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傑,字懷英,並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出生於一個官宦之家。他的祖父叫狄孝緒,當過尚書左垂。父親狄知遜,做過夔州長史。在這樣的家庭裏,狄仁傑受到的教育是嚴格而良好的,因此,他一長大成人,就通過明經科考試及弟,授汁州參軍。參軍原本是參謀軍事,至唐,已演變成參謀性質的職官,官階不是很高。狄仁傑初人仕途,並不順利,當上參軍不久,就被人汙告。但誠如老子所言,禍福相依。隋唐時,全國分為十幾個道,對這些道,中央常派官員巡視,這巡視的官員稱之為黜置使。當時被派為河南道的黜置使是任工部尚書的閻立本。他接手狄仁傑一案後,便將狄仁傑召來訊問。
狄仁傑據理力爭,而閻立本通過審理,不僅還了狄仁傑一個清白,更發現了狄仁傑是一個難得的人才。他稱讚狄仁傑說:“君可謂滄海遺珠矣”!倘若狄仁傑遇到的不是閻立本,而是一個妒賢嫉能的小人,或一個糊塗官,那麽狄仁傑的仕途恐怕也就走到了盡頭。閻立本澄清狄仁傑的冤屈,認定他是滄海遺珠,就把他推薦到並州都督府當法曹。在唐代,都督府、州衙門和縣衙門都設得有法曹一職,但稱謂稍有不同。在府,稱為法曹參軍事,在州,稱為司法參軍事,在縣,稱為司法,其職能,就是掌管刑法獄訟方麵的事。至今,日本和韓國,仍把律師和法官、檢察官等司法界人士合稱為法曹,大約就是受了我國這一官職的影響。法曹這個職務,對狄仁傑一生影響巨大。狄仁傑在法曹任上,認真學習,從而通曉了吏治、兵刑等封建典章和法律製度。這為他不久遷任大理承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唐高宗儀鳳元年(676年),狄仁傑被任命為大理寺丞。大理寺丞這個職務,大約相當於現在的法院院長,負責審判工作的。狄仁傑正是在大理寺丞這一位置上,牛刀初試,一年之中,將在獄中拖延了很久、涉及一萬七千多人的案件,全都審理得明明白白。按當時的製度,大理寺丞審完案子作出判決後,要將涉案人員的家屬叫來,問他們是否服從判決。誰也沒有想到,這一萬多人的家屬,居然人人稱是,沒有一人表示反對的。狄仁傑由是名聲大震,時人稱之為“平恕”。當然,狄仁傑審理的案件若都隻是一些普通老百姓的普通案件,那名聲再大,也將會是有限的。狄仁傑能以鐵麵法官的形象青史留名,還在於他為伸張正義而不顧生死冒犯皇威。當時有兩個人,一個叫權善才,任左威衛大將軍,一個叫範懷義,任右監門中郎將。這兩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誤砍了李世民墳墓昭陵的柏樹。這一來唐高宗不答應了,下旨要將二人處死。
狄仁傑得到命令卻不執行,反上奏道:這兩人罪不當死。唐高宗一聽,龍顏大怒,對狄仁傑說:這兩個家夥砍了我父親陵墓的柏樹,使我成為不孝之子,我一定要殺了這兩個家夥!狄仁傑據理力爭,說道:漢朝時曾有人盜高廟的玉環,漢文帝想誅殺盜環者的九族。廷尉張釋之認為處罰太重,就問文帝道,盜了玉環就誅滅九族,那麽有人若盜了長陵的一杯土,又還有什麽更重的刑法來處置呢?於是隻把盜環者殺了。如今將犯不死之罪的人處死,而且隻是僅僅因為誤砍了一根柏樹就要殺兩個大臣,後來的人們將會怎樣來評價皇上您呢?唐高宗聽狄仁傑說得有理,這才罷了。唐高宗也是個有頭腦的皇帝,特別是在他的早期,還是有所作為的。狄仁傑反對他殺權善才和範懷義二人,他想通後稱讚狄仁傑說:“你能堅持按法辦事,我有一個好法官了。”
狄仁傑據理力爭,而閻立本通過審理,不僅還了狄仁傑一個清白,更發現了狄仁傑是一個難得的人才。他稱讚狄仁傑說:“君可謂滄海遺珠矣”!倘若狄仁傑遇到的不是閻立本,而是一個妒賢嫉能的小人,或一個糊塗官,那麽狄仁傑的仕途恐怕也就走到了盡頭。閻立本澄清狄仁傑的冤屈,認定他是滄海遺珠,就把他推薦到並州都督府當法曹。在唐代,都督府、州衙門和縣衙門都設得有法曹一職,但稱謂稍有不同。在府,稱為法曹參軍事,在州,稱為司法參軍事,在縣,稱為司法,其職能,就是掌管刑法獄訟方麵的事。至今,日本和韓國,仍把律師和法官、檢察官等司法界人士合稱為法曹,大約就是受了我國這一官職的影響。法曹這個職務,對狄仁傑一生影響巨大。狄仁傑在法曹任上,認真學習,從而通曉了吏治、兵刑等封建典章和法律製度。這為他不久遷任大理承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唐高宗儀鳳元年(676年),狄仁傑被任命為大理寺丞。大理寺丞這個職務,大約相當於現在的法院院長,負責審判工作的。狄仁傑正是在大理寺丞這一位置上,牛刀初試,一年之中,將在獄中拖延了很久、涉及一萬七千多人的案件,全都審理得明明白白。按當時的製度,大理寺丞審完案子作出判決後,要將涉案人員的家屬叫來,問他們是否服從判決。誰也沒有想到,這一萬多人的家屬,居然人人稱是,沒有一人表示反對的。狄仁傑由是名聲大震,時人稱之為“平恕”。當然,狄仁傑審理的案件若都隻是一些普通老百姓的普通案件,那名聲再大,也將會是有限的。狄仁傑能以鐵麵法官的形象青史留名,還在於他為伸張正義而不顧生死冒犯皇威。當時有兩個人,一個叫權善才,任左威衛大將軍,一個叫範懷義,任右監門中郎將。這兩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誤砍了李世民墳墓昭陵的柏樹。這一來唐高宗不答應了,下旨要將二人處死。
狄仁傑得到命令卻不執行,反上奏道:這兩人罪不當死。唐高宗一聽,龍顏大怒,對狄仁傑說:這兩個家夥砍了我父親陵墓的柏樹,使我成為不孝之子,我一定要殺了這兩個家夥!狄仁傑據理力爭,說道:漢朝時曾有人盜高廟的玉環,漢文帝想誅殺盜環者的九族。廷尉張釋之認為處罰太重,就問文帝道,盜了玉環就誅滅九族,那麽有人若盜了長陵的一杯土,又還有什麽更重的刑法來處置呢?於是隻把盜環者殺了。如今將犯不死之罪的人處死,而且隻是僅僅因為誤砍了一根柏樹就要殺兩個大臣,後來的人們將會怎樣來評價皇上您呢?唐高宗聽狄仁傑說得有理,這才罷了。唐高宗也是個有頭腦的皇帝,特別是在他的早期,還是有所作為的。狄仁傑反對他殺權善才和範懷義二人,他想通後稱讚狄仁傑說:“你能堅持按法辦事,我有一個好法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