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棉花糖小說網..tw】,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我們大家手中的大馬士革刀,其鋼的花紋和摺疊鋼有明顯的差別,鋼花紋比較細致,看起來比較自然黑白的對比也比較大,在古代由於有在刃上喂毒的情形,很多大馬士革鋼的刀刃,呈現黑色的現象,在黑色的刀刃上分布著亮晶晶的雪明炭鐵,古代波斯人把它形容成像夜空中的繁星一樣漂亮,此外大馬士革鋼比起摺疊鋼來是很不容易生鏽,幾百年下來不用像日本刀一樣的費心保養卻也能光亮如新不生鏽。


    還有裝飾大馬士革彎刀不僅鋒利,而且裝飾也是世界一流的,貴族的刀大量使用了玉石和其它寶石鑲嵌,普通的刀也采用了琺琅、金銀錯絲等工藝,大馬士革良刃上有手工紋飾,嵌滿黃金寶石,印度刀還飾有琺琅彩工藝,真是珠聯璧合,精美之極。


    對大馬士革馬還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傳說,“這傳說就是薩拉丁,相傳公元1191年9月3日,第三次十字軍東征的主力部隊,在英格蘭國王獅心王理查的率領下,逐漸接近雅法城附近的一片開闊的平地阿爾蘇夫,那裏將是兩位浪漫主義傳奇英雄的相會和碰撞之處,傳說的另一位主角是一位同樣威震天下的穆斯林君王,他的名字叫做薩拉丁,是阿育布王朝的開國君主,這位伊斯蘭世界最偉大的君王和將領率領著他的大軍與理查相對而行。


    雙方在9月4日先後進入了戰場,並且立即開始布陣,一時間兩軍各成戰陣,遙遙觀去旌旗如海、矛如葦列、盾如重牆,就在這個時候,薩拉丁的軍使馳向十字軍的陣前,喊話邀請理查出陣和薩拉丁一見。


    理查欣然策馬出陣會見薩拉丁,顯然兩人對聖地(耶路撒冷)的歸屬問題上,有過一次激烈的爭論,薩拉丁為了向理查示威,掏出一襲紗巾拋向了空中,然後拔出隨身的寶劍向紗巾一劍揮去,竟然將漂浮在空中的幾乎沒有重量的紗巾割成了兩半。


    這一奇觀令平生見過無數名刀寶劍的理查,和隨行的騎士們大為吃驚,於是從那一天開始在歐洲就流傳著一個傳說,東方有一種不為人知的金屬材料存在,用它鍛造出來的刀劍鋒利以極。


    並引發了騎士們對這種刀劍無盡的渴求,這種神秘的刀劍以它的原材料命名:“烏茲”鋼刀劍,或者以它的鍛造產地命名,“大馬士革”鋼刀劍。”。


    在古書中,還記載了一段令人驚訝的事實:“馬穆留克人通常在練兵室練習刀法,練習者一腳前一腳後得站好將彎刀高舉過頭,迅速得沿著對角線劈砍,反複不斷得練習這種動作,直到非常熟練為止。


    之後兩名仆人各抓著一條寬大而輕柔的紗巾的兩個角,上下擺動直到整條紗巾都吃滿了風之後,在向上擺動的時候兩人一同鬆手,隻見紗巾輕柔的漂浮在空中,此時練習者迅速舉刀過頭,自對角線向紗巾一刀砍去,如果此人刀法確以熟練,則紗巾被淩空分成兩片,輕輕的飄向地麵”。


    烏茲鋼刀劍裝飾都十分華麗,護手大都是銀質鎦金、鍍金或錯金的,握把是黑色的犀牛角、水牛角,刀鞘內部為硬木外層包裹牛皮後以金、銀、銅線縫合(有部分則使用紅色、黑色、墨綠色等顏色的絨布包裹),刀鞘的鞘頭和鞘口都是金銀等貴金屬鏤刻製成,而且刀柄和刀鞘上多鑲有紅珊瑚、綠鬆石、紅藍寶石等寶貝,刀身上還以錯金、銀的工藝鏨有刀匠的名字和古蘭經諺語等,每把都是珍貴的藝術品,所以此後的法國將領和騎兵開始大量裝備烏茲鋼彎刀。


    烏茲鋼與中國也有著淵源,中國最早的烏茲鋼傳入時期,是公元368年鮮卑人建立的北魏王朝時期,傳入國是當時的波斯薩珊王朝,當時的波斯語發音是“班奈”,傳入我國後音譯為“镔鐵”,由此可見當時有著一條與絲綢之路共同存在的“镔鐵之路”。


    至北宋時仍然有大量輸入,而遼朝就以能夠出產镔鐵自傲,“遼”的國號在契丹語中就是镔鐵之意,他們的冶鐵遺址中發現過使用獸骨作為滲碳催化劑的痕跡,可能與冶煉烏茲鋼有關,遼人對外交往也時常以镔鐵刀作為貴重禮物相贈。


    遼人後的金國也可冶煉,蒙古軍事貴族崛起之後南攻金國,1219年金國行將滅亡之時,蒙古人發動了令世界為之顫抖的三次西征,一路上滅國無數,1260年成吉思汗孫旭烈兀攻陷敘利亞大馬士革,但是1258年南宋守將王堅在四川合州釣魚城下擊斃元蒙哥汗,蒙古軍事貴族集團為了汗位開始內訌,至此西征結束。


    因為蒙古人在西征的過程中,在屠殺之餘擄掠了大量的工匠,所以元朝烏茲鋼刀劍的生產能力應該是最高的,據《元史》載,元朝政府工部的諸色人匠總管府下設有“镔鐵局”,專門冶煉镔鐵,同時“提舉右八作司”也可生產镔鐵。


    中國對烏茲鋼兵器的認識一直延續到明代,但是看來已經不能獨立生產了,明人曹昭《格古要論》中記載:“镔鐵出西番,麵上有旋螺花者,有芝麻雪花者,凡刀劍打磨光淨,用金絲礬(硫酸鐵化合物,有弱酸性)礬之,其花則見,價值過於銀,……假造者是黑花,宜仔細辨認。”,遺憾的是中國自主生產的烏茲鋼刀劍絕少有流傳至今者。


    中古時期的印度和波斯與中國文化交流至為頻繁,古代印度的烏茲鋼和以其為原料,在波斯製造的大馬士革劍是否傳入中國,是學者們很關注的話題。


    在中國古籍中多次記載的镔鐵及其製品,被學者們懷疑就是烏茲鋼及其製品大馬士革劍,中國古籍對镔鐵的記載始於公元6世紀,《魏書?西域》、《周書?異域下》、《隋書?西域》都記載波斯出镔鐵,唐代慧琳《一切經音義?蘇悉地經》載有镔鐵產於今克什米爾一帶,係“以諸鐵和合,或極精得,鐵中之上是也”。


    宋代關於镔鐵的記載明顯增多,元代還專門設立了“镔鐵局”主持其生產,明代山西、新疆都生產镔鐵,明代曹昭《格古要論》還詳細記載了镔鐵製品的特征,“镔鐵出西番,上有螺旋紋者,有芝麻雪花者,凡刀劍器打磨光淨,用金絲礬礬之,其花則見,價值過於銀。


    古語支識鐵強如識金,假造者是黑花,宜仔細辨認……曾有镔鐵剪刀一把,製作極巧,外麵起花鍍金,裏麵鑲銀回回字者”。


    按上述古文獻關於镔鐵產地和特征的記載,大多數學者認為镔鐵就是烏磁鋼,“镔”是中亞語言對烏茲鋼稱呼的音譯,問題是目前我國還沒有鑒定出,確切的古代镔鐵製器,在缺乏實物證據的情況下,镔鐵就是烏茲鋼的結論還難以最後敲定。


    烏茲鋼刀劍技術:由於中東地區使用煤礦的曆史很晚,所以當地鍛造刀劍的主要燃料是木炭,據說最好的木炭是由鬆木燒製而成的,因為木炭不含硫,所以是最好的金屬鍛造燃料,但是在缺少植被的中東地區,木炭就更顯得彌足珍貴了。


    在開始鍛造刀劍之前,刀匠師傅們會根據所要鍛造刀劍的大小決定使用幾塊烏茲鋼原餅,烏茲鋼原餅的大小重量各不相同,所以製造短刀劍時使用一塊或半塊原餅,鍛造長刀劍時則一般需要兩塊原餅。


    鍛造時將原餅放入長方形的木炭爐中,加熱到合適的溫度(不可太高否則烏茲鋼本身的花紋就會消失殆盡,據說是300攝氏度左右),然後以原餅圓心為中央將原餅展開成弧形或直線形,用大鐵錘奮力(由於烏茲鋼含炭量過高,在沒有機械力鍛錘的時代,鍛造極其困難)鍛打原餅,使原餅中的雜質隨著碳分被擠出同時鋼材的組織進一步致密化,由於鋼鐵的散熱,鍛打過程需要數十次的反複加熱,直到原餅變成所需刀劍的大致形狀為止,然後刀身整體還要經過鏘磨修形才能顯現出所需刀劍的精細形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墓蒼穹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將軍開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將軍開印並收藏大墓蒼穹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