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正是寒露前後,天色漸涼,夏秋多雨的時候過去,河中水位也漸漸降低,岸邊淤泥裏一片蛙聲鼓噪。稻田兩側的農田已染上了一片粲金,田裏泥土已經曬幹了,莊戶們揮著釤刀、鐮刀,一叢叢地收割新稻。


    割下來的稻子堆在道邊曬穀場旁,有的人家曬場上擺著轉輪式打穀機。鐵鑄的、釘滿梳齒的轉輪隨著腳踏的節拍飛轉,另有人抱著稻杆,將稻穗放到輪上,便被高速轉動的鐵齒梳下來,拋飛向對麵。


    宋時趴在窗口看著稻穀飛轉的情景,“嘖嘖”歎道:“看咱做的這人力打穀機,幹活兒也不比電機差多少嘛,還靜音、環保,不容易出事故。”


    他雖然沒發明過什麽東西,全靠搬運,但也時常以民間發明家自居,看這些東西都跟自己的孩子似的,哪哪兒都好。桓淩也湊上去看這片農家豐收景象,度著那裏離大道的遠近,提議道:“要麽你在車裏等等我,我下去問問百姓們如何看宋知府的惠民之政,回來告訴你?”


    宋時這一上午也躺了不少時候,此時摸著腰腿也不大酸了,索性就要跟他一起去。


    桓淩還擔心他哪裏不適,宋時直接抬手,按住他的雙唇:“你也把我看得忒不濟了,我這腰也是能隨便做一百個仰臥起坐的,昨晚那都不算什麽。”


    就是有點兒肌肉拉傷,慢慢活動也正好活動開了呢。


    他叫人停了車,桓淩便先跳了下去,替他搬了登車凳,又伸出手扶著他,讓他穩穩當當落地,兩人一道往道邊走去。


    隨行的白役們也要跟上,宋時擺了擺手,吩咐道:“不必跟上來,那些都是力農的莊戶,又不是亂匪,哪裏就要這麽多護著。”


    這兩年因著工廠用人的關係,漢中附近已經經曆過多次人口普查,凡有工作能力的壯年男女都叫他篩過一遍了。別說這土地平坦肥沃的河穀地方,連天台山等地野山溝裏藏的山匪、馬幫之流都沒有跑得了的,都在各礦區、廠區勞動改造著呢。


    如今的漢中府,已經不是他們剛到本地,在外頭住一宿都要擔心有賊的時候了。


    他們也不帶隨從,隻兩個人相扶相伴,踱著方步緩緩下了官道,走向圍觀打穀的百姓。


    此地離著試驗田所在的秦家灘尚遠,平常兩人也不在此地停留,那些打穀的不認得他二人,隻當他們是出來秋遊的普通學子。但百姓對書生天然有些敬畏,這片曬場的主人家便倒了粗茶給他們喝,問他們是哪裏人。


    不像是漢中府的學生,漢中的學生看這些機器早不新鮮了,沒有特地到田裏圍觀的。他們斷然是外地學生,特來學他們漢中知府富民之術的。


    宋·漢中府致富帶頭人、各府官員學習的榜樣·時笑眯眯地聽著人誇自己,桓禦史還更有察訪民生的自覺,問眾人:“你們曾見有外府人來學富民術?你們可覺得自家的日子寬裕了麽?”


    那來送水的老漢笑道:“自然富了,先生們不見這些穀子麽?往年一畝田裏可打不出這些穀子。收了稻又要拿打穀桶打,那時可要全家老幼一起打,搶著打下來曬幹……“


    那時連自家喝水的工夫都沒有,哪有心招呼客人。


    如今種稻有漢中學院的小先生們教,收稻又能租借來起大釤刀和極快的鋼鐮,還有這打穀機——膀不動身不搖,拿腳一踏就打掉那麽一大捧稻粒,這還叫幹活麽?


    老幼婦孺都幹得了這些事,壯年更不必都留在家裏:去知府大人的經濟園做工;或到碼頭、礦上,或給城裏大戶的工坊做工;或與人收稻、舂米、扛包;或販些針頭線腦、到各村鎮做些小買賣……


    這一年不光有糧食,還能攢下些錢。到冬天若輪到這一甲服徭役,便去給宋大人做工修修路、修修水利,也心甘情願。明年開春再按著府尊大老爺的安排耕種,定然又是一年豐收。


    隻是府尊大人教人種田的法子有些麻煩,不似他們從前按節候下種,到地裏埋頭幹活的省心。


    說起這麻煩來,倒有不少人過來附和:“從前都是按老輩子傳下來的法子種田,如今宋大人卻叫人建了氣象站,算著溫度下種,下了種還得看天氣寒熱澆水……‘’


    “種田之後還得算日子,種下去幾天澆幾寸的水、長幾片葉子開始曬田……出了穗四十……五十……反正就那幾天收稻子,不許早也不許晚。你說哪兒有種田還拿著黃曆算日子、拿著尺量水麵高低的?”


    “施肥也是按日子施,用的幾樣肥料多少還不一樣,每施一回都得跑漢中學了問一回,不然不敢下這金貴的化肥。從前咱們種了幾十年的田,哪兒曾這麽麻煩過!”


    一群人又喜又惱、半真半假地抱怨,旁邊聽著的有人跟著附和,有的隻笑,有的也罵他們:“原先靠天吃飯才收得多少糧食,如今收得多了一半兒,若無宋大人手把手地教你種田,你上哪兒種得出這些糧食?”


    “官府報天氣的又不要你的銀子,隻叫你記個日子都記不準,還有臉埋怨哩!”


    這些鄉裏鄉親的,越說越親熱,連機器打穀的聲音都要蓋過去了。桓、宋兩人是斯文的讀書人,插不進他們說話——主要是音量不夠——便隻在一旁聽著,記下他們日常農事中遇見的問題。


    回到車上,桓淩便忍不住笑出來:“當初咱們自己在試驗田裏種稻種麥,多少人偷偷地問,偷偷地學。如今按著裏甲教下去讓人學,倒有那些人嫌起麻煩,不是當初把你的法子當仙術的時候了。”


    可以理解,他也知道數理化是好科學,自己上學時還選了文科呢。


    宋時發出理解的聲音:“等今年糧稅轉運上京,冬日無事,就辦個掃盲班給鄉裏的大人孩子掃盲。不分男女老幼,爭取至少一家有一個識字過千的。”


    至少達到小學一年級水平吧。


    不用學什麽生僻字,能看懂府裏張的告示就行。


    他們學院的基礎教育教材裏就有農業課,不過內容比較深,沒有基礎的普通農戶學起來肯定艱難。過些日子便叫老師們把這些現代農業知識和識字結合起來,編個簡化版,類似三字經的掃盲教程。


    當今市麵上雖也有農學類蒙書,不過內中知識自然比他翻譯過來的落後,書裏還有“腐草為螢”、“鷹化為鳩”、“雀入大水為蛤”之類的神怪傳說,不如不學。


    宋知府如今連年豐收,財大氣粗,什麽都敢想,還敢跟上司說。好在這位上司也不嫌他花錢多,反倒要替他出主意:“也該在教材裏寫寫如何看溫度、算風力、辨雨雲之類,並細教這些氣候變化與莊稼生長的關係。尋常人不懂其中用處的,記起來就不易入心。”


    是嗬,直到五百年後的現代社會,農業很多時候都得看天吃飯,得多普及點兒正經氣象知識。去看試驗田時,順便也看看附近氣象站,看那裏的記錄完不完整、準不準確。


    一時的記錄看不出什麽,堅持記個幾十上百年的,就是後人安排農事、預測災異的種要資料了。


    都說做一件事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他現在穿到了五百多年前,做什麽不是最好的時間?


    這麽一想,他頓時充滿幹勁,將許多之前因為缺錢、缺人手而沒能幹起來的事重新納入未來的三年計劃當中。桓淩雖然沒有他這種回到五百年前做事業的機遇,卻也抓緊了做事情的第二好時機——


    重在當下,想到什麽立刻就做。


    回城之後他就先去車行訂了兩大罐潤滑輪軸的石脂,拿了宋時兌來的石油分餾技術文獻,一麵自學一麵埋頭寫世情文章,幫著宋時掙些晉江餘額。


    前些日子他們去看了氣象站,他恰好有些思路,想寫幾篇地方官祈雨、祭祀之禮,試試晉江網會不會收。畢竟他從宋時身上看出來,他們那時候官員早不做,甚至也全然不信這些鬼神之事,想來流傳到那時的文字也比不上他能寫出來的詳細。


    他豈止寫地方祈雨儀式,還要去跟妹夫周王聊聊,問出宮中祈雨的詳細流程。


    周王年紀輕輕,不知道他拿自家事寫稿賺錢的用心,隻當他是為旱災早做準備,便將從前參與儀式的經驗原原本本地告訴他。那祭台怎麽布置、神像怎麽抬出擺放、道士怎麽做科儀、供的什麽香燭、祭品……


    桓淩一一拿筆記下,神色極為嚴肅,幾如馬上要依法求雨似的。


    周王授罷經驗,見他如此認真,不由得多問了一聲:“我聽說宋兄在城中外各處都放了氣象箱,能報晴雨、測寒溫,難不成還能測出明年將有旱災?”


    不,測不出明年將有旱災。但能兆出我們憑著這旱災祈雨之法,能賺上一筆晉江幣,換來煉化石油的化工秘法。


    他合上筆記,朝周王躬了躬身,滿心歡喜,真誠地謝道:“非為防災荒,隻是下官好奇罷了。今日得殿下解惑,下官心中亦有所得,需去實驗室驗證一番,明年殿下便見得到成果了。”


    他在周王迷惘、驚訝又摻了幾分崇拜的眼神中飄然而去,憑著這本原始資料連寫幾篇科普短文。他如今寫現代文越來越順暢,越來越合發稿的格式,寫好的文章宋時拿過去隻須照著輸入,不必改動多少,十分省心。


    他省下的心力就給桓淩做了個超長水銀溫度計,能測到三百度的那種——畢竟水銀沸點在357攝氏度,再高溫度計就炸了。


    不過這溫度也暫時足用了。因為石油在六十到一百五十度就能分餾出汽油,一百五十度到三百度可得煤油,再之上是柴油……


    這三樣甚至已經超過他們目前所需了。


    桓淩接過寄托著宋時滿心希望與漢中石油工業未來的溫度計,又拿出按實驗裝置圖定製的冷凝管、牛角管,配上燒瓶、燒杯、酒精燈等實驗儀器,仔細固定好,往燒瓶中倒入幾塊碎瓷片,緩緩注入一杯石油。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到古代做名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五色龍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五色龍章並收藏穿到古代做名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