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的時分,夕陰街上馬蹄聲雜遝,如鼓點一般,排頭的三對騎士,持著火紅的旌旆和矛戟。後麵緊跟著一輛轀輬車,接著又是一行騎士夾道而行。夕陰街兩旁的裏門都咣當一聲打開,裏長仰頭哈了口氣,自言自語地說,大將軍都進宮輪值去了,到時候了。他彎腰從屋裏撿起一個木椎,在裏門旁吊著的一個金燦燦的鎛上敲擊了六下,裏中各家各戶都相繼響起了開門的聲音,新的一天又開始了,街道兩旁各個裏的上空也逐漸升起了嫋嫋炊煙。
霍光和他的長史田延年就坐在那輛轀輬車上,這是他們第一次共同乘車去未央宮輪值。霍光長著一張棱角分明的臉,眉目疏朗,頜下飄著一排薄而均勻的胡須,顯然精心梳理過,絲絲不亂。他的麵色非常白皙,一望就知道
是長年在深宮侍奉皇帝的大臣,從沒有出過外任的。外郡的太守由於經常要下去行縣,或者由於出身較低,自小勞苦,免不了臉上會有少許洗不幹淨的塵灰之色。現在霍光的眉頭微皺,細心觀察一下,便知道他有些悶悶不樂。
田延年則胸背寬厚,麵多虯髯,雖然兩人都是坐著,也可看出他身材高出霍光許多。他的身子是側的,屁股隻沾著座位一半不到,顯然不敢和霍光抗禮。這個壯大身軀的畏縮和旁邊那個瘦小身軀的矜莊顯得對比分明,讓人不能不慨歎權力的極大能量。
李種君咎由自取,而且這樣使得將軍為難,實在死有餘辜。雖然古語說:“常善救人,故無棄人。”但他實欲自棄,為之奈何。田延年賠笑道。
霍光目不斜視,神色如常,答非所問地說,田長史也喜愛黃老之術麽?
田延年身子蜷了蜷,下吏也是隨便讀讀,不過讀過之後,竊以為當今天下還須重返黃老之術,方能大治。
可是先帝一直以為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啊。霍光不動聲色。
下吏以為,世易時移,不可墨守陳規。田延年偷偷瞟了一眼霍光的臉色,但是看不出他的表情。
長史君且說說看。霍光道。
田延年從霍光的聲音中得到了鼓勵,他音量加大了。先帝在位五十多年,連年征戰,海內虛耗過甚,現在是變更大計的時候了。往年益州造反,也是因為賦稅不減,民不聊生。雖然將軍遣大鴻臚田廣明率兵擊破,但如果隻知道多殺傷民眾,究竟無益於長治久安。所以下吏以為當今之務在於八個字:輕徭薄賦,與民休息。
嗯,輕徭薄賦,與民休息。霍光喃喃地重複著這句話,很好,長史君說得懇切。隻是先帝一去就貿然變更大政,不知道古書上有沒有先例?後代的史官會不會罵我這個執政大臣不循故章?霍光歎了口氣。
田延年遲疑了一下:世易時移,何必一定要循故章?假使亡秦時始皇帝一崩,二世能改弦易張,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天下非漢所有也。
大膽。霍光低斥了一聲。
田延年身體抖了一下,滑下座位,車廂空間狹小,他想跪,根本跪不下來,隻能蹲著惶恐道,下吏知罪,萬望將軍寬恕。不過下吏也是一片赤忱為國家計慮啊!
霍光看著他的頭頂,道,起來罷。幸好這不是在未央宮前殿,否則我也沒法保你了。雖然我也知道你一片赤誠,可是妄引亡秦來比先帝,終究是大為
不敬。你起來罷。
謝大將軍。田延年爬起來,又把半邊屁股靠在座上。霍光轉首望了他一眼,道,如果真要與民休息,具體當如何?
田延年心中一喜,知道這次賭博算是賭對了。他出身本是陽陵的小官吏家族,從小就在三輔諸縣當小吏,但一直升不上去。前不久才好不容易被大將軍看上,征辟到大將軍府當上個長史,總不能不有點建樹,他知道霍光這人不學無術,自己有空就悉心苦讀,隻盼能得到機會,以一言寤主,再升高位。剛才自己一意求功,出了大錯。如果被侍禦史聽到,“非毀先帝大不敬”的罪名證據確鑿,判腰斬那是輕的。不過他也揣摩過霍光的心理,他跟了霍光大半年,知道這位大將軍也想全麵改變武帝時的策略,隻是這人一生謹慎,畏首畏尾,不敢草率。他平時在心裏已經把勸諫的內容操練了千回,自以為一定能打動霍光。現在終於機會來了。
於是他朗聲道,下吏以為,當今的具體策略,首先要罷卻鹽鐵榷沽,勿與百姓爭利。
罷卻鹽鐵榷沽?霍光重複了一遍,這個比較難辦,桑弘羊大夫不會同意的。他也是先帝臨終時的顧命大臣,我怎麽去和他辯駁?鹽鐵榷沽可是他一生的心血所在啊。況且以我現在的身份,在廟堂之上和禦史大夫對鋒,讓天下人以為我是和他爭權,豈不貽笑後世。
何必和桑大夫正麵衝突?下吏以為,可征發天下儒生以及賢良文學,再召集兩府掾吏,讓他們當廷辯論。如果他們辯論失敗,就可名正言順的廢除鹽鐵榷沽。這樣一則可以打擊桑大夫的氣焰,二則天下人都將稱頌將軍功德。儒生們喜歡搖唇鼓舌,如果謗訕朝政本來是令人頭疼;但如果利用他們來到處宣揚將軍賢德,卻也是一大益處啊。
霍光心中豁然開朗。好,罷卻鹽鐵榷沽,正可打擊桑弘羊以及蓋公主、上官桀的威勢。蓋主和上官桀勾結,這次策劃人上書劾奏李種,不就是想打擊我嗎。我偏不在乎,讓李種去死罷,但桑弘羊的那個女婿嬰齊也必須死。如果桑弘羊還愛惜他的女婿,必定會因此憎惡蓋主和上官桀。這就把他們分化了。既然罷卻鹽鐵榷沽可以提高我的聲名,桑弘羊差不多是死路一條。那樣,當初的顧命大臣隻剩得我和上官桀兩個。這個人有勇無謀,也不足懼,他和燕王勾結,總有一天要被我查出證據,將來把他們一一族滅了才甘心。
在轔轔的車聲中,轀輬車已經停到了未央宮北闕。霍光如常邁出轀輬車,以不急不徐的步子走入司馬門。今日,他們將在前殿廷議李種的罪行。
今天正是六月初一朔日,上朝的日子,未央宮前殿外已經站滿了公卿大臣,他們遠遠看見霍光,一個個都簇擁上來打招呼,態度很恭敬。霍光隨口寒暄幾句,照樣目不斜視,大踏步邁入前殿,大臣們按官位高低魚貫排在他後麵。
隨著郎官敲起鍾聲,一個冠冕禮服穿戴整齊的少年在幾個侍郎的簇擁下從殿後出來,在正中麵朝南向的位置坐下,這就是當今皇帝劉弗陵。皇帝身前的不遠處兩旁各有兩張枰席,那是給四位德高望重的大臣配備的。霍光徑直走到皇帝右邊的第一張枰席上坐下,他的正對麵坐著丞相田千秋,斜對麵是禦史大夫桑弘羊,身側則坐著左將軍上官桀。
一個郎官走到霍光身後,俯身輕語,霍光點了點頭,那個郎官站直,朗聲道,吉日辰良,皇帝陛下聽朝問事,請諸臣以禮行。
話聲一落,田千秋側過身體向南急急稽首道,丞相臣千秋敬問皇帝陛下無恙!緊接著霍光也朝南稽首行禮,道,大司馬大將軍臣光叩見,敬問皇帝陛下無恙!繼而是上官桀的聲音,桑弘羊的聲音,最後是九卿中二千石各官員的同聲齊呼。最後劉弗陵也站起來,他身旁的一個郎官則叫道,大漢皇帝問丞相、大將軍、諸卿無恙!
禮畢。霍光麵朝諸臣,開口道,臣光不覥無才無德,蒙皇帝陛下委任錄尚書事,諸君有言可以上奏,皇帝陛下將當廷裁決。
上官桀咳嗽了一聲,道,臣昨日輪值,得到廷尉右監劾奏文書,劾奏廷尉李種“見知故縱”,雲往年益州犍為、蜀、武都三郡群盜造反,攻擊郡府縣廷,篡奪武庫,皇帝與大將軍遣故大鴻臚田廣明率兵擊滅。郡縣長吏也捕係了部分逃逸的群盜,皆判棄市,治獄爰書上奏廷尉,廷尉李種卻將治獄爰書大部分駁回。臣恐朝廷法令廢弛,後不可治,臣以為此事當下中二千石簿問廷尉,如查實廷尉李種確為“見知故縱”,當依律判處腰斬。
大殿上群臣齊齊把目光掃向李種,李種頓時麵無人色,跪坐在席上,一副搖搖欲墜的模樣。但是他希冀的目光仍舊偷偷望著霍光,希望霍光能夠為他說話。這很簡單,霍光是大將軍,隻要他肯說話,群臣的意見那就會隨著他一邊倒。再說他之所以將益州三郡治獄爰書駁回,不也是順著霍光平日的治政策略來的麽?他是霍光擢拔上去的,平日裏察言觀色,知道霍光有希望施行仁政的想法。自己這次所作所為雖然和《盜律》有所抵觸,但《盜律》裏有關“見知故縱”的章節,經過武帝元狩年間的修改,過於慘刻,這也是人所共知的事實。自己想通過一些實在的判例,來逐漸廢除那些慘刻的部分,這點也
曾經和霍光提過,而霍光那時是默許的。他想霍光會因此更加賞識自己,他現在需要的就是霍光的一句話。漢家的法律雖然看上去是不可廢格的,但是法律怎麽解釋,卻在於執政者之心和辯士之口。霍光是執政者,隻要霍光一表達意願,前殿上這麽多辯士便會察言觀色,齊齊搖唇鼓舌,為他開脫。那樣他不僅無過,而且會由於為皇帝愛惜百姓,而大大的有功。現在他希冀的目光就死死鎖定霍光。
年輕的皇帝開口了,發出一口清脆的童聲。朕童蒙無知,朝廷之事,幸賴諸將軍、士大夫為朕輔弼,庶無大過。朕自小聞保傅言:“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朕雖不敏,而有誌焉!他說到這裏,又注目霍光,道,不過,朝廷之事,先帝已托付大將軍矣,大將軍以為何如?
群臣相視而嘻,既對少年皇帝的言辭能力感到佩服,又明白了他的意圖。李種心裏的石頭也頓時放下了,皇帝剛才說的“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是《論語》“子路篇”裏的話,意思是,如果王者能行仁政,必三十年後才能成功。大漢雖然立國已經上百年,但“文景之治”的仁政就是自漢初以來差不多三十年才成功的。隻是到了武帝之後,因為征伐匈奴,需要搜羅財物以供軍費,法令又變得殘酷,幾十年間致使天下蕭條。現在自己即位,應該是重新效法文景,恢複仁政的時候了。看來少年皇帝對“見知故縱”這條律令並不以為然,有赦免李種的意思。
陛下所言甚是,臣以為“見知故縱”之法過於慘刻,應當廢除。群臣中有一人叫道。
大家一看,是少府徐仁,知道這無非又是一個希旨以迎合上意者。做臣子的,有時不得不做這樣的事,雖然很多時候會被禦史彈劾,罵為“希旨承風,諂媚主上”,但奉迎皇帝的人永遠比剛直勸諫皇帝的人多,天下的君主們固然大多也學過老子、申、韓之術,知道諂媚的害處,但作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有誰會不喜歡聽好話呢?
年輕的皇帝點點頭,再一次注目霍光,道,大將軍以為何如?
霍光道,臣以為左將軍所言是,陛下當下二千石官,簿責李種“見知故縱”之罪,廉得其實,以儆效尤,否則大漢天下後不可治。
皇帝有點奇怪,稚聲稚氣地說,往日與大將軍閑言,大將軍曾勸朕蠲除慘刻之法,輕徭薄賦,與民休息,朕甚以為然,早想召集群臣雜議,議定此律。今日大將軍卻一反常態,可有原因否?
霍光摘下冠冕,伏地道,臣以前和陛下所言為是,今日所言亦未為非。臣
嚐與長史田延年君商議,認為陛下的確當逐漸廢棄慘刻之法,蠲除無謂之刑。輕徭薄賦,與民休息。不過在法令未與群臣議定變更之前,不宜輕易摒棄現有律令來治獄。否則,將會導致天下無法可依。皇帝陛下固然是一番仁慈之心,而天下郡國的俗吏卻隻知道依律辦事。如果先例一開,俗吏們都按照自己的意思來變更律令,大漢天下更不可治。寬仁用法固善,而結果卻會導致天下無法,這代價就太大了。因此,臣以為,判處李種腰斬和施行仁政,兩者並無任何衝突。
李種大驚,他萬沒想到霍光不但不幫他,連現成的人情都不肯做,竟然把他推向死路。這個奸詐的小人,他想開口辯駁,臉頰卻一陣痙攣,說不出話來。他的身體軟軟地滑倒在席子上,像一隻全身灑滿了鹽粒的螔蝓。
霍光跪直身體,大聲道,臣光請召執戟郎執退李種。
皇帝點了點頭,大將軍所言,讓朕茅塞頓開,為法寬仁雖好,但和沒有法相比,卻更加的不仁。那就依大將軍罷。
兩個執戟侍郎馬上跑上大殿,一邊一個,挾著癱成一團的李種,往殿下拖去。
霍光瞥了一眼上官桀,上官桀臉上非但沒有欣喜,反而有些局促不安。他又望了一眼對麵的桑弘羊,發現他也似乎神不守舍,不由得心裏暗暗冷笑,這老豎子大概是為了自己的女婿而擔憂了。這是明擺著的,如果拷掠李種的“見知故縱”之罪,按照《具律》,他手下的兩個重要助手廷尉左監嬰齊和右監閻樂成決計脫不了幹係,一樣該判腰斬。但上書人既然是閻樂成,那麽至少嬰齊是死定了。不過有一個地方他還想不透:這個閻樂成既然有可能是上官桀指使的,為何上官桀會不顧及牽連到桑弘羊的女婿呢?桑弘羊最近不是和上官桀勾結得也比較緊密麽?
這時皇帝又開口道,大將軍剛才說輕徭薄賦,與民休息。不知具體怎麽施行才是?
霍光沉默了一下,一字一頓地說,臣最近接到很多朝野上下的奏書,大都以為首先要罷除鹽鐵榷沽。
此話一出,如雷霆一般,除霍光幾個心腹親信之外,殿上群臣無不脅肩屏息,麵麵相覷。誰不知道鹽鐵榷沽是桑弘羊親自計劃實施的重要政策,先帝也極為器重的,這項政策為當年籌集到足夠的軍費,翦滅匈奴立下了汗馬功勞。如果大司農不能因此籌得足夠的錢糧,不要說進攻匈奴,就是要防禦匈奴的進攻也無法做到。正因為此,當年還是搜粟都尉的桑弘羊極受先帝賞
識,由搜粟都尉擢拔為大司農,秩為九卿。朝中大臣也有不少人認為桑弘羊早應該封侯拜相。可誰料到,先帝臨終隻拜他為禦史大夫,大概是覺得他雖然有才華,而為人不夠穩重的緣故罷。唉,這也難怪,人一旦有了才能就免不了會自我伐耀,像霍光這樣貌似謹慎無過,可實際上也沒什麽大功。真要論才能,霍光不逮桑弘羊遠甚。做官真是件悲涼的事情,並沒有多大公正可言的。他們對視了一會兒,又把目光齊聚在桑弘羊身上。他們知道,桑弘羊必然要激烈地反應。這可是他一生的心血所係啊!他們無法想像這兩大重臣在朝堂上正麵衝突是什麽樣子。每個人心中都有點激動,想看看這難得的場麵。而同時又夾雜著害怕,畢竟鬧到血雨腥風的場麵是誰也不願意的。
桑弘羊果然很激動,頜下那部蒼白的胡子一抖一抖,他沙啞著聲音道,臣、臣、臣不讚同大將軍的奏議。鹽鐵榷沽乃是先帝施行了幾十年的政策,豈能說廢就廢?況且當今外患未平,匈奴依然猖獗,西北六郡列嶂如雲,將士們都焦首黑麵,枕戈待旦,日夜登城守衛,才能贏得長安的寧靜。大司農調撥軍費大部分還需要仰仗鹽鐵榷沽的政策,現在廢除萬萬不可。大將軍提出此議,想是一時過聽奸賊讒言,疏忽了大計罷。
霍光陰鷙著臉,相比桑弘羊,他的聲音要沉靜得多。桑大夫此言差矣。自古父親創業,兒子守成,這樣的事不知凡幾,治天下也是同樣的道理。先帝當年也說過,不滅匈奴,將給後世子孫帶來禍患。所以先帝雖然明知愚民無知,對連年征戰頗有抱怨,仍然不改初衷,屢次出兵絕域,攻擊匈奴,就是為了給大漢的新君留一個太平天下。即使愚民或者俗儒偏要謗毀先帝窮兵黷武,他也寧願承受。先帝在晚年也非常悔恨,曾下輪台罪己之詔,期與天下士大夫更始。但仍舊沒有立刻罷黜鹽鐵榷沽的原因,就是想把這件好事讓給今上去辦,希望今上能因此榮受美名。如果當真罷黜鹽鐵榷沽,天下百姓一定會欣喜若狂,對今上感恩戴德的。
大將軍,話雖然這麽說,但老臣就是不信,如果不罷黜鹽鐵榷沽,天下百姓就會不對今上感恩戴德。桑弘羊氣哼哼地說。他心中有一股莫名的焦躁,腦子一時混亂起來,理不清思緒。
這句話似乎有點無賴,霍光心中大怒,這死老豎子,我就不信治不了你,好歹我還是執政大臣。他強行壓抑住怒火,道,臣不敢這麽說。但是皇帝陛下又何必拒絕更多的百姓讚美呢。陛下,臣再次謹提出一個折中方案,不如陛下製詔丞相禦史,召集天下儒生和賢良文學,與丞相禦史兩府的掾吏辯駁,由陛下親自監臨,公正裁決,判斷是非。
桑弘羊心底哼了一聲,說到辯論,難道我還怕你們這些俗儒。我勤於鹽鐵之事幾十年,對其中利弊的熟悉可以說是天下無出我右。而那幫俗儒不親細事,隻會高頌堯舜,開口仁義,閉口道德,說些貌似高深而其實絲毫無用的廢話。如果廷辯,老夫一定要讓那幫俗儒羞得一個個灰溜溜滾回家鄉。
皇帝看著桑弘羊,親切地說,大將軍有此提議,朕以為甚好,桑大夫有什麽意見呢?
桑弘羊稽首道,臣同意大將軍的建議。
既然如此,那麽此事就這樣決定了。皇帝道。
霍光道,臣光敢請當廷議定詔書。
好,那麽讓禦史製定詔書罷。皇帝道。
幾個郎官在陛下擺好桃席案幾,一個尚書史端坐草擬詔書。大殿上沉靜無聲,稍頃,詔書擬就,尚書史站起身來,高聲朗誦道:
始元四年夏六月癸卯朔,尚書以請詔使丞相、禦史與所舉賢良、文學語,問民間所疾苦,擇日齊列席未央廷中,辯論是非。所議奏上尚書,俟皇帝明斷。
一個郎官從尚書史手中接過詔書,呈到皇帝麵前的幾案上。皇帝提筆寫了三個字:製曰可。
霍光和他的長史田延年就坐在那輛轀輬車上,這是他們第一次共同乘車去未央宮輪值。霍光長著一張棱角分明的臉,眉目疏朗,頜下飄著一排薄而均勻的胡須,顯然精心梳理過,絲絲不亂。他的麵色非常白皙,一望就知道
是長年在深宮侍奉皇帝的大臣,從沒有出過外任的。外郡的太守由於經常要下去行縣,或者由於出身較低,自小勞苦,免不了臉上會有少許洗不幹淨的塵灰之色。現在霍光的眉頭微皺,細心觀察一下,便知道他有些悶悶不樂。
田延年則胸背寬厚,麵多虯髯,雖然兩人都是坐著,也可看出他身材高出霍光許多。他的身子是側的,屁股隻沾著座位一半不到,顯然不敢和霍光抗禮。這個壯大身軀的畏縮和旁邊那個瘦小身軀的矜莊顯得對比分明,讓人不能不慨歎權力的極大能量。
李種君咎由自取,而且這樣使得將軍為難,實在死有餘辜。雖然古語說:“常善救人,故無棄人。”但他實欲自棄,為之奈何。田延年賠笑道。
霍光目不斜視,神色如常,答非所問地說,田長史也喜愛黃老之術麽?
田延年身子蜷了蜷,下吏也是隨便讀讀,不過讀過之後,竊以為當今天下還須重返黃老之術,方能大治。
可是先帝一直以為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啊。霍光不動聲色。
下吏以為,世易時移,不可墨守陳規。田延年偷偷瞟了一眼霍光的臉色,但是看不出他的表情。
長史君且說說看。霍光道。
田延年從霍光的聲音中得到了鼓勵,他音量加大了。先帝在位五十多年,連年征戰,海內虛耗過甚,現在是變更大計的時候了。往年益州造反,也是因為賦稅不減,民不聊生。雖然將軍遣大鴻臚田廣明率兵擊破,但如果隻知道多殺傷民眾,究竟無益於長治久安。所以下吏以為當今之務在於八個字:輕徭薄賦,與民休息。
嗯,輕徭薄賦,與民休息。霍光喃喃地重複著這句話,很好,長史君說得懇切。隻是先帝一去就貿然變更大政,不知道古書上有沒有先例?後代的史官會不會罵我這個執政大臣不循故章?霍光歎了口氣。
田延年遲疑了一下:世易時移,何必一定要循故章?假使亡秦時始皇帝一崩,二世能改弦易張,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天下非漢所有也。
大膽。霍光低斥了一聲。
田延年身體抖了一下,滑下座位,車廂空間狹小,他想跪,根本跪不下來,隻能蹲著惶恐道,下吏知罪,萬望將軍寬恕。不過下吏也是一片赤忱為國家計慮啊!
霍光看著他的頭頂,道,起來罷。幸好這不是在未央宮前殿,否則我也沒法保你了。雖然我也知道你一片赤誠,可是妄引亡秦來比先帝,終究是大為
不敬。你起來罷。
謝大將軍。田延年爬起來,又把半邊屁股靠在座上。霍光轉首望了他一眼,道,如果真要與民休息,具體當如何?
田延年心中一喜,知道這次賭博算是賭對了。他出身本是陽陵的小官吏家族,從小就在三輔諸縣當小吏,但一直升不上去。前不久才好不容易被大將軍看上,征辟到大將軍府當上個長史,總不能不有點建樹,他知道霍光這人不學無術,自己有空就悉心苦讀,隻盼能得到機會,以一言寤主,再升高位。剛才自己一意求功,出了大錯。如果被侍禦史聽到,“非毀先帝大不敬”的罪名證據確鑿,判腰斬那是輕的。不過他也揣摩過霍光的心理,他跟了霍光大半年,知道這位大將軍也想全麵改變武帝時的策略,隻是這人一生謹慎,畏首畏尾,不敢草率。他平時在心裏已經把勸諫的內容操練了千回,自以為一定能打動霍光。現在終於機會來了。
於是他朗聲道,下吏以為,當今的具體策略,首先要罷卻鹽鐵榷沽,勿與百姓爭利。
罷卻鹽鐵榷沽?霍光重複了一遍,這個比較難辦,桑弘羊大夫不會同意的。他也是先帝臨終時的顧命大臣,我怎麽去和他辯駁?鹽鐵榷沽可是他一生的心血所在啊。況且以我現在的身份,在廟堂之上和禦史大夫對鋒,讓天下人以為我是和他爭權,豈不貽笑後世。
何必和桑大夫正麵衝突?下吏以為,可征發天下儒生以及賢良文學,再召集兩府掾吏,讓他們當廷辯論。如果他們辯論失敗,就可名正言順的廢除鹽鐵榷沽。這樣一則可以打擊桑大夫的氣焰,二則天下人都將稱頌將軍功德。儒生們喜歡搖唇鼓舌,如果謗訕朝政本來是令人頭疼;但如果利用他們來到處宣揚將軍賢德,卻也是一大益處啊。
霍光心中豁然開朗。好,罷卻鹽鐵榷沽,正可打擊桑弘羊以及蓋公主、上官桀的威勢。蓋主和上官桀勾結,這次策劃人上書劾奏李種,不就是想打擊我嗎。我偏不在乎,讓李種去死罷,但桑弘羊的那個女婿嬰齊也必須死。如果桑弘羊還愛惜他的女婿,必定會因此憎惡蓋主和上官桀。這就把他們分化了。既然罷卻鹽鐵榷沽可以提高我的聲名,桑弘羊差不多是死路一條。那樣,當初的顧命大臣隻剩得我和上官桀兩個。這個人有勇無謀,也不足懼,他和燕王勾結,總有一天要被我查出證據,將來把他們一一族滅了才甘心。
在轔轔的車聲中,轀輬車已經停到了未央宮北闕。霍光如常邁出轀輬車,以不急不徐的步子走入司馬門。今日,他們將在前殿廷議李種的罪行。
今天正是六月初一朔日,上朝的日子,未央宮前殿外已經站滿了公卿大臣,他們遠遠看見霍光,一個個都簇擁上來打招呼,態度很恭敬。霍光隨口寒暄幾句,照樣目不斜視,大踏步邁入前殿,大臣們按官位高低魚貫排在他後麵。
隨著郎官敲起鍾聲,一個冠冕禮服穿戴整齊的少年在幾個侍郎的簇擁下從殿後出來,在正中麵朝南向的位置坐下,這就是當今皇帝劉弗陵。皇帝身前的不遠處兩旁各有兩張枰席,那是給四位德高望重的大臣配備的。霍光徑直走到皇帝右邊的第一張枰席上坐下,他的正對麵坐著丞相田千秋,斜對麵是禦史大夫桑弘羊,身側則坐著左將軍上官桀。
一個郎官走到霍光身後,俯身輕語,霍光點了點頭,那個郎官站直,朗聲道,吉日辰良,皇帝陛下聽朝問事,請諸臣以禮行。
話聲一落,田千秋側過身體向南急急稽首道,丞相臣千秋敬問皇帝陛下無恙!緊接著霍光也朝南稽首行禮,道,大司馬大將軍臣光叩見,敬問皇帝陛下無恙!繼而是上官桀的聲音,桑弘羊的聲音,最後是九卿中二千石各官員的同聲齊呼。最後劉弗陵也站起來,他身旁的一個郎官則叫道,大漢皇帝問丞相、大將軍、諸卿無恙!
禮畢。霍光麵朝諸臣,開口道,臣光不覥無才無德,蒙皇帝陛下委任錄尚書事,諸君有言可以上奏,皇帝陛下將當廷裁決。
上官桀咳嗽了一聲,道,臣昨日輪值,得到廷尉右監劾奏文書,劾奏廷尉李種“見知故縱”,雲往年益州犍為、蜀、武都三郡群盜造反,攻擊郡府縣廷,篡奪武庫,皇帝與大將軍遣故大鴻臚田廣明率兵擊滅。郡縣長吏也捕係了部分逃逸的群盜,皆判棄市,治獄爰書上奏廷尉,廷尉李種卻將治獄爰書大部分駁回。臣恐朝廷法令廢弛,後不可治,臣以為此事當下中二千石簿問廷尉,如查實廷尉李種確為“見知故縱”,當依律判處腰斬。
大殿上群臣齊齊把目光掃向李種,李種頓時麵無人色,跪坐在席上,一副搖搖欲墜的模樣。但是他希冀的目光仍舊偷偷望著霍光,希望霍光能夠為他說話。這很簡單,霍光是大將軍,隻要他肯說話,群臣的意見那就會隨著他一邊倒。再說他之所以將益州三郡治獄爰書駁回,不也是順著霍光平日的治政策略來的麽?他是霍光擢拔上去的,平日裏察言觀色,知道霍光有希望施行仁政的想法。自己這次所作所為雖然和《盜律》有所抵觸,但《盜律》裏有關“見知故縱”的章節,經過武帝元狩年間的修改,過於慘刻,這也是人所共知的事實。自己想通過一些實在的判例,來逐漸廢除那些慘刻的部分,這點也
曾經和霍光提過,而霍光那時是默許的。他想霍光會因此更加賞識自己,他現在需要的就是霍光的一句話。漢家的法律雖然看上去是不可廢格的,但是法律怎麽解釋,卻在於執政者之心和辯士之口。霍光是執政者,隻要霍光一表達意願,前殿上這麽多辯士便會察言觀色,齊齊搖唇鼓舌,為他開脫。那樣他不僅無過,而且會由於為皇帝愛惜百姓,而大大的有功。現在他希冀的目光就死死鎖定霍光。
年輕的皇帝開口了,發出一口清脆的童聲。朕童蒙無知,朝廷之事,幸賴諸將軍、士大夫為朕輔弼,庶無大過。朕自小聞保傅言:“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朕雖不敏,而有誌焉!他說到這裏,又注目霍光,道,不過,朝廷之事,先帝已托付大將軍矣,大將軍以為何如?
群臣相視而嘻,既對少年皇帝的言辭能力感到佩服,又明白了他的意圖。李種心裏的石頭也頓時放下了,皇帝剛才說的“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是《論語》“子路篇”裏的話,意思是,如果王者能行仁政,必三十年後才能成功。大漢雖然立國已經上百年,但“文景之治”的仁政就是自漢初以來差不多三十年才成功的。隻是到了武帝之後,因為征伐匈奴,需要搜羅財物以供軍費,法令又變得殘酷,幾十年間致使天下蕭條。現在自己即位,應該是重新效法文景,恢複仁政的時候了。看來少年皇帝對“見知故縱”這條律令並不以為然,有赦免李種的意思。
陛下所言甚是,臣以為“見知故縱”之法過於慘刻,應當廢除。群臣中有一人叫道。
大家一看,是少府徐仁,知道這無非又是一個希旨以迎合上意者。做臣子的,有時不得不做這樣的事,雖然很多時候會被禦史彈劾,罵為“希旨承風,諂媚主上”,但奉迎皇帝的人永遠比剛直勸諫皇帝的人多,天下的君主們固然大多也學過老子、申、韓之術,知道諂媚的害處,但作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有誰會不喜歡聽好話呢?
年輕的皇帝點點頭,再一次注目霍光,道,大將軍以為何如?
霍光道,臣以為左將軍所言是,陛下當下二千石官,簿責李種“見知故縱”之罪,廉得其實,以儆效尤,否則大漢天下後不可治。
皇帝有點奇怪,稚聲稚氣地說,往日與大將軍閑言,大將軍曾勸朕蠲除慘刻之法,輕徭薄賦,與民休息,朕甚以為然,早想召集群臣雜議,議定此律。今日大將軍卻一反常態,可有原因否?
霍光摘下冠冕,伏地道,臣以前和陛下所言為是,今日所言亦未為非。臣
嚐與長史田延年君商議,認為陛下的確當逐漸廢棄慘刻之法,蠲除無謂之刑。輕徭薄賦,與民休息。不過在法令未與群臣議定變更之前,不宜輕易摒棄現有律令來治獄。否則,將會導致天下無法可依。皇帝陛下固然是一番仁慈之心,而天下郡國的俗吏卻隻知道依律辦事。如果先例一開,俗吏們都按照自己的意思來變更律令,大漢天下更不可治。寬仁用法固善,而結果卻會導致天下無法,這代價就太大了。因此,臣以為,判處李種腰斬和施行仁政,兩者並無任何衝突。
李種大驚,他萬沒想到霍光不但不幫他,連現成的人情都不肯做,竟然把他推向死路。這個奸詐的小人,他想開口辯駁,臉頰卻一陣痙攣,說不出話來。他的身體軟軟地滑倒在席子上,像一隻全身灑滿了鹽粒的螔蝓。
霍光跪直身體,大聲道,臣光請召執戟郎執退李種。
皇帝點了點頭,大將軍所言,讓朕茅塞頓開,為法寬仁雖好,但和沒有法相比,卻更加的不仁。那就依大將軍罷。
兩個執戟侍郎馬上跑上大殿,一邊一個,挾著癱成一團的李種,往殿下拖去。
霍光瞥了一眼上官桀,上官桀臉上非但沒有欣喜,反而有些局促不安。他又望了一眼對麵的桑弘羊,發現他也似乎神不守舍,不由得心裏暗暗冷笑,這老豎子大概是為了自己的女婿而擔憂了。這是明擺著的,如果拷掠李種的“見知故縱”之罪,按照《具律》,他手下的兩個重要助手廷尉左監嬰齊和右監閻樂成決計脫不了幹係,一樣該判腰斬。但上書人既然是閻樂成,那麽至少嬰齊是死定了。不過有一個地方他還想不透:這個閻樂成既然有可能是上官桀指使的,為何上官桀會不顧及牽連到桑弘羊的女婿呢?桑弘羊最近不是和上官桀勾結得也比較緊密麽?
這時皇帝又開口道,大將軍剛才說輕徭薄賦,與民休息。不知具體怎麽施行才是?
霍光沉默了一下,一字一頓地說,臣最近接到很多朝野上下的奏書,大都以為首先要罷除鹽鐵榷沽。
此話一出,如雷霆一般,除霍光幾個心腹親信之外,殿上群臣無不脅肩屏息,麵麵相覷。誰不知道鹽鐵榷沽是桑弘羊親自計劃實施的重要政策,先帝也極為器重的,這項政策為當年籌集到足夠的軍費,翦滅匈奴立下了汗馬功勞。如果大司農不能因此籌得足夠的錢糧,不要說進攻匈奴,就是要防禦匈奴的進攻也無法做到。正因為此,當年還是搜粟都尉的桑弘羊極受先帝賞
識,由搜粟都尉擢拔為大司農,秩為九卿。朝中大臣也有不少人認為桑弘羊早應該封侯拜相。可誰料到,先帝臨終隻拜他為禦史大夫,大概是覺得他雖然有才華,而為人不夠穩重的緣故罷。唉,這也難怪,人一旦有了才能就免不了會自我伐耀,像霍光這樣貌似謹慎無過,可實際上也沒什麽大功。真要論才能,霍光不逮桑弘羊遠甚。做官真是件悲涼的事情,並沒有多大公正可言的。他們對視了一會兒,又把目光齊聚在桑弘羊身上。他們知道,桑弘羊必然要激烈地反應。這可是他一生的心血所係啊!他們無法想像這兩大重臣在朝堂上正麵衝突是什麽樣子。每個人心中都有點激動,想看看這難得的場麵。而同時又夾雜著害怕,畢竟鬧到血雨腥風的場麵是誰也不願意的。
桑弘羊果然很激動,頜下那部蒼白的胡子一抖一抖,他沙啞著聲音道,臣、臣、臣不讚同大將軍的奏議。鹽鐵榷沽乃是先帝施行了幾十年的政策,豈能說廢就廢?況且當今外患未平,匈奴依然猖獗,西北六郡列嶂如雲,將士們都焦首黑麵,枕戈待旦,日夜登城守衛,才能贏得長安的寧靜。大司農調撥軍費大部分還需要仰仗鹽鐵榷沽的政策,現在廢除萬萬不可。大將軍提出此議,想是一時過聽奸賊讒言,疏忽了大計罷。
霍光陰鷙著臉,相比桑弘羊,他的聲音要沉靜得多。桑大夫此言差矣。自古父親創業,兒子守成,這樣的事不知凡幾,治天下也是同樣的道理。先帝當年也說過,不滅匈奴,將給後世子孫帶來禍患。所以先帝雖然明知愚民無知,對連年征戰頗有抱怨,仍然不改初衷,屢次出兵絕域,攻擊匈奴,就是為了給大漢的新君留一個太平天下。即使愚民或者俗儒偏要謗毀先帝窮兵黷武,他也寧願承受。先帝在晚年也非常悔恨,曾下輪台罪己之詔,期與天下士大夫更始。但仍舊沒有立刻罷黜鹽鐵榷沽的原因,就是想把這件好事讓給今上去辦,希望今上能因此榮受美名。如果當真罷黜鹽鐵榷沽,天下百姓一定會欣喜若狂,對今上感恩戴德的。
大將軍,話雖然這麽說,但老臣就是不信,如果不罷黜鹽鐵榷沽,天下百姓就會不對今上感恩戴德。桑弘羊氣哼哼地說。他心中有一股莫名的焦躁,腦子一時混亂起來,理不清思緒。
這句話似乎有點無賴,霍光心中大怒,這死老豎子,我就不信治不了你,好歹我還是執政大臣。他強行壓抑住怒火,道,臣不敢這麽說。但是皇帝陛下又何必拒絕更多的百姓讚美呢。陛下,臣再次謹提出一個折中方案,不如陛下製詔丞相禦史,召集天下儒生和賢良文學,與丞相禦史兩府的掾吏辯駁,由陛下親自監臨,公正裁決,判斷是非。
桑弘羊心底哼了一聲,說到辯論,難道我還怕你們這些俗儒。我勤於鹽鐵之事幾十年,對其中利弊的熟悉可以說是天下無出我右。而那幫俗儒不親細事,隻會高頌堯舜,開口仁義,閉口道德,說些貌似高深而其實絲毫無用的廢話。如果廷辯,老夫一定要讓那幫俗儒羞得一個個灰溜溜滾回家鄉。
皇帝看著桑弘羊,親切地說,大將軍有此提議,朕以為甚好,桑大夫有什麽意見呢?
桑弘羊稽首道,臣同意大將軍的建議。
既然如此,那麽此事就這樣決定了。皇帝道。
霍光道,臣光敢請當廷議定詔書。
好,那麽讓禦史製定詔書罷。皇帝道。
幾個郎官在陛下擺好桃席案幾,一個尚書史端坐草擬詔書。大殿上沉靜無聲,稍頃,詔書擬就,尚書史站起身來,高聲朗誦道:
始元四年夏六月癸卯朔,尚書以請詔使丞相、禦史與所舉賢良、文學語,問民間所疾苦,擇日齊列席未央廷中,辯論是非。所議奏上尚書,俟皇帝明斷。
一個郎官從尚書史手中接過詔書,呈到皇帝麵前的幾案上。皇帝提筆寫了三個字:製曰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