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皇隻是歎息先帝心太軟了,沒有挾借承平時光,整頓軍紀。”趙頊道。
這個說法算是比較公平吧。
戰爭到來時,比如眼下李諒祚屢屢大肆入侵,整頓軍紀,弄不好會引起更加不好的後果。
所以整頓軍紀最好是在和平時光,那怕軍中出現騷動,也能及時鎮壓下去,其實隻要在和平時光,沒有外部壓力,軍中也不敢有騷動。
若是軍紀嚴明,就不會發生這麽多故事了。
“殿下,其實國家最好的模式是八個字。”
“那八個字?”
“文武兼備,精兵簡政。簡化政務,政令便會暢達,提高效率,節約不必要的浮費。殿下可記得龐公在延州執軍法乎?”
“知道一點。”
龐籍執軍法那才叫凶狠,若軍中有人犯法,或斷肢,或剖腹,或分裂肢體,或活活打死。幾十起懲罰下來,軍紀肅然。誰敢犯法哪?就是那個宋吉到了龐籍的軍中,同樣也不敢出餿主意。
“龐公一走,軍紀又漸漸渙散。為何?”
“後任官員軟了。”
“這僅是表麵原因,主要原因還是待遇太薄了,實際也不是太薄了,而是他們家人生活在大城市,成本太高,所以一旦長官柔軟,故態複燃。殿下,可記得文公與龐公裁兵一事?”
“這個本王也知道,將八萬將佐兵士裁為平民或者減了一半薪酬。”
“還是太少了,真宗時應付遼國南侵與李繼遷崛起,搜刮強壯百姓為禁兵,禁兵數量不過五十來萬人,真宗末年又陸續裁成四十餘萬,但現在臣聽聞國家禁兵好象有七十萬吧。”
“大約六十九萬。”
“那還有多少廂兵?”
趙頊臉色發苦,還有近五十萬廂兵呢。
“冗兵了如何精兵?”
“是啊,這是一個大問題。”
“精兵隻是一方麵,沒有良將,兵再精也無用。就象陳慶之手下的那群北上的兵士開始時當真個個是虎賁之士嗎?但有了名將還不行,且看冉天王的下場。”
宋朝沒有名將嗎?
隻要一打名將就出來了,宋仁宗時的張亢狄青,隨後的王韶章楶,隨後的嶽飛。但有沒有用好?特別是北宋滅亡,南宋那麽危險,還將嶽飛冤殺了。
歸根到底,還是製度問題。
隻要這個製度扭轉了,名將會紛紛湧現出來。
但這個製度不變,王安石就是一年能斂出五千萬積餘,就是沒有司馬光,宋朝還會滅亡。隨著未來天氣轉冷,女真人會想南下,元蒙也會想南下,能抗過幾波攻擊?
王安石變法最終目的就是強軍強國吧,可這個製度不改變,最終結果呢,熙寧伐夏大敗,將這個小趙頊活活氣死。
道理與王巨所講的馬政一樣,養馬是幹嘛的,乃是為了騎兵準備的,不練騎兵,隻知道養馬,在馬身上變來變去,有個屁用啦。
這還不及漢武帝呢,雖然他斂財,也確實將百姓坑苦了,可是將匈奴人也打敗了,換來了北方太平,以致整個民族用漢為族名!
趙頊臉色更苦。
雖然他還年青,可知道這不是說的那麽簡單,一動會引起天大的麻煩,況且他隻是一個皇子。
“王巨,你不要嚇唬潁王哪。”趙念奴溫婉地說。
實際她心中有些小得意,王巨未來的時候,她再三說王巨很了不起,自己這個侄子忽信忽疑。
但就是自己還是低估了王巨,在那山道上一戰了不起,現在卻更不了起。
其實兩人略有些陰錯陽差,年齡不是關健,至少比衛青要好。主要一在陝西,一在京城,時機錯過了就錯過了。不然趙念奴這個身份對王巨有幫助作用的。
第一個就是她這個公主,宋朝的駙馬有點悲催,不是駙馬就不能做高官,王貽永娶了宋太宗第五女,做了n年樞密使,不過卻是一個啞巴樞密使。
主要血緣太近了,加上趙禎一直無子,王貽永能參與到這個皇嗣龍爭虎鬥中,所以要避諱。
然而趙曙沒有關係,好幾個兒子,雖然他是趙禎的義子,血脈上卻隔了幾代。若是有人娶了趙念奴,還是駙馬都尉,不過隻能說是外戚了。
為什麽宋朝後期用高遵裕,用李憲,用童貫,文人打不好仗,又不敢用武將統兵,不用太監與外戚用什麽?這還是一種平衡,對文臣的平衡。可惜高遵裕自己兒不爭氣。
王巨若深想,能想出這層利害關係。但他也有他的做人底限,並且他還沒有想好呢。
往後去的那些人能不讓人發怵嗎?
趙頊呷了一口茶問:“對了,你那個竹紙呢?”
這玩意兒也讓人啼笑皆非,鬧出那麽大風波,可市麵上看不到一張竹紙。
“那個要到明年夏天了,甚至秋天。”
“那麽晚?”
“竹子取材廣泛,成本低,可得有一個漫長的漚曬過程。”
“你真讓那些商人一年捐一萬貫紙出來啊?”
“那能開玩笑?”
“那些商人怎麽會同意?”趙頊覺得不可思議,在他心中商人是黑心的,為了謀財,不擇手段。
“疏導吧,”王巨又將他那套家與國的理論搬了出來:“我說了,他們也就明白了。”
“就這樣。”
“也不是這樣,主要延州商人沒有勢力,若是獲利了,不能保障。不僅如此,我還讓他們拉攏了一個契股,承諾以後給他四分之一的利潤。”
“這麽多?”趙頊驚訝地問。王巨沒有說具體的,可也能想出來,這個人一下子拿走了四分之一,餘下的隻有四分之三了,得十幾個商人來分,四分之一豈能不多?
“不然不能保住,殿下,你猜猜這個人是來自那一家?”
“這個猜不出來。”
“就是蒙城高家的一個子弟。”
趙念奴彎下腰竊笑了。
“這個,這個……”趙頊不能作聲了,拉的乃是他的舅家子弟!
看著他吃憋的樣子,趙念奴終於笑出聲。
“殿下,其實商業同樣重要,再請殿下記住臣的一句話,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
這個說法算是比較公平吧。
戰爭到來時,比如眼下李諒祚屢屢大肆入侵,整頓軍紀,弄不好會引起更加不好的後果。
所以整頓軍紀最好是在和平時光,那怕軍中出現騷動,也能及時鎮壓下去,其實隻要在和平時光,沒有外部壓力,軍中也不敢有騷動。
若是軍紀嚴明,就不會發生這麽多故事了。
“殿下,其實國家最好的模式是八個字。”
“那八個字?”
“文武兼備,精兵簡政。簡化政務,政令便會暢達,提高效率,節約不必要的浮費。殿下可記得龐公在延州執軍法乎?”
“知道一點。”
龐籍執軍法那才叫凶狠,若軍中有人犯法,或斷肢,或剖腹,或分裂肢體,或活活打死。幾十起懲罰下來,軍紀肅然。誰敢犯法哪?就是那個宋吉到了龐籍的軍中,同樣也不敢出餿主意。
“龐公一走,軍紀又漸漸渙散。為何?”
“後任官員軟了。”
“這僅是表麵原因,主要原因還是待遇太薄了,實際也不是太薄了,而是他們家人生活在大城市,成本太高,所以一旦長官柔軟,故態複燃。殿下,可記得文公與龐公裁兵一事?”
“這個本王也知道,將八萬將佐兵士裁為平民或者減了一半薪酬。”
“還是太少了,真宗時應付遼國南侵與李繼遷崛起,搜刮強壯百姓為禁兵,禁兵數量不過五十來萬人,真宗末年又陸續裁成四十餘萬,但現在臣聽聞國家禁兵好象有七十萬吧。”
“大約六十九萬。”
“那還有多少廂兵?”
趙頊臉色發苦,還有近五十萬廂兵呢。
“冗兵了如何精兵?”
“是啊,這是一個大問題。”
“精兵隻是一方麵,沒有良將,兵再精也無用。就象陳慶之手下的那群北上的兵士開始時當真個個是虎賁之士嗎?但有了名將還不行,且看冉天王的下場。”
宋朝沒有名將嗎?
隻要一打名將就出來了,宋仁宗時的張亢狄青,隨後的王韶章楶,隨後的嶽飛。但有沒有用好?特別是北宋滅亡,南宋那麽危險,還將嶽飛冤殺了。
歸根到底,還是製度問題。
隻要這個製度扭轉了,名將會紛紛湧現出來。
但這個製度不變,王安石就是一年能斂出五千萬積餘,就是沒有司馬光,宋朝還會滅亡。隨著未來天氣轉冷,女真人會想南下,元蒙也會想南下,能抗過幾波攻擊?
王安石變法最終目的就是強軍強國吧,可這個製度不改變,最終結果呢,熙寧伐夏大敗,將這個小趙頊活活氣死。
道理與王巨所講的馬政一樣,養馬是幹嘛的,乃是為了騎兵準備的,不練騎兵,隻知道養馬,在馬身上變來變去,有個屁用啦。
這還不及漢武帝呢,雖然他斂財,也確實將百姓坑苦了,可是將匈奴人也打敗了,換來了北方太平,以致整個民族用漢為族名!
趙頊臉色更苦。
雖然他還年青,可知道這不是說的那麽簡單,一動會引起天大的麻煩,況且他隻是一個皇子。
“王巨,你不要嚇唬潁王哪。”趙念奴溫婉地說。
實際她心中有些小得意,王巨未來的時候,她再三說王巨很了不起,自己這個侄子忽信忽疑。
但就是自己還是低估了王巨,在那山道上一戰了不起,現在卻更不了起。
其實兩人略有些陰錯陽差,年齡不是關健,至少比衛青要好。主要一在陝西,一在京城,時機錯過了就錯過了。不然趙念奴這個身份對王巨有幫助作用的。
第一個就是她這個公主,宋朝的駙馬有點悲催,不是駙馬就不能做高官,王貽永娶了宋太宗第五女,做了n年樞密使,不過卻是一個啞巴樞密使。
主要血緣太近了,加上趙禎一直無子,王貽永能參與到這個皇嗣龍爭虎鬥中,所以要避諱。
然而趙曙沒有關係,好幾個兒子,雖然他是趙禎的義子,血脈上卻隔了幾代。若是有人娶了趙念奴,還是駙馬都尉,不過隻能說是外戚了。
為什麽宋朝後期用高遵裕,用李憲,用童貫,文人打不好仗,又不敢用武將統兵,不用太監與外戚用什麽?這還是一種平衡,對文臣的平衡。可惜高遵裕自己兒不爭氣。
王巨若深想,能想出這層利害關係。但他也有他的做人底限,並且他還沒有想好呢。
往後去的那些人能不讓人發怵嗎?
趙頊呷了一口茶問:“對了,你那個竹紙呢?”
這玩意兒也讓人啼笑皆非,鬧出那麽大風波,可市麵上看不到一張竹紙。
“那個要到明年夏天了,甚至秋天。”
“那麽晚?”
“竹子取材廣泛,成本低,可得有一個漫長的漚曬過程。”
“你真讓那些商人一年捐一萬貫紙出來啊?”
“那能開玩笑?”
“那些商人怎麽會同意?”趙頊覺得不可思議,在他心中商人是黑心的,為了謀財,不擇手段。
“疏導吧,”王巨又將他那套家與國的理論搬了出來:“我說了,他們也就明白了。”
“就這樣。”
“也不是這樣,主要延州商人沒有勢力,若是獲利了,不能保障。不僅如此,我還讓他們拉攏了一個契股,承諾以後給他四分之一的利潤。”
“這麽多?”趙頊驚訝地問。王巨沒有說具體的,可也能想出來,這個人一下子拿走了四分之一,餘下的隻有四分之三了,得十幾個商人來分,四分之一豈能不多?
“不然不能保住,殿下,你猜猜這個人是來自那一家?”
“這個猜不出來。”
“就是蒙城高家的一個子弟。”
趙念奴彎下腰竊笑了。
“這個,這個……”趙頊不能作聲了,拉的乃是他的舅家子弟!
看著他吃憋的樣子,趙念奴終於笑出聲。
“殿下,其實商業同樣重要,再請殿下記住臣的一句話,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