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氣候多寒涼,進山之前,眾人還在被迫感受著夏末最後一波酷暑的掙紮,進山之後,這才一下子感受到了沁入心間的清爽與心曠神怡。
身子骨比較差的如顧喬,進山之前就不得不再加了一身仙鶴薄衫,以防風寒。
他們現在正駐紮在六台山的山腳之下,仰望山麓,心懷憧憬。這裏也有修建一個小型的行宮,亦是前朝為了方便皇帝來六台山禮佛而特意修建的落腳之處,傳到本朝,隻是隨便修葺了一下,就被武帝開心地收為了己用。在這些方麵,武帝絕對算得上一個值得被歌功頌德的節儉皇帝,一點都不介意這是前朝的東西,甚至會覺得是自己賺了。
不過,六台山行宮之前多為太後、皇後等皇親女眷在使用,不怎麽迷信的武帝這還是第一次如此鄭重其事、大張旗鼓地來到這裏。
在青山綠草的環繞之中,遠離了塵囂與繁華,坐看紫氣東來。
據說六台山上常年能看見紫氣,在前麵多朝都有“清涼紫府”之稱,再早之前民間甚至盛傳這裏是神仙的洞府,有仙人在此居住。
武帝有個族弟,小時候冒傻氣,聽聞了六台山的傳說,還發誓待天下太平,一定要來六台山裏找神仙。
“後來呢?”太子坐在一邊聽武帝講過去。
太子本人自然是沒這個聽故事的閑工夫,也沒這種童趣之心的,但是架不住顧喬想聽啊。武帝是個講故事的高手,也不知道他從哪裏培養出來的這麽多奇奇怪怪的能力,在顧喬和太子互換回來之前,武帝就給顧喬講過他這個神奇的族弟,引得顧喬一直念念不忘。
當然,武帝也一時技癢,很想給兒子把故事講完了。但是……後來不是就開始狩獵了嘛,武帝也就沒辦法給兒子繼續講故事了。
——武帝為兒子後來都沒有追問他故事的進展,而尋找到了這樣一個借口。
如今兒子終於帶著小夥伴又來問了,武帝就特別開心,覺得他之前的想法不是自欺欺人,兒子也不是不想聽他講故事了,就是太忙了!
太子不置可否,決定讓小孩子顧喬去哄大孩子武帝開心,他陪坐。
顧喬真的是一個很好的聽眾,當別人講話的時候,他總會全神貫注地看著對方,以表達他對於這次交流的重視。黑白分明的眼睛又大又有神,當他沉浸在故事裏,跟著跌宕起伏的劇情產生不同的情緒時都會在那雙眼睛裏有所體現,嘴裏還會時不時地發出很捧場的“哇”“這樣啊”“嗯嗯嗯”,讓講故事的人特別有成就感。
顧喬在扮演太子的時候,還會為了太子殿下的形象考慮,盡力克製著自己不去做這麽幼稚的事情。但是當他回到自己的身體後,就不需要有什麽顧慮了,想怎麽聽故事就怎麽聽故事。
武帝極大地被愉悅了,越說越起勁兒。
人到了一定年紀之後就會這樣,特別喜歡回憶當年崢嶸歲月,控製不住地想和人聊自己的種種過往,一遍又一遍。這樣的定律很少有人能逃得過,哪怕是武帝。
當三皇子得知太子帶著顧喬去聽武帝講故事之後,他整個人的表情都要裂了。
沒想到太子是這樣的太子。
還真是卑鄙啊,為了討好父皇,無所不用其極。
他才不會用這招呢!
“你也用不了啊。”真不是長樂王想潑三皇子的冷水,實在是三皇子這個過於英武不凡的成熟外表,早就已經失去了聽故事的權利。三皇子要是也去學顧喬那雙眼期待、天真無害的樣子,天哪,武帝第一個得給他請法師來驅邪。
“本王是不屑。”武帝所有的皇子一出生就都被封了王,雖然內宮外朝的都更習慣用幾皇子、幾殿下來稱呼他們,但他們自己可不會忘記自己的爵位。
大一些已經不用讀書的皇子們,就特別喜歡用“本王”來自稱,覺得這樣更有氣勢。
他們堅決不會承認,他們是從太子的“孤”裏得來的靈感。但事實就是,當某一天太子突發奇想用“孤”來自稱後,“本王”就也如雨後的春筍,紛紛冒了出來。
一群幼稚鬼,長樂王這樣精準地評價。
“哦?您已經不想聽了?”長樂王故意用“您”來捧場逗樂,他拖著慢悠悠的長腔,“我還說,您要是不嫌棄,小的就獻回醜,給您講一個我的故事呢。”
三皇子終於繃不住了:“講。”
“講什麽?”長樂王明知故問。
三皇子抿唇,垂目,這樣高深莫測的威嚴模樣,經常能嚇到不少人。可惜,長樂王並不在其中,他一點都不怕他,還會笑嘻嘻地抬頭看回去,繼續等待答案,不等到是不會罷休的。
“講故事。”三皇子……還是屈服了。
武帝也在給太子和顧喬繼續講他的族弟,這位曾揚言要去山裏找神仙的宗親,在大啟建國後,也是真的依照曾經的誓言來了六台山找神仙。
“那、那找到了嗎?”顧喬是個相信神仙的。
因為如果沒有神仙的話,那該怎麽解釋他腦海裏《女將軍》的話本呢?還有他和殿下的互換,這一定得是神仙在施法了,最次也是他爹他娘還有皇後娘娘的在天之靈保佑。不可能有其他解釋!
“如果神仙是那麽好找到的話,神仙也就不是神仙了呀。”武帝很有和小孩子對話的經驗,說得特別自然。
這讓太子忍不住看了過來,因為曾幾何時他也會覺得這樣和他說話的爹,特別特別好。可惜,他們已經回不去了。
“講道理,朕的族弟想看見神仙是正常的,但神仙為什麽要現身看朕那麽個又沒有本事,性格也不算好的醜東西族弟呢?”
武帝真的有很多讓人無法反駁的邪門歪理。
顧喬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在門外一身金紅色袈裟,特別鄭重其事前來覲見皇帝的族弟,在太監王識文還沒有通報之前,正好聽到了自家皇兄對他的這般“詆毀”:“……”
這樣的皇兄,不要也罷,他回去了!
當然,最終,這位特別不要臉地自己給自己定了個法號叫“慧根”的大師,還是來見了武帝,皇兄再討厭,也是個皇帝,他得忍。
“這就是朕的族弟了,六台山廣善寺的主持,慧根大師。”武帝介紹道。
嗯,這位在山中苦苦尋找了神仙三年而不得的族弟,最後突發奇想選擇了自己留在山裏當“神仙”,剃掉三千煩惱絲,成為了一位遠近聞名的大師。
“阿彌陀佛。”慧根大師已經是世外之人了,特意被武帝免去了行世俗之禮。
顧喬不著痕跡地打量著慧根大師,這位大師並沒有武帝說的那麽“不堪”,誠然,他確實不算特別好看,但也不至於難看到哪裏去。大概是整日誦經念佛的緣故,身上的氣質裏有著平常人身上很難有的平靜與慈悲。見顧喬在看他,慧根大師也不生氣,反而慈眉善目地對顧喬笑了笑。
大師不愧是大師啊!
但武帝卻嗤笑:“你可別被他這個鬼滑頭騙了。”
什麽佛性,什麽通透,統統都是騙人的。
武帝倒是覺得他這個族弟和他一樣,一身的銅臭味:“知道現在滿大街的典當行,都是哪裏來的嗎?”
武帝這話自然不會是隨便一問,顧喬忍不住睜大了眼睛:“是、是大師的產業?”
“他倒是想。”武帝在兄弟麵前,好像變得更加孩子氣了,“典當行最開始就發源於寺廟之中,不巧,你眼前站著的就是第一個提出這些想法的人。”
前朝佛教、道教盛行,大肆興建了各式各樣的寺廟道場,積累了大量的財富與土地,為此在前朝後期還出現了滅佛滅道的運動。六台山上的和尚也從一下子激增,變成了被強製縮減,最少的時候隻剩下了不足三千僧侶。
到了本朝這種事情才有所遏製,不弘揚,但也不徹底消滅。大家喜歡信什麽就信什麽,隻要不是會危害到人的邪教,武帝都不會有太大的興趣去幹涉。
這樣前後的局麵也就造成了,能存活下來的寺廟都是“僧少錢多”的神奇局麵。
慧根大師在廣善寺剃度出家後,就被當時的主持代師收徒,成為了主持的師弟,掌管著廣善寺的寺庫。也就是說,他掌管了整個寺裏的收入。廣善寺這樣的名寺,是真的很賺錢的,信徒遍布,還不用繳稅,還可以自給自足,可想而知他們擁有著怎麽樣一筆財富。
看到那麽多錢無處可用,慧根大師身體裏老聞家奇奇怪怪的生意天賦就覺醒了。
慧根大師最先開始嚐試的是最常見的借貸,把錢借給急需救急的人,然後等對方周轉開了再還回來。一開始是不需要多少利息的,刨去本金,對方想給多少利息就給多少利息。隻是本著我佛慈悲的一種想法去幫助人,但又不會讓對方覺得錢是白來的,不懂得珍惜。
這樣的救濟效果十分顯著,甚至比白給還要好。
寺廟裏得到的利息,也反而往往是很高的。
再後來就是通過一步步完善這種用“借”取代“給”的方式,而衍生出了更多奇奇怪怪的操作。
好比拍賣,也好比典當。
武帝剛當上皇帝的時候,國庫裏其實是沒有多少錢的,他當時還不知道他老爹都把錢都搞到了哪裏去,隻能看著所剩無幾的內庫焦頭爛額。最後連登基大典上的龍袍,都是……改自他爹隻穿過一次的舊衣。
不是做不起新的,而是武帝想把錢省下來用到改善民生中更需要用錢的地方。
就是在這個時候,慧根大師千裏迢迢從六台山帶著弟子趕到了雍畿京城,一邊開壇講佛,一邊就像是變魔術一般,給他急需用錢的皇兄,送去了一筆不可思議的財富。
“我也沒想到會這麽多,”在那個年月還算年輕的慧根大師這樣對武帝道,“隻要皇兄能保證這錢都用在天下蒼生之上,就都給你吧。”
他愛賺錢,卻從不貪錢。
這大概也是一種境界。
顧喬仰頭看著眼前金燦燦的大師,十分地敬佩。多年後,他在根據自己的手記寫回憶的時候,才意識到,他曾經隻是想做官,想青史留名,想光宗耀祖,真正讓他意識到他不隻想做官,還想做一個好官的時間點,就是在這一刻。
一個看上去平平無奇,甚至被武帝稱為渾身充滿銅臭味的大師,在某個隻道當時是尋常的早上走了進來,帶給了他前所未有的衝擊。
作者有話要說:曆史上,典當、存錢保管等理念,確實是發源於寺廟。
至於最初到底是哪位高僧起了這麽一個神奇的想法,那就不得而知了。文中的慧根大師是編造的,請勿當真,麽麽噠。
身子骨比較差的如顧喬,進山之前就不得不再加了一身仙鶴薄衫,以防風寒。
他們現在正駐紮在六台山的山腳之下,仰望山麓,心懷憧憬。這裏也有修建一個小型的行宮,亦是前朝為了方便皇帝來六台山禮佛而特意修建的落腳之處,傳到本朝,隻是隨便修葺了一下,就被武帝開心地收為了己用。在這些方麵,武帝絕對算得上一個值得被歌功頌德的節儉皇帝,一點都不介意這是前朝的東西,甚至會覺得是自己賺了。
不過,六台山行宮之前多為太後、皇後等皇親女眷在使用,不怎麽迷信的武帝這還是第一次如此鄭重其事、大張旗鼓地來到這裏。
在青山綠草的環繞之中,遠離了塵囂與繁華,坐看紫氣東來。
據說六台山上常年能看見紫氣,在前麵多朝都有“清涼紫府”之稱,再早之前民間甚至盛傳這裏是神仙的洞府,有仙人在此居住。
武帝有個族弟,小時候冒傻氣,聽聞了六台山的傳說,還發誓待天下太平,一定要來六台山裏找神仙。
“後來呢?”太子坐在一邊聽武帝講過去。
太子本人自然是沒這個聽故事的閑工夫,也沒這種童趣之心的,但是架不住顧喬想聽啊。武帝是個講故事的高手,也不知道他從哪裏培養出來的這麽多奇奇怪怪的能力,在顧喬和太子互換回來之前,武帝就給顧喬講過他這個神奇的族弟,引得顧喬一直念念不忘。
當然,武帝也一時技癢,很想給兒子把故事講完了。但是……後來不是就開始狩獵了嘛,武帝也就沒辦法給兒子繼續講故事了。
——武帝為兒子後來都沒有追問他故事的進展,而尋找到了這樣一個借口。
如今兒子終於帶著小夥伴又來問了,武帝就特別開心,覺得他之前的想法不是自欺欺人,兒子也不是不想聽他講故事了,就是太忙了!
太子不置可否,決定讓小孩子顧喬去哄大孩子武帝開心,他陪坐。
顧喬真的是一個很好的聽眾,當別人講話的時候,他總會全神貫注地看著對方,以表達他對於這次交流的重視。黑白分明的眼睛又大又有神,當他沉浸在故事裏,跟著跌宕起伏的劇情產生不同的情緒時都會在那雙眼睛裏有所體現,嘴裏還會時不時地發出很捧場的“哇”“這樣啊”“嗯嗯嗯”,讓講故事的人特別有成就感。
顧喬在扮演太子的時候,還會為了太子殿下的形象考慮,盡力克製著自己不去做這麽幼稚的事情。但是當他回到自己的身體後,就不需要有什麽顧慮了,想怎麽聽故事就怎麽聽故事。
武帝極大地被愉悅了,越說越起勁兒。
人到了一定年紀之後就會這樣,特別喜歡回憶當年崢嶸歲月,控製不住地想和人聊自己的種種過往,一遍又一遍。這樣的定律很少有人能逃得過,哪怕是武帝。
當三皇子得知太子帶著顧喬去聽武帝講故事之後,他整個人的表情都要裂了。
沒想到太子是這樣的太子。
還真是卑鄙啊,為了討好父皇,無所不用其極。
他才不會用這招呢!
“你也用不了啊。”真不是長樂王想潑三皇子的冷水,實在是三皇子這個過於英武不凡的成熟外表,早就已經失去了聽故事的權利。三皇子要是也去學顧喬那雙眼期待、天真無害的樣子,天哪,武帝第一個得給他請法師來驅邪。
“本王是不屑。”武帝所有的皇子一出生就都被封了王,雖然內宮外朝的都更習慣用幾皇子、幾殿下來稱呼他們,但他們自己可不會忘記自己的爵位。
大一些已經不用讀書的皇子們,就特別喜歡用“本王”來自稱,覺得這樣更有氣勢。
他們堅決不會承認,他們是從太子的“孤”裏得來的靈感。但事實就是,當某一天太子突發奇想用“孤”來自稱後,“本王”就也如雨後的春筍,紛紛冒了出來。
一群幼稚鬼,長樂王這樣精準地評價。
“哦?您已經不想聽了?”長樂王故意用“您”來捧場逗樂,他拖著慢悠悠的長腔,“我還說,您要是不嫌棄,小的就獻回醜,給您講一個我的故事呢。”
三皇子終於繃不住了:“講。”
“講什麽?”長樂王明知故問。
三皇子抿唇,垂目,這樣高深莫測的威嚴模樣,經常能嚇到不少人。可惜,長樂王並不在其中,他一點都不怕他,還會笑嘻嘻地抬頭看回去,繼續等待答案,不等到是不會罷休的。
“講故事。”三皇子……還是屈服了。
武帝也在給太子和顧喬繼續講他的族弟,這位曾揚言要去山裏找神仙的宗親,在大啟建國後,也是真的依照曾經的誓言來了六台山找神仙。
“那、那找到了嗎?”顧喬是個相信神仙的。
因為如果沒有神仙的話,那該怎麽解釋他腦海裏《女將軍》的話本呢?還有他和殿下的互換,這一定得是神仙在施法了,最次也是他爹他娘還有皇後娘娘的在天之靈保佑。不可能有其他解釋!
“如果神仙是那麽好找到的話,神仙也就不是神仙了呀。”武帝很有和小孩子對話的經驗,說得特別自然。
這讓太子忍不住看了過來,因為曾幾何時他也會覺得這樣和他說話的爹,特別特別好。可惜,他們已經回不去了。
“講道理,朕的族弟想看見神仙是正常的,但神仙為什麽要現身看朕那麽個又沒有本事,性格也不算好的醜東西族弟呢?”
武帝真的有很多讓人無法反駁的邪門歪理。
顧喬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在門外一身金紅色袈裟,特別鄭重其事前來覲見皇帝的族弟,在太監王識文還沒有通報之前,正好聽到了自家皇兄對他的這般“詆毀”:“……”
這樣的皇兄,不要也罷,他回去了!
當然,最終,這位特別不要臉地自己給自己定了個法號叫“慧根”的大師,還是來見了武帝,皇兄再討厭,也是個皇帝,他得忍。
“這就是朕的族弟了,六台山廣善寺的主持,慧根大師。”武帝介紹道。
嗯,這位在山中苦苦尋找了神仙三年而不得的族弟,最後突發奇想選擇了自己留在山裏當“神仙”,剃掉三千煩惱絲,成為了一位遠近聞名的大師。
“阿彌陀佛。”慧根大師已經是世外之人了,特意被武帝免去了行世俗之禮。
顧喬不著痕跡地打量著慧根大師,這位大師並沒有武帝說的那麽“不堪”,誠然,他確實不算特別好看,但也不至於難看到哪裏去。大概是整日誦經念佛的緣故,身上的氣質裏有著平常人身上很難有的平靜與慈悲。見顧喬在看他,慧根大師也不生氣,反而慈眉善目地對顧喬笑了笑。
大師不愧是大師啊!
但武帝卻嗤笑:“你可別被他這個鬼滑頭騙了。”
什麽佛性,什麽通透,統統都是騙人的。
武帝倒是覺得他這個族弟和他一樣,一身的銅臭味:“知道現在滿大街的典當行,都是哪裏來的嗎?”
武帝這話自然不會是隨便一問,顧喬忍不住睜大了眼睛:“是、是大師的產業?”
“他倒是想。”武帝在兄弟麵前,好像變得更加孩子氣了,“典當行最開始就發源於寺廟之中,不巧,你眼前站著的就是第一個提出這些想法的人。”
前朝佛教、道教盛行,大肆興建了各式各樣的寺廟道場,積累了大量的財富與土地,為此在前朝後期還出現了滅佛滅道的運動。六台山上的和尚也從一下子激增,變成了被強製縮減,最少的時候隻剩下了不足三千僧侶。
到了本朝這種事情才有所遏製,不弘揚,但也不徹底消滅。大家喜歡信什麽就信什麽,隻要不是會危害到人的邪教,武帝都不會有太大的興趣去幹涉。
這樣前後的局麵也就造成了,能存活下來的寺廟都是“僧少錢多”的神奇局麵。
慧根大師在廣善寺剃度出家後,就被當時的主持代師收徒,成為了主持的師弟,掌管著廣善寺的寺庫。也就是說,他掌管了整個寺裏的收入。廣善寺這樣的名寺,是真的很賺錢的,信徒遍布,還不用繳稅,還可以自給自足,可想而知他們擁有著怎麽樣一筆財富。
看到那麽多錢無處可用,慧根大師身體裏老聞家奇奇怪怪的生意天賦就覺醒了。
慧根大師最先開始嚐試的是最常見的借貸,把錢借給急需救急的人,然後等對方周轉開了再還回來。一開始是不需要多少利息的,刨去本金,對方想給多少利息就給多少利息。隻是本著我佛慈悲的一種想法去幫助人,但又不會讓對方覺得錢是白來的,不懂得珍惜。
這樣的救濟效果十分顯著,甚至比白給還要好。
寺廟裏得到的利息,也反而往往是很高的。
再後來就是通過一步步完善這種用“借”取代“給”的方式,而衍生出了更多奇奇怪怪的操作。
好比拍賣,也好比典當。
武帝剛當上皇帝的時候,國庫裏其實是沒有多少錢的,他當時還不知道他老爹都把錢都搞到了哪裏去,隻能看著所剩無幾的內庫焦頭爛額。最後連登基大典上的龍袍,都是……改自他爹隻穿過一次的舊衣。
不是做不起新的,而是武帝想把錢省下來用到改善民生中更需要用錢的地方。
就是在這個時候,慧根大師千裏迢迢從六台山帶著弟子趕到了雍畿京城,一邊開壇講佛,一邊就像是變魔術一般,給他急需用錢的皇兄,送去了一筆不可思議的財富。
“我也沒想到會這麽多,”在那個年月還算年輕的慧根大師這樣對武帝道,“隻要皇兄能保證這錢都用在天下蒼生之上,就都給你吧。”
他愛賺錢,卻從不貪錢。
這大概也是一種境界。
顧喬仰頭看著眼前金燦燦的大師,十分地敬佩。多年後,他在根據自己的手記寫回憶的時候,才意識到,他曾經隻是想做官,想青史留名,想光宗耀祖,真正讓他意識到他不隻想做官,還想做一個好官的時間點,就是在這一刻。
一個看上去平平無奇,甚至被武帝稱為渾身充滿銅臭味的大師,在某個隻道當時是尋常的早上走了進來,帶給了他前所未有的衝擊。
作者有話要說:曆史上,典當、存錢保管等理念,確實是發源於寺廟。
至於最初到底是哪位高僧起了這麽一個神奇的想法,那就不得而知了。文中的慧根大師是編造的,請勿當真,麽麽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