,太皇太後知道他好儒,大為不然,經常出麵幹涉朝政。《漢書·儒林傳》:“竇太後喜《老子》言,不說儒術。”武帝也不違忤祖母,所有朝廷政事,都隨時向她請示。至她去世前,武帝都不曾重用儒生,可見她在政治上有很強的影響力。
文景二帝崇尚黃老之說,減少刑罰,減少賦稅,興修水利,提倡農業,要求人心不服的案子進行重審,以免冤獄發生。百姓在和平穩定的環境下創造了大量財富,其間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天下太平安樂,出現了多年未有的穩定富裕的景象。《漢書食貨誌》稱:“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
文景之治是是中國皇權專製社會的第一個盛世,為後來漢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武帝建元六年,竇氏薨,與文帝合葬霸陵。她留下遺詔,將自己所擁有的財物,厚賜女兒劉嫖。《史記·外戚世家》:“竇太後後孝景帝六歲崩,合葬霸陵。遺詔盡以東宮金錢財物賜長公主嫖。”這種舉動,實在有些小家子氣,所以就算溫和如班固,在《漢書·敘傳下》中對她的評價也是:“竇後違意,考盤於代。”
竇氏推崇黃老思想,景帝及武帝早期時常幹預朝政。自她之後,沒有一位中國的統治者能像她一樣真正以“黃老思想”來“無為而治”。竇氏經曆文、景二朝,史稱“文景之治”的盛世,與推行黃老之術的寬民政策有很大關係。後來漢武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雖布威名於四方,卻將大漢朝折騰得千瘡百孔、筋疲力盡。由此可見竇氏的政治功力確有不同凡響之處。(原文來自高會民的頭條號)
孝文竇皇後(?—公元前135年),約高祖初年出生,清河郡觀津縣(今屬河北省武邑縣)人 。《史記》和《漢書》中都沒有提到她的名字。據唐人司馬貞所著《史記索隱》中引用皇甫謐的話,我們推測,竇後名猗房。《史記索隱》:“......皇甫謐雲名猗房......”(司馬貞注釋《史記 外戚世家第十九》)
竇猗房的父親少年時正是秦朝動亂,豪傑四起之際,為求保身,竇父攜全家隱居於觀津,不理世事,清貧垂釣。後來,竇父不慎墜河,被河水溺斃。留下她和長兄、弟弟共三人。
漢高祖劉邦病逝後,惠帝劉盈仁善軟弱,呂太後總攬朝政,獨掌大權。惠帝時期,竇猗房入宮,侍候呂太後(即呂稚)左右,喚作“竇姬”。不久,呂後釋宮人,將宮內姬妾賜予諸侯,竇姬也在“賞賜品”之列。她本以自己家鄉為清河群,距趙國為近,於是走後門,請求負遣送之責的宦官將自己的名籍調入應前往趙國的姬妾名簿之中。宦官滿口答應,事到臨頭,卻忘了此事,竇姬於是隻能去往代國,雖然心有不忿,但難以抵抗詔命,不得不往。《史記·外戚世家》曰:“呂太後時,竇姬以良家子入宮侍太後。太後出宮人以賜諸王,各五人,竇姬與在行中。竇姬家在清河,欲如趙近家,請其主遣宦者吏:‘必置我籍趙之伍中。’宦者忘之,誤置其籍代伍中。籍奏,詔可,當行。竇姬涕泣,怨其宦者,不欲往,相彊,乃肯行。“
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代地豪強陳豨倒台,代地被肅清,於是建立中都,封之一國,是為“代國”,在今山西中部、東北部與河北西北部一帶。時高祖劉邦第四子劉恒八歲,被授為代王。
和竇姬前往代國的宮姬,一共五人,但餘人姿色平平,她在其中,如鶴立雞群,代王劉恒自然對其餘諸人並不上心,唯寵幸她一人。很快便誕下一女,名“劉嫖”。孝惠帝七年(公元前187年),竇姬誕下一名男嬰,名劉啟,後來,又育有劉武。《史記·外戚世家》:“至代,代王獨幸竇姬,生女嫖,後生兩男。”劉恒的王後也先生誕下四子,後來王後逝世,代國遂不立王後。
呂後生前臨朝稱製,晚年妄圖以呂氏代漢,大肆拔高呂氏家庭的權力,將劉室皇族斬的七零八落,激化了忠於劉室的勢力和呂氏的矛盾。公元前180年,呂後尚未完成對漢王朝的絕對統治,便撒手人寰,於是呂氏與忠於劉室的勢力爆發出激烈衝突。呂氏最終不敵,一場清洗過後,呂氏一族幾乎被連根拔起。呂氏敗落以後,群臣深恨呂氏,為防呂氏之事再度發生,遂前擁代王劉恒回京,即漢文帝。
劉恒即位後,群臣上書請皇帝冊立太子,《史記·孝文本紀》:“正月,有司言曰:‘蚤建太子,所以尊宗廟。請立太子。‘”其時,王後四子皆病逝死,《史記·外戚世家》:“及代王立為帝,而王後所生四男更病死。”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竇姬之子劉啟,以純厚慈仁,被冊立為太子。竇姬的兒子做了太子,大臣們提出,太子之母,應為皇後,就連薄太後(薄姬)也對文帝說:“諸侯皆同姓,立太子母為皇後。” 《史記·孝文本紀》記載:“三月,有司請立皇後。薄太後曰:’諸侯皆同姓,立太子母為皇後。‘皇後姓竇氏。上為立後故,賜天下鰥寡孤獨窮困及年八十已上孤兒九歲已下布帛米肉各有數。“
於是就有了竇皇後。她也是中國曆史上一位傑出的政治女性,當然,她還遠遠比不上呂後、武則天或是上官婉兒之類的女性政治家。她的父親,說得雅致一些,是位隱士,但史上並無這位隱士的名字,溺水而亡的結局也令人啼笑皆非,那麽說得再低端一點,就是以漁農為生計;竇皇後進宮,也隻能侍候呂後,混得好一點,是個近人,就像武則天身邊的上官婉兒一樣,但她明顯混得不是太好,所以被遣送出宮,賜予素示謀麵的代王做個妾室,而這,當然也不是公主會有的遭遇。
她的出身不太好,那麽想必沒有多餘的銀錢讓她受教育,於是隻能家學淵源,淵源不是太深,連帶著,她本身的深度,大抵也就是個宮女水平——與大多數古代婦女相同的一點,讓她揚眉吐氣,就是因為她有這運氣,肚子夠爭氣。早年的她,隻是被當作一個生育機器來用,而之所以能當上皇後,是母憑子貴,是薄太後那句:“立太子母為皇後”。
竇皇後被冊為皇後,文帝因此賞賜天下鰥寡孤獨貧窮困苦,有幾分普天同慶的意味,畢竟這幾番作為,確立的是要母儀天下的“一國之母”的形象。被封為皇後的竇姬,惠及家族,即使雙親不在人世,也封了個安成侯,按照禮製,與薄太後之父靈文侯等同待遇。竇皇後年少失散的兄弟,也扔掉家奴的身份,頗受榮寵。兄長竇長君早逝,封其子竇彭祖為南皮侯;封其弟竇少君為章武侯;封其堂侄竇嬰為魏其侯。
再後來,她不幸染疾,雙目失明,文帝對她雖然憐惜,但寵愛漸退,他更為寵幸的是慎夫人、尹姬。而慎夫人,甚到能皇後同席而坐。文帝對慎夫人等人的寵愛,後來有變本加厲的趨勢,與皇後之間,漸無尊卑之別,引來大臣非議,文帝才省自己之過,揭製住了這種趨勢。但由於她們都沒有兒子,對竇皇後和劉啟的地位無法構成威脅。
公元前157年六月,漢文帝駕崩,竇皇後之子劉啟即位,朝臣尊竇皇後為皇太後。
竇太後溺愛其幼子梁王劉武,時常進行賞賜,奇珍異寶無數。梁王得寵,又因皇帝劉啟亦是竇太後之子,更不知收斂,大興土木不說,其出行、歸寢,規格堪比於天子。
公元前154年,太子之位空缺,景帝失言,曰百年之後,傳位於梁王,竇太後大喜。詹事竇嬰以“有違漢法”阻之,觸怒竇太後。竇嬰因此而擔憂,覺得自己官銜也不大,為避免禍事,索性辭官,竇太後得知,心有不忿,但不好加罪,遂在官員名簿上將竇嬰除去。
公元前150年十月,竇太後再勸皇帝立梁王為太子,並心殷商古製說之,袁盎為楚相,認為不合情理,上書諫之。提議再次受阻,她終於作罷,梁王卻不甘心。劉武對袁盎等人懷恨在心,並最終以卑劣手段害死袁盎。而後梁王病逝,劉啟也受了竇太後好一通埋怨。
我們知道文帝、景帝統治時期出現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治世“文景之治“。漢初,應因戰亂多年導致的社會經濟凋敝,朝廷推崇黃老治術,采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通常史家都認為文景之治的主角是文帝與景帝。但實際上,竇太後在文景時代所起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
竇太後尊崇道家,因此景帝與竇氏宗族都必須學習道家學說,得讀老子的《道德經》。在景帝在位期間與武帝早期,諸儒家博士等都無法得到重用。《漢書儒林傳》曰:“及至孝景,不任儒,竇太後又好黃、老術,故諸博士具官待問,未有進者。“景帝在位十六年,始終未用儒生。待竇氏的孫子武帝劉徹即位後,太皇太後知道他好儒,大為不然,經常出麵幹涉朝政。《漢書·儒林傳》:“竇太後喜《老子》言,不說儒術。”武帝也不違忤祖母,所有朝廷政事,都隨時向她請示。至她去世前,武帝都不曾重用儒生,可見她在政治上有很強的影響力。
文景二帝崇尚黃老之說,減少刑罰,減少賦稅,興修水利,提倡農業,要求人心不服的案子進行重審,以免冤獄發生。百姓在和平穩定的環境下創造了大量財富,其間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天下太平安樂,出現了多年未有的穩定富裕的景象。《漢書食貨誌》稱:“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
文景之治是是中國皇權專製社會的第一個盛世,為後來漢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武帝建元六年,竇氏薨,與文帝合葬霸陵。她留下遺詔,將自己所擁有的財物,厚賜女兒劉嫖。《史記·外戚世家》:“竇太後後孝景帝六歲崩,合葬霸陵。遺詔盡以東宮金錢財物賜長公主嫖。”這種舉動,實在有些小家子氣,所以就算溫和如班固,在《漢書·敘傳下》中對她的評價也是:“竇後違意,考盤於代。”
竇氏推崇黃老思想,景帝及武帝早期時常幹預朝政。自她之後,沒有一位中國的統治者能像她一樣真正以“黃老思想”來“無為而治”。竇氏經曆文、景二朝,史稱“文景之治”的盛世,與推行黃老之術的寬民政策有很大關係。後來漢武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雖布威名於四方,卻將大漢朝折騰得千瘡百孔、筋疲力盡。由此可見竇氏的政治功力確有不同凡響之處。(原文來自高會民的頭條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