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單人獨騎,取道西北,一路曉行夜宿,饑餐渴飲,這也不必細說。


    五十日後,玄奘已到了瓜州晉昌郡,貞觀年間大唐疆土,至此已極,於是西出玉門,黃沙莽莽,絕少人煙。


    南贍部洲與西牛賀洲之間,並無路徑,五行山、蔥嶺、天山、祁連山、烏斯藏、須彌山諸大名山一迭連綿,斷絕兩洲,是以自古東來西往者,皆要轉道北向,西渡流沙,從大鮮卑山餘脈大吉嶺下繞過,方能得過。


    有唐之初,四邊未靖,玉門關乃西北禦外重鎮,關外立有五烽,第一烽名新井烽,第二烽名廣顯烽,第三烽名烏山烽,第四烽名雙泉烽,第五烽直接名為第五烽,皆依沙中泉眼而建,


    本來在這流沙之中行路,清水不可一日或缺,所以這五座烽燧乃是商旅往來必經之地,有涼州都督府轄下校尉領兵戍守,人民私自出境若被守兵抓獲,須受流配充役之苦。


    玄奘身為京師名僧,於這些朝廷典章製度自然十分清楚,不敢公然經玉門關出關,而是往東北繞行了數十裏,涉苦水深入大漠,準備越過莫賀延磧,出一線峽前往西洲。


    苦水滔滔,一片深黑,自雪山而來,向大漠深處而去,蜿蜒玉門關下,河寬百餘丈,波翻浪卷,白沫飛騰,轟轟發發,震耳欲聾。


    玄奘牽著馬兒,站在岸邊高處,手搭涼蓬向遠處觀望,心中十分憂愁:原來這苦水千裏,極目所見,並無舟楫津梁,卻如何過得去?莫不成回身從玉門關而出,那又如何能騙過守關兵將?


    “老檀越,你說這水上有橋,可以渡河,我怎地卻沒有看見?”玄奘回身問身邊那老胡人。


    老胡人年約七旬,高鼻深目,灰白眉毛,名叫石盤陀,早年曾多次往來東土西洲經商謀生,熟習道路,玄奘於瓜洲市井間訪得此人,便請他指引過關路途。


    石盤陀聽得玄奘詢問,手指遠方,微微笑道:“法師莫急,你看那水上,非橋而何?”


    玄奘心中疑惑,順著石盤陀手指方位,眯眼觀看,見那遠遠的水沫風濤之中,似有兩條細細的黑線,橫越苦水,搖擺不定。


    “那卻是何物?”玄奘疑道。


    “法師,你隨我來。”石盤陀笑而不答,徑自拄著手杖,向前走去,玄奘忙牽馬跟隨。


    沿河走了有五七裏光景,石盤陀在岸邊立定,笑吟吟用手一指:“法師請看。”


    玄奘抬眼看時,倒吸了一口涼氣——原來那河上有兩根巨索,都以竹篾編成,有碗口粗細,一高一低,自岸邊參差嶙峋的亂石叢中探將出來,伸向對岸,這便是適才所見的兩條黑線了。


    “法師,這就是昨日小人對法師提起過的苦水津梁了。”石盤陀在轟隆隆的水聲中大聲喊道,“小人在瓜洲居住了數十年,中外幹戈,朝廷時有封邊之舉,每當此時,我等便隻得戰戰兢兢,將貨物綁在身上,從此橋溜過苦水,才得避開朝廷封禁。”


    “人生於世,為求一衣一食,艱辛如此,奘以往卻不知也。”玄奘對著滔滔河水,歎息了一番,合掌對石盤陀道,“有煩檀越助我過河。”


    “法師休忙。”石盤陀道,“不瞞法師說,小人年紀已老,筋骨衰邁,隻能指點法師到此,卻已無力再助法師過河,法師須要自己過去,尚請法師恕罪則個。”


    “嗯,老檀越年紀高大,倒是我思慮不周了,既然如此,我這便去了。”玄奘牽過馬來,“此馬料過不得此河,我去此後,便請檀越照料此馬。”


    石盤陀卻不接韁繩:“法師,小人有一言相告,不知法師肯聽否?”


    “檀越請講。”


    “法師,你親眼所見,此橋十分簡陋,不堪重負,更兼苦水風急浪高,墜河身亡者甚眾。這還罷了,此去一線峽,沿途凡有清泉之處,都在五烽軍馬戍守之下,若欲躲開朝廷緝拿盤詰,從旁路繞行,則流沙千裏,水草難覓,十死九生,小人等昔年往來大漠,乃為生計所迫,無可奈何,今法師位望尊重,何苦冒此大險?不如再等數年,或許朝廷開禁,法師也可備齊資糧,從大路西行。”石盤陀拄杖勸道。


    “多承檀越美意,隻是玄奘來時已在佛前立下重誓,不得正法,決不東歸一步,豈有退轉之理?”


    “法師……”石盤陀還要勸說,玄奘卻將馬韁塞入他手中,低頭將衣袍結紮整齊,向水邊走去。


    石盤陀見玄奘去意堅決,搖頭歎息,跟上前去,從腰間解下一條鐵鏈,一端係在玄奘腰間,一端打了個圈兒,套在河上那篾索上,又取出一副手套,叫玄奘戴在手上。


    “檀越,我這便去了,此行若能抵達靈山,求得正法,還歸東土,再來拜謝老檀越。”玄奘戴上手套,手扶篾索,站在石上,向石盤陀躬身作別。


    “法師珍重。”石盤陀低歎一聲,合掌還禮。


    玄奘轉過身去,腳底用力,一蹬離地,悠悠然便向對岸蕩去,隻聽得耳邊風聲驟然,初時還飄飄蕩蕩,到後來急如飛箭,頃刻間已越過百丈苦水,那對岸怪石嶙峋,勢如猛獸,急撲而來,玄奘依石盤陀吩咐,雙手探出,緊緊抓住上方篾索,手套與篾索劇烈摩擦,一陣嘶嘶急響,玄奘去勢大減,一頓一震,雙足撐上對岸石壁。


    “這過河的法子雖然驚險,卻也快捷省事。”玄奘回過神來,方覺渾身早已為冷汗濕透,河上疾風吹來,颼颼的俱是涼意;低頭看手套時,已是磨得爛了,連掌上都有血跡。


    玄奘摘了手套,解下鐵鏈,手足並用,爬上岸去,回頭看時,遠遠的見石盤陀牽馬拄杖,兀自在彼岸觀望。


    “老檀越,請回吧。”玄奘揮舞雙臂,縱聲呼喊,水聲轟轟,石盤陀卻哪裏聽得見他喊話?見他已平安抵達對岸,也揮了揮手,翻身上馬,循著來時路徑,慢慢回瓜州城中去了。


    玄奘離了苦水,抬頭看天,辨了辨方位,更不遲疑,舉步便行——他雖從來不曾到過西域,對西域地圖卻早已爛熟於胸,又精通天象,天人之際,自有感應,縱陰雲風雨彌布周天,亦知群星所在,不差毫厘,所以在這茫茫大漠之中,卻不必擔心迷了道路。


    行了有十五六日,這一日天色將晚,夕陽滿天,眼前忽現出無數沙丘,青、黃、赤、白、黑五色燦爛,皆有數百丈高下,峰危似削,沙壟相銜,盤桓回環,流湧如波瀾。微風吹拂,有妙音如天籟,乘空而來,琳琅作響,迥非人間所可聽聞。沙丘間又可見清泉脈脈,叢叢蘆葦如青障,綿綿密密,直入群山深處。


    玄奘自過苦水,入目無非塵沙,入耳無非風嘯,何曾見過如此奇景,悅耳賞心之餘,精神亦是為之大振,腳下加快,向蘆葦間行去。


    行過數裏,前方蘆葦叢中,一泓清泉形如新月,光影徘徊,泉邊露出茅簷一角,一道炊煙嫋嫋繞繞,自那枯黃的屋脊上升騰起來。


    此處竟有人家?玄奘又驚又喜,急步上前,輕叩板扉,卻好有半日光景,方聽得門內腳步聲響,那木板門吱呀而開,玄奘定睛看時,門內卻站了一位年老的婆婆,掌中撚著一串念珠,瘦骨伶仃,駝腰曲背,穿著一件青布衣裳,已是漿洗得發白,上麵重重疊疊,打了許多補丁。


    “老菩薩,貧僧有禮了。”玄奘見這婆婆年邁,不敢怠慢,忙趨前躬身行禮。


    那婆婆卻似很久未見生人,反向後退了一步,抬起頭來,眯著眼睛打量了許久,昏黃的老眼中方現出一抹喜色:“是一位法師?老身卻怠慢了,法師快快請進奉茶。”玄奘道了一聲謝,隨那婆婆進得屋裏,那老婆婆請玄奘坐下,轉身去倒了一大碗茶,雙手捧將上來。


    玄奘起身接過,道一聲:“老菩薩,貧僧生受了。”端起茶碗,淺淺抿了一口。這一口入喉不要緊,但覺入口順滑,頰齒生津,竟是平生從未嚐過的好茶味,一時竟忘了行跡,雙手捧起碗來,將一大碗茶頃刻間喝了個幹淨,那老婆婆卻又遞過一碗,玄奘又是一飲而盡,那婆婆再遞過一碗。這三碗茶喝罷,非但舌底回甘,清冽芬芳,兩腋下都覺得習習風生,飄飄然似欲乘風歸去,數月以來旅途勞頓之苦竟一掃而光。


    低頭看時,那婆婆卻又倒了一碗茶,顫巍巍的遞到玄奘麵前,玄奘這時方覺得自己的失態,放下茶碗,又向那婆婆合掌道謝:“老菩薩,貧僧好了。”“好了?”那婆婆卻也並不相強,便放下茶碗。“敢問老菩薩,方才貧僧所飲,是何等佳茗?滋味之甘美,竟是貧僧生平從未未遇。”“法師說笑了,老身孤苦伶仃,獨居這荒漠之地,哪裏有什麽上等佳茗。無非是擇些新鮮蘆芽,烘曬焙炒,聊以充茶罷了,想必是法師遠來勞頓,方覺得滋味新奇。”玄奘將信將疑,那婆婆卻又問道:“觀法師狀貌裝束,像是東南來的高僧大德,老身居此數十年,再不曾見過一個中原人物,今日得見法師,心中實在歡喜,卻不知法師以何因緣,深入這荒蠻不毛之地。”


    “不敢勞老菩薩下問,貧僧因自幼修習佛法,心有所疑,難以開解,因此立誓親到西方佛國,求見我佛世尊,以啟心中疑難,以明正法經義,以光如來遺教。”那婆婆點了點頭:“法師有此大誌,老身衷心欽佩,隻是法師,老身所居之處,名為鳴沙山月牙泉,千裏之內,除了塞外五烽有泉,就是老身這月牙泉了,由此向西三百餘裏,便是那莫賀延磧了,其長八百餘裏,古曰沙河,上無飛鳥,下無走獸,複無水草,又有魔怪作祟,自來孤身行客,能過此沙河者,百萬人中曾無一人,我看法師孤身一人,又無坐騎,卻如何過得去?法師,聽老身好言相勸,作速回頭,尚可留得身命,不然,恐悔之晚矣。”


    “多謝老菩薩指教,但貧僧來時,已發下重誓,定要親上靈山,縱然因此身死,亦是貧僧命緣如此,隻恨東南無人可弘正法耳。”那婆婆看著玄奘,歎息一聲,點了點頭,又搖了搖頭,卻也不再解勸,入內端出一碗半黃不黃菰米飯來,玄奘吃了,便在堂前打坐,那婆婆自己進裏間去了,夜來聽得那婆婆在屋裏喃喃誦經:


    “……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應以毗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毗沙門身而為說法;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為說法;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婦女身而為說法;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應以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喉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現之而為說法。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為說法;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眾生,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那聲音竟是說不出的慈悲安詳,經文也是玄奘以前未曾聽過的,當下暗暗留心,默默記誦,不提。


    一夜無話,待得拂曉,用過早飯,玄奘便向婆婆請教:“老菩薩夜來誦念何經?慈悲之意甚深。”那婆婆道:“五十年前,老身還住在沙州,有位西域來的苦行僧人,教了老身這段《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頗有寧心安神之效,故此老身日日誦念,法師乃京師大德,未有聽說過麽?”“貧僧確是未曾聽聞,便請老菩薩為我誦念一過,貧僧也好謹記在心。”那婆婆果然從頭至尾又念了一遍,玄奘聽了,合掌道:“多謝老菩薩,貧僧記得了。”“法師果然是天資聰慧,當時老身學此經時,足足諷誦過數十遍,方才記得。”“老菩薩謬讚,玄奘不敢承當。老菩薩,感你大德留貧僧住宿,貧僧這便要上路,老菩薩,告辭了。”走出門來,將隨身攜帶的兩個皮囊在門外的泉眼中裝滿清水,便欲啟行,回身再向那婆婆致意時,那婆婆卻不知往哪裏去了,不見人影。


    玄奘躬身向門內一合十,負水而行,走不出十餘步,隻聽後麵那婆婆高聲叫喊:“法師慢走,慢走,且住,且住了!”玄奘愕然回頭,隻見那老婆婆牽著一匹骨瘦毛長的老紅馬,舉著一根木杖,喘籲籲的從屋後趕將過來。


    玄奘忙奔回去扶住那婆婆:“老菩薩還有何事吩咐?”那婆婆撫著胸口,喘息了許久,方才說道:“我看法師也沒個腳力,西天路遙,如何走得?這馬是老身所養,如今留著也是無用,便請法師收下,權為代步。”又將手中木杖遞給玄奘,“遇險峻處也好撐持。”“老菩薩,這如何使得,老菩薩留我住宿,已是莫大之恩,貧僧如何再敢要老菩薩的東西?還請老菩薩收回。”“不,不,法師西行求法,何等大願?老身平生敬佛,隻恨年老孤貧,無可助力,法師便收下這二件物事,若能隨法師麵見世尊,也是老身一片向佛之忱。”彼此又推讓許久,玄奘無奈,隻得拜謝了那婆婆,接過木杖,騎上老紅馬,又向那婆婆再次辭行,這才縱馬前行。


    卻也奇怪,那紅馬看起來皮包骨頭,又老又瘦,奔跑起來卻分外輕捷安穩,休說此地處處流沙,難以借力,尋常駿馬便是身在平地,也決無此馬這般迅速。玄奘心中感慨:馬亦如人,可知山澤之間,埋沒了幾許俊才異士?


    且不言玄奘感歎,隻說這紅馬奔將起來,委實如風馳電掣,隻見一道塵煙筆直向前,無片時,已奔出鳴沙山範圍,數百裏路程直如一掠而過,正在奔跑之際,那馬驀地抬起前足,希律律一聲長鳴,頓住去勢,就此不動。


    玄奘見這馬忽地停步不動,放眼看時,見前方茫茫一派,如雲如霧,驚風擁沙,散如時雨,妖火流離,有似繁星,竟不知有幾許遠近。


    那紅馬仰頭噴鼻,不住地甩尾踏足,仿佛甚為不安,玄奘翻身下馬,拍了拍那馬頸毛:“這便是那莫賀延磧了麽?原來是這等模樣,此中想是十分危險,你且回去陪伴老菩薩罷。”說著將水囊從馬背上解下,自己背了,拄著木杖,便往前走。那馬叫了一聲,死死咬住玄奘衣袖,玄奘回頭,溫言笑道:“馬兒馬兒,你休得扯我,我願未成,決不東移一步,你好生回去罷。”將袖子輕輕從紅馬口中取出,轉身向前。


    那紅馬又叫了一聲,將身一縱,卻奔在頭裏去了,玄奘叫道:“馬兒,馬兒,快快回來。”急忙忙追上去,那馬到了沙霧附近,又揚蹄叫了一聲,往裏一躥,登時不見了蹤跡。


    玄奘追上來,哪消數十步,眼前忽地一暗,已是變了景象,但見此間沙如細塵,風吹成霧,泛泛而起,魚鱉龍蛇,無以數計,飛於塵霧中。又有石蕖青色,堅而甚輕,從風靡靡,覆其波上,一莖百葉,千花一枝。那紅馬卻立在塵霧中,動也不動,玄奘搶上前去,扣住馬韁:“你這馬兒如何不聽話?”那馬卻豎起雙耳,圓睜火目,瞪著前方,玄奘隨那馬目光看去,隻見那茫茫塵霧中妖火龍蛇回旋盤繞,無數白骨聚在一處,當中現出一尊魔神相來:頭為火炎,口為血河,骷髏圍滿頸下,百萬龍蛇蠕蠕而動,纏繞其身,兩乳腹臍皆如慟哭嬰兒,足下踏著一朵血紅色的蓮花,在塵沙細霧中流轉不定,載浮載沉。


    玄奘見了這般情景,合掌當胸,念一聲:“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那魔神低頭看來,忽而笑了一笑,八萬四千毛孔中皆有魔音流出,若高若低,若遠若近,飄忽左右:“那和尚,你從哪裏來,待往哪裏去?”玄奘仰首道:“貧僧從東土大唐而來,欲往西方求取正法,普度世人,今過此沙河,還望尊神大開方便之門,若此行不負所願,貧僧東歸之時,必為尊神日日誦經祈福。”


    那魔神聽了,嗬嗬低笑:“那和尚,我若弄起神通來,你即刻也就死了,你的自身也難保,還說什麽解脫世人?”玄奘道:“我已發下大願,縱死也不敢有負先心。”那魔神仰天大笑,一時間四下裏煙生雲聚,無數龍蛇從虛空中湧出,逼將上來,鱗甲開張,舌信吞吐,嘶嘶作響,圍著玄奘遊走不已。那紅馬遍體長毛都豎將起來,口中發出噅噅低鳴,玄奘卻不為身周異景所動,抬手輕撫紅馬背脊以示安慰,垂眉低誦:“世法如幻如夢,如響如光,如影如化,如水中泡,如鏡中像,如熱時炎,如水中月,是以諸法無常,一念在我。……”牽著馬兒,不顧身周龍蛇猙獰,黑氣層雲,一步步向前走去。那魔神低頭看來:“這和尚倒也有幾分道理,今日我要放你走,原也容易。隻是我在此千年,不得解脫,卻又有誰曾來看顧我?我須放不得你。”雙臂一揮,有黑風如龍卷,自天際旋來,嗚嗚低吼,砂粒尖嘯,皆如利刃,遍地下大火熊熊,飛騰數百丈,熱浪卷來,須眉欲燃。魔神即是沙河,沙河即是魔神,這莫賀延磧長三千裏,寬八百裏,流沙之中,魔神身合天地,轉換陰陽,皆同等閑。適才的龍蛇騰躍,雖然駭人,卻不過是幻象,奪心而已,此刻卻是魔神縱造化之能,以為真風真火,如焚如割,玄奘雖然心性堅毅,終不過凡軀俗體,如何禁得住這風沙惡火,目不能睜,口不能呼,耳中俱是惡風嘯吼,鼻中盡為如火焚塵,勉強向前掙了數步,再也支持不住,扶著木杖,慢慢坐倒在地。那紅馬此時卻不再畏懼,橫過身軀,擋在玄奘之前。休看這馬又老又瘦,就這麽橫身一擋,憑他滿天炎風烈塵,到了玄奘身前,卻憑空減弱了八九分,剩下一二分便不足以傷玄奘性命了。那魔神在空中看見,雖然驚異,卻哪裏肯就此罷休,逞其神通,運其惡法,風炎漫卷,血色黃塵騰騰直上九霄空,縱在萬千裏外,亦可見此處異狀驚人。


    瓜州城內,數十萬軍民仰首看西北方一片黃雲血火,焰光騰騰,驚駭無以名狀:莫賀延磧這等暴烈,數十年來從所未睹,卻不知何人惹惱了深沙神王,幸好彼處離此地甚遠,不然,連瓜州俱為焦土。那石盤陀已回到瓜州,坐在自家院裏,看著天際異狀,喃喃誦佛:深沙神王如此惱怒,莫非是為了那和尚?這和尚,我勸他不要西去,這番惹惱了神王,定然送了性命。善哉,善哉,大慈大悲救護主菩薩!


    且說玄奘一人一馬,端坐流沙河內,沙浪如山,渦流如怒,直如置身滄海,一粟渺渺,風沙一層層湧來,玄奘連人帶馬,漸漸消失在黃沙之中。


    沙停塵止,大火兀自熊熊熾燃,七日七夜之後,深沙神王收了神通,正欲潛伏休息,卻見一座沙丘頂上連拱幾拱,那紅馬歡聲長嘶,躍將出來,玄奘隨之緩步拄杖而出,大袖飄飄,容顏雖然不免憔悴,卻越發的風采儼然,渾身上下白光蕩漾,如水如雲,竟是說不出的慈悲莊嚴,安寧祥和。


    “三界無安,譬如火宅。


    此身何在,何處有我?”


    玄奘口中誦偈,抬眼向深沙神看來:“善哉,汝在此地,惡趣千年,其猶未厭乎?”深沙神本以為玄奘早已骨肉消融,化為白骨,此時見他安然無恙,本欲再施神通,玄奘目光所至,無限悲憫直入心底,深沙神全身一顫,竟不由自主跪伏下去:“自千年前有弟子此身,便被纏縛此地,日曬風吹,寒時如冰,熱時欲死,不得自由,因此弟子煩惱欲狂,作惡傷生無以數計,求我師指點,如何才脫此苦耶?”


    “眾生於無始生死,無明所蓋,愛結所係,長夜輪回生死,不知苦際。譬如有犬,繩係著柱,結係不斷故,順柱而轉,若住、若臥,不離於柱。業由自作,還當自滅,他人無可措手,汝若從茲以往,向善行善,莫作新業,截斷五行,何懼不得解脫?


    “色如聚沫,痛如浮泡,想如野馬,行如芭蕉,識為幻法,最勝所說。思惟此已,盡觀諸行,皆悉空寂,無有真正,皆由此身。我有心經一篇,汝可謹記,體解苦、空、無常之理: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弟子謹遵我師教誨。我師且請安穩,待弟子送我師渡此流沙。”玄奘合掌為謝,深沙神轉身伏地,化金橋一座,兩邊銀線,盡是深沙神,將手托住金橋,玄奘牽馬策杖,徐徐而行,不過半個時辰,足踏實地,已在莫賀延磧之外,回身看那深沙神時,已化身為一小兒形象,頭挽雙髻,青蛇繞臂,左手持矛,右手捧缽,向玄奘深深頂禮,隱身於莽莽黃沙中去了。


    此刻方顯出莫賀延磧真容,但見沙海茫茫,白骨連天,那深沙神在此千年,禽獸人馬葬身其腹者無以數計,今日方始改過遷善,此後橫越沙河者,常得深沙童子化身相助,人以為天王化身,造像膜拜,這卻都是後話了。


    卻說玄奘出了莫賀延磧,正要轉身上馬,隻見天邊一輪落日,又圓又大,其色昏黃,譬如銅鏡,那落日餘暉中卻站著一人,隻因背光而立,麵目卻瞧不大清楚。


    玄奘心中詫異,牽著馬兒向前走了幾步,不由“啊”的一聲輕呼:“沙竭羅,你如何會在這裏?”


    那人長發披肩,身著海青,卻不是李承乾是誰?


    承乾見玄奘上前,雙膝跪倒,喊了一聲:“師父。”驀然間異象又生,那昏黃落日中萬萬條青氣旋繞而起,席地卷來,玄奘、承乾,連那紅馬一起,身不由主,飄飄蕩蕩,落入那無邊青氣中去了。


    神光離合,青氣聚散,一瞬間仿佛越過萬裏關山,俄而有人朗聲道:“老師,弟子已將玄奘法師與承乾殿下請到。”玄奘睜眼看時,見自己立身高處,聳出層霄,頭頂星漢燦爛,光雲周旋,直欲伸手可及。


    身旁立著一名少年道士,手提一幅畫卷,向麵前的兩名道人躬身稟報。


    那道人擺手讓少年道士退下,嗬嗬大笑:“法師,貧道稽首了。”玄奘看時,那道人長須飄拂,青袍芒履,旁邊一名卻是當日閣皂山崇真宮丹元大會上所見的長春子丘處機,今日的全真教主,北魏國師,旁邊那道人三髻蒼髯,灑然持拂,當日丹元大會上亦曾見過。


    遠處石台上又有四個蒲團,四名道士麵壁而坐,如鬆鶴之姿,端嚴不動。


    “貧道長春子丘處機,這一位是我師兄丹陽子馬鈺,聞得法師西行,不揣冒昧,著小徒呂岩將法師請來,還望法師恕罪。”丘處機笑眼盈盈,馬鈺也含笑向玄奘致意,卻不曾介紹那四名道人,那四名道人也恍若不聞身外之事,並不轉過身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封神歸真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如是我雲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如是我雲並收藏封神歸真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