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鄭和下西洋的意義:</strong>鄭和(1371年-1433年),回族,原姓馬名和,小名三寶,又作三保,雲南昆陽(今晉寧昆陽街道)寶山鄉知代村人。中國明代航海家、外交家、宦官。那麽鄭和下西洋都經過哪些地方呢?


    鄭和七次下西洋,到過的地方有


    1、西域


    西域狹義上是指玉門關、陽關以西,蔥嶺即今帕米爾高原以東,巴爾喀什湖東、南及新疆廣大地區。而廣義的西域則是指凡是通過狹義西域所能到達的地區,包括亞洲中、西部,印度半島的地區等。


    2、占城國


    亦稱占婆,古國名,在今越南的中南部。中國史籍上曾稱之為林邑、環王。當地盛產稻穀,稱“占城稻”,為稻穀良種之一,宋時傳入中國;鄭和下西洋後,占城稻在中國長江、珠江、閩江流域大麵積引種、推廣。福建省福州長樂一帶稱此稻為“占穀”或“黃占”,直至三十年前,都是當地高杆晚稻的一個優良品種。


    3、爪哇國


    亦即麻口若巴歇國,在今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javaind)。唐代以來的史籍稱其地為“訶陵”“婆”。該島北臨爪哇海,南濱印度洋,麵積12.6萬平方公裏,人口近億,是印尼人口最密集、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主要城市有雅加達(首都)、萬隆、三寶壟、泗水(蘇拉卡爾塔)。泗水為華裔長樂人聚居地。


    4、三佛齊國


    亦即室利佛逝國,梵文srivijaya的音譯,在今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上的古國,當時都約在今日的巨港(巴鄰旁,balenbang),位於蘇門答臘東南部慕西河畔。


    5、暹羅國


    泰國(thand)的舊稱,位於東南亞中南半島中部。十四世紀中葉,由暹國與邏國合並而成,南臨暹羅灣。現首都為曼穀,泰國的華僑與華裔人數居世南亞首位。


    6、南天竺


    天竺為古印度別稱,古籍又稱天竺為身毒。天竺分北、中、南三部分,南天竺指印度半島的南部地區。


    7、錫蘭山國


    亦即錫蘭(cen),或稱獅子國,今稱斯裏蘭卡(srngka)為亞洲南部島國,隔保克海峽與印度東南部相望,麵積6.5萬平方公裏,為佛教古國之一,主要民族為僧伽羅族與泰米爾族。首都科傖坡(colombo),位於該島西南。


    8、古裏國


    又稱“古裏佛”,故地約在今印度半島西南部喀拉拉邦的科澤科德(koxhikode)一帶,為海上交通要衝。明永樂五年(1407)鄭和二次下西洋時曾到此訪問並立碑紀念。


    9、柯枝國


    亦譯作“國貞”,故地在今印度西南部的柯欽(cochin)一帶,是航道要衝和重要港口。十五世紀初與中國有友好往來。


    10、忽魯謨斯國


    即霍樂木茲(hormuz),又譯作和爾木斯,地在今伊朗東南米納布(minab)附近,臨霍爾木茲海峽,廢址在霍爾木茲島北岸,扼波斯灣出口處,為古代交通貿易要衝,今為對岸阿巴斯港所取代。


    11、木骨都束國


    今譯作摩加迪沙(mogadiscio)是被稱為非洲之角的索馬裏共和國首都,位於索馬裏東南,臨印度洋。13世紀以前建有古城。鄭和下西洋曾兩度訪此。


    12、南京龍江


    明初設“龍江船廠”於此。故址在今南京下關三汊河附近的中保村一帶;水道舊稱龍江,出龍江關通長江,龍江船廠曾為鄭和下西洋造“寶船”,故又稱“寶船廠”,造船的船塢叫“船作”,遺址猶存,宛如一口口巨大的水塘。1957年此地出土一根大舵杆,長1107米,現藏中國曆史博物館,此舵杆之長,足證鄭和寶船規模之大。據《龍江船廠誌》載,1411年(永樂九年)該船廠“改、造海船247隻,備使西洋諸國”。龍江之濱原有天妃宮,已圮。


    13、長樂南山


    因位於福建省長樂縣縣治之南而得名,今長樂縣城區街道環繞此山。海拔僅約四十餘米,又稱登高山;該山有蘭茗、香界、石林三個小山峰,故亦稱三峰山,山上登高山;該山有蘭茗、香界、石林三個小山峰,故亦稱三峰山,山上有塔,稱三峰塔(聖壽寶塔);有寺稱三峰寺或三峰塔寺;寺旁有“天妃行宮”,祀媽祖,《天妃靈應之記》碑即立此宮內;宮旁有鄭和所建“三清寶殿”,殿內“鍾鼓供儀,靡不俱備”,鍾即“鄭和銅鍾”,原件抗戰期間移南平市。以上寺、宮、殿均已圯,塔巍然存,加固整修,更為壯觀。1935年,在原寺、宮、殿廢址上建有鄭和史跡陳列館,《天妃靈應之記》碑係該主館主要陳列文物,南山(三峰山)同年辟為“鄭和公園”。


    14、茲港


    指長樂太平港通閩江。位於長樂縣南山西麓以西、以北,狹義指靠近長樂縣城吳航頭一帶的下洞江水域;廣義泛指整個下洞江水域,該港原來江麵寬闊,水深可泊巨舟,有“無風萬裏磨平玉,有月千波漾碎金”之說;港東北、東南屏峙首石、六平諸山,可蔽阻台風襲擊,為避風良港。《長樂縣誌》《長樂六裏誌》均載有;三寶太監鄭和通西洋,駐舟師造巨舶於此,奏改名為太平港等句。由於淪桑變化,今僅餘一狹長水道,通小汽輪,原水道大部分成為沃野良田,部分辟為新居民區,該居民區主幹道路稱“太平港”路,與鄭和路垂接。


    15、蘇門答臘國


    又譯作蘇木都剌(samud''ra)、蘇文答剌、蘇文達那。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sumatraind)北部洛克肖馬韋附近,今為全島總稱,該島北臨馬六甲海峽,南瀕印度洋,赤道橫貫中部,為印尼西部大島,麵積43.4萬平方公裏,首府棉蘭。


    16、滿刺加國


    舊譯亦作麻六甲,今譯作馬六甲(a)14-16世紀馬來亞半島上的封建王國,位於今馬來西亞、馬六甲洲一帶,居馬六甲海峽要衝,1411年(永樂九年),該國國王拜裏迷蘇剌(parmesvara)曾率妻子、大臣等540人來中國訪問;鄭和船隊屢經其處,現馬六甲州居民半數為華裔,其首府馬六甲市居民四分之三為華裔;市內有三保廟、三保井、三保城等古跡。


    17、阿丹國


    aden,古國名,今譯作亞丁,故地在今亞丁灣西北岸一帶,扼紅海和印度洋出入口,為海陸交通要衝。古時為寶石珍珠集散地,十五世紀前期便與中國互通使節、貿易。今之亞丁市位於亞丁灣一個突出的小半島上。為也門民主隊民共和國(南也門)首都。1990年5月,南、北也門合並為也門共和國,亞丁成為該國的“經濟首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鄭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鄭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