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陶淵明不折腰</strong>
淝水之戰以後,謝安趁前秦崩潰的時機,派謝玄收複黃河流域大片失地。可是晉孝武帝卻重用他弟弟會稽王司馬道子,竭力排擠謝安,使謝安不能施展他的才能。到了謝安一死,東晉政權落在昏庸的司馬道子手裏,東晉的朝政就越來越腐敗了。
公元399年,晉安帝在位的時候,會稽郡一帶爆發了孫恩領導的農民起義,過了兩年,起義軍十幾萬逼近建康,東晉王朝出動北府兵,才把起義鎮壓下去。
這時候,東晉的統治集團內部又亂了起來。桓溫的兒子桓玄占領了長江上遊,帶兵攻進建康,廢了晉安帝,自立為帝。過了三四個月,北府兵將領劉裕打敗桓玄,迎晉安帝複位,打那以後,東晉王朝已經名存實亡了。
在這個動蕩不安的年代裏,在柴桑地方,有一個出名的詩人,名叫陶潛,又叫陶淵明,因為看不慣當時政治腐敗,在家鄉隱居。陶淵明的曾祖父是東晉名將陶 侃,雖然做過大官,但不是士族大地主,到了陶淵明一代,家境已經很貧寒了。陶淵明從小喜歡讀書,不想求官,家裏窮得常常揭不開鍋,但他還是照樣讀書做詩, 自得其樂。他的家門前有五株柳樹,他給自己起個別號,叫五柳先生。
後來,陶淵明越來越窮了,靠自己耕種田地,也養不活一家老少。親戚朋友勸他出去謀一官半職,他沒有辦法隻好答應了。當地官府聽說陶淵明是個名將後 代,又有文才,就推薦他在劉裕手下做了個參軍。但是過不了多少日子,他就看出當時的官員將軍互相傾軋,心裏很厭煩,又要求出去做個地方官。上司就把他派到 彭澤(在今江西省)當縣令。
當時做個縣令,官俸是不高的。陶淵明一不會搜刮,二不懂貪汙,日子過得並不富裕,但是比起他在柴桑家裏過的窮日子,當然要好一些。再說,他覺得留在一個小縣城裏,沒有什麽官場應酬,也還比較自在。
有一天,郡裏派了一名督郵到彭澤視察。縣裏的小吏聽到這個消息,連忙向陶淵明報告。陶淵明正在他的內室裏撚著胡子吟詩,一聽到來了督郵,十分掃興,隻好勉強放下詩卷,準備跟小吏一起去見督郵。
小吏一看他身上穿的還是便服,吃驚地說:“督郵來了,您該換上官服,束上帶子去拜見才好,怎麽能穿著便服去呢!”
陶淵明向來看不慣那些依官仗勢、作威作福的督郵,一聽小吏說還要穿起官服行拜見禮,更受不了這種屈辱。他歎了口氣說:“我可不願為了這五鬥米官俸,去向那號小人打躬作揖(文言是“不為五鬥米折腰”)!”
說著,他也不去見督郵,索性把身上的印綬解下來交給小吏,辭職不幹了。
陶淵明回到柴桑老家,覺得這個亂糟糟的局麵跟自己的誌趣、理想距離得太遠了。從那以後,他下決心隱居過日子,空下來就寫了許多詩歌文章,來抒發自己的心情。
陶淵明寫過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叫做《桃花源記》。在那篇文章裏,他寫了武陵地方的一個漁人,有一次,沿著小溪劃船打魚,來到了一座繁花如錦、芳草鮮嫩的桃樹林。
漁人被眼前的景色吸引住了,劃著船再往前走,到了樹林盡頭,發現了一個小洞。他丟了船,順著洞口摸進去,開始很狹窄,走了一段,豁然開朗,原來洞裏有一個很大的村子,那裏土地肥沃,桑木成行,男女老幼,來來往往,勤懇勞動,過著無憂無慮的和平生活。
大家看到漁夫是個陌生客人,都熱情地邀請他喝酒吃飯。漁夫跟大家談起,才知道那村子裏的人的祖先還是秦朝末年避難到這兒來的。他們根本不知道秦以後還有漢朝,更不用說有什麽魏、晉了。
漁人在那裏住了幾天,告別回家。他在回家路上,做了好多標記,準備下一次再去訪問。回到武陵,他報告了太守。太守也很感興趣,派人跟著漁人去找桃花林,但是怎麽也找不到那個洞口了。
陶淵明寫的那個世外桃源,在當時的社會裏是不會有的。但是他在文章裏描繪的那種人人勞動,個個過著富裕、安定生活的圖景,反映了在當時黑暗動蕩時代的人民的一種美好願望。所以《桃花源記》這篇文章,後來一直被人們所喜愛。
淝水之戰以後,謝安趁前秦崩潰的時機,派謝玄收複黃河流域大片失地。可是晉孝武帝卻重用他弟弟會稽王司馬道子,竭力排擠謝安,使謝安不能施展他的才能。到了謝安一死,東晉政權落在昏庸的司馬道子手裏,東晉的朝政就越來越腐敗了。
公元399年,晉安帝在位的時候,會稽郡一帶爆發了孫恩領導的農民起義,過了兩年,起義軍十幾萬逼近建康,東晉王朝出動北府兵,才把起義鎮壓下去。
這時候,東晉的統治集團內部又亂了起來。桓溫的兒子桓玄占領了長江上遊,帶兵攻進建康,廢了晉安帝,自立為帝。過了三四個月,北府兵將領劉裕打敗桓玄,迎晉安帝複位,打那以後,東晉王朝已經名存實亡了。
在這個動蕩不安的年代裏,在柴桑地方,有一個出名的詩人,名叫陶潛,又叫陶淵明,因為看不慣當時政治腐敗,在家鄉隱居。陶淵明的曾祖父是東晉名將陶 侃,雖然做過大官,但不是士族大地主,到了陶淵明一代,家境已經很貧寒了。陶淵明從小喜歡讀書,不想求官,家裏窮得常常揭不開鍋,但他還是照樣讀書做詩, 自得其樂。他的家門前有五株柳樹,他給自己起個別號,叫五柳先生。
後來,陶淵明越來越窮了,靠自己耕種田地,也養不活一家老少。親戚朋友勸他出去謀一官半職,他沒有辦法隻好答應了。當地官府聽說陶淵明是個名將後 代,又有文才,就推薦他在劉裕手下做了個參軍。但是過不了多少日子,他就看出當時的官員將軍互相傾軋,心裏很厭煩,又要求出去做個地方官。上司就把他派到 彭澤(在今江西省)當縣令。
當時做個縣令,官俸是不高的。陶淵明一不會搜刮,二不懂貪汙,日子過得並不富裕,但是比起他在柴桑家裏過的窮日子,當然要好一些。再說,他覺得留在一個小縣城裏,沒有什麽官場應酬,也還比較自在。
有一天,郡裏派了一名督郵到彭澤視察。縣裏的小吏聽到這個消息,連忙向陶淵明報告。陶淵明正在他的內室裏撚著胡子吟詩,一聽到來了督郵,十分掃興,隻好勉強放下詩卷,準備跟小吏一起去見督郵。
小吏一看他身上穿的還是便服,吃驚地說:“督郵來了,您該換上官服,束上帶子去拜見才好,怎麽能穿著便服去呢!”
陶淵明向來看不慣那些依官仗勢、作威作福的督郵,一聽小吏說還要穿起官服行拜見禮,更受不了這種屈辱。他歎了口氣說:“我可不願為了這五鬥米官俸,去向那號小人打躬作揖(文言是“不為五鬥米折腰”)!”
說著,他也不去見督郵,索性把身上的印綬解下來交給小吏,辭職不幹了。
陶淵明回到柴桑老家,覺得這個亂糟糟的局麵跟自己的誌趣、理想距離得太遠了。從那以後,他下決心隱居過日子,空下來就寫了許多詩歌文章,來抒發自己的心情。
陶淵明寫過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叫做《桃花源記》。在那篇文章裏,他寫了武陵地方的一個漁人,有一次,沿著小溪劃船打魚,來到了一座繁花如錦、芳草鮮嫩的桃樹林。
漁人被眼前的景色吸引住了,劃著船再往前走,到了樹林盡頭,發現了一個小洞。他丟了船,順著洞口摸進去,開始很狹窄,走了一段,豁然開朗,原來洞裏有一個很大的村子,那裏土地肥沃,桑木成行,男女老幼,來來往往,勤懇勞動,過著無憂無慮的和平生活。
大家看到漁夫是個陌生客人,都熱情地邀請他喝酒吃飯。漁夫跟大家談起,才知道那村子裏的人的祖先還是秦朝末年避難到這兒來的。他們根本不知道秦以後還有漢朝,更不用說有什麽魏、晉了。
漁人在那裏住了幾天,告別回家。他在回家路上,做了好多標記,準備下一次再去訪問。回到武陵,他報告了太守。太守也很感興趣,派人跟著漁人去找桃花林,但是怎麽也找不到那個洞口了。
陶淵明寫的那個世外桃源,在當時的社會裏是不會有的。但是他在文章裏描繪的那種人人勞動,個個過著富裕、安定生活的圖景,反映了在當時黑暗動蕩時代的人民的一種美好願望。所以《桃花源記》這篇文章,後來一直被人們所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