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官渡之戰的意義</strong>


    公元200年,實力強大的袁紹帶十萬精兵進攻曹操,曹操迎戰,在官渡展開決鬥。一開始戰局對曹操不利,但由於袁紹驕傲自大聽不進意見,而曹操重用人才,善於聽取意見,主動偷襲燒毀了袁紹的糧草,袁紹大驚,倉皇後撤。這時候曹操乘勢進攻,以少勝多,打敗袁紹。袁紹退回北方一蹶不振。不久曹操基本統一了北方。


    官渡之戰增強了曹操的實力,為曹操擊潰袁紹,統一北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北方僅有曹操和袁紹勢力較大,此戰擊潰了袁紹,北方就無人能和曹操抗衡。官渡之戰其實是中國政權統一和政權分立的曆史選擇。曹操主張統一,此戰勝利後,曹操向著統一中國的方向前進了一大步,基本統一了北方。袁的誌向不高,隻要自己能成為諸多分立政權中的一個就滿足了,他的失敗是戰略的失策、是分裂的失敗。這也證明了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大一統的思想,和將其實現的願望。


    <strong>戰役評論</strong>


    官渡之戰是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列舉的中國曆史上“雙方強弱不同,弱者先讓一步,後發製人,因而戰勝”的著名戰例之一。戰爭的勝負取決於雙方政治、軍事、經濟等多方麵的條件,但首當其衝的是雙方軍事實力的較量。曹操在官渡之戰中,實力明顯不如人力物力上都占有絕對優勢的袁紹,但他卻以少擊眾、以劣勢對優勢並最終大獲全勝,其取勝之道是值得後人很好地深思的。


    此戰曹操善擇良策,攻守相濟,屢出奇兵,巧施火攻,焚燒袁軍糧草,對獲取勝利起重大作用,集中體現曹操卓越的用兵謀略和指揮才能,是中國曆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反觀袁紹,內部不和,又驕傲輕敵,剛愎自用,屢拒部屬的正確建議,遲疑不決,一再地喪失良機。終致糧草被燒,後路被抄,軍心動搖,內部分裂,而全軍潰敗。


    <strong>曹操成功統一北方的原因:</strong>


    1、政治上,曹操把漢獻帝劫持到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取得政治優勢;廣招人才。


    2、經濟上,實行屯田,獎勵農耕,解決軍糧問題,還使北方的經濟得到恢複和發展。


    3、軍事上,200年,在官渡之戰打敗袁紹,為統一北方奠定基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袁紹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袁紹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