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這一趟就是來料理征發民夫之事的,因正說到屯田,便向李總兵要了花名冊,清查今年征兵事宜。


    好在遼東沒有多少人事變化,經歲所曆戰事也不甚多,征補兵員也是依製而來,不似陝西鎮、延綏鎮等近年邊患頻發、人員代易頻繁之地,竟有強征良家子入伍之事。


    桓淩幫周王看過花名冊上人員變動,與往年征兵人數比較;再比較屯田、子粒、草料、軍馬……順手還從地裏挖了一袋黑土回去給宋時做樣本。


    雖才入冬不久,土地卻早凍得硬硬的,上麵覆了層厚實的雪毯。他領人挖土時先下鏟子鏟掉一層沒到小腿的積雪,再動了身窄而厚實的條鋤,才將底下凍土挖出來。


    挖這樣的凍土,條鋤都嫌不夠尖銳有力,看得他直想派人打一把十字鎬來。可到了春天雪化之後,這土地卻又著實濕潤肥沃,仿佛用手一攥都能攥出油來。周王還記得當初看天台山下旱田時,在宋時手中見著的那塊夾雜著點點黑色有機肥的棕黃田土,看著這油黑的土塊,驚豔得倒吸一口冷氣——


    這土得有多少肥力在裏頭!


    恐怕不必摻什麽農家肥就能耕種了吧?


    能不能長十三穗的祥瑞?不能長水稻,那麥子以不能分出十三穗?


    不能,麥子分不出那麽多穗來。


    桓僉憲淡定地把周王從十三穗的魔障中拽了回來,含笑答道:“麥穗一株多在兩三穗上,至多不過八、九、十穗,若有一株九穗的麥子,實可算難得的祥瑞了。咱們漢中種的是過冬的小麥,如今都該栽種下去了,待殿下回去,便可見田間越冬的麥苗。”


    反正如今水稻早已收獲,漢中府的十三穗瑞稻應當已由褚長史押解上京了,兩人說起話來也不特意背人。司馬右史也早知道府裏產有嘉禾,一樣飽含欣慰和期盼地聽著,唯獨李總兵聽著他們口口聲聲“十三穗”“九穗”地議論著,以為他們是在發夢。


    他也讀過幾章史書,漢光武帝出生時才有天降祥瑞,一莖九穗,這幾位又是王爺又是禦史又是長史的,不能這麽胡說吧?他們大鄭……


    他們大鄭不是要有皇孫了?


    這位皇孫生時便有嘉禾異象?


    李總兵腦中猛然爆開一個念頭,止不住心思飛轉,心跳加快,臉頰漸漸透出血色,有什麽念頭急迫的要從腦中掙出來。他雙目怔怔看向周王,不知自己何時開了口,朝著那邊叫了聲“殿下”。


    周王看了他一眼,含笑問道:“李總兵有何事要問?”


    他的聲音十分溫柔平和,如流水般撫平了李總兵心頭火焰,他稍稍冷靜下來,也察覺到了問題——雖說大鄭朝地方上天天有獻祥瑞的,什麽白鹿白象也非稀罕,可是十三穗的嘉禾終究是未曾聽過的,怎麽這幾位說起來竟毫不動容似的?


    而且周王不是幾月前便從漢中啟程巡邊,又如何知道漢中府能種出十三穗嘉禾,更如何敢斷言麥穗能生到一莖九穗,乃至一莖十穗?一府數萬頃田地,往往才生一本嘉禾,怎麽他們就似提前已找出來了,隻待上報邀功?


    難道這嘉禾也是人想種就能種出來的?


    若有個人想要祥瑞就能種出祥瑞,豈不是個神仙了?周王難不成真是天命所歸,被貶到邊關還能遇見個神仙助他?


    李總兵也是世襲將軍,自小在京師武學校讀書長大,輕易不信僧道之言,當此時也不由得有些迷信,壓著嗓門問道:“王爺莫不是在漢中有所遇合,遇著了一位能種嘉禾的隱逸高人?”


    高人是高人,但不隱逸,挺出名的。


    周王頗有些驕傲地介紹道:“正是咱們大鄭第一才子宋三元。今年他到漢中府便親事農桑,試出了幾種神異的肥料,以那三種肥料混合施地,便可促水稻分蘖抽穗,一莖生出多枝穗來。”


    隻是路上傳信不便,他們還隻知道能結多少穗,未知一穗上最多結了多少穀粒。


    周王與司馬長史在漢中府就跟著宋桓二人親身下過田,這一路上又是讀學農報告、又是聽桓淩講解植物生理,早破了天降祥瑞的洗腦包,走進了科學種田的新天地。看到李總兵一副求知若渴的懵懂模樣,便給他講了講宋知府親自下田,給百姓們建新水車、製高效肥料,終於憑著滿腹學識種出了高立水稻的故事。


    九邊這幾年屢遭波蕩,朝廷四處征兵,軍費又大漲,糧稅虧空越發嚴重。虧得聖皇將宋大人放到地方,給了他一展長才,種出高產糧食的機會,他們大鄭的銀糧往後或許可不用再愁了。


    李總兵這才明白,周王背後沒有什麽天外神仙、隱世高人支持。但支持他的人卻是個眼看著前途無量的才子名士,這份量甚至比哪個山裏出的白胡子處士更重得多。能一茬茬豐產的瑞禾,也比數萬頃田地間一枝獨秀的更貴重。


    周王殿下竟把這樣的大事隨隨便便告訴給他這麽個二品總兵官,是對他格外看重,還是真的衝謙退讓,不願以這祥瑞嘉禾博個“天命所鍾”之名?


    不論如何,周王分明手持祥瑞,卻不以此邀名買好,反而一心隻想著國朝錢糧大計,確實是器量寬洪,以百姓為重的賢王。


    李總兵心中悄悄思量著,麵色不異,接下來周王一行要查看營中器械、將士操訓情況時,卻又比之前更盡心,將自己掏腰包養出的精銳親兵都送到了周王麵前。


    尋常兵丁都是從百姓中征發來的,年紀、壯弱不等,唯這些親兵是他親自訓出來的,哪怕是遼東這伸不出手的嚴寒天氣,也能騎著馬踏雪馳騁,在訓練場上舞刀弄劍,也能對著靶子打出槍槍皆中的好成績。


    周王看得目不轉睛,拍手叫好:“實在是好漢,這樣的天氣裏、穿得這麽多,也能操練起來。”


    桓淩卻周王更專業些,讚道:“這些士兵的手也穩,火力也壯。這樣的寒風裏,還能穩穩地點著火繩,按在火藥池裏,若換個不利落的,到這等天氣,手裏的槍就隻得當榔頭用了。”


    周王聽著他講解,看著那些士兵倒火藥、點火繩時戴著不知是毛線還是棉線的五指手套,輕笑道:“果真是有毅力的良兵,也有李總兵關愛士卒,叫人做了手套的緣故在其中吧?這樣冷的天氣,若不戴手套,隻怕這些士兵取火時,手就要凍壞了。”


    李總兵忙起身遜謝:“這手套還是殿下帶來的裁縫教軍中輔兵織造的,若非如此,這樣冷的天氣裏軍士們手都凍僵了,拿取火藥壺、點引線引火時就沒這麽利落了。”


    周王皺眉道:“若再有這樣天氣,就叫人都穿戴齊了再操訓吧。天氣這們冷,若寒氣進了骨頭,落下病根可怎麽好。這樣冷的天氣裏達虜也常越境襲擾麽?咱們的軍士可有因寒凍受傷或敗戰的時候?”


    若有這問題,他得請兵部向遼東多送些棉布、棉絮禦寒。


    李總兵笑著解釋:“殿下不知,這遼東的天氣比遼西冷得多,此時還算好的,到了臘月裏便將一壺熱水潑出去,不等落地就結成冰了。到那時咱們的戰馬雖然趟不過雪地,打不得仗,那些虜寇、蠻夷就更打不進來。”


    隻一入冬,他們便從城牆往下澆水,澆得一片城牆都凍得死硬,牆麵冰雕雪砌一般結實光滑,縱使虜寇不畏寒,也爬不上城牆。


    而待到天氣轉好,虜寇縱來,他們這些精兵能拿得起槍、點得著火繩,便不畏這些零散騎兵的衝擊。如今更得了殿下派人傳授的線織技法,能做出緊裹手指,又靈活不妨動作的手套,春秋兩季天氣尚冷時打仗,還是他們遼東鎮更占便宜。


    周王這才安心了些,又看過一般士兵的刀槍棍棒,便回了鎮守總兵官府,同幾個文人坐到火炕上回溫。


    李總兵經此檢閱,越發覺出周王的好處,又派人取來二百條上好的掣電銃,連同二百套全新的鎖子甲、明光甲、山文甲一同送予隨行的儀衛正與護衛司指揮。


    周王這一趟出行帶的人雖不多,卻都是精銳中的精銳,兵甲都是出京時新領的,不著正裝時就穿宋知府給訂做的軍大衣,倒不貪邊關這點東西。非止不貪,護衛指揮還拿出一支他們私用的、裝了瞄準鏡的好槍給李總兵看。


    槍上的瞄準鏡是玻璃的,玻璃當中畫了十字線,線旁刻有數字,按著數字就可計算瞄準角度。雖然算數時麻煩了些,可用習慣之後拿起槍就能知道槍口準星在哪個格上打得最準。


    比太·祖當初使人製的望山瞄得更準,用著更方便,隻是這瞄準鏡裏要用透明玻璃,還要磨出凹凸形狀,非富貴者不能用。


    李總兵估摸著自己能備下幾支瞄準鏡,但要推廣到軍中便不可能了。隻看著剔透的光學玻璃就知道其珍貴,卻又舍不得放下,想找周王指揮借來多看幾眼。


    那幾位軍官跟著周王一路東巡,也頗有點上級領導小組蒞臨指導地方工作的覺悟,又是跟二品大員打交道,自然不會吝嗇。不光將槍給他們,還連宋大人給配的望遠鏡也借他們看了,教給他們磨製鏡片的技巧。


    就是將宋那人那鴛鴦尺改造一下,兩個遊翼尖上加個朝裏拐的小尖,如此一來就能卡在玻璃片兩側。調定長短後繞著玻璃轉一圈便知薄厚是否得宜,哪裏鼓出來就磨平哪裏,最後便得個光滑均勻的透鏡。


    他們王爺早已上疏朝廷,奏請兵部給各地邊軍配備這些宋大人弄出的千裏鏡,隻可惜兵部撥糧餉兵備都不痛快,不如他們買些碎玻璃塊自己磨。


    李總兵謝過他們的好意,借了望遠鏡和瞄準鏡回去,湊起軍中匠人研究如何製作。他們的效率竟比在漢中老老實實種田基建的宋大人還高,兩天後周王打算動身時,便把找他們借的東西還了回去,甚至拿出仿造的望遠鏡和瞄準器來。


    別人隻覺他們邊關有好匠人,並不多想,桓淩卻是身負著替愛人考察一切可投稿晉江文獻網的奇古異事的重任,當即問了李總兵是如何做成這些的。


    李總兵神秘地笑了笑,將手中望遠鏡拿給他看了一眼:“其實這裏裝的不是玻璃片,而是冰塊磨出來的,隻能看不能用,做成後也怕它化了,須得在外頭冰雪中掛著。但咱們留下這個樣子貨,往後還有一個冬天叫匠人慢慢仿製,也省得等著兵部不知何時才能發下的東西了。”


    隻是這鏡片是冰的,不能貼在眼前,怕凍壞人眼皮。不然他們軍中備上這些,日常巡防就方便多了。


    他向周王道了謝,而後一撩衣擺,向周王單膝跪倒:“末將與遼東鎮將士蒙殿下施惠,謹記於心,不敢或忘。末將欲有所報,苦邊關無物,唯有撥幾名親隨侍從送殿下出遼東。”


    前些日子聽下頭說有些馬匪蠢蠢欲動,還有外地進來的、帶著幾分軍中席氣,不知是不是達虜派來的奸細。雖說他麾下將士們已經拔除了幾處都不曾發現真夷,卻未必沒有漏網之魚藏在外頭。


    他身為總兵官,既不能出遼東,也不敢露出與親王來往親密的形跡,隻得撥幾名不在軍籍、不犯忌諱、卻有一身真本事的子弟護送周王,保這位真心關愛士卒百姓的皇子平安回漢中。


    作者有話要說:今天有點頭暈,更新不了了,明天再見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到古代做名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五色龍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五色龍章並收藏穿到古代做名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