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王少年心性,一味顧念兄弟情深,不忍傷害大皇子,可是皇權之前,卻容不下他的赤子心。


    魏國公與幾位心腹謀士坐在書房中,神色沉沉地說:“雖不知濟兒從居庸關傳來的消息是真是假,但周王妃臨產在即,若是男兒,周王便有了皇室第一位皇孫。咱們陛下痼疾纏綿已久,得見長孫,必然視若掌珠,甚至愛屋及烏……”


    “國公所言不錯。依學生所見,陛下不止期盼皇孫,對皇長子也未全然放手。”


    若陛下真有心不立長子,年初時那麽多臣屬請旨立皇後,陛下隻需順水推舟立了德妃為後,齊王不就有嫡子身份,穩妥地坐了東宮了麽?


    而陛下不肯立德妃娘娘,也不扶正別的妃嬪,卻隻聽從一個乳臭未幹的小兒之言,要迎娶新人為後。這滿宮中大大小小七位皇子,最能從中得利的是誰?


    還不是母族犯了大罪,生母不合扶正的周王!


    那勸諫聖上再立新後的宋時小兒也得聖上庇護,明裏遭貶,暗中卻是將他送到周王手上。


    將一個三元及第、新君登基後就是當個擺設也必須立在朝堂上的文人之望送到周王眼皮底下,豈不就是為了讓他輔佐周王?讓周王將來繼位時,收天下文人才子之心?


    周王遠不是世人眼中失了聖寵,再無爭奪皇位之力的落魄人物。相反的,他如今表麵低調不爭,實則有名分、有子嗣、有人望;齊王身在京中,卻隻在禮部行走,略無實權,怎能與他相爭?


    這也不是他做臣子無禮,而是聖上偏愛,他實在無可耐何。


    他們家也不會真個對周王動手,若皇子在外巡察時被匪虜所傷,朝廷必定要徹查,但若不遇賊,隻是馬車途中出了問題呢?遼東冰天雪地,聽說到極寒的時候,人在在外頭走動一陣都能將耳鼻凍掉。


    若周王車駕不慎受損,在寒風中多凍一陣子,又當如何?


    他生的皇孫再好,若重病纏身,甚或身負殘疾,聖上也不可能越子而傳孫。更何況國賴長君,鄭氏皇族向來壽促,幾代先皇都未能到知天命之年,便是有再多的小皇孫,又豈能越過已立妃的成年皇子?


    魏國公家中世代為將,征伐多年,性情果毅。既有了這念頭,便即召心腹往遼東一行,預備在周王回程時動手——


    皇子出行,下麵官員自然要高接遠送,遼東鎮身為此行最後一鎮,當地總兵官李朔必定打點起全副精神,派精銳兵馬迎候。但到巡察結束,周王離開遼東鎮轄下後、到廣寧衛守將迎接之前這一段工夫,便是他們的可乘之機。


    他即刻派人備上馬匹、兵器,先行勘察地形,做下埋伏準備。


    從京城到遼東一千四百餘裏,騎馬疾行要不了半個月,但周王隨行車駕眾多,至少要走月餘才能到遼東鎮。


    出了居庸關便是山海關、薊鎮、遼東,前幾處長城關隘、軍鎮等處都是抵擋達虜的咽喉重地。自馬尚書一黨倒下後,朝廷便換了新將領上任,又從內地諸省調了精兵,從軍械糧草存儲到征發百姓為軍等問題都要裏裏外外清查一遍。


    但遼東倒不同。


    遼東地處偏遠,天氣極寒,每年春夏不過幾個月,到入秋時就差不多合北直隸入冬時一般寒冷,所以達寇從遼東入關者少,僅兀良哈達賊偶爾侵邊,多是本地一些漁獵為生的生番尋不得口糧時出來搶掠。


    而這些人馬匹、馬術既遜於達賊,又無好鐵鑄的兵器,遼東軍務尚嚴密,往往輕易就能打退,甚至率兵出境搜殺。


    所以去年馬尚書出事,九邊頻換軍官,遼東鎮卻幾乎沒添換人。


    ——其中既有遼東總兵李朔並沒完全投到馬尚書旗下之故,也有遼東偏僻苦寒,各家將領軍士都不肯來的緣故。


    桓淩來這裏時還是夏日,到處都是油黑的黑土地,種滿了小麥、瓜菜,如今卻早飄了雪,雪厚得沒過人腿,憑他的眼力竟都看不出哪裏是他曾行過的舊路。


    幸得他們一路沿長城巡過來,有前麵軍鎮派的士兵做向導,才能踏著厚厚積雪找準往各軍鎮邊堡的路。


    他們在居庸關時還穿著剪裁合體的黑色毛呢大衣和羊皮快靴,過了山海關,桓淩便催著周王換了綠色的軍大衣,靴子裏也墊上了狐皮墊子。到得遼東鎮附近,也才過十月不久,就得穿上裏側貼毛的大衣了。


    周王那麽清瘦的一個人,被舅兄和長史兩人追著穿衣裳,從頭到腳都包成了球。在車廂裏有炭火暖著還好,隻一出車廂,就得從頭蒙到腳,帽子下麵還連著毛織的口罩、護頸,膝蓋上還扣著一雙狐毛護膝,輕易連彎都打不動。


    軍大衣隻是顏色差些,保暖卻厲害,身後麵開氣兒,騎馬時隻消解開下擺兩個扣子便不礙事,雙腿在馬上邁上邁下地十分方便;走路時棉衣下擺又垂順地裹在身上,也不怕風灌進衣裳,凍傷腿腳。


    不過他腿上穿著三層秋褲、毛褲、棉褲,到遼東也換了到膝下的雪地靴,就是大衣再短些也不怕了。


    遼東寒氣雖盛,周王卻絲毫不嫌冷,揣在皮手筒裏的雙手還有些燒得慌,便伸出一隻,露著柔軟的小羊皮分指手套阻攔總兵等人行大禮參拜。


    他舅兄和身後的長史、典簿一行的穿著打扮也是一樣的。雖沒有網上流行的外**裝那麽修身,但一行數十人穿著板正的翻毛領對襟軍大衣,頭戴反毛皮帽,雙手套在皮手筒裏,下半張臉埋在毛圍巾裏,還架著閃光的墨鏡,踏著一地積雪而來,見麵便給人一種極強的衝擊。


    士兵們因要見本地官兵,穿得正式,最外一層都是肥大厚實、下係小裙子似的大紅棉甲和肩甲、護心鏡、護腰等甲骨,外係大紅呢子披風。那些文臣穿著鑲有光亮銅扣,有肩章、袖章裝飾的草綠色軍大衣,襯出一副英姿颯爽的氣派,竟似比這些士兵還有士兵氣度似的。


    遼東鎮總兵、副總兵及下頭軍官、士兵們的目光都叫他們那鮮明的寒衣吸引住。李總兵將周王一行迎進去招待,底下的親兵便悄悄湊向他們帶來的親兵,問他們這衣裳是不是朝廷發的新軍裝。


    不是朝廷發的,也不是京中時興的新樣式,是漢中府宋三元叫人裁出來的。


    漢中府親衛等人麵對周圍眾軍士的豔羨目光絲毫不為所動——這眼神他們從廣寧前屯、寧遠衛……一直看到這兒了,早不是被人捧兩句就有虛榮心的時候了。


    他們非但不擺出王府親兵、京城子弟的風流氣度來炫耀,反而直接拱出了隨行的王府管事,帶著本地軍士的關懷介紹道:“咱們身上穿的保暖衣裳都是漢中府自製的,所用不過棉線、羊毛,都是邊關常見的衣料製的。周王殿□□恤邊軍在苦寒之地戍守,衣裳單寒,特地帶了裁縫、匠人,也教你們邊軍做些防寒的衣飾。”


    今年因有商賈以糧換鹽的舉措,邊關糧草充足,戶部也有餘錢,糧餉應當充足。雖然朝廷今年還不能發線衣、毛衣之類,但若這些士兵自己換了毛線請人織衣裳,花不了幾錢銀子也能織一件。


    幾個負責接待王府親兵的總旗震驚道:“難不成咱們邊軍也能自改衣裳製式?”


    平常自不能穿,但不操練的日子不就能穿了嗎?且這衣裳裏頭還有種線織、毛織的內襯,穿在裏頭也沒人看得見。


    他們王爺獻給聖上的禮物裏都有,如今隻是知道的人少,早晚風靡天下。


    他們漢中宋三元弄出的東西,什麽時候少時興過了?


    棉毛紡線編織出來的衣裳貼身保暖,比單穿棉中衣、外套棉袍更舒適暖和,纏在臉上也服貼、透氣。而且漢中做的毛、皮手套都是分指手套,比一般的並指手套靈活,打仗時抓得穩弓箭刀槍,拚殺時也能省些抓握槍竿的力氣。


    兩軍交戰、刀兵交鋒時,刀槍若握得不穩,命就要沒了。


    周王親衛雖是從京裏挑來的世襲軍官子弟,但這一路上也動過槍、剿過匪,說起陣上拚殺之事也不露怯。遼東這些真正久經曆練的士兵雖然看得出他們稚嫩,但為了他們的身份和周王愛惜士兵之情,也肯捧著他們,同他們講些舊日冒大雪戰鬥的故事。


    這些士兵們在下頭越聊越親近,周王與李總兵也相處得頗為融洽,但他們說的卻不是兵事,而是屯田。


    遼東土地肥沃,兵禍較西北諸鎮又少,除了日常防虜之外,屯田耕種卻是大事。周王近日讀種田文讀得精神亢奮,對著李大人侃侃而談,談他新學來的氮磷鉀肥的妙用。


    若是遼東也有這些肥就好了,按著宋先生教的法子施分蘖肥,就能種出一株多穗的嘉禾來。


    李總兵雖然管著軍屯,年年還要應付巡府監察,對屯田一事算是十分重視了,卻還真不懂王爺在說什麽。


    因為遼東這天氣種不成水稻,他還從沒想過種水稻的事。


    周王怔了怔,滿心遺憾地說:“本王來遼東路上,見雪下田土油黑,與宋先生所製肥料一般顏色,正是人所說好田樣子。可惜竟不能種稻。”


    李總兵覺得他這念頭簡直是異想天開,隻是看在他是王爺的麵上不肯嘲笑,溫和地笑了笑說:“遼東終究太冷,稻秧縱插下去也不好生長,除非是有神仙授了良種,能教稻子生在遼東吧。”


    若真有那樣的神仙,他們遼東鎮軍士就敢把本地寺廟都扒了,供起他來。


    周王嘖嘖地歎著可惜,桓淩卻看了他一眼,目中閃動著明銳的光芒,輕輕抿唇,吞下了一句反駁:時官兒跟他說過,後世遼東一帶就是產糧基地,產的大米油潤香甜,是粳米中的上品。


    這麽好的土地,早晚時官兒能種出合適它的好稻種,不會叫它總能隻種麥豆梁秫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到古代做名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五色龍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五色龍章並收藏穿到古代做名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