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論語:述而篇》裏,談到儒者的修養時,孔子說: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從這句話裏,我們可以看出,孔子教化弟子的目的,也是要求弟子,最終徹悟人生宇宙的真相,得真智慧。唯有如此,弟子們,才可能真正拯救自己,從而也懂得,如何幫助別人,拯救自己。


    “誌於道”是說,君子為學,當以悟道為最終目的。在誌向上,以自覺覺他為最高理想。


    “據於德”是指,在具體的修學過程中,首先要守住當下已修得的成果,也即一種在心靈的深處,別人與你是一體的心境。然後,再把這種心境,逐漸擴大。一個人,能感知到他人、乃至它物,與自己是一體的範圍越大,可以說,他所據守的德果,也就越大。其濟世救民的動機,也就越純。唯有如此,愛人、愛物、愛社會、愛國家,乃至愛全天下,才不會是一句,自欺欺人的妄言。


    誌於道,據於德,是講君子內修道德的原則。依於仁,遊於藝,是講君子外用道德的方式。


    “依於仁”是說,君子為人處世,以愛人愛物為準繩,以利人利物為標的。


    “遊於藝”是說,君子要盡可能多地掌握,各種知識與技能,以便於,適時、適機地給他人、給社會,在精神上、物質上,帶來具體而切實有效的幫助。


    “遊於藝”的藝,在孔子時代是指“禮、樂、射、禦、書、數”這六藝。就現代的分科而言,


    “禮”,包括哲學、政治、教育方麵的知識。


    “樂”,包括音樂、舞蹈、美術、影視方麵的知識與技藝。


    “射”,指軍事、武功。


    “禦”,指各種駕駛、操作技能。


    “書”,指文學、曆史修養。


    “數”,包括科學與經濟方麵知識。


    對於上麵所提六個方麵的知識與技能,作為一個儒家君子,都必須要有基本的了解或掌握。至於深入地了解和精通,可根據個人的資質與因緣,有所側重。


    這“六藝”看起來內容很多,但在根本的道理上,它們都有相通的地方。如果能明了孔子所說“一以貫之”的道理。那學起來,就會很快、很容易抓住重點。這時,你也可以真正做到,優遊徜徉於各種知識的海洋,而不被它們沉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孔子的故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孔子的故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