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2>欲壑難填</h2>


    三十五年,離秦始皇死隻剩下三年。我們看看在嬴政生命中的最後三年,他做了哪些事情。


    在這一年,始皇啟動了許多規模宏大的工程。第一項是直道,這是一條從秦國首都鹹陽直接通往北方邊境的道路,為什麽叫“直道”呢?因為這條道路基本上是“筆直的”。


    各位聽到這句話大概會覺得奇怪,道路怎麽可能是“筆直的”呢?當時的科技那麽落後,道路總得碰到山吧,總得碰到河穀吧,碰到山跟河穀時難道不用繞路嗎?


    如果你們會問這樣的問題,那就太小看秦始皇了。秦始皇是怎麽做到這一點的?很簡單,《史記》隻寫了七個字:


    塹山堙穀,直通之。


    始皇的命令是,看到山就把山給我鏟平了,看到穀就把穀給我填滿了,總而言之,這條道路一定要筆直地通到北方的邊境去。從這裏就可以看出秦國的特色,隻要是秦始皇想要完成的事情,無論花費多大的代價,他一定要做到!


    這樣的精神到底好不好呢?對於擁有這種精神的人當然好,這是很難得的特質。從曆史上來看,要成為成功人物最重要的人格特質,就是百折不撓。人生哪有不碰到挫折的,差別隻在於有的人遇到挫折就被打倒,有的人卻永遠不會被挫折打倒。這種百折不撓的人,始終相信自己必然能夠排除萬難達到目的。


    但問題是,不是每個人都願意跟你這樣玩的。你玩這麽大,不惜付出一切代價也要達成目標,老百姓怎麽受得了這樣折騰呢?在當時科技落後的情況下,“塹山堙穀,直通之”,這七個字背後有多少的血淚?


    第二項工程,則是鼎鼎大名的“阿房宮”。為什麽要建築阿房宮?因為始皇嫌秦國現有的宮廷太小。


    等等!前麵不是已經說始皇把各國宮廷都搬到鹹陽了嗎?還把各國的美人鍾鼓都填進去了,當年各國國王的享受全部集中在他一個人身上,他怎麽還會覺得鹹陽的宮廷小呢?答案很簡單,就是我前麵說過的那四個字“欲壑難填”啊!人的欲望是永遠永遠不能滿足的。


    《韓非子》裏麵有個很有名的故事,商紂王得到一雙象牙筷子,紂王身邊的賢臣箕子聽到這件事就開始害怕恐懼。有人就問箕子,一雙象牙筷子就能讓你恐懼,你也太誇張了吧?


    為什麽箕子的反應會這麽激烈呢?他說:


    有了象牙筷子以後,就一定要犀角玉杯才能夠配得上這雙筷子。


    有了犀角玉杯以後,就一定要山珍海味才能夠配得上犀角玉杯。


    有了山珍海味以後,就一定要錦衣華廈才能夠配得上山珍海味。


    清&middot;袁耀《阿房宮圖》


    要得到犀角玉杯、山珍海味、錦衣華廈,就勢必要橫征暴斂。


    就從一雙象牙筷子開始,箕子就可以知道結局是什麽,所以才感到害怕。君子見一葉落而知秋,俗人不到滿天風雪不知冬天來臨,這就是有智慧的人跟一般人的不同。


    人的欲望無窮啊!這座宮殿,光是前殿就“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你看有多麽的壯闊!但秦始皇的欲望不是隻有這座大宮殿就完畢了,關中他還蓋了三百座宮殿,關外他還蓋了四百多座宮殿,全國有這麽多的宮殿,就為了他一個人的享受。


    讀到這裏就可以明白,這個人統一天下以後,想的不是生民的休養生息,不是老百姓的苦難痛苦;他滿腦子想的是如何誇耀自己的功業,如何長生不死,如何鏟除潛在的敵人,如何滿足自己的欲望,這就是秦始皇啊!


    成功之前,他能夠不斷地用理智來克製自己的情感。等到成功之後,他就開始放縱自己的欲望了。我們不妨再複習一次尉繚對他的評語:


    居約易出人下,得誌亦輕食人。……誠使秦王得誌於天下,天下皆為虜矣。


    不過先別急,我還沒有講出他失敗的真正原因。請繼續跟著往下看,自然會告訴各位。<h2>人為什麽會被騙?</h2>


    始皇求不死藥多年,卻始終沒有得到,方士們必須向始皇解釋原因何在。是預算不夠嗎?還是人力不足呢?都不是。方士的理由,遠超乎各位所能想象。


    方士盧生是這麽解釋的,他說求仙藥不得是因為有鬼物妨害,因此必須不讓鬼物知道人主的所在。這樣鬼物找不到人主,長生不死的真人才會來賜仙藥。所以要得到仙藥,最好的方法是不讓任何人知道始皇人在哪裏。


    各位看懂了嗎?看不懂沒關係,因為這根本就是鬼話!這樣的話,連小孩子都未必會相信。試想如果不讓人知道你在哪裏,長生不死的藥就會來,那到山裏隱居的人,不是人人都得長生不死藥了。


    可是你猜秦始皇的反應是什麽,他完全相信盧生的話。從此他到每一個地方去,決不讓外人知道他在哪裏,如果身邊有人說出他在哪裏,立刻處以死罪。


    我這一段要跟各位說什麽呢?不是告訴你們求長生不死藥的方法,曆史學並沒有教我們這個辦法。重點是要問各位:


    <b>一個連小孩子也不相信的謊話,為什麽秦始皇會相信呢?</b>


    秦始皇是笨人嗎?當然不是,如我前麵所說,他的聰明才智絕對勝過我們十倍。這樣聰明的人為什麽會上當呢?這就是我要跟各位說的,一個從曆史裏麵總結出來的道理:


    <b>一個人會被騙,絕對不是因為他“笨”,而是因為他“貪”。</b>


    越是聰明的人,他的欲望越強烈,也就是越貪,他就越會自欺,就越容易被騙。


    因為每個人心裏,都必然有一樣他真正想要的東西。俗話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你不為財死,不為食亡,那不過是因為“財”和“食”你已經有了。別人引誘你,而你不為所動,那是因為那不是你真心想要的東西。可是你是人,有一天當你真心想要的東西,就出現在你的麵前,有幾個人能夠忍住,能夠抵抗這樣的誘惑?


    我坦白跟各位說,越聰明的人越抵抗不了這樣的誘惑,因為他覺得這樣東西唾手可得。秦始皇就是這樣一個人,因為他貪,所以被騙上當。更重要的是,他從此不讓人知道他在哪裏,會有什麽樣可怕的後果。


    我們繼續往下看,接下來《史記》插入一個故事,讓各位明白始皇對這件事情實行得有多麽徹底。


    有一天,始皇帝到梁山宮這個地方去,從山上看見丞相出行車騎甚眾。古代有地位的人出巡,必然是前呼後擁、車騎開路,有許多前導與扈從的車子。丞相都如此,何況是秦始皇,秦始皇出去當然車騎更多,各位現在終於明白,為什麽張良當年刺殺的時候會“誤中副車”吧?就是因為車子太多,不知道始皇在哪一輛。


    始皇看到丞相出行車騎甚眾,他非常不高興,覺得丞相實在是太過招搖,這不是件好事情。於是有人去告訴了丞相這件事,丞相知道秦始皇不高興,立刻減少了自己的車騎。


    始皇發現這件事後,非常生氣,他氣的不是丞相減少車騎,而是到底誰把這件事告訴了丞相。他認為一定是當時在他身邊的人泄露出去的,於是開始一個一個去審問,結果沒有一個人承認。


    <b>沒有一個人承認該怎麽辦呢?不要急,請把你的書合上,設想如果你是秦始皇,你會怎麽做?</b>


    不必擔心,答案很簡單。如同我前麵所說,秦朝就那一百零一招,哪一招呢?就是“殺”!把書打開,我們來看秦始皇怎麽做。


    當是時,詔捕諸時在旁者,皆殺之。


    我不知道是誰泄密的,總之當時在我旁邊的人都有嫌疑,把有嫌疑的人全部抓起來殺掉,絕對沒有漏網的。各位現在明白,為什麽我前麵說,秦朝統治的方法是“寧可錯殺一百,絕不放走一個”了吧!後麵還有很多例子,不用急。


    從那一天起,再也沒有人敢泄露始皇在哪裏、說過什麽、做過什麽,隻有他找人,沒有人找得到他。問題來了,細心一點的朋友就會想,在後宮裏頭也就罷了,那群臣有政事要找秦始皇商議時,該怎麽辦呢?


    不用擔心,秦始皇有更徹底的做法,他根本不跟群臣討論任何事情,所有的大臣隻能夠接受他的決定。我們繼續看下去,這樣做會有什麽樣的後遺症。<h2>始皇究竟是個什麽樣的人?</h2>


    在這一年,又爆發了中國曆史上與“焚書之禍”並列的一件大事。


    這件事起源於兩個方士的一次談話,這兩個方士叫侯生、盧生,談話的主題是“始皇究竟是個什麽樣的人”。


    《史記》並不是誰的談話都記載,記載或不記載往往都有它的道理。章學誠說“古人之去取,古人之心也”,說的正是這個道理。許多時候,《史記》中記載一段對話,是希望借他人之口,來表達史家對於那個人物的評價,這就是顧炎武所說的“寓論斷於序事之中”,這是中國傳統的史法。


    《史記》前麵已經借過尉繚之口,來告訴你秦始皇是一個什麽樣的人。現在再借侯生、盧生之口,再告訴你秦始皇是什麽樣的人。這一段話,我們全文照載:


    始皇為人,天性剛戾自用,起諸侯,並天下,意得欲從,以為自古莫及己。專任獄吏,獄吏得親幸。博士雖七十人,特備員弗用。丞相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於上。上樂以刑殺為威,天下畏罪持祿,莫敢盡忠。上不聞過而日驕,下懾伏謾欺以取容。


    始皇為人,他的天性本就剛戾自用。他所有想要完成的事都得完成,所有的欲望都能夠放縱去執行,因為他是皇帝,全天下所有的資源都要供應他一個人享受。至於老百姓要為他的欲望付出多大代價或死多少人,他一點也不在乎。


    統一天下、結束戰亂,是始皇莫大的貢獻,但試問各位,統一天下就是為了這樣的結果嗎?大家想要的是這樣的世界嗎?


    秦始皇並沒有因為欲望的實現,就覺得滿足了。欲望滿足了之後,還有更多的欲望,欲望永無止境地擴張,他要北伐匈奴、南征百越、築阿房宮、築始皇陵、築長城、築直道、築馳道……這樣的人如果真的長生不死,會有什麽結果?


    始皇為什麽會走到這個地步,關鍵就在後麵這七個字:“以為自古莫及己。”我說過這是秦始皇最強烈的特質,在他的心中,認為古往今來再也沒有人能夠比他更偉大了。既然沒有人比他更偉大,他所有的決定必然是最高明的,沒有人的決定比他更加正確,他是世間最英明最有智慧的人。


    “專任獄吏,獄吏得親幸”,什麽叫獄吏?獄吏是管監獄的官員,管監獄的官員哪有什麽思想?上麵叫他怎麽做,他就怎麽做,隻有這類人最得到他的喜愛。有思想的人呢?“博士雖七十人,特備員弗用”,博士是顧問,基本上就是顧而不問,反正把他們養在那裏就是了。始皇從來不聽從博士的意見,因為博士哪有他英明呢?見識哪有他高呢?這不過就是一群念古書的書呆子,記不記得李斯的評價:“固非愚儒所知”,一群書呆子哪裏了解當今領袖的英明呢?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始皇隻喜歡聽話的臣子,所以從丞相以下的每一個大臣統統聽話,不去判斷任何事的是非,不敢提出任何不同意見,因為始皇已經都幫他們決定好了。


    始皇作為領袖,他還有一個特別之處,注意下麵這一句,他的性格“樂以刑殺為威”。“以刑殺為威”不可怕,可怕的是那個“樂”字,刑殺是一件讓秦始皇覺得快樂的事情。像這樣的一個君主,你跟在他身邊,說錯一句話,擺錯一個表情,做錯一件事,他立刻就會用刑殺來對付你。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那大家怎麽辦呢?“上樂以刑殺為威”,於是“天下畏罪持祿”。害怕獲罪,又想保持著自己的俸祿,所以“莫敢盡忠”。多可笑啊!始皇的目的,就是要大家盡忠,不敢為奸為非,但這樣做的結果卻是大家“莫敢盡忠”。沒有人敢把自己真正的想法坦露給他,唯恐一句話說錯就招來殺身之禍,隻能唯唯諾諾。


    始皇再也不知道自己有過錯,就算做錯事情了也沒有人敢說,他就更覺得自己永遠是對的,於是一天比一天驕傲。所有的臣子也都隻敢懾服於刑殺之威,每天拚命地講假話討他高興,還記得周青臣嗎?他便是如此。隻要能讓皇帝高興,就能保持榮華富貴;皇帝一不高興,那就“樂以刑殺為威”了。


    一個越來越驕傲的君主,和一群隻知道逢迎欺騙的臣子,究竟會把這個天下帶到哪裏去?我們繼續往下看。<h2>誰還敢說真話?</h2>


    侯生、盧生的話還沒講完,你們再來看看下麵這一段。


    秦法,不得兼方不驗,輒死。然候星氣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諱諛,不敢端言其過。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貪於權勢至如此,未可為求仙藥。


    “不得兼方不驗,輒死”,什麽意思呢?


    在始皇陵兵馬俑一號坑中,曾經出過一把青銅劍,曆經兩千餘年埋藏侵蝕,出土時依然光亮如新。考古人員曾經做過實驗,用這把劍輕輕一劃,一口氣可以劃破十九張紙。


    這把劍何以如此銳利?因為它的表麵鍍了一層鉻,這種鍍鉻的技術是1937年德國科學家才發明的,而我們中國人在公元前兩百多年就有這種技術了。為什麽當時的工藝可以這麽好呢?原因就在法律,始皇的時候規定任何方士隻能有一樣才藝,因為專心才能精益求精。但如果經過考核後,發現你的專門才藝沒有那麽好,怎麽辦呢?那就立刻殺掉,因為秦朝不養廢物。


    因為這個辦法,秦朝做出來的東西比曆朝曆代都要好。順便閑話提一下,在我所知道的中國曆史上,還有另外一個朝代的工藝,可以跟秦朝媲美。五胡十六國時,有一個由匈奴人赫連勃勃所建立的國家叫作夏,史書上記載當時大夏的兵器冠絕諸國,為什麽呢?因為赫連勃勃有一個規矩,例如弓箭製作後必須去射鎧甲,如果射不入鎧甲,就殺弓匠;如果射入鎧甲,就殺鎧匠。所以兩邊的工匠鉚起來玩兒命地做,質量之精良沒有人強得過他,這就是當時讓工藝精良的秘密。這種做法下,工藝當然精良,可是誰受得了?


    有的朋友讀到這裏,就不免問另一個問題,中國在公元前兩百多年就有這樣的技術,為什麽後來會失傳了呢?在下一章,我們就會談到這個問題。答案很簡單,因為那一批秦國最好的工匠,後來都被秦二世殺光了,統統陪葬在秦始皇的陵墓裏麵,中國古代最高的科技幾乎全部失傳,這是科技史上的莫大浩劫!


    好,在這種“不得兼方不驗,輒死”的法律規範下,大秦選出來的每一個人都是第一流的人才,包括幫始皇占星算命的三百人都是,因為不及格的人都已經死了。可是有講真話的沒有?沒有。


    每一個人都擔心觸犯忌諱,隻敢諂諛秦始皇,順著他的意思,不敢提到他的過錯,這是多麽可怕的事情!可是我可以告訴各位,這種事情往往是曆史的常態。


    以前我的古文字學老師曾經告訴過我,商代人用甲骨占卜並記載結果,在商代中期占卜結果往往有吉有凶,可是到了商末越是危機四伏、風雨飄搖的時候,占卜結果幾乎全部是吉。


    是因為占卜結果真的如此嗎?從概率來看,大概是不可能的,恐怕是因為占卜的人也不敢講真話。國家越危險的時候,反而越沒有人敢講真話,於是就讓國家更加的危險,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始皇並不是不勤政,朝廷上不管大小事情都由秦始皇一個人來決定。以前的公文是寫在簡牘上,始皇用一個天平來稱公文的重量,每天不批改完固定重量的公文決不休息。但勤政的另一方麵,你就可以看出他的個性了。這個人事必躬親,他不放心別人,什麽事都要自己來管。為什麽呢?還是那個老毛病,因為他覺得沒有人比他強,別人做的事沒有一樣比他更好,他不自己來管怎麽行呢?別人都是廢物,隻有他最英明。


    曆史上還有誰是這個毛病?三國時的諸葛亮也有這個毛病。司馬懿聽說諸葛亮每天吃得很少,卻連軍中小事都要親自過問,於是感慨地說:“食少事繁,豈可久乎?”斷言諸葛亮不會長命。


    為什麽諸葛亮要如此?因為諸葛亮也覺得整個蜀國沒有一個人比他好了,他不來管怎麽辦,他不放心別人。你當然可以不放心別人,可是你不給別人機會曆練,那人才怎麽培養出來?這樣的結果,最後隻有你自己累死。諸葛亮就是累死的,而秦始皇離死也就隻剩兩三年了。秦始皇十三歲即位,即位三十七年死,死時也不過就是五十歲左右,以一個皇帝來說,實在是算不上太長命。


    但他這麽勤政,別人就感恩嗎?沒有。你看侯生、盧生怎麽說他:“貪於權勢至如此!”你說這是汙蔑嗎?其實也不是,這是一體的兩麵,都對。你說他勤政也沒錯,你說他貪於權勢也沒錯,總之這個人是不讓別人拿主意,大小事他都得自己控製的性格。


    這種人真的長生不死那還得了,那豈不是天下永遠都要做他的奴隸嗎?所以侯生、盧生下定決心,不可以幫這種人求不死藥,兩個人就逃跑了。秦始皇聽說他們兩個逃跑,非常非常生氣。為什麽生氣呢?因為這件事實在是太丟人了。


    記不記得前麵尉繚也要逃跑,他成功沒有?沒成功。為什麽沒成功?因為秦始皇早就預料他要逃跑。侯生、盧生比尉繚聰明嗎?恐怕也沒有。可是侯生、盧生逃跑成功沒有?他們逃跑成功了。為什麽逃跑成功?因為這次秦始皇沒有料到這兩個人會逃跑。很簡單嘛!出乎他人意料就叫“先”,我不是開始就已經跟各位說了嗎?


    始皇自覺他對這兩位方士百般地好,他不相信這兩個方士會逃跑,所以沒有防備。結果這兩個人真的逃跑了,這不是讓秦始皇覺得被打臉嗎?你不是算無遺策嗎?你不是人世間最英明的人嗎?現在這兩個你所重用的人逃跑了,恰恰證明了你沒有那麽英明。


    <b>麵對這樣的結果,秦始皇會怎麽辦?</b>


    始皇花費了無數的國家預算,結果連不死藥的影子都沒看到,結果他“尊賜之甚厚”的方士們還在背後罵他。這兩個人逃跑了,抓不到怎麽辦?不要急,合上書,去設想秦始皇會怎麽辦。


    當然還是那一百零一招──“殺”,你們讀到現在應該已經都很熟悉,不用我再講了。隻要帶點關係的人,統統抓出來殺光,於是始皇將在鹹陽的方士們,包括各式各樣的學問家,全部抓起來審問,要他們檢舉別人,不管是真的假的、冤枉的不冤枉的,總之就可以牽連一大堆人出來,最後總共抓了四百六十多人,然後全部在鹹陽坑殺,這就是中國曆史上所謂坑儒事件。


    寧可錯殺一百,絕不放走一個,這就是秦始皇解決事情的方法。


    簡單、強力、有效率,我說過秦始皇想建立一個這樣的國家。


    這種做法非常殘忍而不通人情,各位還記不記得前麵說的“刻削毋仁恩和義”?《史記》的文字為什麽好,它往往是先虛寫,再實寫。“刻削毋仁恩和義”,這叫虛寫;後麵用無數的例子,來印證他前麵說的話,就叫實寫。曆史學不講空話,每一個道理都要用實際的例子來驗證。


    為什麽要把這些人“皆坑之鹹陽”,是因為這些人罪有應得嗎?不是。是為了“使天下知之,以懲後”,也就是殺雞儆猴,讓天下人看到這些人的例子,再也不敢說始皇的任何不是。


    <b>但試問各位:就算天下所有的人都不敢講真話,可是有一個人他應該要講真話,那個人是誰?</b>


    是的,那個人就是他的嫡長子扶蘇。


    於情,他是始皇的親生兒子,別人不敢講真話,父子之親能不講真話嗎?


    於理,他是皇長子,他有責任對皇帝提出諫言。


    於法,將來他最有可能繼承這個國家,他不能放任這個國家基業,這樣繼續敗壞下去。


    於是扶蘇終於跳出來講了真話,他諫勸始皇說:


    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天下才剛剛平定,遠方百姓都還沒有真心集附秦朝。各位注意這個“集”字,它原來寫成“雧”,是很多鳥聚集在一棵樹上的意思。為什麽古人造字要這麽造呢?因為飛鳥是最容易受驚的動物,還記得那個老笑話嗎?一棵樹上有十隻鳥,獵人開槍打死了一隻鳥,請問現在樹上還剩幾隻鳥?


    隻要稍微使它們驚慌,樹上的鳥就會統統跑光光,這就是“集”字之難。要包含多少愛心和耐心,才能達到“集”的效果,這就是古人造這個字的用意。


    而如今不止百姓尚未集附,就連讀書人也都誦法孔子為仁之道,對於秦朝的重法極為反感。始皇對付這些人的方法,一律是嚴刑峻法解決,天下人就更加恐懼,不肯真心歸附。如此一來,大秦要花多久才能真正安定天下?


    “唯上察之”,扶蘇這話講得多麽委婉,多麽替秦始皇著想。當普天之下,再也沒有一個人敢跟他說真話的時候,隻有親生兒子敢跟他說真話,而始皇的反應是什麽呢?


    始皇怒,使扶蘇北監蒙恬於上郡。


    始皇非常非常憤怒。


    這小子怎麽敢跟我講這樣的話?他憑什麽認為他比我更英明?他憑什麽認為他的決定比我更正確?他怎能明白我所作所為的無比正確和偉大?我功蓋五帝,是古往今來最英明偉大的人,世上沒有任何人可以說我錯了!這就是秦始皇的心態。


    他不能殺他的兒子,他隻好把扶蘇遠遠地打發到北方的邊境去,去做蒙恬的監軍。他再也不想看到令他討厭的人,隻好眼不見為淨。


    我每每讀到這裏,都不禁棄書而歎。這是最後一次有人對秦始皇說真話,也是最後一次秦始皇有機會救他自己,曆史不是沒有給過他機會,而他還是放棄了。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嬴政,已經沒有人救得了你了,因為你自己不想救你自己。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秦始皇:詐與力的極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呂世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呂世浩並收藏秦始皇:詐與力的極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