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俘虜
[三國同人]焚香祭酒 作者:積羽成扇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卻聽魏續冷笑道:“高順對你倒是忠誠,卻也不見你如何厚待。我與你雖有姻親,卻不過是縛了一根緊繃的弦,隨時可斷。你信任高順之時,與他稱兄道弟,奉以兵權;可自郝萌背叛,你便多疑反複,忌憚功高善戰的將領。高順尚不曾背叛,你便能將他的兵權交於我,若有朝一日你對我起了疑心,我豈非就是下一個高順?”
呂布啞然。
陳宮厲聲道:“將軍勿管我,速去守城。”
侯成幾人也想呂布早點走,放他們一馬,因此見陳宮勸呂布離開,沒有一人阻攔。
呂布沒有說話,微垂著頭,將長戟置於身後,似要打馬離開。
侯成等人鬆了口氣。這氣還未鬆完,冷不防的,昏暗的路道上,一道銀光閃過,三人還來不及驚恐,便已斷頭咽氣。
呂布救下陳宮,道:“你與我來,我送你出城。”
陳宮被呂布拽上馬,疲憊地看著這座即將淪陷的城池:“將軍欲往何處?”
“開城泄水。”
這些水從北邊的城門湧入,呂布準備駕馬去打開南邊的城門,以防城中洶洪泛濫,水伯害命。
陳宮道:“曹操恐怕不會放過你我,將軍打開南門,曹軍即可入城……”
“可若是不開城門,任憑洪流肆虐,豈非叫所有人在城中等死?”
“宮並非阻止將軍開城,隻想問一問將軍:開城後,可願與曹軍背水一戰?”
赤兔馬跑得飛快,呂布的應答卻久久未曾傳來。
陳宮苦苦保存的最後一絲赤忱,被這沉默緩緩澆滅。
當他心中的微光隻餘一星的時候,呂布忽然開口:
“好。”
陳宮立即挺直背脊:“宮有一計,請將軍細聽。”
呂布聽完陳宮的謀劃,頓了許久,緩緩地說出他剛才沒來得及說的想法:“在‘背水一戰’之前,還請公台隨我回府一趟,將你我的妻小家人送到安全的地方。”
陳宮愕然,哆嗦著道:“兵貴神速,將軍——”
最終,他頹然沉默,沒再用任何言辭反對呂布的決定。
呂布先去陳宮家救出陳宮的老小,把他們托付給附近的親兵後,以最快的速度趕到自己的府宅,讓裏麵已經收拾好家私的仆從自行離去,自己衝往後堂,欲拉妻兒走。
嚴氏喊上喬姬與二三個忠心的侍女,跟著呂布趨履,忽而拉住呂布道:
“糜夫人——”
呂布一頓,眉眼間掠過一絲掙紮。
嚴氏亦忐忑不安,既倉惶得想要立即逃走,又被善心與不忍掣住腳步:“夫君……糜夫人……”
劉備的妻妾小兒還在他的後院。
呂布歎了口氣,抓緊嚴氏的手,將她摟入懷中:“夫人說得極是。來人——”
在僅剩的十個親兵中點了兩人,讓他們去後院尋找劉備的妻妾兒女,把他們帶過來。
在一旁充當背景人的陳宮欲言又止,最終什麽也沒說。
等了一小會兒,那兩個親兵去而複返:
“回將軍,劉備的妻兒不知所蹤!”
不等呂布開口,陳宮借機發言道:“將軍,劉備的妻兒應是趁亂跑了——你我已在此地耽擱太久,遲則生變。”
呂布不再猶豫,命令親兵帶自己的妻兒離開。
嚴氏聽呂布話裏話外的意思,竟是不跟她們一道,抓緊呂布的手腕哭道:
“將軍欲棄妾乎?”
陳宮勃然變色:“夫人,將軍乃為夫人的安危著想,你怎能——”
嚴氏並不理會陳宮,兀自哭道:“昔日妾在長安,已為將軍所棄,幸得龐舒仗義相救[1],今又棄妾,若妾落入他人之手,與死何異?”
陳宮一看呂布的表情就知道他被嚴氏的話說得動搖,“反複”的毛病又一次發作了,氣得直跺腳。
“將軍,你欲步項籍(項羽)之後塵乎?”
呂布頭大如鬥,悶聲道:“容我再想想!”
還未想出個名堂,就傳來陳元龍(陳登)與其父陳珪密謀反叛,殺死城門駐軍,打開西邊的城門放曹軍進來的消息。
呂布險些沒握住長戟,唉聲道:“一切休矣。”
陳宮一臉麻木,沒有心思再回複呂布的話,找了個台階戰巍巍地坐下。
寅時,呂布率眾投降。
在被綁縛送到曹操營帳之前,陳宮悄聲對呂布道:“念將軍今夜趕馬來救,宮再送最後一語——我與曹操有舊怨,不宜為將軍求情。將軍若想找人與曹操說好話,萬不可去尋劉備。”
“這是為何?”
“將軍記下便是。”
呂布歎道:“曹營之中,除卻玄德,我並無相熟之人。”
陳宮亦歎:“清河崔頌,經明行修,幾月前被朝廷表為司空部丞。聽聞將軍與崔頌有舊,可試之。”
然而,呂布與陳宮被直接帶到曹操跟前,沒有機會求助任何人。
曹操問:“奉先可有什麽要說的?”
呂布沉默片刻,道:“禍不及妻兒。”
曹操回道:“這是自然。”
呂布又道:“高順安在?”
曹操回答:“在牢中關了三天,等會兒放出來與你一聚。”
聽到高順確實是被曹操俘虜了,並沒有背叛他,呂布心情複雜難言。
見曹操不再開口,他斟酌著道:“明公所戒懼的,應當是我呂布吧?若我歸順明公,明公如虎添翼,何愁天下不定?”
曹操正欲進言,忽見崔頌轉身,快步離去。
此役的大功臣突然做出這番奇怪的舉動,讓曹操不得不停下與呂布的對話,抬腳追了過去。
其餘人麵麵相覷,呂布見曹操離開,顧不上陳宮之前的警示,朝劉備使眼色:
玄德且救我一救。
劉備麵色凝重,緩緩頷首。
這邊曹操追上崔頌,疑道:“子琮這是怎麽了?”
崔頌並袖一揖:“不願讓主公為難,故避退之。”
曹操更覺奇怪:“孤有什麽可為難的?”
“頌與呂布有舊。若頌留下,必定會為呂布求情。主公若欲殺呂布,頌的求情,豈非讓主公為難?”
崔頌一麵說,一麵觀察曹操的表情,很快確認了心底的猜測。
他最初“呂布兵敗”這段曆史的時候,就覺得其中的幾個細節有些奇怪。
這個時間段的曹操雖重視劉備,但也同樣防備著他。可史書上卻這麽記載:曹操聽了劉備“明公不見布之事丁建陽及董太師乎[2](你沒看見呂布是怎麽對丁原和董卓的嗎)”的話,就把呂布殺了。
這段記載中並未提到其他人,表麵上看,好像曹操不曾詢問其他謀士的意見,光聽了劉備的一句挑撥之語就對呂布下手。
曾經的崔頌從未細想過其中的異狀;可當他這幾年惡補了經子史集,學會了這個時代的人的思考方式,再回憶這段,頓時有了截然不同的感受。
崔頌私下猜測,這段記載大約是用了春秋筆法。
在當時的場景裏,劉備或許真的說過這樣的話,可真正讓曹操做出處死呂布這一決定的,並非劉備的三言兩語。
怕是曹操本來就有殺呂之心,劉備不過是順水推舟,明哲保身罷了。
崔頌自從有了這一猜測,就一直在琢磨:令曹操對呂布起殺心的到底是什麽,真的是呂布兩次叛主,殺了丁原與董卓嗎?
若論“背叛舊主,轉投他人”,先後歸附公孫瓚、陶謙、呂布、曹操(過兩年還會投奔袁紹、劉表)的劉備同樣“戰績斐然”。可見於這個時代的人而言,良禽擇木,順水跳槽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那麽,是因為呂布殺了兩任“前主”嗎?
這倒有些道理,畢竟無論哪個老板都不喜歡一個隨時可能叛變,砍下自己腦袋的屬下。
然而,要說呂布“次次叛變都砍老板的頭”,這還真的冤枉了他。
姑且不說呂布背叛董卓,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董卓對他動輒打罵,還亂丟武器,險些把他刺死;單單隻論呂布依附過的勢力(同盟的曹操與臧霸不算入內),除了丁原與董卓外,還有袁紹和張楊。……雖然最後都因為“布不安”,叛逃了,但他並沒有對袁紹和張楊下殺手。
如此一來,唯一受詬病的“弑主”就隻有丁原了。而其中是非,呂布與丁原的恩怨,外人無從知曉。曆史上的呂布與丁原,也並非《演義》中的義父義子關係。單憑這個就定呂布生死,似乎也略顯草率。
於是崔頌將目光放到呂布“本身”上。
呂布此人,最大的缺點就是旁人口中的“反複無常”。“反複”到什麽程度?明明同意了袁術結親的請求,雙方連流程都走完了,甚至連呂布本人,前一秒還覺得女兒嫁給袁術是好事,把女兒送上了路——結果,聽了陳登父子三言兩語的挑撥,立即叫人把女兒追回來,還把袁術的使者殺了。
就算放在現代,這樣耳根子軟,絲毫沒有半點契約精神,動不動翻臉無情,把事情做絕的人,也是被人厭惡遠離的。沒人願意與這樣的人合作。
更遑論講信義、重諾言的古代,若非利益牽扯,真的無人願意與呂布這樣動不動就反悔的人結盟。
說到底,曹操所顧忌的,無非是呂布的“不安定”罷了。
明白了曹操的想法,崔頌接下來的進言便有了思路。
呂布啞然。
陳宮厲聲道:“將軍勿管我,速去守城。”
侯成幾人也想呂布早點走,放他們一馬,因此見陳宮勸呂布離開,沒有一人阻攔。
呂布沒有說話,微垂著頭,將長戟置於身後,似要打馬離開。
侯成等人鬆了口氣。這氣還未鬆完,冷不防的,昏暗的路道上,一道銀光閃過,三人還來不及驚恐,便已斷頭咽氣。
呂布救下陳宮,道:“你與我來,我送你出城。”
陳宮被呂布拽上馬,疲憊地看著這座即將淪陷的城池:“將軍欲往何處?”
“開城泄水。”
這些水從北邊的城門湧入,呂布準備駕馬去打開南邊的城門,以防城中洶洪泛濫,水伯害命。
陳宮道:“曹操恐怕不會放過你我,將軍打開南門,曹軍即可入城……”
“可若是不開城門,任憑洪流肆虐,豈非叫所有人在城中等死?”
“宮並非阻止將軍開城,隻想問一問將軍:開城後,可願與曹軍背水一戰?”
赤兔馬跑得飛快,呂布的應答卻久久未曾傳來。
陳宮苦苦保存的最後一絲赤忱,被這沉默緩緩澆滅。
當他心中的微光隻餘一星的時候,呂布忽然開口:
“好。”
陳宮立即挺直背脊:“宮有一計,請將軍細聽。”
呂布聽完陳宮的謀劃,頓了許久,緩緩地說出他剛才沒來得及說的想法:“在‘背水一戰’之前,還請公台隨我回府一趟,將你我的妻小家人送到安全的地方。”
陳宮愕然,哆嗦著道:“兵貴神速,將軍——”
最終,他頹然沉默,沒再用任何言辭反對呂布的決定。
呂布先去陳宮家救出陳宮的老小,把他們托付給附近的親兵後,以最快的速度趕到自己的府宅,讓裏麵已經收拾好家私的仆從自行離去,自己衝往後堂,欲拉妻兒走。
嚴氏喊上喬姬與二三個忠心的侍女,跟著呂布趨履,忽而拉住呂布道:
“糜夫人——”
呂布一頓,眉眼間掠過一絲掙紮。
嚴氏亦忐忑不安,既倉惶得想要立即逃走,又被善心與不忍掣住腳步:“夫君……糜夫人……”
劉備的妻妾小兒還在他的後院。
呂布歎了口氣,抓緊嚴氏的手,將她摟入懷中:“夫人說得極是。來人——”
在僅剩的十個親兵中點了兩人,讓他們去後院尋找劉備的妻妾兒女,把他們帶過來。
在一旁充當背景人的陳宮欲言又止,最終什麽也沒說。
等了一小會兒,那兩個親兵去而複返:
“回將軍,劉備的妻兒不知所蹤!”
不等呂布開口,陳宮借機發言道:“將軍,劉備的妻兒應是趁亂跑了——你我已在此地耽擱太久,遲則生變。”
呂布不再猶豫,命令親兵帶自己的妻兒離開。
嚴氏聽呂布話裏話外的意思,竟是不跟她們一道,抓緊呂布的手腕哭道:
“將軍欲棄妾乎?”
陳宮勃然變色:“夫人,將軍乃為夫人的安危著想,你怎能——”
嚴氏並不理會陳宮,兀自哭道:“昔日妾在長安,已為將軍所棄,幸得龐舒仗義相救[1],今又棄妾,若妾落入他人之手,與死何異?”
陳宮一看呂布的表情就知道他被嚴氏的話說得動搖,“反複”的毛病又一次發作了,氣得直跺腳。
“將軍,你欲步項籍(項羽)之後塵乎?”
呂布頭大如鬥,悶聲道:“容我再想想!”
還未想出個名堂,就傳來陳元龍(陳登)與其父陳珪密謀反叛,殺死城門駐軍,打開西邊的城門放曹軍進來的消息。
呂布險些沒握住長戟,唉聲道:“一切休矣。”
陳宮一臉麻木,沒有心思再回複呂布的話,找了個台階戰巍巍地坐下。
寅時,呂布率眾投降。
在被綁縛送到曹操營帳之前,陳宮悄聲對呂布道:“念將軍今夜趕馬來救,宮再送最後一語——我與曹操有舊怨,不宜為將軍求情。將軍若想找人與曹操說好話,萬不可去尋劉備。”
“這是為何?”
“將軍記下便是。”
呂布歎道:“曹營之中,除卻玄德,我並無相熟之人。”
陳宮亦歎:“清河崔頌,經明行修,幾月前被朝廷表為司空部丞。聽聞將軍與崔頌有舊,可試之。”
然而,呂布與陳宮被直接帶到曹操跟前,沒有機會求助任何人。
曹操問:“奉先可有什麽要說的?”
呂布沉默片刻,道:“禍不及妻兒。”
曹操回道:“這是自然。”
呂布又道:“高順安在?”
曹操回答:“在牢中關了三天,等會兒放出來與你一聚。”
聽到高順確實是被曹操俘虜了,並沒有背叛他,呂布心情複雜難言。
見曹操不再開口,他斟酌著道:“明公所戒懼的,應當是我呂布吧?若我歸順明公,明公如虎添翼,何愁天下不定?”
曹操正欲進言,忽見崔頌轉身,快步離去。
此役的大功臣突然做出這番奇怪的舉動,讓曹操不得不停下與呂布的對話,抬腳追了過去。
其餘人麵麵相覷,呂布見曹操離開,顧不上陳宮之前的警示,朝劉備使眼色:
玄德且救我一救。
劉備麵色凝重,緩緩頷首。
這邊曹操追上崔頌,疑道:“子琮這是怎麽了?”
崔頌並袖一揖:“不願讓主公為難,故避退之。”
曹操更覺奇怪:“孤有什麽可為難的?”
“頌與呂布有舊。若頌留下,必定會為呂布求情。主公若欲殺呂布,頌的求情,豈非讓主公為難?”
崔頌一麵說,一麵觀察曹操的表情,很快確認了心底的猜測。
他最初“呂布兵敗”這段曆史的時候,就覺得其中的幾個細節有些奇怪。
這個時間段的曹操雖重視劉備,但也同樣防備著他。可史書上卻這麽記載:曹操聽了劉備“明公不見布之事丁建陽及董太師乎[2](你沒看見呂布是怎麽對丁原和董卓的嗎)”的話,就把呂布殺了。
這段記載中並未提到其他人,表麵上看,好像曹操不曾詢問其他謀士的意見,光聽了劉備的一句挑撥之語就對呂布下手。
曾經的崔頌從未細想過其中的異狀;可當他這幾年惡補了經子史集,學會了這個時代的人的思考方式,再回憶這段,頓時有了截然不同的感受。
崔頌私下猜測,這段記載大約是用了春秋筆法。
在當時的場景裏,劉備或許真的說過這樣的話,可真正讓曹操做出處死呂布這一決定的,並非劉備的三言兩語。
怕是曹操本來就有殺呂之心,劉備不過是順水推舟,明哲保身罷了。
崔頌自從有了這一猜測,就一直在琢磨:令曹操對呂布起殺心的到底是什麽,真的是呂布兩次叛主,殺了丁原與董卓嗎?
若論“背叛舊主,轉投他人”,先後歸附公孫瓚、陶謙、呂布、曹操(過兩年還會投奔袁紹、劉表)的劉備同樣“戰績斐然”。可見於這個時代的人而言,良禽擇木,順水跳槽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那麽,是因為呂布殺了兩任“前主”嗎?
這倒有些道理,畢竟無論哪個老板都不喜歡一個隨時可能叛變,砍下自己腦袋的屬下。
然而,要說呂布“次次叛變都砍老板的頭”,這還真的冤枉了他。
姑且不說呂布背叛董卓,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董卓對他動輒打罵,還亂丟武器,險些把他刺死;單單隻論呂布依附過的勢力(同盟的曹操與臧霸不算入內),除了丁原與董卓外,還有袁紹和張楊。……雖然最後都因為“布不安”,叛逃了,但他並沒有對袁紹和張楊下殺手。
如此一來,唯一受詬病的“弑主”就隻有丁原了。而其中是非,呂布與丁原的恩怨,外人無從知曉。曆史上的呂布與丁原,也並非《演義》中的義父義子關係。單憑這個就定呂布生死,似乎也略顯草率。
於是崔頌將目光放到呂布“本身”上。
呂布此人,最大的缺點就是旁人口中的“反複無常”。“反複”到什麽程度?明明同意了袁術結親的請求,雙方連流程都走完了,甚至連呂布本人,前一秒還覺得女兒嫁給袁術是好事,把女兒送上了路——結果,聽了陳登父子三言兩語的挑撥,立即叫人把女兒追回來,還把袁術的使者殺了。
就算放在現代,這樣耳根子軟,絲毫沒有半點契約精神,動不動翻臉無情,把事情做絕的人,也是被人厭惡遠離的。沒人願意與這樣的人合作。
更遑論講信義、重諾言的古代,若非利益牽扯,真的無人願意與呂布這樣動不動就反悔的人結盟。
說到底,曹操所顧忌的,無非是呂布的“不安定”罷了。
明白了曹操的想法,崔頌接下來的進言便有了思路。